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備環保杯我來奉茶
縣府與行政院環保署合作,今年將在澎湖裝設15台飲水機,並結合「奉茶行動APP」應用程式,建置飲水共享地圖,讓遊客在旅途中,快速取得飲水資源,減用瓶裝水。
以每瓶600毫升瓶裝水為單位,澎湖1年可減少約6萬瓶寶特瓶,若以每1瓶裝水150g碳足跡計算,1年約可減碳9,000公斤,相當於1,800棵樹的年減碳量。
「海洋廢棄物」是國際重大議題,海廢尤以寶特瓶佔比最高,澎湖去年海廢寶特瓶比率高達21.5%,其次為漁業浮球浮筒約占20.4%等。
呼籲大家遊澎湖自備環保杯、餐具,落實低碳無塑輕旅行,享受菊島奉茶好安心。
#綠色旅遊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旅遊 碳足跡計算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言:尋日講到對Greta Thunberg有無資格攞倒時代風雲人物無乜特別意見,因為佢響外國就係好撚紅。但對於佢果種敢鬧歐美唔敢鬧中國果種欺善怕惡、同埋有人鬧人唔環保無口話自己果隻雙重標準就極之惹人討厭。呢種環保膠其實亦常見於香港,例如譚凱邦之前搞果個環保觸覺就係一個例子。
呢種純粹自我感覺良好嘅環保生活方式,我會稱之為「相對環保主義」。其實好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串9呢種人(睇下篇文竟然仲講iPhone 4就知有幾舊),但入面個道理去到而家係仲Work:
謝冠東先生在網絡媒體發表了一篇叫〈向女友學環保〉的文章,引起了網上的一番爭論。這篇文章大致上說,作者的女友是一個致力於節省資源的人,本來她公幹絕對可以乘搭的士回家兼向公司申請交通津貼,但她寧選擇自行付款以巴士來回機場,以減低碳排放;又列舉她女友寧願將就用著已很殘舊的iPhone 4,直到現在也不願換新電話云云。
文章刊登後在網絡很快引起了爭論,一方面有人指文中所謂環保的想法非常「離地」造作,所謂環保不過是社會中下階層一般的生活標準,作者撰文以一種「紆尊降貴」的態度向人展示所謂節儉的方式,讓人厭煩;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指作者女友時常往美國公幹,反映其身居要職,能夠盡自己能力環保已相當值得嘉許,若把環保標準推到極端,就只有自殺才能達到真正的環保了。
暫且先按下我對這篇文章的立場,反而話鋒一轉,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看似毫不相干的貧窮線問題。貧窮的分類可謂五花八門,而最基礎可分成兩大類:一為相對貧窮,一為絕對貧窮。相對貧窮的意思是在一個社會中,相比之下收入、生活水平比較低的一群就會被定義為貧窮;而絕對貧窮則為基於在社會中的生活基本要求作為標準,作為貧窮的分界線。
2013年9月30日,香港政府終於正式劃定了貧窮線,而梁振英隨即提出「香港不可能完全滅貧」,因為政府是採用了相對貧窮來劃定貧窮線,所以只能夠以各種各樣的福利政策去舒緩貧窮情況,而這種說法也得到大多數市民接受。
可是他們忘了一點:當相對貧窮線設定低至一個地步,那就和絕對貧窮線相對不遠了──要知道現在所謂的超貧窮人口(約六十多萬),還要是在給予了各種福利和綜援之後還低於這條線才計數,目前一人貧窮線是定於月入3,600元,二人家庭貧窮線是定於月入7,700元以下,大家可以想像這個數字的生活水平有多高。
簡單來說,現在就是有一班人在香港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政府立刻應該做的就是先擺下「治標不治本」、「給魚食不如教釣魚」之類的爭論,立刻給予直接資助,而非留待民間各種派飯活動讓他們苟活下去。但正正因為這條貧窮線被相對貧窮所包裝,所以研究多時以後,仍只以「低收入津貼」這種不完全的方式限制資助用於工作時數夠多的人,而沒有考慮到工作時數不足的很多都是因為諸如家庭、健康問題,才是需要更多資助的一群。
「相對環保」的概念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我之所以將兩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拉到一起,是因為想到了這個「相對」與「絕對」的概念同樣能應用於環保上。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建基在「相對環保」的概念上:因為我們不可能自殺,又或者回到石器時代標準進行生活時,就只能在環保與日常生活間取得平衡,透過盡量節約資源以達致相對上的環保。
雖然相對環保概念能在不完全影響目前的生活水平實行,因為獲廣泛中產及知識分子歡迎,但其實和貧窮線一樣,一種過於被相對概念修飾的環保,最終只會脫離現實:因為你只要將自己原來的消費標準提升至頂點,然後再將之降回一般水平,然後已可大條道理的宣布自己已為地球出了一大分力,還四處宣揚要求別人以自己為榜樣。
這不是說所有人都要依循統一的環保標準,但沒有絕對標準的參考,相對概念只會讓所謂環保流於自我感覺良好的道德洗禮:我實在看過太多所謂環保人士標榜自己在細微之處進行各種各樣的節省,但每年卻多次進行排碳最多的飛行長途旅遊;一味聲稱自己沒有作多餘消費,但全身掛著各種各樣最新的電子產品。再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究竟一個胡亂消費的基層市民,和謝冠東屢屢往美國公幹的女友相比,究竟誰更環保?
我不想再回到「那是否自殺才能做到真正環保」的無止境爭論,而因文章篇幅所限,也未能將環保問題提升到政策層面討論,所以在此我只提出三點意見:首先,在宣稱自己如何環保之先,可先使用網上各種生活行為的碳足跡計算器,了解一下自己在絕對環保標準下的數值;
其次,在這種標準下,思考一下自己的價值觀與環保的關係:例如送機是否一定要送到機場呢?是否只送到機場巴士站就可以呢?乘搭鐵路會否比巴士更能減低碳排放呢?在目前如此遍布全球,流通量極大的二手智能電話市場之中,把自己的iphone4換成一部二手的iPhone5,是否比等到電話再也用不了的時候才換一部全新的更加環保?
最後,正正因為我同意即使基於絕對環保這條底線之上,每個人的環保標準仍有相對上的不同,所以,除非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否則還是別隨便將誰誰誰的「節儉小貼士」當成榜樣,惹起不必要的疑惑和爭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