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陳其邁第一本預算書「偷天換日」伎倆......
趕在 #中秋連假前夕,#陳其邁 市長今天下午將召開明年度高雄市政府總預算案說明會。在疫情危機尚未解除、市府團隊動盪更迭及市庫長年以來債台高築等嚴峻情況下,其邁市長的「#第一本預算書」,能否達到他就任之時所信誓旦旦地高喊要落實「#兩年拼四年」市政目標?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攤開陳其邁市長所審定編列的110年度高雄市府總預算案便可發現,總預算規模雖較前一年度增加了將近60億元,但是攸關用於市政建設發展、長期投資的「#資本門」預算,卻大幅減少了45億元。也就是說,等於換算平均每位高雄市民於明年所能夠分配到的建設經費,僅有9000元,比去年度大幅縮減了約15%的幅度。
當初選舉時陳其邁市長喊得震天價響的「緊緊緊、衝衝衝」,宣示將全力拼市政建設,找回港都榮光的那股霸氣,現在到哪裡去了呢?
過去「花媽」陳菊市長執政時期,高雄市民平均每人每年能分配到的建設經費,大約只占總預算案規模的15%左右。後來,繼任的韓國瑜市長,於去年度將資本門建設經費比例,大幅調高到20%,亦即平均每位高雄市民可獲得的建設經費被拉高到「萬元級」,約新台幣1萬600元。
如今換陳其邁市長返來執政後,高雄市民的建設經費,又從韓市長時占總預算規模的20%,退回到只有16%,等於高雄市民的建設經費瞬間被大砍了數十億元,真的是「沒有比較,不知傷害」。
相較之下,反觀明年度高雄市總預算當中,無關投資建設的「經常性支出」卻大幅增加了101.35億。
資本門、經常門預算編列「此消彼長」,不禁令人好奇,這背後難道是陳其邁市府「偷天換日」的「錢」坤大挪移伎倆?將從資本門預算砍掉的錢,挪用到其他經常性的活動項目或預算科目中?例如,此次高市府挹注青創基金1億元,而 #產業發展、#文化創意、#觀光行銷 等經費也增加1.5億元,表面上宣稱是要協助青年創業、活絡經濟帶動就業,但實際上恐有變相淪為政治綁樁、政策「大內宣」之虞,陳其邁市府有必要向市民朋友清楚交代!
還是說,難道「綠色執政」總是特別喜歡如同施放煙火般的「#一次性經常開銷」?如此的預算籌編對高雄長遠發展及市政建設的益處何在?市府不好好地替全體市民的荷包撙節把關,不把總預算拿去投入重大市政建設,卻寧願運用於一次性「大灑幣」,這到底是哪門子「有前瞻」、「有未來」的預算編列方式?
最後,總是被陳其邁市長掛在嘴邊,就職時宣示欲極力推動的「四大優先」施政方向,包括高雄產業結構轉型、增加就業機會、啟動重大交通建設及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等。諷刺的是,仔細檢視明年度總預算案編列,有關「經濟發展支出」預算竟減少了45億餘元;「環境保護支出」預算也減少了25億餘元,這兩類政事別的預算經費都被大砍了逾20%以上,不曉得陳其邁市長要如何自圓其說他所要力推的四個「重大市政建設」?根本是標準的「說一套、做一套」,沒有實際的預算經費投入,要如何推動執行?只能說,陳其邁市長真的是「邁擱騙」啊!
#有市長,會灑幣
#偷天換日,錢坤大挪移
#大砍市政建設經費,怎麼「兩年拼四年」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邁擱騙」啊!沒投入預算還好意思喊推「四大優先」
#不足的建設經費,是不是向 #蘇貞昌 要「私房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一集節目,我們要請大家來討論目前台灣職場上,從企業機構到政府單位都在浮濫使用的派遣勞力問題。獨立特派員記者張筱瑩、周明文,要為大家揭露派遣的面紗底下,雇主和派遣業者之間「通謀虛偽的意思表示」。 在我們的報導當中,固然不乏為了自己的生涯規劃而投入派遣行業的受訪者,但多數都是受迫從比較好的...
撙節政策意思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4b帶你看指揮中心記者會
不好意思昨晚因為直播,所以現在才送上。
雖然希望看到奧運五環,但也會擔心這會讓大家大解放把口罩都拿下來....
