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下)之一 (文字版)
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不只把注意力只放在疫情數字的控制上,以免見樹不見林。而要更關注一些根本的問題。
上一集我們已經談過一些課題,這一集我們先來談政府的角色與作為。
1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教授,去年曾經寫過一本書,
談疫情時代的一些關鍵詞。
這次我問她,過了這段時間,會不會再加新什麼關鍵字。
劉教授說她會加「專家」這個關鍵詞。
為什麼?
劉紹華教授說:每天疫情指揮中心向大家提出報告,也說他們有個決策委員會。但是她問我:「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這些人到底是誰,媒體要不到資料,法律學者也要不到資料。
她說: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許多民主國家裡,這是不會發生的事。
即使在臺灣也一樣。
在這一次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政府的運作也沒有這樣。
這麼重要的一個單位在決定這麼多重大的事情,裡面有所謂的決策委員會,但其中有哪些專家、委員,卻沒人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前是沒有發生過的。
我問劉教授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她說這就是因為一旦我們把控制疫情的數字放在一切事情之首的時候,當然其他的事情都會放到其次,不受注意。
這麼重大的事情,決定的專家卻隱形了 ,這不是民主社會的常態。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李建良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他說:現在防疫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稀釋了法規上的一些正當性。
衛福部部長究竟是根據什麼法源來代行閣揆的職掌?
真正的指揮官是誰?
真正出了重大的問題,誰要來負責?
都是不清楚的。
疫苗的分配也是。到底有哪些科學基礎、價值選擇、政策衡量?
打疫苗的順序,又實際上是由誰來決定的?出了問題,如果要追究決策環節的時候,到底是誰要負責?
決策的透明度、決策的過程,到底是根據什麼標準跟流程做出來的?
這些目前也都是不清楚的。
所有這些,都是當政府在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的時候,所忽略的事情。
2.
另外,當然還有公民權益的倒退。
劉紹華教授指出: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只禁止滯留湖北的臺灣人返臺;從別的地方返台的人卻沒有這種限制。
一個民主國家,把公民的基本權益做這種限制,是不該有的情況。
劉教授說:在這個過程裡,提出質疑,就會被要求團結;有不同的意見,又很容易被打成中共的同路人。
她說:從去年開始,中央的政策都在喊全島一致,一直到最近,所謂的要不要解封這樣的事情,才交由地方政府來決定。
她認為,這是因為亞洲經過威權文化洗禮的地方,都容易就以為團結就是整齊劃一。
但她說,看教宗這本書就會知道,像教宗講的團結, 就比較像是禮運大同篇裡面所講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如果不能容納多元的聲音,那到底怎麼形成一個社會的共識?怎麼形成真正的所謂生命共同體呢?」她問。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也說:在一個社會裡面怎樣調節不同的意見,互相尊重,讓不同的意見可以創造出新的思考和解方,是極關重要的。
杜教授說:教宗在這本書裡面講 「不同意見 可以保留高音處的和弦」。這樣才可以使得社會的聲音更繽紛,更豐富,不落俗套。
此外,李建良教授也指出:就是疫情期間很多會議都採取網上會議的時候,視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減弱,重要的決策很容易就被輕鬆通過。
而線上型式的利弊就是,一方面有利於資訊的傳播、記錄,
但不利的一點就是公共政策會如此決定。
李建良教授也特別提醒:數位足跡的資訊掌控跟使用,事後如何還權於民,或者說是如何還私於民,這些事情也都是政府應該事先就清楚說明的。不能等到人民要求說明一點,政府才做一點。
3
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社會的課題也非常關鍵。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文源教授,這一年多來一直在密切觀察臺灣在疫情時代所發生的種種現象。
他說:就像世界經濟在疫情爆發之前重視全球化的長練,而疫情爆發之後開始注意各地區的短練,台灣對疫情的關注和因應,也有長練和短練。
林教授說:臺灣的疫情,其實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今年五月之前,很容易讓人覺得台北就是全台灣,非常中心化,也像是重視的是長練。
而今年五月之後的第二階段,才開始更注意各地當地的現象,在地化的討論和因應。
林文源教授觀察上半場的另一個現象是 :大家的討論都好像參加政論節目,而下半場則出現比較多的個人化的行動,實質考量。
假新聞很多,但是主動對抗假新聞,補資訊漏洞的人也多起來。
「臺灣跟中國的較量,從過去政府之間好像是長程飛彈的較量,改為現在民間的巷口的肉搏戰。」他說。
當萬華茶室事件爆發後,固然有很多人在污名化,但是也很多 NGO 的從業人員在關心這些弱勢者,為她們發聲。
所以他說看到民間很多人在主動論述,幫我們釐清社會的樣貎,因而可以準備未來可以做什麼事情。
因此,林文源教授說他看到很多人像是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個人的社會運動。
許多其他學者也有相同的觀察。
杜文苓教授說:如果只看主流媒體,會只看到對立立場的相互指責,看不到社會有什麼其他自主性的力量。
但事實上,杜教授說,像社會出現對萬華茶室的污名化之後,出現很多自主性的草根力量在行動,協助街友、性工作者。
她說,這是我們社會可貴而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靭性力量。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趙恩潔教授提醒要注意兩大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是要注意資本的不平等。
她提出所謂 COVID 難民這個概念。
她說,這一次疫情的傳播,全世界皆然,都是因為有些人可以搭飛機在空中到處旅遊 , 所以造成了快速的全球性蔓延。
