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商業周刊》的露出!從蘋果日報記者,到臉書產品經理...別人不敢做的傻事,都成了她的求職祕技
金融風暴這種全球性的大蕭條,正好被我遇上了。2008年雷曼兄弟等華爾街公司垮台,美國大部分企業都在裁員,失業率超過10%,而我剛好從台灣到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念行銷碩士,正準備畢業。我第一次去美國、在那也沒人脈、英文差、揹著一屁股學貸,可以說是前途堪慮。
為了得到面試機會,我除了海投500封履歷和求職信,每一份都根據職缺說明修改,甚至一度到畢業生人數是我們系的10倍多的企管系「等門」,只求能夠攔截到一個機會。我跟以前在台灣當記者一樣,站在系館外一等就是幾小時,輪流面試的同學們一離開,面試官走出來,我就拿履歷上前毛遂自薦:「我是隔壁行銷傳播系的學生,我沒有拿到跟您的面試,但這是我的履歷,請您考慮!」
但,我不出色的履歷幾乎沒有讓我拿到面試機會。
聽人家說,找工作要靠人脈,但我去美國念碩士前不認識半個人,哪有人脈?不過,山不轉路轉,我念頭一轉:誰說沒人脈?學校這麼多老師,我是西北大學的學生,找老師,老師不會拒絕見我吧!我先拜訪了系主任Tom Collinger,他看著一臉愁苦的我說:「我相信每個學生的潛力!」接著建議我多跟其他老師聊聊,但系上老師早就被畢業在即的同學圍繞,我乾脆大膽地到其他科系的老師辦公室一一敲門!
拜訪之前我會搜尋好老師的背景,看老師在專業社群媒體領英(Linkedin)有認識哪些人,那些人服務的公司有哪些我有興趣的職位,而且會先寫信給老師。當老師說:「我不知道有誰可以介紹給你。」我就說:「你可以介紹我某某某,他是你之前在這家公司的同事!」當老師說:「那妳再寄妳的履歷給我。」我就可以說:「有,今天早上寄出了!」當老師再說:「那妳寫信跟我說希望我怎麼介紹。」我就會說:「有,你介紹我的信我也幫你寫好了,你剪下貼上就可以了!」
有一天,我拜訪了教授Abe Peck,老師是個5、60的活潑老先生,他說他大半時間住在加州聖塔芭芭拉,那兒陽光普照還有海灘,跟下雪的芝加哥不像,接著說:「我也不認識妳,一時也想不出要介紹誰。但我明天有辦一場演講,妳可以來聽!」
去之前,我上網搜尋了所有講者的資料,一一聯繫講者,向他們自我介紹,你如果曾經試著在網路上搜尋人,你會驚訝發現不難找到他們的email。其中有個講者叫做Peggy Walker,是美國一家小雜誌社「凡斯媒體」的執行長。
廣告
演講當天,我用事先背好的英文,上前和Peggy表達來意:「Hello! I am Anya. Good Luck!」(你好!我是阿雅。祝你好運!)Peggy說她有收到我事前寄的信,我開心了一下,心想:肯定有好印象!演講結束,我幾乎沒聽懂Peggy在說什麼,但我又拿著事先背好的英文說:「Good job!Can I get your card?」(妳講得真好,可以跟妳要張名片嗎?)email聯繫後,Peggy說他們沒有在徵才,不過願意請人力資源長Loreen Muzik安排我跟他們的數位團隊見面聊聊。面談後我覺得這個公司實在太適合我了!這家媒體公司有在考慮提供廣告主數位行銷服務。我心想:「數位、行銷、媒體。太幸運了,我註定要到這家公司工作!」
幾個禮拜過去了,我沒有收到任何聯繫。我打手機給Loreen,她接起電話:「喔!我已經被裁員了,不在那家公司工作了!對了,妳可以幫我介紹工作嗎?」當時的環境真的就是那麼差!我心想,雖然她不能幫我安排面試,但總可以告訴我一些公司的訊息吧!我約她喝咖啡,在芝加哥郊區鐵道旁的一家星巴克裡,我們談話每過20分鐘就要暫停,等火車轟隆轟隆的噪音結束才能繼續。她因為已經不在公司服務,一五一十告訴了我公司的狀況。我還記得,結帳時我們兩搶著付錢,畫面看起來挺有趣的,兩個人都失業,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惺惺相惜吧!
