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
#帶你逛科教館
疫情期間雖然許多公共館所都暫停開放,
但是透過網路,還是可以觀賞各式各樣的展品!!
今年518博物館日主題為復甦與新象✨
科教館最符合此理念的就是3F常設展-敲敲打打工作坊啦~~
展區提供各式回收材料讓大家打造屬於自己的『快樂城市』,可以設計公園、各種功能的建築物還有交通設施!
一起來看看各種作品吧~
現在疫情嚴峻,請大家做好各項防疫措施😷
一起努力讓臺灣的每座城市都是『快樂城市』!
↓臺灣其他博物館所的酷展品
➤雲林布袋戲館
➤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鹿港民俗文物館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518國際博物館日之博啥款感情
#博物館的未來 #復甦與新象
故宮 南 院 建築 材料 在 翁章梁 Weng Chang-Li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傳新藝聯展 #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思維
文化觀光局為嘉義三位工藝家舉行聯展,謝東哲是新港交趾燒,蔡承哲是紙糊藝術家,周讓廷是刺繡,這次的展覽主題「傳.新藝」所代表的是「心意」,透過他們的每項作品,傳達努力傳承傳統並力求創新,展現在地傳統工藝與文創事業的成果。
嘉義是台灣廟宇材料的生產重鎮,剪粘、交趾陶、刻神明尊、神明衣服等,過去有很多人才投入傳統工藝,隨著時代的變化,持續在這塊領域耕耘的人漸少;但這幾年文化部投入資源,拍攝紀錄各項台灣的傳統工藝及大師,也吸引一些熱愛本土文化的年輕人,運用自己的新思維結合傳統,重新擦亮傳統工藝產業的招牌。
我們今天看到 #新港交趾陶藝師謝東哲、#朴子紙糊神像藝師蔡承哲,及 #朴子刺繡藝師周讓廷 三位藝師,經過時間淬煉而成的職人態度,讓現代人有機會近距離玩賞傳統文化,進而重新認識它們,這樣的精神令人十分敬佩。
「傳.新藝」展覽展期自110年1月27日至3月14日,展出地點為 #嘉義縣文化集會 ,故宮南院旁有斜坡的建築物,不來看一定後悔,非常值得一看,歡迎大家前來欣賞在地工藝家的精采作品。
追蹤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onlychiayi/
追蹤縣府Line@:https://reurl.cc/Q3657Z
故宮 南 院 建築 材料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推荐》
【佛教聖地普陀山 保存觀音像.皇室建築】
普陀山 位於中國浙江舟山群島中的一座小島上,西遊記中,孫悟空只要遇到危難,求救南海普陀觀音總能化險為夷,小說終究是虛構,但普陀靈山有觀音卻是千真萬確,這件事可以追溯到唐朝,一位遊歷中國禮佛的日本僧人,將五台山觀音像請回日本供奉,卻在中途遇到船難。
(央視節目片段)
當船開到普陀蓮花洋時,海面上突然狂風大作 巨浪滔天,船隻在海中不斷地打轉,隨後小船隨風飄泊,漂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旁安然停下,慧鍔泊舟登岸準備天氣好的時候再度出發,奇怪的是,在接下來的多次嘗試中,都以失敗告終,慧鍔心中忐忑,他想也許東瀛眾生機緣未至,難堵觀音菩薩聖容,所以菩薩至此不肯離去
慧鍔因此決定 將觀音佛像留在這座小島上,當地一位張姓漁民讓出了自己的房子,兩人在山上建了第一座寺廟,因為是觀音不願意去日本,因此取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觀音菩薩成為附近漁民心靈的重要寄託。在普陀山法雨寺的後面有個楊枝庵,庵裡有一件鎮山之寶,高2.3公尺的楊枝觀音碑。