然後等疫情爆發之後,以臺灣為例,很多人就因為臺灣安全,就回到了臺灣;可是等到臺灣的疫情爆發,疫苗又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又馬上又離開臺灣,
再到其他可以打疫苗,他們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趙教授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不平等。
有些人有條件一直這樣飛來飛去,不但造成了病毒的傳播,又能夠這個及早找到自己認為安全的避風港。
相對之下,社會裡比較弱勢的人,沒法像他們這樣移動的人,居於非常不利的情況。
趙教授提醒的第二點,是大規模農業和養殖動物的問題。
養殖動物從以前開始就是很多傳染病的起源,目前當然更是我們要小心的源頭。
而她看到現在許多人因為這次疫情,已經改變自己的注意,
改為開始注重在地的生活圈,發展農業自主。
她認為這也是公民社會裡大家在實踐勇敢夢想的行動。
4
在一個公民社會裡,溝通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劉紹華教授說,所謂觀察問題,並不光是說「看」到問題就可以。
光是「看」,也可能會「睜眼說瞎話」。
她說:觀察問題,需要有一段距離,才能需要「景深」。有了景深,才會觀察得立體化。
劉教授說,但是臺灣的人口密度很高,大家都很貼近,所以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經常難以產生必要的「情緒距離」和「眼光距離」,也就難以產生「景深」。
她說: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如何溝通,台北醫學大學林益仁教授提出一個觀點。
林益仁教授長期觀察原住民文化,參與原住民的活動。
他說:台灣的地理很特別。從海平面上升,到亞熱帶、溫帶,甚至到高山是寒帶。 所以我們的植物生態非常多元。
林教授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樣。人口有非常有多元的各種背景,和澳洲一樣也是墾殖社會,但是擠在一個小很多的土地上。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我們社會的對話,可以參考原住民的這個方式。
他說,泰雅族裡面有句話話叫「 sbalay」。
「balay」就是真相,「sbalay 」就是找尋真相,和解。
所以當泰雅族碰到他們族裡面出現爭議的時候,就會把大家找來,都坐在一起 ; 你把你看到的講出來,我把我看到的講出來,他把他看到的講出來 。
林教授說,通常大家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講出來,轉了一圈之後,
大家大致就會有一個答案出來了。
所以,林益仁教授認為:這是我們可以向原住民借鏡參考的一種溝通跟對話的模式。
我們談過了疫情時代為什麼不能只是關注每天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表面上、結果性的指標,卻不注意其他更根本、更原由性的課題之後,下面最後一集,我們來談一下疫情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勇敢地夢想、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以及台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所該有的準備。
謝謝大家。
我們最後一集見。
「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的推薦目錄: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郭岱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財經主播/主持人 朱楚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政大傳播所考取心得- 看板graduat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2020政大傳播所、交大傳播所、台大新聞所考試心得- 研究所板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一些不專業的傳播研究所考試經驗分享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2021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面試分享| 準備過程及面試內容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政大新聞所榜首、重榜台/交大準備心得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傳播所(準備,考試,備上)心得- graduate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新聞、大傳、傳播所準備建議| graduate 看板 - My PTT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政大傳播/師大大傳正取上榜心得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政大傳播/交大傳播/中山行傳上榜心得- 研究所板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108政大師大傳播所正取心得(代po) - 看板graduate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交大傳播所甲組考取心得sr260302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私校推甄政大傳播正取分享- graduate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崑山科大推甄政大傳播所準備歷程- PTT看板graduate 的評價
- 關於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建議] 非本科系考傳播相關研究所- graduate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郭岱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去年(2019 年)的尾聲,因為追起 Netflix ,狂看韓劇《請回答 1997 》。 劇情從主人翁們辦在 2012 年的同學會開始,回溯到 1997 那一年。主角徐仁國和鄭恩地兩人合唱的主題曲《 All for You 》,好聽到爆炸!