芝加哥找工作沒著落,我就想不如到大城市機會應該比較多吧!媒體公司最多的城市是在紐約和洛杉磯(多年後我才知道洛杉磯的媒體是指電影業,根本跟我的背景沒有相關),我於是決定花兩個月在這兩個城市找工作、拜訪業界人士。但,我一個人也不認識,要拜訪誰呢?
出發前,我拜訪了學校的老師們,牆上貼著他參加奧運幫忙傳遞聖火、上電視評論節目的照片,教授Clarke Caywood天生就適合上鏡頭,他先是一一跟我介紹他牆上的照片,但接著說,他的學生太多,每個人都要介紹,所以他不能幫我介紹什麼人。我正感到失望,老師一邊搖搖手,一邊拆開剛收到的包裹,我發現包裹裡是傳播專家產業公會的通訊錄。老師見我似乎不太願意離開,他說:「這樣吧!這通訊錄上面的人其實我大多不認識,但我們所屬同一個公會,要不妳去看看哪些人可以聯繫,借妳15分鐘,妳翻一翻,再拿來還我!」
我打開通訊錄,發現都是傳播領域知名公司的一級主管,我發現撿到寶,連聲謝謝老師,飛奔到系學會上的影印機,那15分鐘,我沒看,倒是一頁一頁全部印下來。同時,我也找出學院過去十五年的校友名冊。靠著這兩份資料,裡頭有上千位行銷傳播類專家,我逐一列出住在紐約和洛杉磯的人,一個個寫信跟他們聯繫。
我寫信問這些陌生人:「可不可以請你給我15分鐘?」我想,15分鐘很短,大家可能比較願意會接受,但現場見面通常會有半個小時的時間。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上,我剛見完一個校友,聊得很開心,但就像其他校友說的,他們公司在裁員,不但沒招人,連自己的飯碗都快不保。我狼狽地找了一家咖啡店,一邊翻著公會通訊錄,看到有美國最大電信業者Verizon的傳播長Peter Thonis,當時智慧型手機剛起飛,電信業者是影響社會動態的當紅角色,我猶豫了一下,我想,以他這樣權高位重的人,不可能回我;但我又想:「最糟會怎樣?」大不了就是他不回我啊!於是硬著頭皮寄了email給他。
幾分鐘後,對,就在幾分鐘後,他回覆我了!當天下午在紐約一個飯店開會,5點鐘我可以在一樓咖啡廳等他,對!當天!我看著email,不敢置信,心想是不是我英文很差看錯內容,但左看右看,他確實答應見我。
當天我戰戰兢兢地到了飯店,雖然通訊錄有照片,但我不確定是現場是哪個人,左右打量,「Are you Anya?」一個中年男子帶著大大的微笑跟我握手,我驚魂未定,他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見妳嗎?」我搖搖頭,根本緊張到沒辦法思考,他說:「像妳這麼有膽,敢直接約我見面的人不多!」
就這樣,我陸續見到了很多業界大佬。我在紐約時報的報紙上找到了執行長的名字,試著在網路上找他的email,寫信後,他還真的答應見我!我在紐約和洛杉磯見到了上百位業界人士,每個人都說:「我很欣賞妳,但我們公司在裁員。」有一次在紐約,我穿著如今回頭看覺得很「俗」的白襯衫、黑套裝,結束跟VOGUE和GQ雜誌員工的面談,對方又對著我搖搖頭說:「我們在裁員,但是祝妳好運!」我踩著很不舒服的高跟鞋,走在垃圾發臭的紐約街頭,看到一家中餐館,坐下來點了一盤排骨飯,飯來的那一刻,我突然好想家,覺得自己好失敗,我想:「原本我在台灣,是走路有風的大報記者,怎麼會落魄到美國遇到金融風暴,到處求人,一個工作也沒有?!」那時候沒有LINE等通訊軟體,國際電話卡又不便宜,我撥了電話給芝加哥的政大校友會資深學姊Grace,眼淚不爭氣流了下來,滴到排骨飯上。
我落寞地回到芝加哥,同期畢業的同學差不多都走光了,大家都說美國沒工作,不如趕快回亞洲卡位比較好,我看著拜訪各校友的筆記,雖然真的一個面試都沒有,但我在準備面談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我了解這些各式各樣的媒體公司現在的專案、還有產業的趨勢。我想,要不我回頭跟幾個月前演講認識的凡斯媒體Peggy聯繫吧,或許這些資料對她會有幫助。
我寫信給Peggy:「我在紐約和洛杉磯,見到了很多妳的同業和競爭對手,妳想不想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可以給我15分鐘嗎?」Peggy答應了!
