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蘇格拉底 #逆ソクラテス
作者|#伊坂幸太郎
譯者|#鄭曉蘭
類型|#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日本文學
讀感|
這本書很特別,作者挑戰以孩子的視角去撰寫這本故事,大部分以小學生的記憶出發,慢慢進展到年齡的其他階段,一共分為五篇短篇,個別道出孩子的心聲,敘述在學時期總會遇見的一些『#刻板印象』的事情,有時候因為大人的判斷和決定、先入為主的觀念,足以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老師,我並不這麼覺得。」
這句話對我來說很經典,就學時期,我們時常會因為教師或是大人的一些觀念,在心裡無數次浮現想要反駁的話,但是乖孩子怎麼可以回嘴呢?或是因為我們能力還不足以抗爭、我們還沒有太多的智慧或經驗足以據理力爭,很多疑問、不滿、甚至是傷痛,都只能關上門來自己吸收。
這本書的第一篇我深有所感,主要是在說一位小學老師偏愛成績優異的學生、對某號學生特別排斥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以前在國小時期,某天放學和班上幾位同學一起步行回家,同學告訴我:班導在中午的時候,在班上要所有同學不要跟我和其他兩位同學玩,原因居然是因為我們比較早熟(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那個老師很糟糕。)雖然後來的每一天也沒有任何同學因此和我疏離,而且那位班導的各種行為也讓大部分同學感到不滿,所以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其實我那時候好像也沒有太多感受,而且自己也很清楚自己沒做過什麼錯事,到了學校還是對老師的指令言聽計從。長大以後多次回想這件事,不禁覺得:怎麼可以讓這麼差勁的老師這麼好過(誤),當時的自己早熟嗎?早熟的定義是什麼?就算早熟又犯了什麼錯呢?但是年紀小的時候,根本沒辦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就算反駁了,反而會被冠上無數罪名,到頭來吃虧的仍是自己。
「老師,我並不這麼覺得。」
也許當時的我、另外兩位同學、和我們要好的其他同學,在當時,或是更多因為老師而被冠上莫須有的頭銜時的任何人,都很想說些什麼,但是最後仍是無聲帶過,留下一個永久的不美好的回憶吧?
反過來思考,看過《反蘇格拉底》以後,也會提醒自己,切勿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去評斷任何人,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由衷的彼此信任吧,大人的一句批評,真的有很大的機率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記憶;同樣的,大人的一句讚美,也有可能讓孩子走上不同的道路,好與壞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出版日期:2021/08/30
#妮啵閱讀 #妮啵手寫 #妮啵2021 #閱讀 #閱讀筆記 #好書推薦 #書籍推薦 #bookstagram
#皇冠文化 @crownbook1954
#感謝皇冠文化邀約
#妮啵試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輩子偷偷藉由小說來偷偷抱怨自己太太公主病的費茲傑羅? #大亨小傳 #費茲傑羅 #書單 ☞〈那些年我們一起(錯)追的女孩〉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1/14/%E9%82%A3%E4%BA%9B%E5%B9%B4%E6%88...
文學小說 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形成文字的沈澱,和只在腦海中思考的效果,前者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同樣的,你看100本勵志書籍,聽成功人士發表演說,如果沒有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那終究還是別人的東西。
.
這幾年,我的工作中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是撰稿人,專門書寫觀點文章。文章的內容多半是將過去歷史上優秀的女性故事結合現代視角切入,用”她者”的生平,反思當今社會女性的位置。這是一份我很喜歡的工作,雖然前期要收集大量的資料反覆考證,並帶出自己的心得想法,但不得不說,是有意思的。從2018年在Wazaiii連載的《當代時尚女子圖鑑》開始,我逐漸在這個領域有點”積蓄”了。
.
今年自己開了podcast節目《凱特謎之音》,頻道方向定義為「一個只聊女人的地方」。每次30-40分鐘時長,需撰稿7,000-10,000字。某人笑說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人搬磚頭砸自己的腳,還砸得樂呵呵的。但做內容的人,也許都是這種樂傻子。只是我不光說故事,《凱特謎之音》的整體脈絡也是我思維的體現,也就是透過將自己成長中看過的那些關乎女性的名人故事、小說、女作家等做一系列整合,讓大家知道"我之所以成為我"的理由。這些都是從青春時期到現在影響我甚深的東西,塑造了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成為我的中心思想。而我一直認為,思考會使女人活得更好。
.
我的書架上沒有任何一本勵志書籍,有的只是人物傳記、中外經典文學、小說、散文、詩集這類的書。我並不迷信成功學,也很排斥心靈雞湯,或者該這麼說吧,我的成功學與心靈雞湯就是文學,在文學的領域中有人性、有歷史、有人生、有愛情、有婚姻。那些開始與結局,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大部分成功與失敗的走向,過程更是充滿反轉與變化。而更有趣的是,它們在文學的領域中還用非常細緻、非常講究的文字傳達出來,相反的,教條式的勵志書往往顯得簡單粗暴,言語乏味。
.
風格,是一種思維模式。在每個人都想做自己的時代,社會上卻販售著雷同的自我。而這雷同的自我僅讓大家趨之若騖,真正落實者卻一直少有。想來不禁莞爾,深感諷刺。朋友笑說,這道理如同在youtube上看一個運動跟練版,坐著看完就以為自己也運動了。可是,這十五分鐘的時間其實你什麼都沒做,只是刷手機而已,肚子上的肉依然還在。勵志書籍對大部分人的意義大抵如此。
.