他們回溯起 1997 那一年,青澀的高中生活,準備著要考大學,追夢也追星。那時,韓國當紅的偶像是 H.O.T 跟水晶男孩。
我也試著回憶 1997的台灣,我還是國中生,搖滾樂團五月天,在 1997 年的 3 月 29 日成軍,白曉燕被綁架,香港爆發禽流感。 7 月,香港移交,年底,中華民國第 13 屆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第一次取得過半縣市長席次。總統是李登輝,他今年初則自人生舞台,下台一鞠躬。
接著,跨入了21世紀。千禧年沒有迎來世界末日,我們持續往前進, 2002 年,教育部廢除聯考,改成多元入學方案,我就是大學指定考科(簡稱指考)的首屆白老鼠。後來選填志願,進入政治大學新聞系( 66 級)就讀,我的學號是 91401035 , 意思是民國 91 入學,401 是新聞系的系所代碼, 402 、 403 是廣電系跟廣告系。現在,傳播學院的學生,大一、大二不分系,跟媒體現況一樣,數位大匯流,誰也沒想到,新聞自由的台灣,卻先後關了東森 S 台跟中天新聞台。
那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是我很喜歡的歌舞片,影帝艾德里安布洛迪才 29 歲,是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台灣廣播金鐘獎,那年的主持人之一阿國哥,洪宗適,因吸毒上了媒體版面。電視金鐘獎沒有主持人,紅毯則由 #艾迪昇 的師兄姐,曲艾玲、蔣偉文擔綱。很巧的是,去年感恩節時,竟也品嘗到,1997年金鐘女配角得主潔玫姐,烤的可麗露與蛋糕。
至於金曲獎,周杰倫第二張個人專輯《范特西》獲包括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在內等 5 項大獎,但男演唱人獎項,敗給了我堂姊的偶像哈林哥庾澄慶,女歌手毫無懸念,國語頒給了張惠妹,方言則是江蕙。五月天則「沒拿到」最佳樂團。
2004 年,有很多的「第一次」,滿 20 歲的我,成了首投族,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舉辦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跟目前中選會辦的政見發表會同樣,人身攻擊多於政策論述。而投票日的前一天,發生了 319 槍擊案,投票當天也有新聞台舉辦史上首度「出口民調」,可惜因拒訪率高達 3 成,讓結果失準,電視媒體也因為灌票現象,可信度大幅下降。
大學念 5 年,其中 1 年在香港浸會大學度過,修完了教育學程,但沒去實習,選的日文系雙主修,只考到二級檢定。後來碩士班推薦甄試,同時考取台大新研所、政大廣電所,我選擇留在政大,更展開了一段「全工全讀」的研究所生涯。
2008 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可說是政治新聞的承平時代,總統是馬英九,但民選總統得票數最高紀錄保持人紀錄,被蔡英文總統打破。聲望如日中天的他,第二任期結束前,竟也演變為民眾遍地開花要拿鞋丟他。「利百代」的我,負責考試院、監察院、內政部等路線,立法院更是當廚房在跑,那時立院政治記者前輩們,每位都資深到「喊水會結凍」,要群訪立法院長時,都戰戰兢兢,仔細聽「姊」字輩」、「媽」字輩的記者問問題,深怕問了鳥問題,反而浪費大家時間。
記者生涯中,第一個颱風是「鳳凰」颱風,前有「卡玫基」,後有名字很難念的「辛樂克」,還因此到台中出差,超興奮。跑線第二年,更趕上截至目前為止台灣颱風降雨紀錄排名第一的「莫拉克」。