#放心,#但不要放鬆啦!
29日是連四日零確診,指揮中心成立第101天。目前429人確診(境外移入343人,本土案例55人,31例敦睦遠訓支隊),311人(+4)解除隔離,6人死亡。
亮點:請問莊副如何紓解壓力,什麼鬼問題XD
摘要草稿出自 看板nCoV2019 作者jerejesse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588158866.A.B34.html
1.教育部四月十號宣布全中運延後,目前疫情趨緩是否可以重新考慮辦理時間?之前立法院質詢提到五一勞動節是個試金石,那是否連假21天後都沒有本土案例就可以開始考慮振興方案?
阿中:這樣講基本上方向沒有錯,不過監控上還要更精密一點。還是要提醒,並不是勞動節就大解放,可以輕鬆一點但千萬不要鬆懈,個人該做的防護還是要做。三月份時全中運主委有做出決定,當指揮中心宣布疫情結束的兩個月後,恢復舉辦全中運。
2.百日來各位長官都非常辛苦,莊副夫人有說你都早出晚歸和家人互動少,可以分享一下工作家庭兩面兼顧的心得嗎?
祥祥:以後會定時向媽媽請安。
浩浩:我孩子在國外,就打個電話關心一下。
淳淳:醫院七點半開會很常見,本來就早出晚歸。現在多了這份義工的工作,當然就會更晚。
(璧璧:我都寫防疫衛教文紓解壓力。老師,我現在也是義工誒)
3.高雄衛生局宣傳海報請大家五一連假宅在家,台南市長則歡迎大家到台南觀光,兩者不同調讓民眾不知所措,請問指揮中心的看法?上午質詢時提到是否今後狀況放寬管制,阿中說不想看這麼久,請問是一個月內嗎?
阿中:不論宅在家還是出門,心情要放輕鬆,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都還是要維持。放寬的部分,昨天說明過現在防疫的現況,我們要把防線慢慢退到個人的部分。之前有些國家封城,有些是封區域,有些比較小規模,我們希望把防線退到個人生活規範。如果生活規範這條線能嚴守,當有疾病的傳播發生時,傳播鏈就會被切斷,不至於大規模傳播。零星的發生我們都有心理準備,醫療的量能也夠。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到太大影響。要看大家是否能做的確實。我不想定外部指標,像是幾天零確診什麼的,值得高興但意義不是很大,不見得沒有傳播源了。總之要看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否能謹守的好,這樣就越敢開放,因為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因應很多突發的情況沒有問題。
4.中研院研究提出全球病毒已經變異演化成六大類,並且變異率越高致死率也越高,這是否代表台灣這裡的病毒變異率不算高?初期至今在台灣的病毒有沒有很大差異?酒店停業的禁令是否考慮解除?
張P:有和廖院長討論,到台灣的病毒因為多是境外移入,從世界各處帶進來的,相對變異率高,可是我們致死率不高。是否因為變異導致毒性變高是有這樣的可能性,但就臨床的觀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醫療量能是否能提供很好的照顧品質。我們量能充足能提供病人很好的照顧,這樣死亡率當然就會偏低。歐美有些國家是醫療量能不堪負荷,醫療崩潰下就會提高死亡率。影響致死率一方面是病毒的毒性,另一方面是醫療量能是否能提供良好的照護。
彥彥:謝謝各縣市地方政府與酒店對政策的配合。會持續觀察台灣社會自主管理的部分,但現階段還是要拜託這些業者辛苦一點再撐一下。
5.PCR有很多種,是如何得出昨天簡報上的敏感性特異性的數據?
祥祥:收集文獻和實驗室人員,先設一個基本值來做分析。並不是說這個值就不能變,在分析過程中是可以變的。
(這題其實問的好。PCR直接被當作診斷黃金標準,但其實他本身也有敏感性特異性的問題。黃立民老師曾說過,目前第一代的PCR其實敏感性大概只有70%,也因此有偽陰性的問題,做到三次就可以把偽陰性的機率減到很低。)
6.可不可以把之前沒有捐的口罩買回來?能否指定捐到哪個國家?日本媒體點名阿中是台北市長的人選?
