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點論壇|新界北區發展及大灣區融合】
今日我接受了主持人「勇哥」新社聯理事長陳勇邀請與全國港澳研究會委員梁熙、前北區區議員姚銘及青年民建聯副秘書長陳壇丹,圍繞「新界北區發展及大灣區融合」這一話題進行討論!
//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表示,新界北區發展不應僅僅局限於河套區等創科發展,而是要向多方面發展,形成「工作、生活、娛樂在北區」的理念。根據現時規劃,新界北的部分地區將成為高科技發展區,建議特區政府同深圳市溝通合作、共同發展。
另外,每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都求賢若渴。容海恩強調,如何吸引人才來港的同時留住本地人才,對香港至關重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本港可考慮有何政策幫助香港學生拓寬向上流動的空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82的網紅Fernando Chiu-hung Che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張超雄議員、范國威議員以及環保觸覺代表譚凱邦先生於七月六日舉行記者會,促請政府開發粉嶺高爾夫球場來代替新界北發展規劃,以避免官商勾結。 會上,張議員表示不相信政府會將高爾夫球場納入新界北發展規劃,原因是球場位於古洞北發展區的南面,而政府所指的新界北是古洞北以北,接近邊境的地區。張議員指出政府明年初...
新界北發展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城我地」論壇 - 再思新發展區規劃】
⏩⏩報名:https://goo.gl/SxcjwL ⏪⏪
Pleas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新界大片土地被劃作數個大型新發展區,當中包括已開始進行工程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而洪水橋區域的土地改劃亦已進入城規程序,城規會將於1月30日審議《洪水橋及厦村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另外新界北發展區研究的規劃概念亦詳刊於2016年年底推出的《香港2030+》研究諮詢文件。然而,當中的規劃,有否善用各類型民間提倡已久的土地使用,例如棕土和「鄉村式發展」用途土地等,規劃上又是否切合市民需要?
第三次「我城我地」對談系列:【再思新發展區規劃】,請來城市規劃師Ian Brownlee及新界鄉議局議員兼測量師陳東岳先生,闡述對各新界新發展區規劃的看法。
👥「我城我地」對談系列:【再思新發展區規劃】💬
📆日期:2018年1月28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5時15分至6時45分
📍地點:塔冷通心靈書舍(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20號金輝大廈1樓6室)
論壇要點:再思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棕土和丁屋在新界新發展區中的角色
對談嘉賓:Ian Brownlee(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成員、城市規劃師)、陳東岳先生(測量師、鄉議局議員)
語言:英語及廣東話(設即時傳譯)
主辦: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本土研究社
查詢:本土研究社 info@liber-research.com
☑報名:https://goo.gl/SxcjwL
Large area of the New Territories was planned to be New Development Areas (NDAs), including the North East New Territories NDAs where the project has commenced. The Hung Shui Kiu area has also entered the land rezoning stage - the Town Planning Board will discuss the new "Hung Shui Kiu and Ha Tsuen Outline Zoning Plan" on 30 Jan. The concepts and planning of the New Territories North Development were published with "Hong Kong 2030+" consultation documents at the end of 2016. However, are these plans of the NDAs making efficient uses of different land in the area such as brownfields and "village type development" zones? Could the planning settle the needs of Hong Kong people?
For the third "This is Our Land" Dialogue: "Rethinking the Planning of New Development Areas", we have invited two guest speakers, Ian Brownlee (Town Planner) and Tony Chan (Surveyor and Heung Yee Kuk N.T. Councillor) to elaborate their view on the NDAs planning.