後來「記者」這份工作,跟便利商店員工一樣,要會的事情好多,因著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寫稿、採訪只是基本款,還得要會用手機直播、連線、錄影或偷錄影。
回憶很多,再次發文,在2020的尾聲,很多人走了,很多遺憾,當然也有很多開心的好事發生。
#韓劇 #台灣 #金曲獎 #金鐘獎 #金馬獎
#請回答1997 #紀錄 #小直人 #懷舊 #Netflix
#2020快走不送
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財經主播/主持人 朱楚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採訪筆記 #職場提升
【想斜槓卻沒膽?擁有突破舒適圈與跨界勇氣的四個思考】
前幾天跟一位化妝師朋友聊天,他說最近想要轉型。我問他,做化妝師做得有聲有色,也已經五年時間了,怎麼突然想要轉?要轉作什麼呢?
他沒有很明確的答案。不過跟我嘆氣說著,今年上半年的疫情,讓婚禮全停擺,自己原本接案滿手,突然變得沒工作,也才赫然發現,
事業看起來發展順利,但只要自己沒出門工作,就沒有收入,而且全都押在婚禮產業,產業一不好,自己就沒路走,想想真是可怕。
「所以我一定要轉型。」他堅決地跟我說。
我們於是討論著,或許依照他的天生敏銳美感和造型能力,可以做一位全方位造型師,又或者可以開Youtube頻道做居家美學等等,我也推薦他幾本網路行銷好書。
我們聊得很起勁,朋友也很有幹勁,而這些轉型討論,讓我想到自己出來接案創業以來,也曾經面對如此不得不跨界轉型的經歷。
原本在電視台當主播和記者,因為要顧孩子,毅然決然放棄工作出來自己闖,開始接案做活動主持人和開廣播節目,
後來又轉型當作家,出了一本書,而去年又再度跨界挑戰做線上課程講師和企業講師,也幫一些企業製片,想想真是腳跨很遠XD
跨界,常常來自於環境的壓力,也可能是自我想突破的動力。對我來說,本來個性就喜歡嘗鮮和挑戰,覺得有意思的事情,就想要做做看,於是默默地越跨越遠,
但坦白說,每一次的跨界都是壓力重重,要逼自己離開舒適圈,學習進入另一個陌生領域,真的沒有想像中容易。
我記得第一次出書前,對著電腦抓頭抓到快瘋,無數次自我懷疑和想要放棄,筆電開開關關,一直想著這樣寫有人會有興趣嗎?會不會寫出來沒人看?搞到心神不寧。
後來跟自己喊話,不管如何一定要把內容都寫完再說,才完成了這個任務,後來很幸運書賣得還不錯,順利轉型。
而第一次出線上課程《超精準提問力》,雖然賣破千人訂購,但其實籌備過程中我壓力超級大,光是如何將訪談中已經習以為常的提問,變成技巧教學還能系統化讓人看得懂學得會,就是一件超級困難的事情。
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在為著未來的一些跨界計畫而內心糾結苦惱著,擔心是否會做不好?
這周在廣播節目邀請知名心理諮商師/北藝大副教授 #許皓宜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老師來談這個問題,我相信在職場上,不只我,很多上班族應該也有類似的跨界壓力困擾,到底該如何突破?
皓宜老師自己也是跨界神人,從中文系跨到心理系,當上教授後又跨足當作家、線上課程老師,又準備要拍電影當製片人,而且經手的作品無不大賣。
他跟我聊到,其實自己也並非一路如此順遂,例如大賣的線上課程《超吸睛寫作力》籌備前也是無數擔憂,
畢竟要將心理學與中文整合成一堂課,是前所未見,也擔心自己會不會得罪原本產業的專家,聽到這一句,我真是點頭如搗蒜,對啊,真的很擔心耶,那你怎麼突破呢?