阿中:捐口罩是捐心意,要把心意收回來這樣也不太好,他是個心意,代表我國對於援外意願有多強。讓大家感受到我們一方面在撙節使用,在國際社會一份子要互相協助我們也願意。是這樣的出發點。沒有精細到要到哪一國,就是整體的心意,政府知道大家心意的範圍,就在這個範圍做使用。日本媒體對台灣沒這麼了解啦。
(又在問台北市長人選….你這樣是榮登本場記者會最蠢記者的人選呀)
7.日本有報導指出患者使用哮喘藥物治療效果很好?
張P:報導歸報導,是個參考。但還是要看科學文獻。台灣目前沒有因為新冠肺炎使用這類藥物。
8.為何疫情趨緩了1968 APP卻反而增加上百個人潮警示點?台南市長說人潮數量的偵測工具一定要準確,否則會變成亂槍打鳥,指揮中心看法?
答:不是警示點,是熱門的景區,代表以前大家都喜歡去。讓大家多知道哪裡有人流車流,給大家參考。同意這些參數要盡可能準確,這個我們隨時可以改進。
9.德國有一份統計說,病程嚴重者腎臟有受到影響,插管的人幾乎都有急性腎衰竭,台灣確診者有這樣的情況嗎?國內有多少患者出現需要血液透析的狀況?
張P:新冠病毒要進到人體要通過ACE2,許多器官都有這個受體,所以原則上有可能會侵犯人體很多器官,腎臟是其中之一。台灣的狀況,重症者確實有腎臟受到傷害的狀況。不過在腎臟受到傷害有幾個因素,除了病毒以外,重症時容易出現全身發炎反應也影響腎臟功能,甚至出現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更會影響腎功能。我們重症患者的確有出現腎功能異常者,有些甚至需要靠血液透析幫忙才能度過危機。沒有完整的統計資料,不過就我所詢問到的都是重症患者偶爾會到血液透析的程度。有一個案是本來就慢性腎衰竭,病好了還是會繼續洗腎。
10.目前還有112名住院隔離,能否說明這些患者現在的狀況?
張P:有一部份近期診斷的,還要花一段時間才會解隔離。目前有七個個案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當中有三例使用葉克膜。這幾個個案目前狀況還算穩定。
(星期六記得來喔!)
11.目前口罩產量與庫存是否達到預期?是否超過某個標準廠商可以對外出口口罩?關於把防線退到個人生活習慣上,是否有更明確指引?是否等到疫苗出現後才可以恢復到不用戴口罩的常態?有人回報最近口罩故障率提高,如果被捐到國外很丟臉?
阿中答:我指的常態是把戴口罩變常態,把個人防線做好。再慢慢把對外的社交、場所的限制放鬆。若有疫苗有藥物後,就可以把狀況解得更好。除了戴口罩,其他好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可以培養起來,對其他傳染病的防治都有幫助。
目前每天生產1700萬片口罩。相對來說夠。4月9日時連三天藥局都配送1200萬片。第二個禮拜量就變少,平均下來每天900萬片(成人的)。口罩2.0兩個禮拜出去300萬人次,一天約200萬片。小孩子大約一百三、一百二。以上共約1230萬片。加上醫療用的201萬,工商業用的110萬片,國防部十多萬片,加起來全部1700萬片,所以生產量剛好平衡。戰備6000萬片,郵局配送、超商提前兩周配發會有個週轉量。有聽到這個消息。因為出貨很快沒辦法每批都查,只能提高檢查頻率確保檢查的品質。
12.磐石艦抗體二採是否完成?因為血清抗體可能有偽陽性,是否其他兩艘艦船上也有抗體陽性的狀況?三採陰轉陽有重新隔離接觸者,是否有採檢抗體研究其傳染力?
張P:今天早上本來要開血清檢測結果的會議,不過還要一點時間。現在三艘船人員都是進檢疫所先採檢,滿十四天再採檢一次。陽性送醫院,剩下的會多留一天再採一次,才離開檢疫所。
13.藥局反應因為賣口罩讀卡機不斷使用有耗損要自費購買,中央沒有補助。雖然指揮中心說沒有缺藥,但實際上基層診所調不到貨,慢簽會拿不到藥,還是只能去大醫院拿藥。新冠病毒全身器官都可能入侵,請問新冠變成終生潛藏、像B型肝炎或皰疹病毒一般終身帶原者的可能性?是否有國內外的制式指標會解散指揮中心回到日常生活?
