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村系列(三):如何跟嬰幼兒對話,才能幫他的語言發展鋪路?】
很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語言發展落後,這件事情很容易讓人焦慮,尤其當長輩積極拿一些八個月喊爸媽一歲半說唱跳的鄉野奇譚來攻擊的時候更容易招架不住。我認為有一個概念對於避免自己陷入恐慌有很大的幫助,那就是「#了解孩子到底透過語言在學習什麼」。
語言,不是只有發出聲音來說話這麼單純而已。
對於嬰兒來說,一開始我們大人說話的聲音,對他們來說跟旁邊的鳥在叫,或狗在吠是一樣的意思。他並不知道我們發出來的聲音其實是有意義的,可以傳達出我們的想法,可以溝通非常多的細節。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儘早讓嬰兒發現,#人類發出來的聲音可以溝通」。
要怎麼做到這件事情呢?簡單來說,就是多跟孩子說話。
我會!我最喜歡說話了,我每天都對著我的寶貝講三隻小豬睡美人百雪公主的故事,跟他講我今天去做什麼,還跟他講我們夫妻的戀愛史,可以講整天都不停,如果我累了,就用手機或故事錄音帶放給他聽!
呃,抱歉,是我沒說清楚。不是「說話」,是「#對話」。這兩件事情完全不同。「說話」是單方面的轟炸,「對話」則是一來一往的交流。
很多大人不知道,語言並不只是讓孩子學會表達他想要的東西而已。在那之前,語言是幫助幼兒看見,或者說看懂世界的重要關鍵。孩子出生到這個世界,就像是突然被扔進一個博物館的超大型展示廳,眼前所有的東西都是新的,所有的聲音味道觸感都是新的,到底要怎麼篩選,從哪一樣開始學習?
幫忙他做這個決定的,就是語言。如果一個東西有名字,表示他是一個重點,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東西沒有名字,那他就不重要。
以前還在日本的時候,日本人對吃魚非常講究,一條鮪魚每個部位有不同的名字,每個生長時期也有不同的名字,因為吃起來全部都不一樣。大家在生活中都直接用最精確的名稱溝通,才能確保點到/買到自己最喜歡吃的部位。
那時學生很愛問我那些部位的英文怎麼說,我總是回:「沒有,就說『魚』。頂多可以說『魚塊』,或是『魚片』,其他就沒了。」學生都睜大眼睛給我一個:「誒!!!!!」可是其實這就只是代表,那些細節對於英語系國家的人不重要,如此而已。
這就是語言一開始對嬰兒的功用:#讓他知道生活中的學習重點在哪。
所以我們該做的,並不是喋喋不休地對著嬰幼兒長篇大論,反而應該精簡我們的用字,幫助他了解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是嬰幼兒這個階段最感興趣的主題。不信?想想看我們自己到一間新的旅館,打開房間第一件事是做什麼?是不是確認看看整個房間裡到底有哪些東西?就是這個概念。
具體來說怎麼做呢?以我自己為例,在嬰兒時期,我會用#最精簡的句子,#加上動作,跟蕃茄說明我們現在要做的事,還有會用到的工具。
假設我們現在要換尿布,我會先拿著尿布給蕃茄看,跟他說:「這是尿布。尿,布。」讓他摸一摸捏一捏聞一聞以後,我再說:「那我們來換尿布。」,然後跟著我的動作,我會繼續說明「先脫褲子,很好,腳抬起來,很好,我要墊尿布囉,最後貼起來,OK!」
如果我正在泡奶,我會跟蕃茄說:「等一下唷,我在泡奶。」然後把奶瓶舉起來:「這個是奶。」拿給他的時候會說:「來,可以喝了。」然後再塞進嘴巴。
如果現在沒有什麼事要做,我就會#仔細觀察嬰幼兒在看什麼,或是摸什麼。你真的會發現,嬰幼兒對所有的東西都非常有興趣。所以只要順著他的眼神,看他在看什麼。把他看著的東西拿起來,或者指出來,跟他說:「這是杯子。」看他的手在摸什麼,你就告訴他:「這是蘋果。」雖然看起來只有大人在說,但這就是一種「對話」。因為你跟孩子#雙方都在輪流接收訊息,#也在輪流傳遞訊息。
透過不斷重複的「他看」—「你說」,「他指」—「你說」的互動,加上每天不停聽到的「換尿布」、「喝奶」、「洗澡」、「睡覺」、「起床」這些基本詞彙,嬰兒會開始注意到這些發音越來越熟悉,發現聽到「睡覺」兩個字的時候,就會被帶到床邊,聽到「洗澡」的時候衣服會被脫掉,他就會開始領悟這些「聲音」其實是溝通的工具,是一種語言。