去之前,我做了一本商業計劃,整理了當初人資長Loreen告訴我的資料,像是凡斯的現況和困境,凡斯的其中一本雜誌讀者是美容院老闆,於是我到了美容院採訪一些讀者,也聯繫上幾個廣告主。接著整理產業趨勢和其他公司在做的專案,選出我認為凡斯最適合的幾個項目。我舉了一個例子,企劃了一個手機網站,列出其中的功能和內容。我也列出,如果要做這些專案,他們需要什麼樣專長的人,當然,我「剛好」符合大部分的條件!
凡斯的辦公室其實很老舊,有兩層樓,一樓中間有個木製的傳統櫃檯,中間還有著創辦人的照片,Peggy的辦公室在一樓的最底端,見到Peggy,我深呼一口氣,開始簡報。我建議他們創立一個數位服務部門,用原本公司做網站的人力,為廣告主做電子報、架網站等。15分鐘後,簡報完畢,我看著Peggy,她沒有說話。我想死定了,她肯定覺得我是來搞笑的!她說:「妳願意當contractor嗎?」我當時其實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只問她是不是全職、有沒有支薪,接著一口答應!回家查才知道其實contractor是約聘雇的意思,但在英文裡,也是那些水電工、土木工等臨時工的意思,我還差點以為她要我去當水電工!
就這樣,當時,我的專長或許還是不是數位行銷或做app,但我靠著我的記者經驗,找人、採訪、創了我的第一份數位行銷工作,這工作也奠定了我日後做電商app、成長駭客和大數據行銷的基礎。我當時其實並沒有覺得我一定要在美國工作,我只是覺得,如果我失敗,我希望是因為我盡了全力還不夠好,而不是我沒有盡全力,因此沒有獲得機會。
最糟的時代,我沒有找到工作,但我創了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
書摘選自:矽谷阿雅《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
作者簡介:矽谷阿雅
台灣人,現居美國矽谷。原為台灣蘋果日報記者,毅然辭掉工作赴美讀書,一路到矽谷科技公司擔任電子商務app產品長。榮獲十多項美國數位大獎、美國Min雜誌年度最佳行銷人獎提名、Girls in Tech 40歲以下女性科技精英榜、台灣十大傑出青年提名。
阿雅在美國的十幾年工作經驗,讓她有了很多新的視野,經常在臉書「矽谷阿雅」粉專分享在美國的職涯故事、海外求職秘訣、矽谷最新產品管理與行銷知識。在美國西北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受邀在成長行銷座談會、數位分析座談會、手機創新座談會、矽谷頂級新創 加速器Plug & Play等美國大型座談會演講,也擔任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顧問。在TEDx Talk主講【慌世代-拓荒世代】,吸引台灣各大媒體驚艷報導,並在全台超過20間大專院校與企業巡迴演講。
🔥 博客來:https://reurl.cc/Wd86qy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 [1661021360858244:69:對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說讚的朋友]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02616
政大數位內容碩士面試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酒類專家王鵬以系友身份,接受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專訪】
追尋自己的夢─專訪王鵬學長
念外語系的你,是否對未來感到徬徨?你是否以為念外文系只能從事外語相關的工作?事實證明,只要有想法、肯行動,就能夠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王鵬學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廣泛接觸事物,透過學習發展興趣〗