👥“This is Our Land” Dialogue Series: Rethinking the Planning of New Development Areas💬
📆Date: 28 January 2018 (Sun)
⏰Time: 5:15 pm - 6:45 pm
📍Venue: Talentum Bookshop (Rm 106, Kam Fai Building, 20 Waterloo Road, Yau Ma Tei, Kowloon)
Key Points: Rethinking Hung Shui Kiu New Development Area, Role of Brownfields and "Village Type Development" Zones in NDAs in New Territories
Guest Speakers: Ian Brownlee (Member of CTF, Town Planner), Tony T. N. Chan (Surveyor, Heung Yee Kuk N.T. Councillor)
Language: English, Cantonese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will be provided)
Organized by: Citizens Task Force on Land Resources,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Enquiry: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info@liber-research.com)
✅Registration: https://goo.gl/SxcjwL
--------
💰支持「我城我地」土地倡議運動⏩
http://liber-research.com/thisisourland-ch.html
💪Support Citizens Task Force "This is Our Land" campaign⏩
http://liber-research.com/thisisourland-en.html
新界北發展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30+/東大嶼/新界北】
雖然係假諮詢,都記得要表態呢
今晚截,電郵致 : enquiry@hk2030plus.hk
民間聯署反對《香港2030+》
《香港2030+》有別2007年發佈的《香港2030》,不設規劃年份,反而提出多項大型基建,盡快與珠三角和大灣區接橋鋪路,似乎把2047年後香港的規劃權拱手交讓至區域層面,而不是把香港城市規劃看作為內部事務。《香港2030+》提出,繼續助長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虧損,長遠埋下基建超支轉嫁民生的問題。
政府也沒有提出具體政策如何改善現有經濟、社會和環境設施,反而借用東大嶼和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把個別地區的「宜居」、「具抗禦力」、「創造經濟機遇」美好想像,硬說是全港性空間規劃,也隱瞞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根本無法處理《香港2030+》跨部門的協調工作,已預料出現目標性誤差,把這次每十年一次的全港性規劃檢討,更加脫離市民日常生活的關係。民間聯署提出反對,原因見如下︰
原因一︰基建超支,市民承擔
政府提出發展東大嶼和新界北策略增長區,涉及發展1,720公頃發展土地,東大嶼都會的成本最保守也要4,000億元以上。年前發展局曾提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需耗資1,200億元,成為香港歷來已啟動最大型的基建項目;若加上對外交通設施的基建成本,新界北發展的成本相信最保守也要2,000億元以上。換句話說,《香港2030+》提出的兩大策略增長區,合共將耗費高達逾6,000億元、相當於目前特區政府財政儲備的三分二以上,也是2016年學者提倡設立「全民退保」種子基金的6倍金額。
同時,發展出一個「資本旋轉門」的現象:與土地有關的收益撥入上述基金,而基金內的公帑再度投放予土地有關的工務工程,形成一個恆常不斷開發環境、製造土地、興建基建工程的循環系統。既興建鐵路催谷租金樓價,亦協助不少新界地產項目造渠鋪路,三十年間不斷的賣地與基建投放,不但並未有解決房屋等問題,反而成為加劇土地房屋投機的共謀。
原因二︰擴充容量與解決房屋問題沒有直接關係
現時香港人口為730萬。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估計,到2043年將上升至822萬,2064年則回落至781萬。至於住戶數目,2014年的數字為243萬,預計高峰將為2044年的293萬,並於2049年回落至291萬。但兩個發展區落成之期,已錯過政府預測的人口高峰期(2043年),發揮不到分散人口的作用。