是否有領悟到「#特定的聲音」代表「#特定的訊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很多人都知道,嬰兒在五六個月大左右會開始玩他的聲音,開始大呼小叫。當他對聲音產生興趣之後,如果他對「聲音」和「意義」之間的關係沒有概念,他就只是單純在喊好玩的而已。如果他越早有機會理解到「特定聲音」表達了「特定的訊息」,他在玩聲音的時候會主動去模仿他記憶裡的那些聲音,或者在你說「吃飯」,「洗澡」等辭彙的時候,更用心去記得這些語調,然後自己找時間練習,因為他在嘗試把經驗到的事物跟詞彙連結在一起,會非常有學習動力。累積起來,就會造成語言發展速度上很大的差異。
一開始使用的詞彙越少,越短,越精簡,就像是幫嬰兒編列「生活一百實用字彙和句型」一樣。越是重複,就越能讓嬰兒對這些詞彙留下印象,也越能激發出他想要「試試看自己會不會說」的慾望。連珠砲似的長篇故事反而會讓嬰兒失去想嘗試的意願。我曾經親耳聽見蕃茄在搖籃裡練習不同詞彙的發音,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經歷,也更讓我相信這些「前置作業」的重要。
一旦養成這樣跟嬰兒一來一往,精簡「對話」的習慣,這樣的互動模式可以一路幫助孩子的語言成長到五六歲以上可以自主說話為止。不同的地方只是增加詞彙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可以開始增加一點簡單的「是或不是」的#問句,像是「你想要杯子嗎?」,「你想要出去嗎?」或是「你餓了嗎?」
我們可以開始增加更多的 #細節,例如說學會了「杯子」之後,就可以在對話裡使用「杯蓋」、「杯底」或是「握把」。
我們可以開始 #延長句子,例如說學會了「水」之後,就可以在對話裡使用「冷水」、「透明的冷水」、「濕濕的冷水」。
再過來還可以 #描述不同物品之間的相互關係,例如說「杯子裡的冷水」,「杯子上的杯蓋」,「杯子下的杯墊」。
最後才是 #增加詞彙或句型的變化,例如「吃飯」說成「用餐」或是「進食」。「XX在哪裡?」說成「XX跑哪去了啊?」,或者是開放型的問句,像是「晚餐想吃什麼?」「你要哪一件衣服?」
這樣「由淺入深,由短到長,由單一到變化」的原則,其實是我在教一對一初級全英語會話時使用的技巧。但是應用在嬰幼兒身上意外有效,而且真的充分讓他們 #喜歡上說話這件事。一直到現在,我每次遇到還在練習說話的孩子,都還是會用這樣的原則跟他們好好「聊一聊」。當幼兒發現,就算他還不會說話,單靠眼神和手勢就能跟我「對話」,或是只會幾個單字,我們也可以一來一往的交流(例如「餅ㄢ?」「是唷,是餅乾。」)每次都能夠感覺到,幼兒覺得跟我對話很開心。
這樣的開心,就會讓孩子對語言很有興趣。孩子對語言有興趣,就會積極找各種方法跟我們溝通,我們就能看清楚他的發展和進步。當我們能清楚看見孩子的變化,就比較不會陷入莫名的恐慌了。
***
這種互動方式不限家長,只要你面前有嬰幼兒都歡迎玩玩看,因為很低調,通常都不會有其他大人發現你在幹嘛,不用擔心彆扭。掌握到要領的時候,其實是很療癒又自在的交流方式,就不需要一直想辦法出奇招逗小孩結果小孩完全不理你在那邊自討沒趣了XD
***
【新手村專題(一):我們回應嬰兒的方式,決定他擁有多少安全感】
https://is.gd/WRgvoS
【新手村專題(二):多跟孩子「交流」,我們會更有機會在育兒過程中感覺幸福和滿足】
https://is.gd/QvIkGy
描述不同物品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 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 - 臺灣大學 的相關結果
3. 社會聯結的表徵. 一個具象的物品,如照片或禮物,可以讓人憶起過. 去的經驗或與親友的黏結。當"他人"不在身邊時,他可. 以攜帶此物品,以維繫他們之間的關係。 一 ... ... <看更多>
描述不同物品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 「兩個之間用between,三個以上用among?」不,真正的差異 ... 的相關結果
曾經有看過一些資料,將這兩個差異整理成一個原則:「2個之間用between,2個以上用among」,這個答案是也不完全正確。因為真正的差異不是在數量, ... ... <看更多>
描述不同物品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 關係配對(15)【小王子學習系列】 - 理特尚親子圖卡 的相關結果
使用24組生活常見物品的相關圖卡,相互比對找出關連性,讓孩子熟悉所謂「關係」的概念,延伸、推理、聯結更多有關係的認知,這會提升孩子創造思考的智能量喔!父母教導孩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