張P:全新的病毒,還有很多還需要研究。雖然說全身很多器官都有ACE2的受體,學理上都是病毒可以侵入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患者都全身都受到感染。就像也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產生肺炎,很多輕症者並沒有侵入肺部。病毒感染臨床表現受很多因素影響,比方說受感染時暴露病毒量的多寡,吸入飛沫的大小,是否只在口鼻或是深入到肺部。除非病毒進到血液,否則病毒從眼口鼻進來比較沒有感染到其他器官系統的機會。和其他專家討論過,在血液中要檢測到病毒機會很小。至於會不會變成終生帶病毒,呼吸道病毒變成這樣的機會很小。但確實有看到PCR長時間陽性或陰轉陽的現象,雖然是已經培養不出來,這有點我們需要更多研究了解的地方。總之,變成終生帶病毒狀況的機會應該是非常非常微小。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
阿中:缺藥的問題,機制上有處理,配藥不要超過三個月,每一次進的時候一個月的量不能超過百分之十。結構上的管制有了,個別的藥品有缺貨的話可以直接向食藥署反應。讀卡機的損壞,立法院有委員在關心這議題,不會讓他們吃虧。
(以後可以規定問題不能超過幾百字嗎….不過這應該是第一次有人問會不會變成帶原者吧。很好,與其讓大家自己腦補已經有帶原者,不如一定要問出來呀!)
14.美國列出新冠肺炎六種症狀,台灣會跟進把發冷發抖頭痛列入嗎?台灣患者是否有前例?
張P:因為頭痛很少單獨出現,通報症狀不會單列頭痛。目前沒有看到有患者表現發冷發抖。喉嚨痛頭痛常伴隨其他症狀,所以沒有列入。因為確實出現有些個案只有嗅覺味覺失常症狀,所以後來列入了嗅覺味覺。
15.有專家認為五一連假是社區感染的試金石,壓力測試點,指揮中心看法?磐石艦女友們都零確診有什麼看法?
阿中:五一連假是一個人群移動風險增高的情況,觀察整個社區的變化,是我們觀察的重點。親密接觸者比較年輕,海軍中確診者也輕症居多,是不是跟這樣的狀況有關係要持續觀察。
(根據之前研究,輕症或無症狀的病毒量其實不一定比較低。)
16.目前持續零確診,高雄持續進行兵推,周六還有一場,指揮中心認為有必要嗎?
阿中:做演練不反對。太大規模就不贊成,但基本演練沒有問題。這樣的狀況下要做那種很實地大規模的就沒有必要。
17.針對昨天指揮中心說有些民眾篩檢過後就降低戒心不會戴口罩所以不要擴大篩檢的說法,現況是有些人擔心被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所以戴口罩,即使擴大篩檢因為不知道旁邊誰篩檢過,所以還是會戴口罩,這麼一來不該擴大篩檢的理由是不合理的。另外是如果沒做篩檢,社區持續會有不明原因來源案例,大家還是不放心,國家需要花更多前來振興紓困,這樣變成惡性循環。請問之後若要鬆綁營業場所經濟管制相關規範,是否會先進行社區抽樣篩檢讓大家安心?
(很小聲,大意是這樣。聽得很痛苦)
(感覺上課白上了XD 這個問題我昨天誤聽為是TVBS的提問,說TVBS走火入魔。我致歉。)
阿中:答案是不會。篩完就安心、就不戴口罩,事實上這沒有因果關係。你擔心別人傳給你所以戴口罩。因為昨天大家篩完都陰性不會傳染給你所以你不用戴口罩,或者你仍然戴口罩,那麼要問這樣篩檢的意義是什麼?
