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到一個月的薪水,不只是獲得了受用一輩子的技能與知識,還包含了跟我建立了連結。
而我的人脈、認識的好老闆、強者、機會,都有可能為你所用,你也很容易在課堂上碰到跟你一樣熱血,讓你在職涯學習的路上不再孤單的好夥伴。
是投資,還是負債,端看你怎麼把學會的東西用在實務上。(這些工程實踐的基本、進階技能,通常也是在公司內技術領導者必備的條件,通常也是換公司時大加分的條件。)
只要你人是對的,我就樂意幫你背書,而有我的背書,通常會讓事情變得容易許多,要談薪資上限也會比較有所依據。(因為我不輕易幫別人背書的)
多說無益,看看過來人的心得比較實際。
附上 91 的系列課程介紹:https://dotblogs.com.tw/hatelove/series/1…
看過的動畫不算多,如果要從這些為數不多的動畫中挑一部來推薦,我想我會選擇《宇宙兄弟》。
劇中幾乎每一集都有乘載著深刻意義的對白,如果用心感受邊看邊反思,看完整部應該多少會對人生價值觀產生影響,可謂十分寓教於樂。
-「認真後的失敗,是有價值的。」
這句是我覺得最受用的觀念之一,在劇情中更完整的脈絡是-不斷地認識並跨越失敗,就能做出好東西。
來到目前這間在業界以「敏捷」環境聞名的新公司就職也過了三個月,幸運地在不久前通過了試用期。
團隊狀況在剛開始讓人覺得每天都像在戰鬥一樣,伴隨著脫離舒適圈以後的身心俱疲,自己也成長了許多,
人生就是這樣,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在這段期間著實感謝很多人幫忙,只靠自己一個人可能在試用期的路上就陣亡了。
前面提到的那句台詞,其實恰好正對應了敏捷中「持續改善」的核心精神,
不斷地刻意去檢討,然後改進,就能讓自己/團隊/產品愈來愈好。
實際身處這個時刻強調敏捷的環境以後才發現這個模式非常萬用,幾乎任何地方都能套用敏捷思維,
回想起先前上過 91 的兩堂課 TDD 和 Unit Test,以及上個月剛上完的極速開發,
課程內容也都是以敏捷精神來驅動開發,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即時回饋、刻意改善。
之前上過的 91 課對我在工作上的觀念影響都很深,通常上完課不久後就會想要分享心得以及推薦課程,
但這次的極速開發我在結束一個月左右才打算做個分享,原因是這次我覺得應該要拿出一些具體的東西來作為分享的依據,
而為了這具體的佐證,我需要花些時間練習。
這堂課說難不難,說穿了從頭到尾我們要做的就是以 TDD 的方式去實作一個極微小的專案稱之為 Tennis Kata,我相信程式碼總行數沒超過 300 行;
說簡單也不簡單,問題只有一個-要怎麼用最短的速度完成這件事?在對需求有同樣理解程度的前提下,為什麼別人可以 15 分鐘內完成,而自己可能需要花到 30 分鐘甚至更久?關鍵的原因是什麼?
起初對這門課真沒啥興趣,當時覺得這不過就是教你熟悉 IDE 的熱鍵還有極度熟悉 Tennis Kata 需求的課程而已,竟然要花這麼多學費?!
但在其它課堂上看過幾次 91 開發的 flow 以後發現,對工具的嫻熟間接影響的是開發思維,
不熟悉 IDE 功能造成的結果就是多做了許多 IDE 能夠自動完成的事情,或繞路寫程式碼,簡直是在浪費時間;善用 IDE 不但省時,還更容易寫出語意化的程式碼。
因此,為了妥善發揮地表最強 IDE 的功能以及學習這種自己完全不知道的開發 flow,我最後還是報名了這門課,感謝張仁瀚 & 邢源源一起參加。
Kata 的意義就是套路,練 Kata 講白了點就像是一直打木人樁的概念,你已經知道怎麼做了,但要怎麼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它?這是《Clean Coder》一書中很推崇的程式設計師練功方法之一。
因為 Tennis 是個具體而微的小專案,在實踐「以最短時間完成 Tennis Kata」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會反覆練習到 TDD 與重構思維,以及為了提升速度不斷使用的 IDE 熱鍵。
「熱鍵」聽起來可能沒什麼,但其實上了課之後才發現其實熱鍵和指令組合起來能做的事情遠遠超過我一開始的想像。
這部份也許直接看我練 Kata 的影片來感受比較快,
影片不長,13 分半以內就結束了,加速看也無妨,
重點是從中應該可以看到許多從來未曾想過能在 Visual Studio 上發生的操作,這是這門課的價值之一。
