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這個案子其實挺有趣的。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
首先,就如黃安所說的 : 他都要按時繳保費,所以沒理由針對他,而不讓他保。
這話言之成理,但為什麼這件事還能引起討論?
在我看來,其實可以分為幾個面向來討論。
----------------------------------------
首先要討論一下這件事的爭議點在哪裡? 不公平又在哪裡?
這件事情主要是針對那些 : 長期旅居國外的人,平時是退保狀態;等到要回國就醫時再辦理復保(但要補繳中斷的保費)。等到要出國時,就再度辦理停保的......人。
這樣看起來,中間的保費還是要跑不掉,有甚麼不平的?
但如果回國一次可以省下極大量的金錢,那保費也不算甚麼了。
例如說,在美國補一顆蛀牙可能折成台幣要十萬;而在歐洲某些國家的社福制度下,你可能看個蛀牙要等上好幾個月。
(只是這種痛起來要命的事情,真的沒辦法這樣等。記得幾年前,我的舊假牙根感染發炎了,連帶影響三叉神經都發炎,整個臉都腫起來不說,那真的是地獄式的疼痛。結果去牙醫診所裡,他說我排隊要等到一個半月後.........)
所以對他們來說,坐飛機回台灣的機票錢,再加上健保復保的費用,再扣掉一次看好幾顆牙齒省下的費用,可能還能省上好幾萬,甚至更多。(也聽過有人骨折處理花幾十萬)
----------------------------------------
好吧。雖然看起來很討厭,但如果按照規矩來,那不公平的地方是什麼?
首先就要先釐清健保的體質跟設立的用意是什麼。
健保的全稱是 "全民健康保險"。
如果從保險的角度來看,保險有個極重要的目的是:分擔風險。
簡單說,這有點像標會。大家出固定的錢,約定讓出事的人先拿去用;其他人繼續繳,如果下次換自己出事,就能享有同樣補助。
(例如今天如果有一百人組自救會,一人一期出100塊,但只要誰家先有人過世或失火,就可以從共同資金裡面先拿一大筆錢去救急。)
這是一種互助的概念。但其中更有分擔成本的概念。
簡單舉例就是,大家依照不同的性別、年齡、職業,來計算出受傷、生病、死亡的成本,然後再除回投保人數,就可以知道每人每期要出多少保費。
而在"收支相等"原則裡,說的是"收進來的保費要等於(預期)理賠出去的金額",這其中的意義是"收付錢的機構旨在協助眾人度難關、平損益,不可以用這件事來賺錢"。
(但允許保險公司使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來轉投資跟放貸,這就是他們賺錢的來源)
從這個角度來看,黃安有繳保費,他就同屬這個制度裡的一員,那就沒有不讓他保跟使用的原因。
-------------------------------------------
那問題出在哪裡? 為什麼要修法不讓他們用?
就要再從保險的結構來討論。
其中要先問的問題是 : 保費為什麼會漲?
這又要分兩方面來討論。
一是,在計算結構中,不同條件的人費用就會不同。
在大家買保險的經驗裡一定會問,為什麼成年人的保費會比小孩子高?
因為成年人生病跟意外的風險比孩子高。
男人死得比女人早又快,所以同年齡男人的壽險比女人貴
但女人長腫瘤與生各種疾病的機率比男人高,所以女人的癌症險跟醫療險比較貴。
(意外跟年齡無關,是用職業類別來計費,危險度高的職業,意外險保費就高)
第二種情況是,基於"收支相等原則",當理賠的金額越來越大時,大家所繳的保費也要一同增加。
所以說,第一代健保的保費計算依據是 "假設"是一年的支出是700億,那大家的保費就是用這個數字出來分攤。
但一年過去了,實際上支出是790億,那大家的保費也要平均提高一點點,才能繼續達成790億元的收支平衡。
這就是為什麼健保或商業保險的費用會漲的原因。
#但這也是健保危機的所在。
因為大家依照計算平均繳錢,但有人好幾年不用看醫生;有人每一兩天就要去看不同科別的醫生,然後拿很多健保補助的藥回家吃(不給藥還會生氣),其中有很多是真的慢性病患,但更多是浪費資源(拿很多藥回家當存糧,放過期又丟掉)。
這樣一來,健保支出費用增加,但一說要漲價,大家又罵聲不斷。
政府為了選票跟討好人民,又總是壓著不敢漲健保費 。
(另一個同樣也是保險制度的勞保(勞工保險)也是常常被惡搞,例如拿去救股票 (#救那些賺錢不多繳證交稅,但賠錢卻要政府拿四大護盤基金救市場的王.........化之民。)
這就讓健保、勞保虧損越來越嚴重,陷入大概會在十幾年後破產的窘境。
而這樣的情況下,上述那些(久居國外的)人的行為其實就是"類健保蟑螂"。
因為他們回來復保就是幾千塊,然後可能會用到幾十萬醫療費。
從"收支相等"原則來看,他們就是在變相的佔健保便宜(與你我的便宜)
搞懂之後,就能知道其實健保制度已經從一個保險制度,變成社會福利制度下的保險。
也就是說,大家用低廉的價錢,大量的、濫用的使用這個制度。
就像是花399去吃"吃到飽餐廳",然後吃個八九百回本的行為。
"我有付錢啊,不行嗎?"..........嗯,這就是黃安們的心態。
-------------------------------------------
說到這裡,答案其實就呼之欲出了。
身為"保險制度",只要是付費者,就有權使用。
但全民健保本身已經超越保險制度,成為一個"社會福利",只是它的運作依然在使用保險計算方式來運作,所以它本身虧損不斷不說;遇到那些"類健保蟑螂來使用",又會讓人非常不快。
更何況,那些人一點也不愛台灣(這有點抽象),也不在台灣工作、納稅;在外國夾著尾巴做人,回到國內卻像暴發戶一般的糟蹋別人。
不是去服務業裡面糟蹋服務人員,或是去醫院糟蹋醫生護士(或是 拿著處方籤想拿一堆非常貴的藥.......然後只想花健保的費用);更別說黃安總是在對岸出言糟蹋台灣人,來換取他在那裏的名聲與地位。
所以,不時會傳出醫生直接把病人退掛號或是不想幫他看的事件(雖然,醫生在職業道德上是不能挑病人的),又或是服務業人員抱怨哪個"奧客大聲嗆自己從國外回來"之類的事件發生。
我們能夠理解,一樣米養百樣人,在台灣也有很多這種爛人。何況是國外?