王鵬學長在八十六學年度入學,在政大待了十年,完成學士與碩士學位。在學期間,他積極參與校內、校際活動,也朝著自己的興趣發展。他非常熱衷外語學習,在入學前就已經開始學習法語,在政大不但申請輔修阿拉伯文,也旁聽與自修多種外語。此外,還屢次參加校內英語演講、詩歌朗誦比賽,藉此磨練自己,也獲得數次佳績。他也曾經擔任系學會總幹事,卸任之後繼續參與學生事務,推動系刊的復刊,並一肩扛下總編職務。王鵬學長說,他在高中時期,就已經有擔任社團刊物總編輯的經驗,所以文字工作對他來說也是興趣之一。系刊《頓河》在2000年復刊之後,榮獲當年全校學生刊物比賽第一名與優良編輯獎,並在全國青年期刊比賽獲得大專組綜合性期刊類優等獎。除了文字工作之外,學長也喜歡舞台表演,每年的俄羅斯風情夜,王鵬學長都參與演出,並經常擔綱要角,屢獲最佳男主角的獎項;俄語系首次的畢業公演,也是由王鵬學長與當年的其他應屆畢業學長姊們共同推動的。
不論與未來的職業生涯相關與否,王鵬學長認真參與每一件自己有興趣的事,把每一件事都當成一份事業在經營,並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每次得到讚賞,就愈是滿懷成就感地投入下一次的挑戰,養成積極處世態度,也是這份執著,讓王鵬學長在當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促成系刊《頓河》的復刊。當年《頓河七》的發行是系上的一件盛事,而且也樹立了榜樣。王鵬學長說,看到學弟妹能夠傳承這份認真的態度,讓系刊能夠一屆又一屆地延續下來,讓他感到非常欣慰。學長也相信參與系刊製作的學弟妹們,不論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或者是編輯撰稿方面,一定都得到不少寶貴的成長經驗。
〖認真經營興趣,把興趣變成專長〗
當你擁有很多興趣的時候,總是得面臨抉擇。然而,對於王鵬學長來說,他的選擇卻是直接把興趣變成工作,把興趣當飯吃!王鵬學長是國內一位很特別的酒類專家,因為他橫跨多個不同的酒類領域。他說,當初是由於學習法語,而開始接觸法國葡萄酒,後來還因此跨足比利時啤酒,至於伏特加,則是因為學習俄語而產生的契機。雖然現在已經畢業出了社會,王鵬學長甚至還持續進修德語、義大利語,打破界限,拓展視野,為職業生涯的下一個階段作準備。
王鵬學長曾經考慮朝向學術發展、在學校任教,或者成為一位編輯、出版業者,甚至朝向表演藝術發展。但是,最終卻投身酒業。學長認為,當初在大學時代所培養的興趣與發掘的潛能,對職業生涯多少都有幫助。對他而言,大學時代念的是俄文系,後來卻成為一位酒類專家,這其實並不意謂學非所用,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正是由於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已經跨越體制規劃的範圍,所以才有辦法整合看似不同的領域的才能,讓自己成為一位難以被取代的專家。
學長說,作為一位酒類專家,如果有不錯的文字造詣,可以精準描述酒的感官特性;如果曾經受過文藝訓練,可以幫助理解品質細微的差異,而那往往是酒類鑑賞最核心的部分;如果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就能得到詳實完整,忠於原味的第一手資訊;而豐富的舞台表演經驗、外語演說與朗誦經驗、編輯出版經驗,也都讓王鵬學長,成為酒界同行眼中不可多得的優秀講師、作者、翻譯者。他能夠深入淺出地,把複雜的酒類專業,講得深刻而引人入勝。王鵬學長當初認真地經營每一項興趣,才能讓他透過整合不同的專長,到達如今的高度。
〖勇於接受挑戰,調整生涯方向〗
王鵬學長身為俄文系學生,卻曾經到法國留學一年。在升大四的那一年,原本希望能夠前往俄國當交換學生,但是卻沒有如願。結果,因為助教隨口提議,於是便去參加法國交換學生的甄選,因此取得前往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當交換學生的機會。
學長說自己能夠以俄文系學生的身份,通過英語、法語筆試與口試,不僅是由於自己當時輔修外交,有足夠的社會科學相關知識應付考題內容,也是因為在面試時的積極態度,打動了主考官。主考官在口試時問他:「我只想問你一個問題。參加這次甄選的,有那麼多碩士班、博士班的學生,而且都主修社會科學相關科系。你覺得為什麼我們應該選你?如果學校選你去當交換學生,有什麼好處?」王鵬學長說:「面試已經夠緊張了,當初這個問題,當然非常嚇人!」不過,學長猜測,主考官應該是故意要測試學生的應變能力吧!而學長回憶當時的自己侃侃而談,積極說服面試官。當年全校只有兩位學生獲得錄取,一位是社科院博士班的學生,另一位就是王鵬學長。
