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歲開始新陳代謝速度變慢了?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關於新陳代謝的傳統觀點:從20多歲開始,人的體重年復一年地增加,因為他們的新陳代謝速度變慢了,尤其是在中年前後。女性的新陳代謝比男性慢。所以她們更加難控制體重。尤其更年期,使女性的新陳代謝更加緩慢。
08-13-2021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這一切都是錯的。
研究人員使用了近6500人的數據,其年齡從八天到95歲不等,他們發現,就新陳代謝而言,生命有四個不同的階段。他們還發現,在控制其他因素後,男性和女性的代謝率並沒有真正的差異。
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重新思考架構人類生理學,也可能對一些臨床醫療產生影響,比如為兒童和老年人確定合適的藥物劑量。
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發現對公共衛生、飲食和營養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研究給出的是關於能量代謝的宏觀視角。當論及體重增加時,答案一如既往:人們攝取的卡路里比燃燒的卡路里要多。
這篇研究是杜克大學80多位研究者,通過結合40多年來收集的六個實驗室的努力,來探尋一生中新陳代謝變化的一般問題。
他們測量燃燒的卡路里方法是採取一種被認為是黃金標準的方法研究新陳代謝率,雙標水法(doubly labeled water)。它包括通過追蹤一個人在日常活動中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來測量燃燒的卡路里。
這篇新論文中描述的代謝生命的四個階段 (four periods of metabolic life )指出:「每磅的能量消耗率並不恆定」。這個比率取決於年齡。這和其他營養學專家長期以來持有的假設背道而馳。
生物學的一般規律是,小動物燃燒卡路里的速度比大動物快。此篇研究推翻了這項常識般的看法。
相反,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個月裡,他們的新陳代謝率和母親是一樣的。但在嬰兒出生後不久,一些東西開始發揮作用,代謝率開始上升。
研究小組本以為會發現,成年人的新陳代謝在40多歲時開始放緩,對女性來說,是隨著更年期開始。但研究結果卻非如此。
他們研究結果的核心是,在生命的四個不同階段,所有人的新陳代謝都有所不同。
1) 期到一歲,這段時間的卡路里燃燒達到頂峰,並加速上升,直到比成人的燃燒速度高出50%。
2) 從一歲到20歲左右,新陳代謝每年下降約3%。
3) 20歲到60歲,這個比例維持穩定。
4) 以後,每年下降約0.7%。
60歲左右開始的代謝減緩,導致到95歲時,代謝率下降20%。
研究人員控制了體型和肌肉數量,他們發現男女之間沒有差異。
心臟、肝臟、腎臟和大腦的能量需求占休息狀態下代謝率的65%,雖然它們只佔體重的5%。60歲以後新陳代謝變慢可能意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重要器官的功能開始下降。這可能是慢性病最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原因之一。
許多研究問題仍待探討解答,例如,新陳代謝高於或低於預期的人有什麼特徵,與肥胖有什麼關係?
身材矮小的人燃燒的卡路里要比身材高大的人少,如果根據體型和體脂做出修正後,他們的新陳代謝是否不同?
研究人員並沒有很好地掌握體型如何影響新陳代謝,或者衰老如何影響新陳代謝。
控制了新陳代謝,就可以常保青春?