但出去之後自認次等,然後回來後認為台灣人次等,然後言行不檢、出言不遜,這就讓人很受不了了。
說穿了,這次被推動修法的原因不是你回來有沒有出健保費與否,而是不爽讓那種對台灣無甚貢獻的人,回來繳幾千塊又花掉幾萬塊、一面拜外國人又回來踩台灣人、一面吃台灣又一面罵台灣........
再更簡單一點說就是 : 不爽讓那些不知感恩的幽靈人口,任意使用國家資源跟福利......
PS : 但最後還是要饒一句,不能說所有住外國的人都是壞人,但這種事只要牽涉到觀感、引起民怨,就會變成 地圖炮,波及所有同等身分(但不同人格高度)的人。
.
.
.
====
#健保既然已經不純是保險制度了
#就不想給那些不常在國內也沒甚麼貢獻的人白享這種福利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http://m.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266556
Search
救那些賺錢不多繳證交稅 在 Re: [請益] 政府是不是該降證交稅救成交量-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證所稅絕對是票房毒藥
2013年馬英九政府搞過一次
當年支持證所稅
導致台灣量能萎縮
證交稅減少很多
讓證券公司虧錢的元兇
那些支持證所稅的立委
許多人號稱財經專業
卻支持證所稅這個票房毒藥
到現在都沒有下台
你能怎麼樣
說白了
證所稅一定是票房毒藥
因為股市最怕沒人玩
沒人玩的股票不會有波動
如果今天要課證所稅
大戶肯定直接不玩
大戶最怕被查稅
你錢到底從哪來的
直接不玩就好了
等到政府把證所稅停了再進場
大戶錢那麼多 少賺幾個月雖然損失很大
但總比被政府掌握金流來查稅好吧
從1988年的郭婉容事件
開徵證所稅讓台股從12000點跌到2000點的歷史教訓記得嗎?
股市直接連續19天無量跌停
2012年郭婉容的女兒劉憶如
再度推出證所稅
搞的股市突破不了8500點
當時有兩三年緩衝期
前面說了
股票最怕沒人玩
沒人玩的股票就是一灘死水
搞證所稅 大戶通通退場
股市就剩下一灘死水
整個盤會被弄亂
傷害的最終還是台灣股民
因為股市能漲
最重要是資金行情
搞證所稅讓大戶退場
剩下的散戶怎麼玩
交易量肯定會萎縮
因為股市能上漲
很大程度是大戶拉抬
因為散戶資金太小是無法操控股價的方向
大戶才行
沒有大戶進場
股價根本漲不動
最簡單的原因散戶不會團結起來拉抬股價
股價當不會漲
就說一個事情
日本東京股市2011年311大地震的時候
指數跟台北股市差不多8000點左右
到2013年漲到14000點
台北股市2013年時還在8000點徘迴
就可以知道證所稅的破壞力有多強
※ 引述《ErikaAmane (澤尻英龍華)》之銘言:
: 成交量從去年7000億降到現在2000億不到了
: 行情真的很差
: 股價根本拉不動
: 當沖降稅現在也沒有人要沖了
: 看到同事們每天認真上班的模樣就知道虧爆了
: 是不是該降低證交稅變成0.1%甚至免收救救成交量跟股價?
: 如果真的要稅收再從其他地方收就好
: ex 健保補充保費費率升2倍、加課證所稅、房地合一稅所有費率再調高20趴
: 我是希望免證交稅拉
: 這樣每天便當錢超好賺超好沖
: 量回到7000億漲回萬八指日可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60.2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61625906.A.061.html
※ 編輯: lihohsin (114.34.60.240 臺灣), 08/28/2022 02:54:1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