【比起美國,我們自身處境與結構位置上還靠近東南亞一些】文/江懷哲
在 #沈大偉 這本《#中美爭霸:兩強相遇東南亞》中,開宗明義的背景即是近年來 #快速惡化的中美關係,以及由此逐漸形成的多面向競爭地緣政治結構。他對東南亞的討論,即是置於此脈絡展開——這是一個「大國相遇之處」(原文書名為Where Great Powers Meet),一如19世紀末的日俄戰爭主要是在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進行一樣,#東南亞成為21世紀的大國競賽場域。
沈大偉書中有幾個銳利分析相當令人注目,試舉例如下:
第一,東南亞各國政府與媒體大力報導中國崛起,也擔心若公開支持美國在區域中的角色會惹怒北京⋯⋯
https://bit.ly/3A58T17
日俄戰爭中國改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流行文化現在已經不再被認為只是風行一時而不長久的文化現象,因為流行文化開始能夠引發我們對於某些文化、歷史、社會議題的關注,甚至進一步鼓勵人們對於這些文化與歷史進行反思。以在天竺鼠車車出現前一直引發話題的《鬼滅之刃》為例,背景設定在已經有現代化電器設備與蒸汽火車的大正時代,但是反派卻又是從日本古代留下來的鬼,負責面對鬼的則是現代化前的武士集團。這三者的交錯雖然不是整部動漫的主要賣點,但卻是讓這部動漫與其他作品作出關鍵性區隔的背景設定。
-----------------
近期爆紅的日本漫畫及動畫《鬼滅之刃》以日本的大正時期為舞台,敘述著以煤炭業維生的主角炭治郎全家被吃人的「鬼」殺害,唯一的妹妹更是變成了「鬼」。為了找回讓妹妹變為人類的方法,炭治郎選擇加入「鬼殺隊」以對抗惡鬼的故事。
在這個敘述著青少年與朋友們對抗惡勢力的故事中,作者特別點名這是個發生在「大正時代」(1912-1926)的故事。即便《鬼滅之刃》的劇情聚焦於「鬼殺隊」及其周邊的組織,鮮少涉及歷史事件,除了有以淺草、火車為舞台的場景之外,若將「大正」換成其他時期也不影響劇情整體的發展。
時至現今不僅動畫電影版的票房收入打破日本影史紀錄,突破361億日圓(約新台幣100億),相關話題依然討論不絕,各種試圖分析鬼滅成功原因的專書文章層出不窮,其中值得留意的是,由鬼滅所延伸得時代社會歷史考證、再度掀起一陣「大正熱潮」復興。雖然說《鬼滅之刃》膾炙人口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不少粉絲提出其中一個理由是:
故事設定在「大正」時期,多少喚醒了一部分人的「大正鄉愁」。
然而「大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期?在日本人的歷史記憶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論及日本近代史,「現代」的起點經常是從1868年的「明治維新」說起。即便明治維新在大眾的認知上是日本「成功」擺脫舊時代枷鎖,邁向新時代的起點,對於剛成立新政府,明治時期是一個還在探索日本新的國際地位、政府充斥著保守主與混亂的時代。
此外,日本也在明治時期參與兩場重要的戰爭,分別是「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並且都以勝者之姿戰勝,日本更是從此擠身為帝國之列。先是取得台灣作為第一個殖民地之外,更是在1910年正式併吞朝鮮半島。然而日本的帝國之路卻稱不上「順遂」,不只在甲午戰爭後發生了「三國干涉還遼」逼迫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慘勝,卻在協商之下只得到非常少的賠款,更是引發民眾抗議的「日比谷事件」。
即使看似成功地邁出「脫亞入歐」的第一步,明治時期在大眾的形象中還是更充斥著戰爭與腐敗的政府等元素。如同美國歷史學者Carol Gluck所指出,明治時期不只是日本政府,各種民間力量也積極地在開發符合現代化的意識形態。
而相較於明治時期,前後只有短短15年(1912年7月30日至1926年12月25日)的「大正」年代卻被視為近代日本的「黃金時期」。大正年號的由來,取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相較於明治「前朝」,人們有了更大的思想自由以及更好的物質條件。大正時期的代表名詞之一——「大正民主」——便是指在大正時期一連串的政治改革。
在明治時期,政府要員大多是幕府末期來自九州的「功臣」所霸佔,而這個現象在大正初期由在野黨呼喊「打破閥族,擁護憲政」下成功開啟了新局面,迫使長州藩出身的桂太郎辭退首相之職。民間也有不少學者對於憲政提出新的學說,例如東京大學教授美濃部達吉便提出了「天皇機關說」,以對抗認為天皇即主權的說法(而後美濃部達吉也在軍國主義時期遭到清算)。制度層面上,日本於1925年通過〈普通選舉法〉,意指25歲以上的男性皆可以投票,可謂邁向民主社會的一大步。