皓宜老師非常酷帥的回我一句:就是讓自己變得超強,強到不會怕。他分享,自己當初決定要開這門課程後,就把所有關於寫作的經典書籍和文獻都看過一遍,甚至現在已經貴為教授,還跑去政大念傳播研究所(是一般生不是EMBA喔),
我聽完整個震懾原地,啊,我們看旁人成功很光鮮亮麗輕輕鬆鬆,但其實背後都是看不見的努力,成功不是偶然是累積啊。
如何能擁有突破舒適圈的跨界勇氣?如果你也有此困擾,或是職場上正面臨轉型與跨界的壓力,分享這四個思考點,希望能幫助你突破自己:
✔️ #敢面對自己內心的渴求。
會想要跨界一定是因為內心有個聲音、有個想法,驅使自己去跳出常軌思考。因此可以安靜下來去問自己:
為什麼我會想要如此?我到底想要什麼?當對於自己跨界的初心很明瞭,就更能在未來遇到困難時「莫忘初衷」。
✔️ #明白自己害怕的點,找出目標與方向。
跨界最困難的往往不是技術本身,而是要戰勝心魔。跳出舒適圈本身是不符合人性的,人都喜歡在自己習慣的地方做著習慣的事情,因此跨出的那一步總免不了會擔心與焦慮。
這時可以試著問自己:我擔心什麼?並且羅列出所有擔心的項目,再一一檢視是否有解決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先評估最壞的情況為何?自己能不能接受?當做好心理準備,一切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 #專注在事情的可能性和潛在價值上。
冒險就是為了獎賞,不一定是物質上,也可能是精神上,就是因為這樣的獎賞讓人願意跨界。因此在過程中,必須要明確的把獎賞先搞清楚,讓自己能在困難與挫折中更能夠堅持。
✔️ #靠豐富的知識、正確的態度、挑戰的心訓練勇氣。
「知識就是力量」雖然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但卻是真理。我採訪了許多創業家,發覺失敗常是來自於無知:可能是對市場趨勢的無知,或是對於財務知識的無知,
不管是團隊管理、行銷領導、產品打造、甚至數位轉型,都需要豐沛的知識,因此如果遇到困難,也別急著自我否定,有可能只是知識不足,補足就是。
這篇文章默默打了有點長,超乎我原本預期XD 主要是最近身旁越來越多人想要跨界嘗試,但最後付諸行動的人少之又少,我知道跨界的辛苦,也明白跨界的美好,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正在躊躇的你,有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向。
祝福我們夢想都達成。
🎧更多內容歡迎可以參考這集podcast節目:https://reurl.cc/9X5dGn
📸照片放一張轉型期的主持照XD
—-
🔥楚文破千人訂購線上課程 #超精準提問力
快來了解👉 http://bit.ly/2N5uoaU
——
🎧楚文的廣播節目|#創意領航家
✨聚焦財經時事、投資理財、科技趨勢、職場提升✨
IC 之音 FM97.5
首播 每周二18:30-19:00、重播 每周三 08:15-08:45
👉Podcast收聽:https://apple.co/2XtVn4C
👉Spotify收聽:https://spoti.fi/35aXhd8
——
💟更多有趣工作花絮和生活追蹤我的IG:http://bit.ly/2SFvZqr
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2020政大傳播所、交大傳播所、台大新聞所考試心得- 研究所板 的推薦與評價
