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修 專欄】自然科學與歷史科學分類是從哲學產生出來的
—面對自然科學的挑戰,哲學如何去面對?
今日的學問大致上可以分類為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但是各位可能不知道當歐美的自然科學發展起來、#實證主義 已掃遍整個歐洲時,德國產生了所謂的新康德學派(德文:Neukantianismus, 英文:Neo-Kantianism),想要守住哲學的領域,而就在這個努力當中所謂的西南學派發現了哲學有著與自然科學不同而特有的提問與方法。
#新康德學派 主要由馬堡格學派(Marburger Schule)與西南學派(die suedwest-deutsche Schule)組成。這兩個學派都重視康德,但是重視的方式並不一樣。其中,#西南學派 是以海德堡(Heidelberg)大學為中心,也被稱作「巴登派」(Badische Schule),其創始者是溫德邦(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完成者是李克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這一派把康德朝邏輯主義發展的方向更加徹底發展。
#哲學家
新康德學派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洪耀勳文獻選輯》評述其人作品,帶領讀者認識臺灣哲學
#NTU #出版中心 #書訊
《洪耀勳文獻選輯》收錄洪耀勳日治時期的八篇哲學文章,撰寫年代在1934至1943十年之間,其中或隱或顯地援用日本京都學派哲學作為其哲學思索的資源。洪耀勳援引西田幾多郎「我和你」的理論,針對當時哲學發展的脈動,提出貼近當代哲學需求的歷史實存概念。
此外,他在探索臺灣文學創作的哲學理論時,亦以實存概念出發,主張新康德學派的價值哲學應與歷史實存形成呼應,藉以超越形而上學的價值世界。實存概念經洪耀勳的哲學探索,使得和辻哲郎的風土論、務臺理作「表現世界的邏輯」、田邊元的「種的邏輯」等哲學資源,以一種「個別、特殊、普遍」的臺灣歷史實存姿態出現,並在異文化的臺灣,得到特殊性的發展。
本書為臺大出版中心「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第一本選輯。臺灣哲學誕生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浪潮,卻在反抗殖民同化中成長茁壯。回首百年,臺灣哲學的困挫常來自當權者的壓迫。在這種「支配與反支配」的永劫回歸下,幾世紀來臺灣面臨的阻礙有著驚人相似性。故而臺灣先哲反壓迫的鬥爭,也是一種追求正義的過程。他們的文獻不只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對尋找未來出路更深具啟發。在此意義下,前人的思想遺產便成了歷久彌新的經典。
本論叢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與專業譯者,以專家而非專題的方式,去蒐集、翻譯並詮釋過去一世紀以來臺灣哲學的經典。每本書除第一手選文之翻譯外,皆含對早期哲學家作品的深入評述。希望透過此方式降低日後研究的語言門檻,喚起對臺灣哲學的興趣。也期待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系列,能成為所有有志於臺灣哲學史之研究者的第一套索引工具書。
📚歡迎至出版中心在校內的三個書店參觀選購,亦歡迎讀者透過博客來、三民、五南、國家書店、誠品、臺灣商務、iRead、TAAZE等網路書店選購。出版中心客服專線:02-23659286;網址:www.press.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