再舉一個例子,昨天我看電視有個有名的人到醫院去沒有戴口罩,理由是他很重要常常被檢驗都是陰性。可實際上這樣也不代表他就是陰性,可能他是偽陰性,或是檢驗後也可以被感染。但就是這樣有名的人都會認為因為我檢驗是陰性,我可以不用戴口罩去醫院。他可能不會傳給別人,但別人可能傳染給他呀。我陰性我ok,這就是個很清楚的例子。
再來就是說,篩完社區後有許多偽陽性要再做檢測,然後隔了一個禮拜又有無症狀感染者,整個又要再測一次,就沒完沒了天天都在測。不是說六百九十億國家花不起,只是說花了那麼多要帶來什麼樣的社會效益。
昨天提過,縱使在極大值的情況下,我們社會中有三萬多個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就十個未知感染源的病患,然後十七個因為這十個受影響傳出去的。那是不是要花那麼多錢找不到那十個,事實上可能花再多的錢也還是找不到。那還是讓這十個人有症狀時把他治好,做疫調把他框好,一步步來。戰略上要把防線拉回個人的保護,也是這樣的道理。
篩檢一定會有誤差,我們現在就是對有症狀的做篩檢,有問題的隔離開。別的國家因為疫情大流行,檢驗的誤差值遠小於實際的發生值,所以檢驗有意義。台灣最大的盛行率,千分之1.8,沒有一個方法做大規模的檢驗誤差會比這個還要低。換句話說大規模篩檢誤差比盛行率要高。所以做大規模篩檢並不會帶來意義,唯一的意義是對整個社會的情況有一些了解,但對於狀況,什麼都沒改變。
18.追問剛剛沒回答的:有什麼明確指標指揮中心會解散?
阿中:個人行為的遵從度,我們用這個當做放寬的指標。
(上週問封城,本週問指揮中心何時解散….你們搞得我好亂呀)
撙節政策意思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奕齊給台灣的三十個幸福提案 / 16 /】
❚❚ 會還債的市長,就是好市長嗎?──從公共財政思維思考幸福國家
讓我們從現實出發。
一對新婚夫妻,買房。籌了自備款,剩下的八成就是房貸。
一家企業,擴廠。接下來的動作,找銀行貸款。
理論上,不管是消費財或資本投資,貸款名義縱有不同,但實質上都是「負債」。負債,沒人愛;但作為財務管理的一環,它滿足了成家的幸福感與企業投資的競爭力極大化。
換做政府部門,這個領域叫「公共財政」。最理想的模式是收支平衡,意思是,政府支出的預算=納稅人繳的稅。這樣就不會有財政賸餘(也就是向納稅人課徵過多稅),也不會有政府舉債(也就是向納稅人課徵太少稅)。
但任何民主政體都很難達成這個理想模式。因為社會變遷與民意,政府需要負擔的施政項目愈來愈多,因此難免會支出膨脹。而當收不抵支時,稅改緩不濟急,政府最快的集資方法便是舉債。
以高經濟發展國家為主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其成員國也經常負債。事實上,一般提到國家的財政平衡狀態,其實通常是削減支出來達成,乍聽雖好,卻往往違反公平正義。
這是因為在選擇撙節公共支出的項目時,往往「柿子挑軟的吃」:先犧牲健康照顧、環境治理、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或其他重要但效應不會立即表現的預算項目。這種撙節稱為新自由主義式的撙節,在國際上引發大量批評和抗議,更嚴重的話則導致總體經濟掉入消費與投資緊縮的經濟負循環。
也就是說,任何具有進步公共財政思維的「負責任政黨」,不會為了達到收支平衡進行撙節。最常態正規的政策設計是透過稅改,量能課稅,努力增加財政收入來滿足不斷增加的財政支出。
因此,政府財政運作的邏輯和私人房貸、企業貸款的不同。政府不是「量入為出」,而是「量出為入」。也就是「(先決定)做多少(再決定)收多少」。在民主政體,做多少,由民意決定(例如基礎建設);至於收多少,就有多種選擇,稅收、舉債都可以互相搭配。
OECD國家雖然經濟發展程度很高,民眾稅負也不輕,但政府舉債依舊處於高水位(環境、公衛跟社福樣樣都要錢),就是這個道理。
回到台灣,我們經常用「量入為出」的邏輯來檢視政府財政,但這是不對的。思考政府財政邏輯要先思考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存在,而健全民主社會的運作非常花錢,因此政府支出遞增很正常,財政收入跟不上支出也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舉債作為政府「理財」的方式之一,是再正常不過的政策邏輯。
這不是鼓勵政府舉債無上限,而是想提醒,如果民眾需要的是海陸火鍋套餐還加點拉麵,就不要期待政府用一碗泡麵的成本來支應。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把政府舉債視為「萬惡」,豈不是悖離常理?