https://youtu.be/8erQ3Pc-Kik
另一個價值,則是讓自己熟悉刻意改善的模式。
最剛開始我是無法在 30 分鐘內完成這個專案的,一方面對需求還不夠滾瓜爛熟,另一方面對熱鍵陌生。
為了有一套標準的練習準則,我先嘗試拆解 91 僅 13 多分鐘的 Demo 影片,
影片中的手速太快,所以光這件事就用掉了好幾個下班後的晚上,花了好幾個小時才把 91 在這個專案中的開發順序拷貝到自己身上。
之後不斷練習,練習到覺得差不多夠熟了就錄影,影片作為自己檢討用途,也同時丟到上課群組請 91 哥給建議,
從資源回收桶裡的檔案數量得知自己大概練習了兩百多次,於是終於能有以上 13 分的影片。
當然還能更快,有很多上過課的同學和前輩都不止這個速度,
但我想表達的是,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自己看著自己因為刻意改善而朝期望的方向不斷進步,並且這過程中一開始是有教練能提供協助的。
在最近半年上過 91 三堂課,總共花費其實還不到一個月的薪水,但學習到的、被影響到的都是非常長遠的東西。
目前還在慢慢將極速開發的學習成果運用到工作上,當然在實際專案上不可能像練了超過百遍的 Tennis 那麼順暢,
但以現在轉換初期而言,光是運用那幾個熟悉的指令來減少鍵盤來來回回刪改或滑鼠移動的時間,
就已經開始感受到學習和練習的成效了。
最後說說這堂課有個缺點,
就是突破極限這件事會一直掛在心上,三不五時就想要練一下來超過速度更快的同學,
然而在極限邊緣必須又快又零失誤才有可能突破,所以這件事很容易失敗,然後很可能一兩個小時又這樣過去了 XD
話說這個追求更快速通關的過程和因為失誤帶來的懊惱感和挫敗感一直感覺很熟悉,仔細想想原來是小時候在玩洛克人的既視感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位於木柵的台北市立動物園外河堤,直擊防空飛彈部隊所屬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發射車放列在堤外停車場,持T65K2突擊步槍警戒,也是繼去年漢光期間愛三飛彈機動部署至大直大佳河濱公園後,再度實施類似科目,發射車與文湖線捷運形成強烈對比,也凸顯戰爭與和平只在一線之間概念。 今年轉移至木柵動物園外,除可強化特定...
拷克機用途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非常謝謝「未來復古」同意讓我轉載這段已有30年歷史的珍貴「超級瑪莉遊戲攻略錄影帶」完整影片。
未來復古 官網:https://fugu.cafe
未來復古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ugu.cafe/
80年代後期由「播音人」製作出品的「黑盒子秘笈」電腦遊戲攻略錄影帶內容,主要是由一男一女旁白,以一搭一唱的談話方式,對遊戲的基本設定、操作方式,與遊戲過程進行詳細的講解。從他們的對談,聽得出來兩位主持人都是非常專業的廣電從業人員,不但字正腔圓、用詞精準,還會不時表述自己對於遊戲內容的獨特見解,著實令人感到醍醐灌頂、回味無窮!
出品人:鄭明仁
監製人:胡超英、胡意敏、洪斌福
電腦工程:楊頂立
電腦示範:播音人、電腦特技組
旁白解說:羅懿芬、X先生
策劃製作:播音人錄音公司
出品:播音人視聽傳播公司
以下兩篇文章轉載自「未來復古」(https://fugu.cafe)
第一篇《1980 年代的台灣遊戲實況:播音人黑盒子攻略錄影帶》
原文網址:https://fugu.cafe/talks/1036
發表日期:2016/2/18
撰文者:神楽坂雯麗
現在談到遊戲實況,我們會立刻聯想到 YouTube、Twitch、NicoNico 之類的影音直播網站或服務;新世代的遊戲平台也都內建了直播功能。高人氣的直播主,甚至可以以此營生,成為專業的遊戲影音放送者。
但在沒有網路的年代,要「玩遊戲給不在現場的人看」,就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了。雖說由於以前的電視天線容易漏波,偶爾會發生家中電視不小心接收到鄰居家裡玩遊樂器的畫面這種事情,但是比較合理的作法,就是錄成錄影帶流通。
從這個想法出發,就產生了「遊戲示範帶」的概念。二、三十年前,在台灣大街小巷的錄影帶出租店裡,就可以找到許多這種「攻略示範錄影帶」。
由於製作這種錄影帶的技術門檻不高,只要準備一台遊樂器、卡帶、錄影設備,再找些工讀生來「示範」,就可以翻拷量產,市面上因而出現了許多粗製濫造的攻略帶。