2020年3月21日 — (文很長),先說結果:政大正取(傳播知識:67分; - 研究所,考試,新聞, ... 在準備研究所考科期間,沒有特別為英文科目費心,傳理才是我的大魔王. ... <看更多>
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一些不專業的傳播研究所考試經驗分享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Chia Ting Wang李桂玲Yulin Chen謝謝三位室友,在我準備研究所推甄及考試的這一年 ... 如果是政大傳院的學弟妹,只要「有想」、「未來可能」考傳播所的話,一定要從大 ... ... <看更多>
政大傳播研究所 準備 在 [心得] 政大傳播所考取心得- 看板graduat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從word上打好貼上來,才發現寫好長啊~~)
一、前言&背景
準備考試時在版上看了許多學長姐們的心得,讓自己在準備過程方向更加明確,
也更安心!!因此當然要來還願啦~~~
我自己本身是中正傳播系畢業,在影視產業工作也超過5年了
但因為是自由業,所以從九月中決定準備考試的這期間基本上是全職考生
(只有少少的工作來維持生活)
下定決心報考研究所之前,我認真的問了自己「我為什麼要讀研究所?」
也去查了很多相關分享,好好的回答自己之後,就立刻決定報名補習班了
(因為脫離學生時期太久,對自己的考試能力相當沒自信啊~)
同時也建議有意報考傳播所的考生好好想清楚自己報考的動機,
準備時期才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尤其當台灣傳播產業的困境如此明顯之時,更需要想清楚自己是否要投身這個領域)
而由於本科生的背景、又是影視產業工作者,一直以來社群上皆處於同溫層之中,
也有許多同學在新聞領域工作,所以準備傳播所需要的社會議題敏銳度,
大概是我準備考試唯一的優勢。
二、成績
[政大傳播學位學程] 正取9
中/英文能力 54
傳播知識 80
[師大大傳所] 備取10(放棄)
大眾傳播理論 56
社會現象分析 71
傳播中/英文能力 66
[交大傳播所] 第一階段通過(放棄口試)
傳播科技概論 61
傳播英文 76
[交大傳科所] 不錄取(初試合格最低103.0)
傳播理論 37.5
傳播英文 65
(加權總分:102.5 這0.5分是怎麼回事orz)
[中正電傳所] 正取7
當代傳播問題 75
電訊傳播英文 42
當初報考很擔心一所都考不上,所以最後有這個成績真的太感動T_T
三、時間進度
[9月中-10月中-瘋狂補雲端]
9月中報名補習班,相對其它考生準備時間較短,
所以這段期間就是努力建立基模,把進度好好補上
並且在新聞學開課前跟上模擬考(有寄給老師改),知道自己當下的程度!
[10月中-11月-每週一問&複習傳理&整理筆記]
新聞學開課後,我就是每週跟著上課(聽故事~)
另外我沒有報考台大新聞所,因此在考古題月前都是在好好複習傳理,
聽完新聞學後也沒有再複習過講義,最後才在考前衝刺月時挑大方向的重點來準備。
讀書會討論的論文、學長姐回來分享的重點都是很重要的猜題。
(今年政大的非典型雇用、交大考的affordance等,在近期論文和學長姐分享都有提到)
[12月-考古題月]
剛開始寫考古題還不需要限制時間,
以openbook的方式寫出自己覺得最好的答案!
同時我也藉此吸收完整的主題知識(eg. 考大數據、影視、當年NCC重點,
大數據、影視的相關網路文章等大概都看過一輪。
考批判理論,法派、政經,不同的批判立論和差異都做好整理)
這時候做好的整理對我最後的終極筆記很有幫助!