此外,台灣的財政條件在國際上相對健全,不會步上歐豬五國政府財政破產的情況。即便政府舉債,台灣也無外債環境,理論上債權人就是納稅人。因為都是「自己人」,所以沒有無力支應外債而被外力干預內政的可能。我們的支出來自民意,也因此自全體納稅人,而舉債則來自部分納稅人(透過國內銀行與公債購買人)。
我們不要一聽到政府舉債就視為萬惡,因為那是稅收之外的彈性操作空間,而「健康的政府舉債」則要跟稅改連動,一併思考。
民主不是免費的午餐,台灣值得更幸福更好。無論是公共建設或社會福利,樣樣都要錢。民主是需要花錢雕琢的精品,意見的溝通整合更需花費巨大成本。政府舉債是很尋常的財政現象,無需大驚小怪。反倒如果為了「量入為出」而無法提出進步幸福的政策(政見),災難更大。
因此,為了落實本黨三大政綱中的「社會自由化」,我們拒絕偏頗的「經濟自由化」獨大的邏輯。我們要推動更進步的社福、托育、勞權、環境、教育、性別、住宅、運輸、微創等政策,而新國會更應該要有進步的公共財政思維,才能打造台灣成為真正的幸福國家。
#總統票3政黨票5
#35好友一起前進
#奕齊進國會一起進國會
撙節政策意思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一集節目,我們要請大家來討論目前台灣職場上,從企業機構到政府單位都在浮濫使用的派遣勞力問題。獨立特派員記者張筱瑩、周明文,要為大家揭露派遣的面紗底下,雇主和派遣業者之間「通謀虛偽的意思表示」。
在我們的報導當中,固然不乏為了自己的生涯規劃而投入派遣行業的受訪者,但多數都是受迫從比較好的勞動條件,落入「勞動彈性化」的洪流當中。有一位受訪者在「彈性化」之後,原本就稱不上優渥的兩萬四五千,降到一萬三千塊。還有人發生職業災害卻得不到合理的賠償,因為真正進用他們的老闆躲在兩三家派遣業者的白手套後頭,而這兩三家人頭派遣公司,透過輪流雇用的手段,也奸巧地規避了勞基法課予雇主照顧勞工的責任。
經營者總是會說,「派遣是職場的趨勢」、「企業必須彈性地運用人力,撙節人事成本,提升經營效率」。這些當然都是不爭的事實或者基本的經營法則。但是勞基法不就是為了適度節制雇主們一味講究績效以致犧牲勞工權益而存在的嗎? 更值得玩味的是,所有的老闆都說使用派遣「沒有違法」,實際的狀況應該是,使用派遣根本還「沒有法」。一字之差,讓他們可以悠遊於法令的灰色空間,大玩假派遣的遊戲。
在歐日等國的立法例當中,派遣有一定的期限,用人單位也不能指定特定的員工,以避免雇主玩法操弄。但在「派遣無法,卻有法派遣」的台灣,透過違反法理的假派遣白手套,老闆們丟卻了人事包袱,但勞工們卻越來越像秤斤論兩的商品,也更難找到有穩定收入的工作,保障他們的經濟權利。假派遣當道,再不透過合理的立法規範,台灣是不是從此要進入一個不穩定的灰色就業年代?
很遺憾地,我們也必須把自己的雇主,公共電視台,當成報導的案例。包括公視還有同屬公廣集團的原住民電視台,因為所謂的員工編額限制,近年陸續變相使用承攬工、派遣人力甚至論件計酬等方式,從事記者、企劃、行銷等等繼續性的工作。在同一個機構、同一個部門裡面,大家都一樣接受主管的指揮調度,但在進用的身分上,同一項工作,竟然有各種不同的進用方式和待遇標準。公視用假派遣、假承攬造成了同工不同酬,新聞事件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身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完全沒有理由視而不見。
在整個採訪製作的過程當中,公視管理階層的態度,透露了一個好訊息,但也有一個壞現象。好的是,管理階層恪遵公視法規範的新聞製播公約,沒有對報導內容進行不當干預。壞的是,一如所有有權有勢的受訪者碰到「麻煩」,對於這個不只牽涉個案勞工權益,也涵括勞動政策討論面向的報導,他們都「不便接受採訪」。
這一好一壞其實也不算要緊。重要的是,透過這則報導,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個勞動政策的大問題。同時,也期盼公視管理階層趕緊解決同工不同酬的派遣人力問題。勞雇雙方同在一條船上,千萬不要只管船兒跑多快,不問鍋爐火熱深啊。
獨立特派員製作人吳東牧 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