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IRSEM 軍事大學戰略研究所 (隸屬國防部) 日前出版了這本讓人嚇到吃手手的報告 :
LES OPÉRATIONS D'INFLUENCE CHINOISES - un moment MACHIAVÉLIEN
中國的影響行動-馬奇維利的時刻
嚇到吃手手是因為內容也太詳細,中國對台灣的資訊戰+假消息,有些我們當時只知其一, 但這報告給了其二 ! 真的讓我很讚嘆,這根本間諜級報告吧? 原來法國人也很懂中國的伎倆 ? #馬恐龍有看嗎 ?
因為有六百頁, 所以我當然不可能馬上看完, 挑了有關台灣的部分(417-479頁)跳著看, 除了傳統的媒體方式內外夾攻,近期最常見的就是假消息了! #現在還有KMT黨主席光明正大裡應外合國共再度攜手?
這些假消息通常透過KOL 部落客發送,而且不是政治意識形態的部落客, 是家居生活旅遊料理之類的網紅。 假消息有什麼了不起? 難道沒有核實機制嗎? 當然可以核實, 但假消息可以慢慢滲透,也可以如烏賊噴墨汁般瞞天蓋海,前者讓你察覺不出是假消息,後者是亂槍打鳥, 讓你分不清誰是誰非。
甚至鬼島這個名詞也是來自311解放軍.
《北京用來削弱和分化臺灣社會的最常見的說法之一是「鬼島」,即臺灣沒有什麼可以提供給年輕人的東西(低工資,沒有工作機會)。北京不僅通過傳播資訊(甚至有一個以這個名字命名的Facebook群組和中國年輕人討論這個問題的論壇),而且還通過組織人才流失來促成此事。臺灣事務局(TAB)在2018年3月初透露了「對台31項措施」,以吸引臺灣公司和個人遷往中國大陸,例如,鼓勵臺灣文化產品(電影、電視節目、書籍)在中國大陸發行,鼓勵其作者在中國大陸培訓或成為中國專業協會成員。2019年11月,增加了26項新措施,其中13項針對公司,13項針對個人。》
還有2018年潔比(燕子)颱風事件, 造成蘇啟誠先生自殺,日本關西機場澄清中國當時根本沒有被允許派遊覽車進入關西機場接送僑民,最初廣傳的照片是日本人排隊上巴士而已 ! (中國大使館派的車另有故事)
《因此,一場爭論可以發展十天,甚至導致一個人的死亡,而沒有任何一家相關的臺灣媒體採取主動。 一個人的死亡,沒有任何一家臺灣媒體花心思去報導。以驗證初始信息。他們只是毫無懷疑地從社交網路上的匿名帳戶中獲取現成資料。政治人物,例如國民黨的陳宜民,也幫助傳播中國版本的事件。9月17日,臺灣的媒體監管機構(國家通訊委員會,NCC)進行了干預,叫停了幾家沒有核實此案事實的電視臺和網路媒體。事實上,此案表明,「2018年的臺灣民間社會普遍沒有意識到[資訊操作所帶來的風險] 」。這一事件加速了公眾和島上的數位平臺對(可能致命的)錯誤資訊的嚴重性的認識,特別是PTT,在隨後停止了新帳戶的註冊。》
而韓國瑜的粉絲團則是 : 《然而,後來證實,這個小組並不是由候選人的真正粉絲創建的,而是 "由一個似乎是專業的中國網路小組創建、指導和培養的 "。它的三個管理員,從一開始就存在,確實是可疑的帳戶--在選舉後的第二天就完全不活動了。》
是不是很有趣? 懂法文的大家可以讀一下! 不懂的用google 也可以看懂七八成...如果不是我的deadline在十月中,我就會手癢翻譯了….有沒有網友願意出手呢 ?
#原來有不少媒體都報導了 #中文版指日可待?