同時,除了日本內部的變化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民族自決」的概念,更是在國際上推動世界各地反殖民運動,影響擴及了印度、中國、埃及,當然也包括了日本以及其殖民地。朝鮮半島在爆發了「三一運動」後,日本修正了對於朝鮮的軍事統治,而改為較為溫和的「文化統治」。在日治台灣,則是由林獻堂等人發起了「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即使目標並未達成,卻也奠定了對於憲政自由的追求。
在物質層面上,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迎來了經濟成長,並且在整體上提升了物質水平,尤其是都市裡的咖啡廳、百貨公司、電影院等等都成為了現代性的象徵。《鬼滅之刃》當紅的「無限列車篇」,也展示出了此時日本的鐵道文化已經相當豐富,不只有多樣的鐵路便當,當時鐵道旅遊也相當興盛。此外,《鬼滅之刃》中除了揮刀之外,藥學知識也是能打敗鬼的關鍵之一;這也反映了在大正時期,日本的科學研究承襲江戶、明治的經驗,並向西方國家取經,逐漸發展純熟,並透過大學教育培養自己的人才。
同樣地,到了大正時期,歐洲的浪漫主義也在日本的文學與藝術發展中逐漸發展純熟。加上此時物質文化條件發展純熟,因此許多人使用了「大正浪漫」(大正ロマン)一詞,也影響了日後日本人對大正時代的歷史記憶,經常是一個浪漫、充滿鄉愁的年代。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192514
日俄戰爭中國改革 在 利世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歷史題
港共政府叫大家唔好講中日近代歷史,咁就梗係要討論吓:
1. 官方歷史,好興煲大鴉片戰爭,講到係晚清最大轉捩點。其實,當時清廷唔覺得係咁大件事,鬼佬船堅炮利囉。況且,英國遠在天邊,只不過想攞吓著數啫,不足為患。
2. 相反,五十年之後嘅甲午戰爭,日本徹底擊敗清軍,就好震撼。千幾年以嚟做細嘅日本,維新只係三十年,竟然打贏攞住鬼佬武器嘅李鴻章北洋軍。
3. 今次冇得賴武器,終於的起心肝,承認係個制度有問題,唔只係支炮嘅問題。甲午戰爭先係轉捩點,激起體制改革。行咗一千三百年嘅科舉,都取消埋,改為起用留學返嚟嘅人做官。
4. 留學生最多去邊個國方?日本。自從俾日本打敗之後,清廷就積極叫人去日本留學,人數上萬,當中包括魯迅、孫文、秋瑾。
5. 日本學西方,滿清就學日本。所以,好多詞彙,都係日本翻譯,然由滿清留學生帶返嚟。「民主」、「民族」、「革命」等等,都係嚟自日本。
6. 當時西方重要著作,例如達爾文嘅進化論,甚至馬克思嘅資本論,中譯本其實都係從日譯本再譯嘅二次翻譯。日式詞彙加埋日式文體,對中文白話有重大影響。
7. 甲午戰爭另一影響,係軍隊日本化。清廷大力喺中央同地方建立日本式陸軍,呢啲新軍嘅核心,當然係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辛亥革命,就係由新軍發動。
8. 清政府想追上日本,但日本眼中嘅最大敵人,其實係俄羅斯。日本自美國黑船恐嚇之後,發覺天外有天,於是有明治維新,希望脫亞入歐,成為列強一份子。
9. 要考得入會,打贏清軍,當然唔計。甲午戰爭只係熱吓身,真正考試,係十年之後嘅日俄戰爭。日本竟然打贏俄羅斯,全地球一地眼鏡碎。
10. 俄羅斯鄰近日本,係日本最大威脅。日本一直擔心,俄羅斯會吞咗中國,咁日本就冇晒對俄嘅緩衝。中國只係角力場,日俄先係競爭主角。
11. 一九一七,俄羅斯革命,之後共產黨上台。孫文改投俄共,繼任人蔣介石喺俄共主導之下北伐,武力推翻北洋政府。此後日本不斷嘗試阻止中國赤化,但自己軍國主義嘅抬頭,差啲令日本滅族。而中国嘅徹底赤化,始終都係要發生。
日俄戰爭中國改革 在 日俄戰爭/中國東北領土@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隨意窩 的相關結果
日俄戰爭 背景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說明,首先是當時歐洲世界的形勢。在1895年的時候,俄國暫時和阿富汗劃定了分界線,這讓歐洲出現了一段和平時期 ... ... <看更多>
日俄戰爭中國改革 在 《日俄戰爭》:這場戰爭的根源在於日本對朝鮮的野心 的相關結果
對於幕府末年變革時期的活動家們而言,改造國家的範本是俄羅斯彼得大帝的改革。佐久間象山這樣寫道:. 「近有魯西亞之主彼得大帝,慨歎其國乏大船,不習 ... ... <看更多>
日俄戰爭中國改革 在 日俄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馬關條約》簽定,日本取得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日本獲得了遼東半島的主權。此事嚴重威脅到俄國意欲侵佔中國東北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