女人一生中還有一個情關。許多女人情關難過,常常導致賠了夫人又折兵。從戀愛到結婚,一生都在情感裡受困。風月之事,文學裡多得是,拿中國近代的文學家來說,在情愛之中就盛傳「女怕張愛玲,男怕郁達夫」,他們分別都把人性最枝微末節的地方赤裸裸地暴露出來,放在太陽下曝光給大家看。女人若想了解男人,看看郁達夫;男人若想了解女人,看看張愛玲。他們兩人寫得真實,但也因為太過真實,使人有一種內心被戳穿的感覺。通常,在文學的世界裡,渣男渣女遍佈,是一個不講端正三觀的世界。而我尤其愛這裡的世界。
還記得上學時,我喜歡在日記本裡寫一些感觸,或謄抄幾段在書裡看到覺得有意思的文字。後來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只是手寫變成打字,日記變成手機記事本。形成文字的沈澱,和只在腦海中思考的效果,前者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一直是我確信不疑的道理。這道理廣義上來看,也是人生理想的實踐準則。如果你有想做的事情,一直盤據腦海中想像是沒有用的,想辦法落實成行動,輸出成內容,它才會真正成為你的東西。
.
為何你想活出真正的自我,
但到處卻都是雷同的自我呢?
這問題,留給大家思考。
.
#katesmurmur
文學小說 定義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 朱宥勳對《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的精闢分享與推薦~~~
📣📣📣📣
楊双子 是我認識最像柯南的人。我不是指偵探的部分,雖然她在搜羅文獻、考訂歷史的時候,確實有名偵探的風采。我指的是,她的技能。比如一夥人聚在一起吃烤雞的時候,你會看到她默默就把整隻雞分切乾淨,游刃有餘。席間要是有人驚訝,她就會淡淡說:
「我以前在雞排店工作過。」
類似的場景很多。我依稀記得,跟她沾上邊的關鍵字,就至少有:飯店管理顧問公司、西點麵包店、簽賭站、言情小說⋯⋯有些經驗甚至無法以職業定義,比如她差點在她爸爸面前溺死,只因為爸爸覺得「你會游泳了,你可以的」;或者她在農田裡玩,玩著玩著就掉到半層樓高的陷坑裡;或者小時候玩鬼抓人,不知為何玩的是閉眼抓人的版本,她就真的,閉著眼睛四處撞頭。
就是這點跟柯南一樣。柯南以一介高中生之姿,會踢足球能開車開船開飛機還會開槍。有人驚訝,柯南就會說:這是我爸在夏威夷教我的。
楊双子沒有去過夏威夷。讀了《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你就會明白,她幼年的生活就是夏威夷。
以我一個在教師家庭長大的貧乏中產階級眼光來看,我的感想就是「這樣養,還能活著真是太好了」。
在眾多經驗中,最最難以定義的,當然就是「双子」的另一半,妹妹「若暉」的故事了。如果是楊双子的讀者,想必對若慈、若暉的羈絆不陌生——才怪。我本來也是這麼以為的,我們常常聽若慈私下聊起啊,還有什麼不知道的嗎?然而一讀《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便知生命經驗之深度,實在不是幾言數語可以承載的。
如果要整理《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的結構,我會建議這樣理解:
首先,〈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這個單篇,單獨形成一個單元。這是全書風格最「濃」、最接近「文學獎散文」的一篇。相較於後續各篇,它的視角比較疏離——最初,這或許是為了參賽,但放入書中之後,卻成為鳥瞰式的「遠景」。在這篇文章裡,所有喜悲都還沒發生,但也都準備好發生了。
接著,從第二篇〈你們有心電感應嗎?〉一直到第十一篇〈肉身使用期限〉,是全書的血肉之所在。我們的視角,會逐漸從童年混亂的家庭關係,漸漸聚焦到「双子」的姊妹情誼之上。情緒上來說,是一個從微笑到痛哭的過程。前半所有甜美的、溫柔的、可愛的細節,全都將在若暉癌症病逝之後,成為火烙的刻痕。
如果可以側錄我讀此書的臉孔變化,應該真的就是「表情漸漸母湯」。前面我看到楊双子以「職務代理人」妙喻來來去去的父母;看到雙胞胎兩人騎車出去,忘了帶駕照還可以拿另一人的矇混過關,實在很難不讓嘴角上揚。
但到中段,開始各種描寫貧窮之細節時,大約就有點緊張
了——比如兩人決定去中國旅行,那時正是「千島湖事件」沒多久,親戚擔心兩個女生去會有危險,但她們擔心的卻是「會不會被詐騙」,三分之二的存款可比中國強盜的威脅可怕。(順帶一提,我覺得中段某幾篇,那才是真正的「窮中談吃」,那不是沒上班過一日的人可以想像出來的)
而至後段,疾病與死亡步步進逼,任何人看了大概都要揪心斂容。比如楊双子寫若暉癌症,要吃「花生皮」來補血一段,簡直錐心刺骨。不是外面的硬殼,也不是裡面的花生仁,是依附在中間的那層紅色薄膜。我甚至不知道該不該說⋯⋯這簡直是命運殘忍的隱喻,那麼薄、那麼柔弱易碎的一層生機。我想到小時候讀過民間傳說,講落花生的薄膜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為有人徒手去挖,手指挖破的血液染紅土壤,染紅花生。就是這個痛感。
讀到這裡,你才會知道,原來前面所有「姊姊的經驗」,都是楊双子試圖逼近「妹妹的經驗」之嘗試。比如〈肉身使用期限〉這段,楊双子講到自己幼時的溺水經驗,竟然連結到若暉的臨終,每一行的轉折都是銳角:
—-
真是差一點就死掉。
沒有人生走馬燈,沒有瀕死體驗。上岸以後才後怕,要是我讓若暉眼睜睜看著我死掉呢?那未免太殘酷了。
孰料後來人生際遇卻相反。
居家安寧期間,若暉的手指式血氧計數一日一日探底,呼吸困難如身處高山,如身處深海。有人說,肺轉移的死亡,就像溺水之死。
我與若暉交換了關於溺水的理解,是嗎?那像溺水嗎?