報告的摘要之一 :
- 北京的明確目標是建立「一個新的世界媒體秩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自2008年以來,政府每年投資13億歐元,以完美控制其在世界上的形象。中國的主要媒體在全球範圍內,用多種語言,在幾大洲,在所有的社交網路上,包括在中國被封鎖的網路(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他們投入大量資金,人為地提高他們的線上觀眾。中國政府還試圖控制國外的中文媒體,並取得了成功,因為中國共產黨事實上已經實現了准壟斷,而主流媒體也是如此。最後,党國還通過電視、數位平臺和智慧手機影響全球資訊供應鏈的每個階段。
快點由此去下載全文 ! https://www.irsem.fr/?fbclid=IwAR0URPuHVUN1hYPdYPH3xfqjBKFw_4GgrvanUiLIT3Cpks5_Rc-VPV7bEGY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qxUvLrLG4SSg8ANZnqvBfDOxUrtPmaB5/edit
文化 法文 ptt 在 柯蕭K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晚上在ptt回了篇文章
原文大意是說他認為台灣太小,不足以發展地區特色
我有不同的看法,就回了一些想法
也貼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全文}---------------------------------
尊重每個人想法,但我看法不一樣
地域大大小小其實是藉口而已
會有這種錯覺有兩個原因
⠀⠀⠀⠀⠀⠀⠀⠀⠀⠀⠀⠀
一是因為大部分的人只關注很外顯的「地方特色」
例如方言、例如口音
所以你會覺得gai很在地特色化
但其實草屯囝仔就不在地和特別嗎
每個地區的人的確就是有不同的步調和特別
甚至很多是在童年、求學成長期就定型下來
蛋堡哥就算在北部生活做音樂那麼久
他的作品仍然是可以聽出那種南部特有的味道
尤其台語作品更為明顯
只看那些非常膚淺的外在特色
那些可以寫出來
讓一個沒花多少時間聽音樂的人馬上明白的
當然會覺得每個地方的饒舌差不多
就跟看中國有嘻哈的上色字幕一樣
還以為沒上色的都沒押韻。
⠀⠀⠀⠀⠀⠀⠀⠀⠀⠀⠀⠀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中國、美國,距離你很遠
所以你能夠很自然的地接受他們描繪的世界觀
當他在音樂告訴你他跟兄弟一起混整天
卻沒告訴你其實是在打英雄聯盟
mv畫面有名車名錶
可你不明白他是借的
告訴你他在錄音室奮鬥
沒告訴你其實每天也是滑滑社群打發時間
⠀⠀⠀⠀⠀⠀⠀⠀⠀⠀⠀⠀
可是因為距離遙遠,
你都可以接受
也能說服自己相信,
一樣的情況換到你身邊的人就不一樣了
高雄的歌手寫著自己奔波努力
你腦中馬上跳出不過坐個高鐵
新生代寫著自己young and wild
你馬上尋思著這傢伙學測都還沒考呢
台灣歌手寫著要為土地站起來
你還譏諷人家兵只當四個月
⠀⠀⠀⠀⠀⠀⠀⠀⠀⠀⠀⠀
每個地方,甚至每個人
要講都可以講出自己特別、與眾不同的事
但每個人跟地方也都有很多一樣的元素
尤其現在這時代,你用蘋果我也用
你滑IG我也滑,你吃麥當勞我也吃
⠀⠀⠀⠀⠀⠀⠀⠀⠀⠀⠀⠀
⠀⠀⠀⠀⠀⠀⠀⠀⠀⠀⠀⠀
你定睛在創作者的特別,就會看到精彩的特色
定睛在那些「差不多」的事情,永遠無法領略
⠀⠀⠀⠀⠀⠀⠀⠀⠀⠀⠀⠀
有件事情要搞清楚,地方音樂特色的開始
是因為這片土地孕育的能量和靈感