有一個留住青春的神話,但生物學卻不是這麼說的。到了60歲左右,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到了一個時間點,一切都不再是以前的樣子了。
Ref: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
SCIENCE•13 Aug 2021•Vol 373, Issue 6556•pp. 808-81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e5017
Photo: Science 封面(August, 2021)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歷史上的今天 1936-MAY-28 圖靈機模型發表 有「電腦之父」之稱的英國科學家 艾倫圖靈,於1936年5月28日發表了《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論文,是首次提出「圖靈機」的概念,被視為電腦的前身。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
描述性研究論文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沙丘》小說六部曲:你只能變成五千年沙漠裡的一粒砂】
妳去過沙漠嗎?可能很少人有過這種體驗:眼前是一片不可思議的金黃,延伸到無邊無際,甚至超出妳的想像力之外。那壯大的視覺奇觀,很容易令妳誤以為,整座星球早已經被這片沙漠覆蓋。
這種震撼甚至強大到令妳屏住呼吸……而當妳的自主神經開始發揮機制時,隨著空氣順勢鑽進鼻孔的細砂,將會刺痛妳的鼻腔。當妳發現,這刺痛其實意味著妳正呼吸著這奇觀的一部分時,也代表著妳正在接觸、接納、與不由自主地化為沙漠的一部分。
也許妳沒有去過沙漠,但妳仍然可以透過眼睛「吸一口」沙漠——閱讀《沙丘》六部曲,妳就能成為遙遠銀河裡那顆沙漠行星的一部分,享受壯麗、華美、殘酷、失落與茫然,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飄散在千年宇宙帝國的空氣中。
很難用文字或影像形容沙漠,而很難想像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是如何用文字構築這片虛構的宇宙沙漠。50 年代,美國政府農業部研究如何透過植披來防治沙漠化現象,而赫伯特原本要以此為題,寫篇分析論文,但是他研究地越深,卻對這個「植物 vs 沙漠」的概念越發著迷。
最終這篇論文一直沒寫完,赫伯特倒是寫了一本新小說,描述遙遠星際裡的沙漠星球上,武裝勢力搶奪香料的浩瀚史詩。這個《沙丘》的誕生緣起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趣味,但是這片柳蔭卻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還有野心、還要漆黑。
江湖傳聞,喬治盧卡斯借用了《沙丘》的元素,寫成了《星際大戰》的故事。史詩人人會寫,卻不是每篇史詩都能輕易抄襲,更何況是無法用一句話形容的《沙丘》——上段「浩瀚史詩」云云只不過是極為浮面的形容。
很難想像法蘭克赫伯特的經歷,因為單從《沙丘》看來,這位小說家應該有地理學家背景、歷史學家背景(應該特別了解英國玫瑰戰爭時期的宮鬥歷史)、生物學家背景(了解沙漠動植物生態與演化)、宗教學家背景(對於政教合一制度時代與宗教如何影響宮闈知之甚詳)等等,這讓《沙丘》描述的不止是一段冒險故事而已,而是一個栩栩如生、設定完備的宇宙。
那裡有前所未見的珍奇異獸、特殊的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宗教三方角力的社會氛圍。你能說《沙丘》是科幻小說、是戰爭小說、是歷史小說、是超能力少年冒險小說、是王子復仇記、是宇宙版的《冰與火之歌》與《三國志》……用一句話形容《沙丘》,誰都辦不到。
法蘭克赫伯特曾說過:「有人說(《沙丘》)是一部宗教批判小說……很多人說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套哲學小說。以我的觀點,我能接受它被稱為科幻小說……但無論如何,我不關心他們怎麼稱呼《沙丘》、我不關心他們會不會把《沙丘》放在寫著『科幻類』的書架上。」
赫伯特沒說的是,《沙丘》系列要說得更多。
好吧,我們可以很不禮貌地說,《沙丘》就是一部塞滿各種奇想設定——而且不像維基百科那麼枯燥、仍然很好看的小說。但這樣仍然代表著我們小看了《沙丘》,因為《沙丘》還有續集:《沙丘:救世主》。
在前集法蘭克赫伯特已經鋪陳好一個完美的沙丘宇宙,搬演一套亡族王子復國的傳統戲碼,但到了《沙丘:救世主》,已經成為銀河裡最有力量的王子保羅,卻仍然要與其他勢力拉扯,甚至與自己拉扯——以他偉大的形象為名,一場聖戰已經爆發,而渴望平凡生活的保羅,必須著思如何找到自己的接班人,並讓自己的帝國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最終讓保羅不再是「保羅」。但是這個把沙丘星球扛到全銀河最高高度的偉人,怎麼能夠一走了之呢?而身邊他最親近最關心的人們,又怎麼能不受到波及呢?