若暉沒有經驗過溺水,我沒有經驗過肺轉移,無從導出共識。
倒是有個結論。
若暉說:「你以後不要去水邊了。」
—-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不要去水邊」,但那人已在水一方了。如果是小說,我很可以一行行分析,告訴你這幾行簡單的字,蘊藏了多不簡單的情緒。
但它不是小說。
如果你讀到這裡,那就可以準備進入第十二篇〈真的不說了,晚安囉〉。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全書的「結局」,它的前半部用一趟「巡禮」收攏了前面十一篇提到的所有故事。若暉在生命最後階段要求回老家看看,於是楊双子的筆就帶我們「看」了老家所有的細節,所有微小的變遷,曾經發生在那裡的事。這段文字冷靜到近乎冷酷,但你會知道,那是因為情感如潮,不能給任何一點缺口,否則就將土崩水潰。
而在本文後段,楊双子說起了雙胞胎的「聊天」——她們住在一起,半夜時總是不斷聊天,誰也捨不得先睡。每每都要跟彼此說晚安,講「真的不說了」,但沒隔幾秒又忍不住開口:「對了,我剛才想到啊——」
現在,對話真的必須終止了。
由此來看,全書的最後一篇〈這是文學少女的想像〉,雖然看似調性大異於前十二篇,卻在這個脈絡下有了別的意義。〈這是文學少女的想像〉是楊双子在《幼獅文藝》的專欄文章集結,表面上是其文學思考的闡述(如果有人要寫楊双子的論文,一定會瘋狂引用這段的),最值得注意的卻是其形式——這是一場虛擬的「雙胞胎對話」。這是一場永遠不可能成真,但卻又「真的有可能這樣吧」的雙胞胎對話。
楊双子沒有讓《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停在「真的不說了」。生命已經說了晚安,此夜仍然漫長,但不讓世界就這麼崩然睡去的小說家,猶然能夠以虛構延續對話、以虛構贖回時間。文學沒辦法逆轉生命,但是文學卻能成為寄寓生命的一種方式,永遠持守住「生命原點的正中央」。
文學小說 定義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輩子偷偷藉由小說來偷偷抱怨自己太太公主病的費茲傑羅?
#大亨小傳 #費茲傑羅 #書單
☞〈那些年我們一起(錯)追的女孩〉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1/14/%E9%82%A3%E4%BA%9B%E5%B9%B4%E6%88%91%E5%80%91%E4%B8%80%E8%B5%B7%EF%BC%88%E9%8C%AF%EF%BC%89%E8%BF%BD%E7%9A%84%E5%A5%B3%E5%AD%A9%E2%94%80%E2%94%80%E8%B2%BB%E8%8C%B2%E5%82%91%E7%BE%85%E3%80%8A%E5%A4%A7%E4%BA%A8%E5%B0%8F%E5%82%B3%E3%80%8B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fbclid=IwAR0CRPn_h2sypklRnpQIdV4Xx-hOR28qLbHmC-tuF2f_g2KkK0GNzQAsOjs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黛西顯然依舊依戀著蓋茲比,然而同時卻又態度曖昧──她舉棋不定,不知是否該就此放棄不怎麼完美的婚姻(以及相當完美的物質生活,以及「慣於」此類生活的惰性)。而蓋茲比呢?伊格言說,他比黛西單純得多;毀滅他的並不只是他對黛西的純愛,還有對純愛的貪婪。那貪欲如此純真無邪,璀璨耀眼,如同鮮花、香檳泡沫或豪宅中川流不止的人群般指向永恆的虛空。問題在於,對純愛的貪婪是有罪的嗎?對幻象的迷戀真是有罪的嗎?