(但早點開始的人可以早點準備,寫考古題時能寫更快)
[1月-閉關斷訊期]
如果跟我一樣非常容易分心的人,建議可以真的戒斷網路,
考前一個月的時事不太會進入考題
還沒看完的戴然傳播教室文章,我是用evernote全部存下來再離線整理。
而這個月我是10天整理終極筆記,剩下20天每天重看終極筆記的整理、
計時練習考古題、練習英文翻譯。
最後20天講義幾乎沒翻,只有覺得還不太熟才去看詳細一點。
最後戴然出的2次模考我寫了3次,練到真的在時間內能夠一分一行的水準
(或是像我手寫字太慢,我知道我不可能達到1分1行,就縮減行數但要寫完整),
同時也練了幾題自己出的猜題。
然後就這樣上戰場啦~~~
四、準備方式
[傳播理論]
主要就是補習班的講義,有時間再多看一些書單,會更有幫助
傳播的理論就那幾個,要在幾個月內背到熟透不是難事(最後一個月再背也來的及)
經典的理論要非常熟(提出者、假設、內涵、現今對理論的挑戰或衝擊、理論可修改處)
並寫成一段龍蝦頭背起來,在考理論題的時候直接首段就可以破題,也能寫得很快。
其它講義上有的傳播相關的社會學、心理學理論或名詞要看的懂,
但來不及或記不起來不用勉強,這是為了讓自己的答題跟其它考生更具有差異化,
能夠在考題內用字更吸引教授。(讓教授覺得你有讀書~)
另外傳播理論因為近年網路發展、社群媒體等等舊理論難以完全解釋,
理論修正和典範轉移、社群媒體的批判這些題目融合「自己的觀點」
比起死背理論會更能應付現在越出越活的考題。
[傳播科技概論]
以今年(107)的考題來看,除了交大傳播所我報考時選考的傳播科技概論,
其它所有關傳科的考題幾乎都是時事上的NCC、影視產業等問題。
不過補習班上的傳科我認為還是很值得上的,最主要是建立起對傳播產業現況的脈絡
(尤其我影視產業出身更覺得很有趣啊~
原來現在如此阿哩不答的現況是這樣糾結出來的)
另外交大傳播所的傳科概我準備時
針對學長姐分享說他們所分為新媒體和使用者體驗兩組,
特別去看了一本使用者體驗的入門書。
今年的海報題雖然傻眼但也因此這本書沒白看XD。
其它像考出來的VR、AR、直播串流協定技術、共享經濟等,
主要就是要多注意這些潮流上的新媒體科技的技術和實際應用,而且要準備好例子。
[時事(社會現象分析、當代傳播問題、傳播知識)]
當年度的重要時事、社會議題、傳播倫理問題等一定是傳播所的重要準備方向
例如去年度的勞動議題(107師大)、空汙遊行和原住民轉型正義 (中正~)
影視發展、OTT等(政大~),要自己找出跟傳播相關的觀點,並寫出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因為沒有考新聞所,所以像新聞亂象只有針對大方向準備
(基本的新聞倫理、適恰處理方式等),
但對影視產業長期關注,所以準備的更深入,
像是師大考勞動舉例就寫自己熟悉的影視產業。
這樣寫起來也會更熟悉,比較容易寫出與其他考生不同的觀點。
[社會學]
其實我沒準備社會學(因為沒報考台大新聞所),
但列出來是因為建議之後的考生如果有時間,都可以念一下入門的社會學,
在寫時事分析時會更有立論點。
現在媒體亂象越來越誇張的情況下,考試題目也更針對考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去出考題。
像是交大今年考的針對蔡英文總統使用臉書等以三個權力的理論分析,
我看到這題幾乎要棄考了XD,
還有中正的當代傳播問題考新移民和移工的處境、巴奈在凱道的行動等,
政大的雙馬對話、非典型雇用、社群媒體的「真實」等,
都是更偏向社會學的思考方式的考題。
所以,雖然我不知道有準備社會學的人看到考題時的反應是否跟我一樣傻眼XD,
但還是寫出來讓大家做參考~
[中英文]
1.中文
嚴格說我沒準備XDDDD,但因為以前系上課程有做過實習記者,
所以對於寫新聞稿不是全然陌生,也知道如何切角度。
如果是完全沒寫過新聞稿的考生,建議要多練習幾篇,
台大、師大、政大都很有機會考類似題目。
另外在應考前我有寫好自傳,以備類似自傳題的出現。
因此今年碰上師大中文考題(少數者&權力者)立刻就能想到自己的經驗寫出來了。
2.英文
本身英文程度算是不太好,以前大學畢業門檻是多益590分,
我是考校內英檢背題目背過的。
畢業超過5年,沒再特別練習過英文、也很少看英文的東西,程度給大家做個參考。
我有報名補習班的英文作文課,老師的風格不是我喜歡的,
加上我程度完全跟不上課堂練習,所以自己後來都翹掉沒上XD。
但有一定程度的人去上課可以用挺科學的方式了解英文寫作的技巧和形式,
老師也改的很認真(我根本亂寫都有很認真的改XD)
所以我的準備就是完全針對「翻譯」,
對我報考的幾所學校考古題分析後發現「翻譯」題幾乎必考,
可說是無論如何都要拿到筆墨分數啊!!!!