這看來讓故事進入了開國君主的治國困境裡,但是《沙丘:救世主》不只如此。換個角度,它同時也在分析服從與領導的議題:
為什麼我們會死心塌地的服從一個被我們稱為「領導」、「皇上」的人?而為什麼我們願意為這個領導犧牲一切?而當領導做出了與我們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決策時,我們又該堅持這份忠誠到什麼時候?
赫伯特從多個面向深入一個已經很複雜的故事架構,試著在這些角度裡解釋他對於現實社會議題的論述:如同他曾批評劃地為王的美國邪教教主吉姆瓊斯,瓊斯讓自己的 900 多名信徒集體自殺,釀成震驚社會的「瓊斯鎮慘案」。
《沙丘:救世主》的故事發生在《沙丘》的 12 年後、而下一本小說《沙丘之子》故事發生在《沙丘:救世主》的 9 年之後 、再來的第四集《沙丘:神皇》發生在《沙丘之子》故事的 3,500 年後……乃至第六集《沙丘:聖殿》結束為止,這六本由法蘭克赫伯特撰寫的《沙丘》系列小說,講述了超過 5 千年的銀河歷史,赫伯特的創意從有形的社會文化與動植物設定,延伸到形而上的意識、概念、生死等等議題。
儘管我們早在第一集的《沙丘》裡,就見識到保羅因為香料而啟發的超能力有多麼驚人:他可以看到無數個尚未發生的未來、他甚至可以心念一動就改變自己身體的分子結構。但如果讀者因此感到驚訝,那他們驚訝地太早了:
《沙丘:救世主》出現了可以保存人類意識到永久的生化技術,甚至可以將已死之人的意識轉存到生化人身上,使他永遠地「活下去」;而《沙丘之子》裡,意識與肉體甚至可以穿越物種的隔閡,讓渺小的人類與巨大的沙蟲合為一體,成為能有自由意志又刀槍不入的宇宙最強存在。
《星際大戰》、《冰與火之歌》、《時間之輪》、或是《戰鎚 40,000》這些由《沙丘》啟發而成的後世作品,都像是《沙丘》系列這條宇宙長河裡的一瓢江水而已。沒有小說能像這個系列涵蓋了這麼多的題材與議題,而且這個系列的六本小說,每一本都在顛覆或超越上一本小說的格局,更大、更壯觀、更虛無飄渺,它絕對能挑戰讀者想像力的極限,但另一方面也向讀者展示了人性的極限:
《沙丘》系列展示人類的多樣情緒,而後分解與剖析這些情緒,將它們放進時間長流之中,看看這些能夠操控人類做出各種舉動的情緒,在時間無情地沖刷之下,如何變質、衰退、轉化成新的樣貌。
我們曾經相信的愛、信任、與忠誠等等信念,也會在錯綜複雜的情節裡,合情合理地轉變成我們認不得的模樣。有人說,偉大的小說最終都會碰觸到佛家思想,而在《沙丘》系列裡,無論是多邪惡的詭計、多正直的信念、多麼難以割捨的愛情與親情,最終都如佛家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照見五蘊皆空」。
就像我們開頭提到的,「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閱讀《沙丘》系列很難不感受到如墜五里霧中的漂流感。赫伯特一定清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陷入的無助感,他在《沙丘》裡留下了這句話,彷彿在安慰讀者們不用擔心,既來之則安之:
「你不能透過停下整個過程去了解這個過程,而必須隨著過程的推進繼續理解、必須繼續參與、並隨著過程進行下去。」
隨波逐流、隨波逐流。你會在電影《沙丘》裡持續聽到這句台詞。
赫伯特對自己設計的世界觀與文字功力的自信心可見一斑,而事實上也真的是這樣,第一次閱讀《沙丘》系列小說時,未必能夠很清楚每個橋段裡真正想要傳達的意義是什麼——你必須了解,要描述一個能看透未來、過去、與無數平行宇宙的角色的心智是多麼困難。
但是,後來的劇情幾乎都能穩穩地接住掉隊的讀者,至少讓妳清楚這些橋段之間的因果脈絡,並且依然讓妳得到該有的感動或心碎。
多年來,台灣讀者一直沒有辦法親近這套赫伯特的曠世巨作:從來沒有台灣出版社出齊全六本的《沙丘》系列——我還記得拿著《沙丘:神皇》原文小說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的痛苦回憶。
如今,這片宇宙沙漠終於蔓延到了寶島,這當然是讀者之幸: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這片沙漠正在招呼著你,吸引你進入一片浩瀚的未知,引誘你拋開所有成見(還有大把時間),陷入、沈迷、困在《沙丘》系列的上下 5 千年的歷史之中,然後樂不思蜀、然後想到赫伯特沒寫出第七本《沙丘》就離世,不禁哀痛莫名。
(原文刊於《沙丘》小說六部曲導讀附錄本)
◈◈◈◈◈◈◈◈◈◈◈◈◈◈◈◈◈◈◈◈◈◈◈
我覺得沒有人能把《沙丘》說得清楚,事實上也不應該說得清楚,那片沙漠的全貌,需要你自己感受……所以本來我很抗拒寫的XD
我昨天說過了,我覺得電影拍得很好。但是,電影畢竟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一種「個人解讀」,這片沙丘該長成什麼樣子,在你的腦海裡可以是完全不同,而這是你翻開書頁就能在內心開始構建的工程。
這套六部曲終於出齊,第一集書皮是電影海版,堤摩西柴勒梅德無論過去有多帥,這部電影裡他又帥出新海拔。不過,小說原本設計的封面也很美,而這層電影海報書皮是可以自由取下的,一書雙封面的設計真是感恩感謝。