在法國一年的生活經驗,王鵬學長漸漸調整了自己對於生涯規劃的想法。原本就對葡萄酒有興趣的他,到了法國簡直就像是個天堂,不但有豐富的原文書籍,還有廉宜多樣的葡萄酒可以嘗試,整個巴黎是一個國際味十足的城市,在這裡受到多元文化的洗禮,更進一步開啓了他的世界觀。原本以交換學生的身份來到巴黎高等政治學院,應該主修國際關係,但是學長卻趁這個機會,額外選修了俄語、阿拉伯語、經濟學等課程。課餘時間,則積極參加各種社團,延續在台灣就喜歡從事的運動,包括自行車與西洋劍。另外,學長認為最有趣的機緣是開始閱讀俄國小說,因為學長原本最喜歡詩歌,但是在法國找到一系列法俄對照版本的俄國文學小說,一年下來讀了好幾本經典。
在法國留學,沒有讓自己順利走上政治外交的道路,反倒重新點燃對俄國文學的熱情,王鵬學長說,這是個意外卻值得慶幸的轉折,而對文學的興趣,後來又間接讓他萌生了繼續進修碩士的念頭。回國之後,學長繼續俄語系的學業,而在巴黎潛心閱讀俄國文學作品的經驗,讓學長發現自己其實對文學研究有很濃厚的興趣,因此,後來決定報考俄語系碩士班。在碩士班期間,王鵬學長一方面在校外兼職從事葡萄酒類相關行業,比較有機會派上用場的是法語;另一方面,在學校念俄文碩士班,對文學的興趣愈來愈濃厚。工作、專業與興趣彼此交織之下,在碩三那一年,學長又去報考中央大學法語系碩士班,同時念兩個碩士學位。後來,王鵬學長在文藝領域的視野拓展到電影研究、視覺藝術、戲劇研究、藝術史等,學長當時對研究特定主題與撰寫論文的過程非常著迷,因此一度計劃朝向學術研究的方向發展。
不要怕生涯規劃一直被打亂,王鵬學長說,隨著生活見聞的增長,本來就會面臨愈來愈多的抉擇。學長說他在高中畢業的暑假開始學習法文,原本是「無所為而為」,只是為了好玩,同時也是出於一個「太過天真」的動機。當初會想學法語,是因為非常喜歡英文,甚至曾經規劃自己未來就是要當英文老師,而英文有許多外來語是來自法文,因此高中時代的夢想,就是想要學法文,以便徹底掌握英文裡的外來語。當然,王鵬學長也從未想過會去法國,但是,後來的種種經歷,卻仿佛是一趟體悟人生道理的旅程。學長說,人生的規劃不會每一步都如你的意,但是意外卻往往是契機。應該這樣看待生命的每一個轉折:意料之外的經歷愈多,生命的契機也愈多!愈是勇敢地接受改變,你的未來就可能愈多姿多采!
〖給學弟妹們的建議:時時充實自己,準備迎接挑戰〗
王鵬學長認為,思考未來的方向固然很重要,但是別忽略了,要以不斷學習,累積能力作為前提。人生難免有一些機會「來得不是時候」,破壞了原本的計劃,但是,這未嘗不是嶄新的契機。就像當初前往法國當交換學生,其實完全不在學長的規劃之中,但是因為樂於學習,在許多方面都已經培養出興趣、自信與能力,再加上勇於接受挑戰的態度,讓學長可以很快作出新的打算,而且抱著必勝的決心迎接挑戰。如果盡可能地把自己提早準備好,時時充實自己,當機會出乎意料地出現,或者提早報到的時候,你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甚至是更好的發展。
〖認清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王鵬學長認為職業生涯可以是被規劃出來的,卻也應該是一步步循著興趣走出來的。學長鼓勵學弟妹們,找出自己的興趣,並且試著結合所學,將興趣變成難以取代的專長,那麼,未來的路自然就會浮現。或許走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難免孤獨一些,然而一旦成功了,那就是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是一條不怕被別人佔去的路。對於有興趣的事物,往往也能很容易培養特殊的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很開心、很有成就感、不容易被他人取代,這才是對的方向。
外語是一項工具,學習外語就是替自己打開一扇窗,就算是俄語學得不怎麼在行,至少都是給未來的自己一個機會。學長不諱言地說,他相信一定有學弟妹念俄語念得很辛苦,每一個科系都一定會有這樣的學生,但是如果你願意有耐心地熬過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或許就會找到學業與自己興趣與才能結合的契機,也或許,你會遇到意外的轉折。