即使沒有東大嶼都會,政府也能達成建屋目標。根據房協於2015年發表的報告,香港現有267萬住屋單位。政府2015年12月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2015年周年進度報告》提出要在未來10建造46萬個新單位,將總住屋單位數目增加至313萬。新建單位中,10.6萬是為目前身處惡劣居住環境的住戶而興建,9萬個輪候公屋單位也可以滿足。新單位將分佈於古洞北、粉嶺北、東涌、洪水橋、元朗南及將軍澳的新發展區及重建區,以及多個將改變法定用途成為發展用地的地方,完全可以滿足2044年高峰期的293萬戶住屋需求。
原因三︰樓價泡沫同步形成
港英政府制訂了首份《全港發展策略》,當時的主要建議是,推動北大嶼山一帶發展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其後演化出赤鱲角新機場「玫瑰園計劃」,成為回歸前香港最主要的大型基建項目,而當年的地產泡沫亦同步出現,形成了1997年前後的樓市狂潮。及至2006年《香港2030最後報告》發表,2007年曾蔭權宣佈十大建設計劃,新一輪的大型基建潮又告展開,近十年的樓市泡沫則同步形成。由基建投資帶來的乘數效應,客觀效果是刺激經濟的總體需求,以及為各階層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因此亦為樓價的持續向上構成了「實質」支持。
原因四︰棕土擴張,引發環境危機
近年熱錢流入,樓價飛升,政府未有對症下藥,反而透過大量改劃「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作發展用途,更進一步考慮發展郊野公園,令環境變差。事實上,過去5年,已有合共98幅「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用地改劃作房屋或工商業用途,約為120公頃。
鄉郊農地的棕土化近年有惡化趨勢,隨著政府不斷開發新市鎮及堆填區收取傾倒泥頭費,令新界農地地主肆意破壞鄉郊環境,收費入場費供給平價在農地傾倒泥頭,到處出現泥頭山。《香港2030+》未正式上馬,反而提供了囤地的誘因。
原因五︰製造離散城市,生活質素倒退
政府以換湯不換藥的新市鎮發展模式,硬套於兩個發展區。問題的核心在於,第二代的新市鎮(大埔、粉嶺、元朗) 比第一代的新市鎮(荃灣、葵涌、沙田),與市區的距離普遍愈來愈遠,這個趨勢一直延續至現時洪水橋、古洞及新界北新發展區的選址,令香港逐漸進入「離散城市」的狀態。而且作為一個金融中心,香港的相關工種及工作機會高度集中於市區,尤其金融、保險、地產、飲食、酒店、進出口貿易以至零售批發等行業。由於區內工種嚴重缺乏多樣性,製造「孤島效應」,於是居住於新市鎮的市民唯有到市區尋找工作機會,同時製造大量的跨區工作需求與交通流量。
原因六︰人口遷移和人口大洗牌的迷思
新界北需先耗費數以百億計的公帑作收地補償,相當部分將直接進入囤積土地的地產商口袋裡,而長期居住在該區的基層居民,則面對失去家園的厄運。
諮詢文件中又提及另一條「發展軸」:「北部經濟帶」,便主要由七個港深邊境口岸,以及毗連的洪水橋、新界東北和新界北新市鎮串連而成。曾預料新界東北規劃人口為17萬,而區內就業職位就提供不到4萬。洪水橋規劃人口也跟新界東北相同,但就業職位卻大幅提升至17萬,幾乎是全民就業。現在《香港2030+》揚言,新界北人口25-35萬,職位供應也可達21萬。不過,回望過去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新市鎮經驗,均未曾做到「自給自足」和「均衡發展」的初衷。未知政府是否高估了新界北和東大嶼的就業預測,還是考慮將來大規模開放跨境工作人口。如是,未來香港人口和人力有機會出現洗牌,不會存在港人優先的城市規劃政策。
原因七︰「低效益,高成本」的土地利用
為了貫穿和連接新發展區與其他區域的交通連接,政府估計預留700 公頃土地作為道路興建。參考過往經驗,香港道路的總面積為40平方公里(即4000公頃土地),相關道路興建及維修成本正日漸上升,過去20年的道路維修開支,已經大幅增加59.1%。推算香港道路的總面積,幾乎可以容納香港所有的公營房屋和私人住宅用地(16+26=42平方公里)。
數年前,發展局將新界東北規劃稱為「香港人的新市鎮」,公眾焦點難免落在住宅供應。當大家以為新界東北發展是為了解決房屋問題,但發現僅有90公頃土地(佔612公頃的發展範圍不足15%)留作公營房屋。差不多300公頃的土地卻用作綠化、休憩和市容美化,也就是接近新界東北總面積的一半。
另外,政府預留超過310公頃土地作為堆填區擴充。堆填區屬於不可持續的地景設計,即使修復,土地重用性低。香港有一半已關閉的堆填區長期閒置,年份長達22至42年。政府反而持續加強堆填區的依賴,而不是考慮連結農業地景,分擔堆填區壓力,把廢棄資源轉換為堆肥及其他附加增值的產品。不過,政府似乎有意淡化農地作為地景系統的討論,在規劃署公佈的「藍綠資源」文件裡,農地在官方的景觀和綠色資源分類上被剔除,只包括郊野公園、公園、海港、河流、濕地、水塘等。惟具備人為干預特質的休憩用地和康樂空間,則榜上有名。
另外,政府也打算預留土地作為建築及拆卸物料處理設施(30公頃)和為廢物管理及處理設施(40公頃),但工程預料會發生在農地和綠化帶,觸及國際土壤保育的問題。優質土壤形成的時間漫長和過程複雜,估計一釐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需要最少1000年形成,故跟石油和煤等資源一樣,有存庫上限,故聯合國把土壤定性為不可再生的資源 (non-renewable resources)。