讓創作者發展出獨特的味道
也許曲風、也許腔調、也許樣貌
同時大家群起效尤,經過歲月才造就
亞特蘭大不是從兩千年前石頭就會放trap音樂
是在地的歌手藝人遍地開花才將二者劃上等號
⠀⠀⠀⠀⠀⠀⠀⠀⠀⠀⠀⠀
(稍稍離題,去問一堆獨立的龐克或搖滾團,他們絕對會告訴你南部跟北部團感覺就是不
一樣啦,即使沒辦法文字具體敘述,但就是分別得出來。)
⠀⠀⠀⠀⠀⠀⠀⠀⠀⠀⠀⠀
不過我蠻喜歡你用職業運動來比較嘻哈族群
兩者的確很像
但你得搞清楚,不是台灣球迷不吃在地化
是台灣職業運動早年完全沒意識到該做這件事
一旦認真開始在地經營
看看桃園的樂天,主場已經不到其他城
看看兄弟現在在以前興農大本營的台中賣多少票
lamigo是第一年到桃園就sold out嗎
不是,一般群眾也搞不懂他要幹嘛
但他堅持要在這裡打所有主場賽事
跟在地文化結合、回饋社區、行銷宣傳
如今桃園的家庭球迷和在地觀眾多到爆
當然要如國外有世仇、地方意識
又是再下一步的事情..
⠀⠀⠀⠀⠀⠀⠀⠀⠀⠀⠀⠀
嘻哈族群也是一樣
一直到近幾年,才真的有嘻哈人開始做這件事情
例如瘦子大大回家鄉開酒吧
例如高雄的可可幫、我的k represent
再往前推其實很少嘻哈人是很執著在自己的城市的
因為文化脈絡就還沒走那麼快,
大家也知道紅了就是全台跑演出
哪要我就去哪
不過中華職棒都走了二十幾年耶
事實證明陸續會有些人想要來做這些事情
⠀⠀⠀⠀⠀⠀⠀⠀⠀⠀⠀⠀ ⠀⠀⠀⠀⠀⠀⠀⠀⠀⠀⠀⠀
我也相信這些事情一定會成就台灣嘻哈的未來
在地的孩子可以看到所謂的「嘻哈」演出
群眾開始會把「看嘻哈」當作日常
跟看電影、打籃球、喝咖啡一樣的時候
就會有每個城市穩定的群眾
穩定支持著在地的小歌手
屆時,你方能從一群來自同城的歌手找到共同點
你就會知道什麼是這地方的特色
⠀⠀⠀⠀⠀⠀⠀⠀⠀⠀⠀⠀
必須承認上一段講得很浪漫
是個遙遠的理想,
職業棒球一開始就有不錯的球迷基數都如此艱難
何況嘻哈饒舌
⠀⠀⠀⠀⠀⠀⠀⠀⠀⠀⠀⠀
要表達的只是別妄自菲薄,我們做得到
也有人一直還在付出、還在努力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許多地區的人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嘻哈樣貌。
文化 法文 ptt 在 小花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就戰鬥位置!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
☆思考不是與生俱來,請留意每個理所當然!★
今年公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致力於消除貧窮的美國學者。他們的田野實驗研究,問了一個大家都很想知道的問題:「怎麼樣解決貧窮問題?」
他們的答案也打破了很多人對於貧窮的誤解,他們告訴大家:「#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
他們從田野實驗研究中得出一個關鍵,一個許多社會學研究者透過不同的研究方式告訴大家的一個關鍵,就是資訊的不對等所造就的細微差異,將會造成關鍵影響。
前幾天,我跟媽媽去買水果準備拜拜。
低頭滑手機時,前方一雙腳進入我的視線。
那是一雙很明顯罹患糖尿病的腳,一邊已經發紫有腐爛跡象。
視線逐漸往上,他手上拿著的,是NG水果。
我常常聽到長輩很喜歡說:「蔬菜水果買那麼好幹嘛?把爛掉的地方削一削就能吃了,我們都這樣吃阿,你們年輕人就是浪費錢。」
他們知道要吃水果比較健康,但他們覺得爛掉的地方削掉,就沒事了。價差超過一倍,幹嘛不買?