〖順著自己的性向與潛能,培養跨界整合的能力〗
王鵬學長出版過包括啤酒、葡萄酒在內的著作。學長說,出書這件事,對於正在思索未來方向的學弟妹而言,其實更值得點出的精神是「跨界整合的能力」。學長猜測,如果當初沒有製作刊物的經驗,也就不會萌生出版的念頭。
學長勉勵大家,一旦你知道自己的興趣,你就應該盡可能讓自己暴露在那樣的環境中,但是那樣還不夠,如果你能夠把自己變成業餘玩家,甚至專業玩家,你將能夠獲得更多心靈滿足,甚至是實質收益。如果你喜歡音樂,就讓自己多花一點時間在音樂上,甚至學一種樂器,研究樂理、音樂史,或者參加校外相關藝文活動、社團、研討會、撰寫文章投稿。單純的喜歡,對於業餘嗜好來講是足夠的,但是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生命,或者更實際一點地說,職業生涯跟自己的興趣有結合的機會的話,你可以試著讓自己的業餘興趣變成接近專業程度的技能。事實證明,在專業領域有特別表現的人,不見得是本科系出身的人。如果你能夠以俄語、斯拉夫語言的養成背景,掌握人文領域的專業,那麼,你一定是就業市場上,炙手可熱的人才。或者,至少你會發現自己的業餘興趣原來可以變成生命中的一項重心。
〖能力素養不可少,積極態度更重要〗
王鵬學長說,在他的經驗裡,出色的能力只是成功的基本條件,相對更為關鍵的反而是態度,好的態度不僅足以打動人心,也是在遭遇困境時的重要力量,如果徒有工作能力,卻沒有正面積極的態度,恐怕也與成功無緣。王鵬學長在研究所讀書時,就出版了《比利時啤酒:品飲與風味指南》,翻譯了《葡萄酒的風味》專書以及《葡萄酒世界》紀錄片。王鵬學長相信,不僅是他在酒類方面與語言方面的專業能力,更是由於他的積極態度,促成這些作品的出版。
學長翻譯的《葡萄酒風味》,大多數內容是在服兵役期間完成的,在軍營中把握零碎時間,以手寫進行翻譯,休假時再將手稿打進電腦,這樣完成了一本將近四十萬字的作品,過程的艱辛可想而知。學長笑著說,就是因為過程艱苦無比,所以成功的果實特別甜美。
至於《葡萄酒世界》則是一部非常小眾市場的紀錄片,但是因為內容富有啓發意義,所以王鵬學長到處遊說片商,並親自翻譯這部影片。最初屢遭拒絕,有時則經歷幾番波折無疾而終。花費一年的時間奔走遊說之後,遇到一個片商認為這是一部有意義的影片,然而在幾經考慮之後依然回絕。學長相信對方其實是可以繼續遊說的對象,因此親自前往拜訪,甚至提出無償翻譯的條件。廠商最後答應了,但是因為翻譯的酬勞原本就相當微薄,所以還是支付學長翻譯的費用。
這部影片推出之後,片商的總經理向王鵬學長說:「我當初其實知道這部片大概就只能回收成本而已,但是我當時真的被你的熱忱感動。」原本電影院不太看好這部片,但是上映之後甚至延長檔期,這是當初廠商沒有料想到的。王鵬學長也由於這部作品,再次獲得業界的肯定。學長說,他從學生時代就已經到處兼差從事酒類教育訓練與演講,但是,他的名聲卻是奠定在這些出版、翻譯沒有太多報酬的苦差事上。學長說,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對他而言是一種使命,因為業界有能力翻譯,而且願意翻譯的人寥寥無幾。正是因為王鵬學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專挑難做、沒人願意做的事情來做,而且絕不敷衍了事,就像當初在做系刊一樣,所以一旦成功,往往得到熱烈的迴響與肯定。
學長總結說,做事情不能只問回報。當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做應該完成的事情時,只問是否全副身心投入工作,然後盡心盡力地好好完成,最後得到的回報,會遠超過你的計劃與想像!這份回報,不見得是當下實質的收益,但是對長遠來說,肯定意義匪淺。對未來生涯的規劃,學長希望看到學弟妹都能夠順著自己的性向與能力發展,快快樂樂地學習,結合興趣與專長,發展難以被取代的特殊才能,保持積極的態度,適時把握機會。如果你具備良好的能力與正面的態度,就算一時還無法看到成果,成功也一定在未來等著你!
http://slavic.nccu.edu.tw/comm2/news.php?Sn=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