原因八︰加劇本地空氣污染
近年香港車輛數目,尤其私家車數目有增無減,而市區土地有限,道路擴展的幅度和速度均遠遠趕不及、亦無可能追得上車輛的增長。領牌車輛數字(即是在路上行走)由2012年的653, 010輛增至2016年的745, 677輛,4年間增加92, 667輛(14.2%)。領牌私家車由2012年的454, 697部增至2016年的536, 025部,4年間增加81,328輛(17.9%),按年有3-4%增長,比人口按年只有0.8%增長更多。反觀由2003年至2013年,香港整體公共道路總增長大約是0.8%,而政府估計由2014年至2020年,道路總增長只可達0.4%。從數字可見,私家車增長不合比例地佔總車輛增長近九成(87.8%),比人口增長多好幾倍,即是愈來愈多比例的市民擁有及使用私家車,爭奪非常有限的道路資源。
以2016年空氣污染超標日數為例,一般監察站錄得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超標日數最高地區達到173天(屯門),而路邊監察站更高達227天(銅鑼灣),全年超過一半日子的空氣污染物超標,危害市民身體健康,情況令人憂慮。但政府沒有檢討過時的空氣質量指標 (air quality objectives),反而採用舊指標作為環境評估,已有環保團體發現本港路邊廢氣問題比珠江三角洲區嚴重。香港的兩個子站,包括東涌和荃灣的NO2均超出安全標準,分別是43和64微克/立方米,幾乎比中山和深圳等地高出60%至2.5倍,其路邊污染較佛山和肇慶等較差的地方更嚴重NO2含量更為急切。
原因九︰挑戰生態穹頂
發展兩個新策略增長區,須啟動鄉郊收地程序,並在生態敏感的地方造城。在東大嶼都會區的項目,政府需要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興建超級人工島,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建造多條柱躉,連接多個島嶼的運輸網絡,將摧毀周遭一帶的海岸生態。
除了因為填海和人口眾多城市化的結果,影響中央水域,大嶼山、交椅洲和喜靈洲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此外,東大嶼都會是建立在海平面上,位置是在海中距離陸地三到五公里,是處於極其危險和脆弱的境地。世界上沒有一個有70萬人口的海平面上城市,位於海中,在全球暖化情況之下,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天氣將會加劇熱和極端, 變得不穩定,並加劇風暴潮等威脅,海水平面上升。根據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在珠江三角洲上升達1.2米,可能對香港和澳門造成災難性泛滥影響, 在香港的夏季暴雨和颶風, 這個問題變得更嚴重。
原因十︰無歷史輪廓的城市規劃
《香港2030+》只提出「棄舊迎新」,未有重視民間歷史,報告沒有保育的願景,亦無策略回應近年社會對保育的期望與要求。當非法定古蹟以外的建築物遇上新發展或市區重建,很可能會遭拆毀。為何城市的建築保育,不可像發展藍圖般,就不同的保育對象:如歷史建築物、現代建築物、社區地標等,配合不同的建設類型——例如住宅、學校、招牌等,有不同的保育框架和處理方法(譬如原址保留、非原址重置、活化改造等),並每隔一段時間作全面檢討和公眾諮詢?《香港2030+》似乎活生生地終斷民間歷史。
聯署團體(按筆劃排名)︰
土地正義聯盟
守護大嶼聯盟
姚松炎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健康空氣行動
新界北發展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張超雄議員、范國威議員以及環保觸覺代表譚凱邦先生於七月六日舉行記者會,促請政府開發粉嶺高爾夫球場來代替新界北發展規劃,以避免官商勾結。
會上,張議員表示不相信政府會將高爾夫球場納入新界北發展規劃,原因是球場位於古洞北發展區的南面,而政府所指的新界北是古洞北以北,接近邊境的地區。張議員指出政府明年初才針對新界北另一個發展計劃開展顧問研究,這顯示政府根本只是空談,暫時避免影響高爾夫球場。因此,張超雄議員所屬的工黨和新民主同盟均表示會在立法會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要求政府重新諮詢,將高爾夫球場納入現時的規劃內。
新界北發展 在 【 實地直擊】新界北發展懶人包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哋用三分鐘帶你環迴 新界北 ,睇齊北環線沿線地點 , 新田/落馬洲同埋古洞點樣由爛地變成將來房屋供應同創科 發展 重鎮 ✨,同埋將來出入交通會變成點 ... ... <看更多>
新界北發展 在 新界北新發展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實地直擊】北環線系列EP1 新界北發展 懶人包 |北環線|落馬洲|古洞|新田|古洞未來居民要捱一年塞車?|房屋供應糧倉|居民多過兩個太古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