不過我自己私心覺得,儘管六本大書擺在書架上真是氣派氣質,但是、但是、《沙丘》超過七百頁的厚度真的是折煞手腕,我還是推薦看電子書比較環保……不是環保、是「體保」、保護您的玉體。而且誰能帶著七百頁上山下海呢?我用一隻手機,就能把沙丘星帶著走、帶到馬桶之上(每次都用馬桶舉例實在是……
《沙丘》是大王最喜愛的長篇(實在太長了)科幻小說系列,6年前大王第一次寫,陸陸續續地寫到現在,內容乏善可陳,實在沒把握能把諸君推落深坑,可能還讓各位誤會一直洗版。現在終於有機會,大家可以親自品味這個系列,看看大王說的是不是又過譽了🤣。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購書訊息:
📙 沙丘六部曲【限量書盒珍藏版+導讀手冊】
🔔 網路通路目前預購熱銷一空,可改訂購 #無書盒一般版套書。若仍想珍藏書盒版套書,9/8正式上市時,可前往全台實體書店購買。
描述性研究論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愛在西元前 ◎方文山
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
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
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
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是誰的從前
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
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
當古文明只剩下難解的語言
傳說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詩篇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
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
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是誰的從前
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
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
當古文明只剩下難解的語言
傳說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詩篇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
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
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我感到很疲倦離家鄉還是很遠
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邊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
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
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愛在西元前 愛在西元前
◎作者簡介
方文山(1969年1月26日-),臺灣歌曲作詞人、作家、導演、編劇、唱片公司合夥人和出版經營者,生於台灣花蓮富里,祖籍江西贛州于都。五歲隨父母遷居桃園,畢業於桃園成功高商電子科。
2001年以歌曲<娘子>提名第12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2003年以<威廉古堡>獲得第十二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2008年以<青花瓷>獲得第19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
2007年曾出版詩集《關於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目前已創作300首以上當代詞作,詞作入圍及得獎紀錄約有三十筆,相關學位論文研究資料有六種。
◎小編張寶云賞析
<愛在西元前>是周杰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林邁可編曲,收錄在周杰倫2001年9月20日發行的專輯《范特西》中。