故事中緊接著發生了一場現實定義中的「罪行」。湯姆、蓋茲比、黛西、尼克一同開車進城去,準備前往另一場聚會──對吧,我們說了,當然要想辦法把所有人都湊在一起才有戲;那也是好萊塢通俗電影的敘事技術之一:快速升高角色間的衝突以導向結局。炙人的暑熱隱喻著所有人內心的焦躁,預示著災難即將來臨。一場致命車禍發生了,同車的蓋茲比和黛西不小心撞死了人,而執掌方向盤的正是黛西。
對,「死亡」和「罪行」緊接在這繁華宴席之後。這當然也是為了召喚最強烈的對比:一切事物皆瀕臨毀敗,而城市的無數幻影正試圖將其自身之輪廓隱沒入漫無邊際的蒼茫暮色之中。怯懦的駕駛黛西隱瞞了此事,因為有人十分樂意幫她隱瞞;那就是痴痴愛著她的蓋茲比。他乾脆謊稱自己就是駕駛,替黛西頂罪。在這罪行和死亡的場景之後,費茲傑羅如此描寫敘事者尼克與大亨蓋茲比的最後道別:
我們握握手,我慢步離去。走到樹籬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什麼,於是轉過身去。
「他們是一群混蛋!」我隔著草坪對他喊道:「他們那群人全部加起來都比不上你!」
我一直很慶幸當時說了那句話。那是我對他說過的唯一一句讚美,畢竟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贊成過他。剛開始他只是禮貌地點點頭,接著他臉上綻放出那種容光煥發的會心微笑。他那件華美的粉色西裝在白色臺階的相襯下顯得特別鮮豔。我想起了我第一次來到他這棟豪宅時的情景,那是三個月前──當時他的草坪和車道上擠滿了猜測著他是靠什麼罪行賺得大錢的面孔,而他就站在臺階上,隱藏著他那無罪的夢想,揮手向他們道別。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人為何總愛上不該愛的人?......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文學小說 定義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不管諾貝爾文學獎的長期陪跑者村上春樹歐吉桑在想些什麼,我都絲毫沒有降低難度的意思ㄛ。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4/27/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村上春樹 #存在主義 #書單
────
天吾的父親,在晚年中風後,被天吾送進了一座鄰海的療養院。有一天,父親在彌留之際被送去做檢查。此時天吾看見了魔幻的景象:一個空氣蛹突然出現在父親床上,裏頭包覆著十歲的少女青豆。
「空氣蛹」正是「世界觀」的隱喻。天吾直覺認為那是他自己的空氣蛹。雖然裏頭包覆的是青豆,但確實是天吾自己的空氣蛹──那是他重生的契機。為了青梅竹馬的少女青豆,他可以重新定義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世界觀。讓自己有機會在全新世界觀的指引下,「變成另一個人」。
伊格言說,這世界上眾多世界觀,林林總總,或硬或軟,可能兼具不同程度的包容性或排他性。有些世界觀是柔軟包容的;但也有些過於堅硬,非黑即白,極端嚴厲。而《1Q84》暗示的,正是世界觀如何被形塑與改變。
小說中的邪教組織「先驅」,影射的是日本沙林毒氣案的奧姆真理教。不同於主流新聞對此事件一面倒的負面撻伐,村上春樹對此做了更為細緻的批判。「先驅」領袖深田保的作為當然是不可饒恕的重罪;然而在村上的描述中,深田保確實具有神通;但這神力是由「先驅」幕後掌控者Little People所賦予,深田保必須受到Little People的操控,承受常人所不能忍的精神與肉體痛苦。這提示了小說對邪教領袖複雜的同情......
────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的名言:童年是小說家的存款。以此標準而言,村上春樹的個人戶頭顯然非常空虛──他出生於平凡無奇的日本關西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家庭關係並不特別(老爸沒小三,媽媽沒小王),學校成績不好不壞,像所有普通學生一般交朋友和女朋友,偶爾結伴出門遊玩,自己一個人在家裡聽音樂看書;唯一稍有殊異之處可能是,他是個獨生子──這在當時的日本並不常見;然而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因為是獨生子所以也沒有糾紛」,「可以說是平穩無事的少年時代,總之,沒有一件想要寫進小說的事情」。然後這樣一位小說家向我們示範了如何白手起家(從空空如也的童年戶頭中硬生生製造出貨幣來,簡直像聯準會印鈔票)──「漸漸知道一件事,就是幼年時代,少年時代,自我其實仍受過各種傷痛」、「我並不是在責備父母。父母也盡了力。任何動物都一樣,都把要活下去該知道的know-how傳遞給孩子。人的情況和其他動物不同,因為運作著非常複雜的社會生活,因此know-how也變得更複雜。不過傳遞know-how這件事,某種意義上是讓迴路閉鎖起來的行為」──何謂「閉鎖迴路」?村上的意思是,那是一種價值體系與世界觀的(半強迫)植入,對一個敏感的孩子而言,無論如何都帶有某種程度的傷害性;因為那等於是將一準備敞開自己,藉以逐步進行自我組構的心靈旅程(出之以《1Q84》的語言:Perceiver=知覺者之形成)中途截斷。於此,村上含蓄地提示了自己的個人創傷。我個人完全同意這樣的看法──若說《挪威的森林》與《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核心都指向虛無,那麼「巨大且無從迴避之傷害」應當就是村上用以將之嫁接於現實(小說的寫實世界)的媒介了吧。───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190811/s00005/1565460652324/星期日文學-伊格言-極端的題材-極致的思索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文學小說 定義 在 想像朋友寫作會- 【純文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雖然難以用單一的定義,去切割出「純文學」與「類型文學」,難道《魔戒》就沒有令人可以著迷的人性嗎?吳明益《複眼人》借用類型小說的框架,虛構一個大事件,難道不是 ... ... <看更多>
文學小說 定義 在 [心得] 閱讀現代文學小說常見的誤解與困難-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篇寫給在文學大門之前躊躇徘徊,不得其門而入的新手。略感興趣卻大受挫敗的人。
著重的對象是「現代文學小說」(不討論不是文學的小說,也沒必要多解釋)
首先我要先一錘一錘打掉你們心靈上僵化自我窄化的圍牆,是個大工程。
所以我要先談「小說『可以是』但『不是』什麼」,用這個「不是」拆除各位新人的誤解
、錯讀、疑惑、偏見。
1.小說不是歷史:小說時常會出現淺而易見的歷史背景,甚至就有歷史小說這種分類。
但小說與歷史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歷史只記錄大人物大事件,大部分的人不在存
在史冊中。
但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小說,可以描寫小人物、一般人,「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的處境」,
反而可以有助我們切深感受某段歷史當下的實際狀況。
其次是就算某本歷史小說的角色是歷史大人物,它依然不是歷史,因為「歷史不描述
心理狀態」,如果有某個史學家像記者一樣,自以為是的描述某個人物的心理狀態,就
會被吐槽:「你怎麼知道?是在寫小說?」(當然,史學家是負責任的,記者不負)
所以任何試圖以小說為歷史的作家,或從小說中指責不符歷史的讀者,都算是搞不
清楚狀況。
小說如果要記錄歷史,為歷史負責任,為什麼作者跟讀者不去寫(讀)史書就好?