考前只背了一本小小的研究所單字書,
然後整理了一年份的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英文摘要來練習
(為了交大,但反而今年中正考了全翻譯題,交大沒有XD),
這本期刊的論文題目都蠻硬的,建議也可以找CMC或是其它的哈哈
唯一技巧就是「掰到順」就對了,看不懂的選擇
1.跳過 2.用猜的自己寫一個順的詞 3. 英文單字抄下來
(如果那個超關鍵的單字真的看不懂,我乾脆寫英文XD)
考出來的成績沒有特別好,但也沒有差到會被刷掉,還好翻譯練習應該有成效XD
五、如何寫考古題&如何做終極筆記
我自己的寫題策略是
1. 一分一行(練習的基本,上考場才不會慌到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2. 分析考古題類型(了解各校出題風格)
3. 理論題寫法:(1)理論龍蝦頭破題 (2)描述現象觀察
(3)以理論批判現象、提出理論修正等等
舉例來說:新傳播科技對議題設定理論的衝擊
(1)以McCombs & Shaw 提出的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 Theory)龍蝦頭破題
(2)網路的快速發展,另類媒體、分眾媒體也成為閱聽人接收議題資訊的新來源,
同時在社群媒體上每位閱聽人不再是以往單向接受訊息的消費者,而成為叭拉叭拉~,
然後再舉實例,例如川普叭拉叭拉。
(3)然而演算法產生的同溫層效果屏蔽掉與閱聽人不同立場的消息,
慢慢地也造成數位環境中的閱聽人較傾向接收與自己相同立場和觀點的訊息,
在這樣的過濾泡泡下,議題設定的效果是否可能轉向叭拉叭拉~
其它題型其實也大同小異的寫法,破題,提出個人觀察、觀點,反思或建議,
然後適時加入引用、理論支持。
我的終極筆記則就盡量以寫題能「用到」的內容來整理,
像是理論龍蝦頭、現象觀察正反論點(新媒體優缺點)、建議、反思、能引用的話等。
分享幾頁做為參考:
因為每個人報考的所不同,覺得重要的、好寫的內容也不同,所以就不全部提供了: P,
但可以參考我的整理格式!
大主題,然後主題下的理論,該主題下的#小主題、時事、案例。
考前20天跟應考前翻的都是這本。
六、應考心態
應考時不會寫也要寫完,再慌再來不及也要好好結尾,或草草收尾也好,就是要寫完!
(我每一場考試都來不及,都草草收尾,除了交大是不會寫,
打鐘前能掰多少就掰多少...,不要放棄希望!!)
考完交大後其實我就超絕望啦~
政大先考中英文我英文直接就25分的題目寫不完,
所以接下來考傳知也很崩潰,但每一場都盡力寫完。
結果出來也超出我意料,所以大家不要放棄啊!!
你不知道教授怎麼想~~~~!!!
七、書單&網站&KOL
書單:
1. 數位麥克魯漢(來不及看,只看了序,但很有用)
2. 社群媒體批判理論(2017年新出的翻譯教科書):
超推,我只有翻一半,就抄下很多覺得能寫進考題的好用觀念跟句子,
同時這本書也補強了補習班講義,有更新對社群媒體的批判立論。
同時也針對社群媒體的「真實」有討論(也是因為喵過這書才寫的出政大那題啊~~)
3. UX從新手開始:使用者體驗的100堂必修課:
為了交大傳科概所看,很簡單易懂,看完能對UX有基本概念。
網站&粉絲專頁:
數位時代、社群丼、端傳媒、報導者、上下游、medpartner、媒體小農、
沃草、歐洲觀點等等,新媒體找自己有興趣的follow。
傳統新聞媒體我只有follow公視、
UDN(為了了解不同的觀點,時常被同溫層外的留言給衝擊啊)
KOL:
可以follow各所教授的社論或臉書。
最後該做的口袋名單要做~(自傳、研究計畫、書單、記錄片等)
希望這篇落落長的心得能給之後的考生一些幫助!
要重回校園了~~(感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51.3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raduate/M.1522339995.A.0D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