這首詞作運用如下幾個文學性的策略達至語義的豐盛,首先是有關於「異文化的用典」,古巴比倫王、漢摩拉比法典、祭司神殿征戰弓箭、蘇美女神、底格里斯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楔形文字,這些異文化的符號形成此詞基礎的時空脈絡,使原先出現在教科書或旅遊介紹的文字,瞬間立體深邃,將閱聽大眾拉進一古老而陌生的神秘國度。
第二是透過語詞的反覆描敘而達到「人物間情愛的張力」,歌詞中「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我以女神之名許願/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當古文明只剩下難解的語言/傳說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詩篇」、「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一切又重演」、「我感到很疲倦離家鄉還是很遠/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邊」,閱聽者可從語詞的描繪中不斷得到「你」與「我」之間的種種過往和情意流動,自行建構出兩者之間濃重深厚的情感經歷,強化此詞作中主角對愛情的執念。
第三個可觀察的敘事策略是「跨時空連結穿越所形成的時空多重性」,詞作中利用主述者「我」的敘述視角,呈現了「過去」與「現在」的疊合狀態,因此這段戀情橫跨古今,形成一則穿越的戀愛故事,當主述者「我」提到「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又同時道說「我感到很疲倦離家鄉還是很遠/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邊」,詞作中的「我」既在西元前就已許下愛你的承諾,而此世「重演」意味著「我」仍然在當下愛著你,不論前世或今生,「你」知道或不知道,「我」都在跨時空的情境底下守著風化千年的誓言。
最後是「不同語言材質的運用與拼接的組織結構」,當流行歌詞傳抄蔚然成風,要更新一般情歌體式裡以訴說情感為主的抒情模式,便顯得十分困難,然而方文山將臺灣當代詞作結合各項題材,例如<娘子>、<東風破>、<雙截棍>、<威廉古堡>、<青花瓷>、<亂舞春秋>,以各種語言材質突破舊有的符號系統,加上2000年前後臺灣碎裂拼接的語言組織結構早已隨處各見,方文山詞作當中大膽創新的語境與周杰倫靈活的音樂風格結合,形成華語歌壇最具威力的詞曲搭檔,也一舉更新詞作原先因襲的語言模式。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0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方文山 #愛在西元前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1:從〈愛在西元前〉的歌詞看來,方文山應該沒去羅浮宮看過「漢摩拉比法典」 - every little d
資料來源2: 穿越千年的爱情证明!《爱在西元前》描述的传说周杰伦 (sohu.com)
資料來源3:如何评价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 - 知乎 (zhihu.com)
資料來源4: 方文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資料來源5:愛在西元前(周杰倫演唱歌曲)百度百科 (baidu.hk)
資料來源6:方文山_百度百科 (baidu.hk)
描述性研究論文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936-MAY-28 圖靈機模型發表
有「電腦之父」之稱的英國科學家 艾倫圖靈,於1936年5月28日發表了《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論文,是首次提出「圖靈機」的概念,被視為電腦的前身。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aq6alw6niuo087386vi8poq
艾倫圖靈出生於1912年6月23日英國倫敦,從小在數學科目上的驚人表現,在193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隔年獲選國王學院院士,於1938年取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讓他的研究生涯推上顛峰地位。
他在1936年的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提出了一種能夠完成算術的形式語言,是為圖靈機。從後人的觀點而言,這正是計算理論研究的初步想法,也就是電腦的概念雛形。