歷史背景只是小說的手段與材料之一,並非小說的「目的」。
2.小說不是社會學
小說裡面有社會關懷,揭露社會的不公與殘酷,但這不是小說的義務與責任。
一篇描述底層社會的小說,不比直接去當社工對社會更有幫助,也不會比一篇
社會學專家的論文更能離析社會。
這個小節我們可以引申,小說也不是「現實」,一篇小說詳實記錄、描繪現實的林林
總總,意義何在?不管用多少文字都無法複製現實到書面上,豈不是徒勞又不實?
所以一篇小說對於非法性工作者的關懷,絕對不會比一個記者深入追查的專訪更能
接近現實的情況。
小說的材料會來自某種現實情況,但不對現實負責。
3.小說家不是道德家
這個誤解淵源久矣,我拿離我們最近的經驗來說,求學階段寫的「滿分作文」,
不管你前面怎麼寫,最後都會要求「正能量」,總結成一個寓意、一個警語、一個教條
、一個理念、或一個鼓舞人心的話、或一種道德訴求,各種意識形態當結尾。所以
它是作文,不是「創作」。所以什麼李昂的殺夫是文學作品,而百依百順的傳統婦德
是封建時代的「滿分作文」。
文學最美的是理想,道德高尚的人品或世界,或美的追求等等,作為理想追求的其
中一種,常常出現在小說之中,但好的小說絕對不是長篇大論最後只要讀者心滿意足
的努力學習當一個好人。(那幹嘛寫這麼多?)更何況,小說家寫出的一種追求,自己
未必能做到,可以視為一種理想,而不是小說家本人與筆下的人物一樣高尚偉大。
如果你要在一篇小說中得到激勵、鼓舞、啟發、道德薰陶。為什麼不去讀聖經、佛經,
或者心靈雞湯?
搞不清楚狀況的讀者會抱怨,為什麼結局這麼悲慘?為什麼沒有救贖?為什麼壞
人得勝?為什麼不給人一點正面的思想? (我反問:為什麼一定要這些?)
4.小說不(只)是娛樂品
看小說會有生趣、情趣、樂趣、意趣、或其他種種感動。但如果把它視為單純的
娛樂商品來看待。現代文學小說(甚至通俗小說)很早就被鋪天蓋地而來的聲影世界
擊潰。看過金庸電視劇的人,絕對會比看過金庸小說的人更多。
電影、電視、TV秀、連續劇、舞台劇,甚至RPG遊戲。這些作品的形式,跟小說都有
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有「故事」,沒有人不愛聽故事,八卦不也是一種故事?獵奇
的社會新聞不也是一種故事?
在各種五光十色的精彩聲影,如果單純只看娛樂滿足的話,作為也有故事的其他類型早
就把小說狠狠甩在後頭。
給你一支有網路的智慧型手機,跟一本精彩絕倫的小說,作為娛樂品,大多人毫不猶豫
會選擇手機。
5.應該可以不用繼續詳列了
但可以繼續以此類推,小說不是政治、不是哲學思想、不是........
希望點到這裡就能把各位的既定誤解全部打消掉。
三、那小說是什麼?為什麼存在?有什麼價值?與我何關?
但我要特別提醒一點,你當然可以在小說中找到道德模範、娛樂性、哲思、歷史、
現實、政治主張、意識形態、社會關懷等面向。但千萬不要指責一個優秀的小說家,清
楚自己在做甚麼事情的人,沒有給出「你想要的這些」。因為這個質疑本身就是錯誤。
1.