有些長輩不是經濟能力不好,是沒有足夠的資訊、身邊也沒有人會跟他們說,腐爛蔬果會散發出毒素,切掉也沒有用。
那個大叔,吃了那麼多腐爛的水果,可能會讓免疫力已經受損的身體,更加的惡化。但他或許也以為,削掉就好。
簡單來說,我們習以為常要規劃的退休計畫、保險計畫、不要用電台買藥、要看清楚藥物標示、多吃健康食物、善用比價網比價等等,這些看似簡單,卻需要大量資訊與知識背景的微小錯誤,都是都是讓窮者越窮的關鍵。
也就是說,之所以貧窮不全然是因為懶惰,而是窮人剛好活在一個「貧窮」的環境,而這個環境無法提供他們足夠的資訊,讓他們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很喜歡說這個故事。
有一個來自貧窮農村的孩子,夢想是成為烹煮美味食物的廚師。孩子努力的向周遭的人學習廚藝,也去餐廳當學徒、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廚藝競賽,卻都沒有得獎,非常的沮喪。
一次,孩子在參加完比賽後,一如既往的敬陪末座。此時,評審之一向孩子招了招手說:
「孩子,吃吃看第一名的食物吧!別客氣」
孩子睜大了眼,將眼前的食物送入口中,顫抖的說: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味道?」
評審揚起慈祥的微笑說:
「孩子,這就是美味。」
法國知名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告訴我們,慣習(habitus)反映出人面對事物的態度與作法。文化資本的多寡,更決定了一個人的品味。慣習與文化資本,更是讓人在某些狀態下,呈現的是從容,或是突兀,就像是《寄生上流》中,哥哥看到許多臨時接受邀請,卻從容赴會的人,所發出的感嘆一樣,也如同作者岩本應數在書中,對想要藉由婚配來翻身卻不慎殺害情人的窮孩子賢一郎,做出的感慨。
不只是有嚴肅的討論,作者岩本君在書中常常分享遊走在法律/道德/好孩子邊緣的經驗,也讓思考可以無限天馬行空。他在書中,常常以他的親身經驗,來帶領大家從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進入,然後發現:「什麼?這個居然就是社會學的思考,敬佩敬佩阿!」這樣,然後文末,又來個很跳TONE卻無比貼近生活的提問,來鍛鍊大家的思考力。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跟蹤狂」起源的故事。岩本君年輕的時候,喜歡一個國中女生,所以他「觀察」對方的作息,製造不期而遇,鍥而不捨追求,終於獲得對方點頭答應邀約,聽起來很浪漫是嘛?
不,故事在最後峰迴路轉,最後作者懺悔,#自己根本就是跟蹤狂。並且,還舉了古今中外很多跟蹤狂的例子,讓自己不孤單,也讓讀者更能多元的了解,跟蹤狂的社會脈絡以及社會期待。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去國中演講,分享我的一個朋友,長年找不到交往對象。他說他對一個女生有好感後,會去探聽她喜歡什麼,參加什麼活動,常去什麼餐廳,然後,跟她在各個地方不期而遇,送她有興趣的東西,但都被拒絕了,甚至女生還會改變路線。他很不解問我:「明明電視都這樣演,難道因為我不是高富帥?」
我告訴他:「不,跟你的外表沒關係,你的行為很噁心。請從PTT上的『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迷思走出來,不然要預防性雞鴨了阿!」
我們不用很嚴肅的探討一個學科,鍛鍊思考力的關鍵,就是對生活上每一個看似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事物產生疑惑(但「吃飯為什麼要付錢」這種遊走在犯罪邊緣的質疑可能要盡量避免啦),然後去問:「為什麼?」,再搭配這本書,我相信,就能夠順利離開新手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