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圖鈴被英國皇家海軍所招攬,並在英國軍情六處(MI6)的邀請之下,開始對德國的軍事密碼「英格瑪」進行密碼破譯研究工作。有歷史學家推測,圖靈和他的小組成員成功破譯「英格瑪」的壯舉,至少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提前結束兩年的時間。然而,由於破譯密碼屬於機密工作,圖靈小組的存在與成就被軍情六處封存,直到近期才逐漸解密。
有關艾倫圖靈的描述,大家不妨可參考2014年的電影《模仿遊戲》,由執導《星際過客》的挪威籍導演摩頓帝敦所執導,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演了片中艾倫圖靈的角色。故事正是主要描述艾倫圖靈在二戰期間,協助盟軍破解德國密碼的過程,同時也對艾倫圖靈的私生活有諸多的描述。
片中針對圖靈身為同性戀的史實有相當深刻的描寫,也正如同電影開場所描述的闖空門竊盜案,英國警方將他以猥褻罪嫌移送法辦。他在1952年公審,法院提供坐牢或是化學去勢兩個選項,最終圖靈選擇注射雌激素持續一年。直到1954年,圖靈被發現因為實用浸泡過氰化物的蘋果而死亡。他的死是自殺還是意外,到現在仍然是個不解之謎。
2009年9月,有超過3萬人的請願簽名,希望時任英國首相布朗能夠為圖靈因為同性戀的關係而被定罪平反。最終布朗代表政府向圖靈道歉,後續英國政府也在民意的請願下,為包括圖靈在內的眾多早年遭受不平等對待的同性戀者進行平反和赦免。2013年,英國司法大臣宣布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赦免令,後續更通過了同性戀除罪法案,是為艾倫圖靈法案,這讓同性戀者的權益露出了正義曙光。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英國 #圖靈 #電腦 #解碼 #密碼 #英格瑪 #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worldwar2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theimitationgame #benedictcumberbatch #turing
描述性研究論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描述性研究論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待宵花:阿祿叔的八二三」小說介紹
專訪作者:王瓊玲
內容簡介:
★★見證八二三,描繪八二三,讓八二三不再是冰冷陌生的數字!★★
2017年名作家王瓊玲撼動人心的最新長篇史詩小說
描繪最慘烈的戰爭 刻劃最堅忍的精神 流露最動人的真情
一張紅色兵單,讓性情耿直、生活純樸的嘉義梅山莊稼漢阿祿,踏上了不可逆轉的人生道路──金門八二三砲戰,不僅摧殘了國土,也炸毀了阿祿的人生,然而他不屈的靈魂,就像遍布金門海濱的待宵花,在愈黑的夜裡開得愈美麗……
幼年喪母、少年喪父,在最疼愛他的小阿母改嫁後,命運多舛的阿祿,一直到妻子阿香過門後,才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夫妻倆相互扶持,依著四時挑竹筍、割檳榔、翻田土、插秧、搓草,吹著南風,迎來一季季豐收,過著恬淡的日子。然而,一張不可抗拒的紅色兵單,炸碎了平靜的日常,更把阿祿轟進了黑暗深淵……
戰爭是人類最愚蠢的行為,它將勝利建構在無數生靈的死亡之上,將每一個獨一無二的血肉之軀,簡化為一組冰冷的編號,視為一枚渺小的棋子。從純樸的嘉義梅山,來到殘酷的金門前線,命運之神將如何擺布阿祿?在共軍上萬餘顆砲彈的突襲下,他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作者簡介:王瓊玲
臺灣嘉義梅山鄉人,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中文系創系系主任。現任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所教授,專研古典小說,著有《清代四大才學小說》、《古典小說縱論》、《夏敬渠與野叟曝言考論》等學術專著及百餘篇學術論文。
王瓊玲從事學術研究多年,驀然回首,發現生命的提升與救贖,必須仰賴於文學,於是毅然投入創作的行列。廣受好評的處女作《美人尖》,已發行簡體字版與英文版,為海內外各大圖書館典藏,並由臺灣豫劇團改編為建國百年大戲。第二本小說《駝背漢與花姑娘》則以一貫雋永的文字描繪人性,其中的〈阿惜姨〉亦被改編為豫劇【梅山春】。二○一四年出版首部散文集《人間小小說》,以深情幽默的筆法寫出生活的點滴與憧憬;首部長篇小說《一夜新娘》,描述臺日之間錯縱的情感、糾結的人性,深受好評。
至此,王瓊玲再開創小說結合多類型戲劇之路:二○一五年,先與中研院院士曾永義合編崑劇【韓非‧李斯‧秦始皇】;二○一七再編創京戲【齊大非偶】,並改編小說《駝背漢與花姑娘》為同名的客家採茶戲、改編小說《一夜新娘》為歌劇【望風亭戀歌】及現代話劇【一夜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