我們終於可以進入正題了(攤軟),進入正題之前要先解釋「現代」小說的特性。
現代藝術有一個特點是,「不做自己以外別人也能做的事情」,舉例來說,相機
技術發明之後,繪畫這門藝術,就漸漸不做維妙維肖,不做逼真與模仿,就算你繪技
高超,可以近乎相機的相似度,但,這意義何在?一個快門解決的事情你幹嘛勞心費力。
所以興起了許多流派,而且外行人越來越看不懂在畫什麼(如畢卡索),因為他們專注做
只有繪畫能做的事情。我對繪畫藝術不熟,有謬誤請包涵,但意思大致不錯。
2.
現代文學小說也只專注於只以小說能做的事情。
這件事情就是:「專注探索與發現。」這是小說家唯一的倫理。
舉個例子:有個評論家看完包法利夫人寫信給福婁拜,說藝術不只是有諷刺批評,
為什麼你不寫點寬慰人心的話?
福婁拜回應:「我不想批評也不想諷刺,我一直都努力要深入探究事物的精神而已。」
用伊格言的話簡單來說,如果現存的孤獨有35種,我的責任就是找到第36種。(太帥了)
這種小說精神是一流作家公認的(也許講法會有點出入),不是我發現也不是我亂掰的XD
3.
搞清楚小說的精神之後,就可以更進一步來看小說建構的世界。
小說的材料來自於現實,各種材料就是我們第一部分講的那些,作為「手段」而不是
「目的」。
前面也說了小說沒必要用現實材料打造一個現實世界。(畢竟他有Fiction(虛構)的特性)
那小說打造什麼世界?
答:「有真實感的心靈世界。」
這也是為什麼我前面要花這麼多篇幅打掉各位的心靈上土牆。
這個心靈圖像用來探索「尚未被發現的」人存在之謎、生命的未知部分,他是複雜且曖昧
的藝術,可以說,人的內心有多複雜,小說的心靈世界就有多複雜。
我強調「尚未被發現的部分」,所以為什麼p開頭的 su 對我來說不是文學。昆德拉
給我一個方便的公式套用「媚俗的定義是,把既有的東西,透過有美化效果的謊言濾鏡,
達到自我感動自我滿足的效果。」
簡單來說,這個出版品(對我來說他不是作家),只是把「既定的概念」,透過非日常的語
言、美化的語言,讓別人覺得很「文青」,而這些既定的概念,比如說我好想你啊,你不
在我身邊,是大眾很容易不假思索得到共鳴的內容,透過美化的語言(雖然也沒多美但讓
普通人看懂就行),讓一群人在美化的濾鏡面前矯揉造作的自我感動。
舉例而言,好的作家不會賣給我一套既有的孤獨,他絕對不會寫一個人宅在家裡,我好孤
獨阿。而是會寫,在人群之中,沒有人懂我,甚至沒有人願意理解我,所有的朋友與親
人都只認識在表面,這種我不知道的孤獨,生命的其他未知面向。
楊過的孤獨不「只」是見不到小龍女,而是我對你的愛情不介意你的身體是否遭到玷汙,
你卻不理解我的真意,一個人跑掉,於是在找回小龍女的過程中,楊過除了孤單以外,
也感到不被理解的孤獨感。
所以說,你去寫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幹嘛?你去閱讀早就知道的事情幹嘛?
4.
小說家、作品、讀者是三種心靈,你是透過心靈閱讀,而不是小說家炒了一道菜
讓你用嘴巴吃下去,用消化系統消化。小說家用心靈寫作,造就心靈世界,你
當然得用心靈閱讀。
所以為什麼我要一步步敲掉各位的既定框架,因為只有打開我們的心靈,才可能
「進入」小說的心靈世界。
因為一個心靈狹隘偏執的人,他以為他所認識的生命面向就是全部,所以當他閱讀優秀的
文學作品時,他當然看不懂,為什麼?
因為他想用既定的理解,來詮釋生命中的未知部分,前面說過小說家的唯一精神與倫理
是找到另一種生命中未知的部分,努力探索。那你怎麼可能用既定的概念去理解?所以
造就很多人「不知道在寫什麼」的困境,好一點的敬而遠之,無知一點的就說寫得很爛。
有一點以管窺天的意思。所以我不斷強調要開啟心靈。
因為我們活在一個高度簡化、概念化、標籤化的世界,所有的價值都可以量化成金錢。
與其費盡唇舌告訴你這次風災有多嚴重,災民有多痛苦,不如直接告訴你死傷多少,
經濟損失多少,全部數據化。
我們想要把所有複雜的事件都簡化成一個「說法」,這就是我們媒體今天做的事情。
所有的社會事件都簡化成不是為了錢就是為了情慾。絕對不要寫既定概念之外的可能性。
這也是為什麼記者提供了一個說法,會不斷有當事人上來發文澄清。(渴望被理解)
現代人的悲劇內核是孤獨,渴望被理解的同時卻又不斷簡化標籤化他人,以方便自己理
解。記住,簡化他人就是簡化自己。不試圖理解別人的人不會被理解。
5.