(央視節目片段)
第一眼看到石碑上的觀音像,就會被她的雍容華貴所打動,觀音像體態豐腴 柳葉彎眉,眼角上翹 嘴唇微抿 神態端莊
觀音像右手執楊枝 左手托淨瓶,相傳觀音從淨瓶中取出楊柳汁,沾著甘露灑向四方 消災解難,因此得名楊枝觀音碑。
(央視節目片段)
不過再仔細看 這塊觀音碑上的造像又很奇妙,她身姿曼妙 肌膚細膩豐滿 儀態萬芳,然而她也大手大腳 體格健壯,眉宇中透著英氣,觀音像剛柔相濟 性別特徵不是特別明顯,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藝術形象呢
觀音大約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 觀音是男像,他是個威武的男子,嘴唇上還有兩撇漂亮的小鬍子,但隨著觀音信仰日漸深厚,女性形象似乎更貼切他聞聲救難的慈悲,石碑上的觀音像 剛柔並濟,正好是性別過渡時期的代表,觀音碑還有個傳奇,明朝曾有盜賊破門而入 劫走石碑,但賊人在黑夜的大海上遭遇船難而落海,石碑最後在普陀山腳下被救起,雖然傷痕累累 終究得以安然保存,但普陀山的寺廟還有許多劫難。
(央視節目片段)
千百年來 普陀山幾經興衰沉浮,明末清初 朝代更迭,佛門淨地普陀山 也不能幸免於難,康熙14年,一場大火席捲普陀山,大部分寺廟毀於一旦
普陀山從唐代建起第一座寺廟,宋朝被欽定為觀音的道場,曾經的佛教聖地,如今在荒煙蔓草間,康熙年間,一位僧人來到普陀山,將寺廟從廢墟中重建起來。
(央視節目片段)
他叫別庵性統 出身於書香門第,12歲剃度為僧,別庵性統聰慧過人,年紀不大卻德高望重,他此行是受到普陀山僧人的邀請,前來主持重建普陀山的寺廟
他四處化緣 捐資建寺,但是幾座大寺廟 耗資龐大,實在不是香火錢和民間善款可以重建的規模,他聽聞康熙皇帝南巡,這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僧人,排除萬難 見到了康熙皇帝。
(央視節目片段)
康熙皇帝決定考考別庵性統,即興出題 讓他作詩,別庵性統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康熙龍顏大悅,別庵性統向康熙直接諫言,他講了普陀山建寺的艱難,和自己重建寺廟的信念,也講到天下初定,百姓渴望安居樂業,佛教對於江山穩固的重要意義
康熙聽了非常感動,不僅撥款黃金千兩 用來建寺,他還下了一道聖旨,既可以修普陀寺廟,同時解決自己心中一個舉棋不定的難題。
(央視節目片段)
清朝康熙時期 明故宮日漸荒廢,繁華消退 威嚴不在,在不斷的戰火中,只剩下斷壁殘垣,對於明故宮的處理,康熙皇帝一直舉棋不定,此時對面的別庵性統,講到普陀山重修寺廟的艱難,材料的稀缺 人力物力的不足,康熙覺得,與其讓明雇工在荒涼中慢慢毀滅,不如拆下來搬到普陀山供奉觀音也是功德一件,於是 他下了拆金陵舊殿以賜普陀山的旨意
在古代沒有機械設備的協助,拆卸宮殿 完全依靠人力,光是黃色琉璃瓦就多達12萬片,工人們扛著千斤重 雙腳將明故宮扛上船,搭乘運河從南京經杭州從寧波出海搬上了普陀山,工匠們依照建築材料的編號,重新組裝 修建 拼接,讓明故宮在普陀山重生,取名為九龍殿。
(央視節目片段)
九龍殿為雙層重檐歇山頂,屋脊上各有六只神獸,最前面的是仙人指路,這是皇家宮殿特有的規制,九龍殿上的黃色琉璃瓦,九龍藻井 大殿下面的龍形柱,都是明故宮的原物
因為康熙的遷建,九龍殿成為現在唯一存世的明朝宮殿,保存狀況 極為良好。
(央視節目片段)
康熙65年 別庵性統57歲,在普陀山圓寂,他醫生十餘次渡海,八次受到康熙接見,為普陀山的發展和興盛,用盡了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