而現代文學小說之精神正好是跟我們時代精神完全悖反的存在。
昆德拉的名言:「好的小說告訴你事情永遠沒有那麼簡單。」他是複雜曖昧的藝術。
所有的人,在這個心靈世界裡都有被理解的權利。小說家不是上帝不是法官不是國王。
小說只有一大堆相對而言的真理,沒有任何人佔據絕對真理的地位(宗教、法律、政治)。
一個壞事做盡的人會被法律處以死刑、公眾唾棄、教會判下地獄,可是在小說的世界
他依然有被「理解」的可能。
小說提供你原因,不提供理由,前面說過,小說不是社會學,小說家更不是人權鬥士,
他就算寫了一個死刑犯的複雜動機,也不代表作者的意圖是:因為以下原因,所以
都是社會的錯,他沒錯,所以法律應該赦免他。
6.小說的邏輯
小說講邏輯,但小說講的不是現實世界的邏輯,而是小說「自己的邏輯」,
一部小說自己邏輯前後不一,絕對不是好作品。
楊過絕對不會因為金庸覺得他好可憐就讓他娶了那些漂亮的妹妹們,這不違反
現實生活中鰥夫的邏輯,但違反小說的邏輯,楊過不可能娶其他人,因為他是楊過。
(連載作品最大的問題就是作者掰不下去,前後邏輯不通侮辱讀者智商,所以我們都對
權力遊戲最後一季感到憤怒XDDD)
7.心靈世界認識之判斷是有高下的
同樣是政治犯遭到勞改三種作家提供了三種救贖的可能性。
A作家寫一個被劃為右派的政治不正確,在意識形態下「犯了錯誤」,下放農村勞動
覺得自己這輩子沒救的知青,作者用原始情感力量,目不識丁的農婦,以最單純的方式
解救他,「犯了錯就改,咱們以後不犯就是。」
這個意思是農婦用日常語言的「犯錯」消解掉青年心中 意識型態語言的那個「犯錯」。
回到最樸實無華的日常生活與人性中好好過日子。
B作家一樣寫了一個知識青年政治犯,遇上另一個女知識份子,試圖用理性的力量
互相救贖,而不滿足於原始的情感,企圖在理性的位置上解答人生的困境。他是
A的更進一步。
C.托爾斯泰的《復活》
前面說過,小說邏輯不是現實邏輯,復活的世界是一個罪人的世界,這個世界
懲罰別人的行政機關,自己也在犯罪。
所以這本小說的邏輯評判不是上帝的原罪,也不是法律的罪,而是作者站在
人性的角度來定義這個罪。
《復活》是講述一群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政治犯,這些人在過程中,不依賴他人的救贖。
他們傾向自救,而且不只救自己,他們還想要拯救這個國家的未來與他人。
想要終止不斷產生罪人的腐敗制度,這是何等宏偉的心靈圖像?
所以托爾斯泰的心靈認識與建構走得比A.B作家更遠更大。而不是因為托爾斯泰很
有名所以好棒棒。
三、以老人與海為例
前面解釋了這麼多,現在讓我們用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重新閱讀一次。
(對了好的小說不太怕劇透,你永遠可以讀到更多內容。)
老人與海的故事的扼要是:一個長期捕不到魚的老人,架著小船獨自在海上與一條大魚
奮鬥,用盡全身力氣與船上器材,終於打敗大魚,回程的時候魚肉被鯊魚吃光,到港口
的時候只剩下一架魚骨,老人回到屋子熟睡,男孩看到之後獨自痛哭,故事結束。
一個只看到成敗與利害的狹隘之人會把這個故事簡化成:老人就是一無所獲的魯蛇,
寫這種故事的意義在哪裡?諾貝爾文學獎過譽了!
我要反過來,不說這篇小說的價值在哪,而是透過幾個簡單的更動取消小說的價值。
1.
首先:故事的結尾改成,擊敗鯊魚,滿載而歸,全村轟動,到處講述這個傳奇故事,老
人覺得很驕傲!
於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定勝天,老而彌堅,小學生又有新的作文樣本了。
所以我認為老人與海不是在講人定勝天。
2.這部小說的設定裡面,老人是個鰥夫,而且作者沒有提到任何子女,是個孤獨老人。
如果我把它改成,有妻兒在家等待老人,這個故事會變怎樣呢?
這是一個丈夫、父親為了一家溫飽努力工作奮鬥的故事。所以大家要向老人看齊
堅守工作岡位,天天加班。
但海明威刻意把老人設定成無依無故。所以他不會是一個漁夫生為丈夫與父親
努力工作養家的故事
3.這個故事中除了大馬林魚,第二重要的角色是誰?男孩!
男孩在過去老人還沒那麼老,運氣也還不差的時候,在船上學習許多技術,
而且故事中男孩一直堅持要上老人的船幫忙,但老人拒絕了。
如果我把它改成,男孩登上漁船,跟老人一起克服萬難捕獲大馬林魚,平安歸來,
這個故事會變成什麼?
會變成學徒小說、成長小說,男孩見證老人的捕魚技術與精神,成長為男人。
但是捕獲大馬林魚出港的那一次,海明威故意安排讓老人婉拒男孩,單打獨鬥。
4.總結以上,我們漸漸掌握這部小說的核心與價值
海明威把一個老人放在孤立無援的位置與環境當中,一番努力之後的結果是徒勞無功。
如果是你,你會在哪一步就放棄?
A.我老了,沒力了,算了,不出海了
B.又沒有妻小要養,我這麼辛苦幹嘛?
C.有人要上船幫我太好了,有個同伴一起努力。
D.這條魚太大了,我的船太小,設備又老舊,還是假裝沒看到吧
E.E04!我又傷又累又睏,魚具都損壞了,還遇到一堆鯊魚圍剿,算了把馬林魚鬆綁。
你現在知道老人偉大在哪裡了吧?
這部小說中間寫了很多老人豐富的捕魚經驗,請問他第一眼看到第一隻鯊魚,他
是不是就知道會來「一群鯊魚」?而且他「一定」知道他僅存的力量無法與之對抗,
最後馬林魚會被啃食殆盡,自己徒勞無功。
可是他並沒有向鯊魚認輸!
大馬林魚的價值不僅僅是這麼多磅肉可以賣多少,當然,老人已經算過他的經濟價值,
海明威如果寫老人完全不在意大馬林魚可以賣多少錢,這部小說就會淪為矯情做作。
但除了這個價值以外,還有其他的價值。
老人在與大馬林魚奮鬥的過程中,心裡對他講了很多話,甚至把他當成兄弟,
一個值得尊敬的敵人。
在我看來,老人與大馬林魚的關係不是漁夫與魚。
而是一個強大的生命與另一個強大的生命的直接對決。
老人的強大在於意志力與捕魚的智慧,大魚的強大在於體型與力量。
老人將大魚視為生命與生命之間「對等」的位置看待。
所以老人面對鯊魚,保護的不僅僅是大魚的經濟價值,也是保護自己的尊嚴,
與這場對決的偉大對手。
一個人在孤立無援的狀態之下,進行著一場徒勞的事情,可以有多偉大。
(人最後都會死,難道不是一種徒勞?所以,你就要認命放棄一切努力?)
老人做了他「應盡的事情」,「人不是為了被打敗而生的」,在你把你應盡的
事情都做完之後,才對得起你自己的生命,於是他疲憊而香甜的睡著,夢見獅子。
老人沒有向人吹噓自己有多了不起,他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但除了痛哭
的男孩,沒有人知道老人經歷了什麼。(除了讀者,讀者難道不是海明威眼中的男孩嗎?)
四、結語
我講的這些僅僅是文學的入門,盡量用大家熟悉的作品舉例。
我只講我比較有把握「是錯的」的觀念,不講什麼是對的,畢竟他本來就是複雜曖昧
的藝術。希望對大家進入文學作品,擴展生命、心靈的種種面向,有些許幫助。
至於進入之後如何更進一步,道破不值錢,修行在個人,個人能力有限,只能
談談粗淺的部分。
最後談一下我個人的偏見:
1.什麼是道破不值錢。
速食時代,居然連電影也不意外,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可以3分鐘、5分鐘講完,
我向來厭惡這種簡化、概念化。
請問一部三分鐘就能講完的電影,還值得你去浪費兩小時看嗎?
其次是某些電影會有一些謎底與不好理解的部分,你不經思索跑去看專業人士給
的答案,那下次呢?你還是會去找答案,變成一種慣性,那你看這部電影的樂趣在哪?
道破不值錢的意思是,如果我告訴你答案你就會失去成長的機會,就會一直依賴別人
整理過的答案,自己想通才有意思阿。(你會獲得下次自己也能看懂的能力)
2.幻想不是想像力
想像力是基於現實的再造。幻想是脫離現實,很容易走向意淫與遐想。
幻想作品有一個特點是,你把書闔上,把螢幕關掉,就跟你毫無關係了。
但有想像力的作品你把書闔上,他還在,他已經深深影響你了,因為他就是基於
現實的再造。
比如說,權力遊戲就是有想像力的作品,喬治馬汀創作的「多斯拉克人」的形象。
很容易就讓我們聯想到現實世界的遊牧民族,作者肯定在相關民族史上做了很多功課
,有一定的邏輯與系統,但是又是原創的,這才是驚人的想像力。
強大的戰士蓄長頭髮,戰敗者削去頭髮,而領袖是頭髮蓄得最長的人。(讓我們有真實感
的想像)
幻想作品沒有真實感,不基於人性,不基於現實,只基於怎麼滿足讀者的各種YY,
各種獵奇情節,色腥羶,怎麼誇張怎麼來,各種巧合與奇遇,美麗的女性角色準時出現
,準時愛上主人公,只要有趣夠能娛樂就行。
所以這些作者對我來說不是有想像力的人。
暫時談到這,佳節愉快!
以上參考資料:昆叔《小說的藝術》、《簾幕》,畢飛宇《小說課》,王安憶《小說家
的十三堂課》,周芬伶《小說課》,伊格言《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7.115.6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01631058.A.9CF.html
※ 編輯: LeoRivers (122.117.115.66 臺灣), 10/02/2020 17:42:53
※ 編輯: LeoRivers (122.117.115.66 臺灣), 10/02/2020 17:44:20
※ 編輯: LeoRivers (122.117.115.66 臺灣), 10/02/2020 17:45:54
※ 編輯: LeoRivers (122.117.115.66 臺灣), 10/02/2020 17:50:32
※ 編輯: LeoRivers (175.97.16.213 臺灣), 10/02/2020 23:12:39
所以前者是從多變少的講法,後者是從少變多的抽譯。
這解釋可能不太讓人滿意,畢竟是我的偏見才放在文章之餘
感謝你的提問,值得重新思考
※ 編輯: LeoRivers (175.97.16.213 臺灣), 10/03/2020 10:06:5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