以筆者個人而言,就曾經租過以高難度為人熟悉的《超級瑪利兄弟二代攻略示範錄影帶》。只是拿回家一播,就是看著畫面上的瑪利歐先生從1-1開始跌跌撞撞到破關,中間也沒有任何解說;由於遊戲難度本來就高,加上錄影者可能是搶著上市,根本就懶得剪輯後製,遇到某些特別容易卡關的位置還會看到「示範玩家」不斷掉坑的慘狀。
對這塊《超級瑪利兄弟二代攻略示範錄影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完還被家中的大人碎念:「花錢看別人打電動,你吃飽太閒喔?」到現在想起來還令人哭笑不得。
筆者最後看到「攻略錄影帶」這種東西,已經是超任中後期的《復活邪神 2》(Romancing Sa.Ga 2)時代的事情。因為遊戲劇情長,還分成上下兩卷;但製作品質跟上文提到的《超級瑪利兄弟二代攻略示範錄影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但是,在同一個時刻的台灣,也有少數人非常嚴肅認真地看待這個「新興市場」,那就是化名「X先生」所主導製作並親自主持的「播音人黑盒子秘笈」攻略錄影帶系列。
由於「X先生」在講解遊戲故事內容、操作方法時獨樹一格的介紹方式,配上現在已經很難得聽見的字正腔圓又富有磁性的標準國語,交織成了一種如今看來相當難以言喻而有趣味的影音內容。
對筆者來說,這些錄影帶除了童年回憶之外,更是一種重要的出土文獻。在當時,這很有可能跟華泰攻略本一樣,只流通於台港兩地,這是連遊樂器文化原生國家的美國與日本,都不太可能找得到的東西。
這種錄影帶的尋找難度,大概是一般華泰任天堂攻略本的好幾倍。除了因為錄影帶本身比紙本書籍更加脆弱之外,流通量也可想而知比攻略本少很多。
此外,當年「一片 300 元」的定價(員林某老玩具店老闆語),恐怕還比一些翻版卡帶來得高。除了店家買來作為店面播放展示用途,或是在錄影帶店陳列出租之外,會一片片買回家認真觀賞研究的小朋友應該是不多。
至於能夠完善地留存到現在的,恐怕就更少了。
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節目主持人X先生的口才也是相當了得,而且有許多部分似乎是隨著遊戲畫面與進程即席演出。除了開頭描述故事情節的部份應該是事先撰好稿之外,影片進行中的對白,應該都是邊看邊講的。
但也因為這樣,到了今日,觀賞這些影片時最為有趣的部份,並不是遊戲的攻略本身,而是看主持者會如何用他自己的武俠奇幻語彙(「魔障」、「鬼怪」、「內力」⋯⋯)為當時大多不懂日文的年幼觀眾解讀,甚至重新構築遊戲中的人物、故事、道具等元素。
自己坐在電視機前面沒日沒夜的玩是一回事,但要能夠講得讓其他人也能夠理解,其實是一件非常吃重的工作。從這裡也可以看出X先生與播音人團隊認真製作的程度。
幾年前,當筆者上傳「綠色兵團」攻略錄影帶到 YouTube,並且張貼文章在 PTT 之後,有鄉民注意到旁白者當中有資深廣播人羅懿芬老師的名字。
事實上,羅老師如今開設有部落格,並從事網路廣播;這是筆者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當時實際參與這系列影片製作的相關人士;羅老師在她的留言板也證實,她的確參與了當時「黑盒子攻略錄影帶」的製作。
然而遺憾的是,羅老師也提到,當時主導企劃與製作這一系列節目的X先生,如今已不在人世。因此筆者想要請X先生親自談談他「黑盒子攻略秘笈」系列影片的製作歷程與祕辛的那個冒失的願望,也成了永遠無法實現的遺憾。
「播音人黑盒子秘笈」攻略錄影帶就和當時大部分其他電影、電視節目錄影帶一樣,同時發行有大帶(VHS)與小帶(Beta)版本。由於在錄影帶規格戰爭中,SONY 的小帶最終落敗,在筆者近年所能取得的黑盒子影帶中,以當時顯然比較難以賣出的小帶格式佔了大部分。
在本文刊出後,筆者也會設法尋找堪用的 Beta 錄影機,來將剩餘的十幾片小帶轉檔,屆時也將會陸續發布在網路上。期望這珍貴的遊戲文化遺產能繼續流傳下去。
第二篇《連仙水忍也為之羞澀:播音人黑盒子攻略錄影帶轉帶紀實》
原文網址:https://fugu.cafe/talks/13028
發表日期:2017/2/13
撰文者:神楽坂雯麗
自從大約五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南部的老遊樂器店找到「播音人黑盒子攻略錄影帶」,隨後又在台北萬年大樓四樓某即將歇業的電玩零售店,收購到一整批大多是全新的 Beta 小帶版本攻略影帶之後,已經過了五、六年的時光。如果讀者對這個名詞感到陌生,可以先閱讀〈1980 年代的台灣遊戲實況:播音人黑盒子攻略錄影帶〉這篇大約一年前重新改寫自筆者舊稿的初步介紹。
嘗試與錯誤
Beta 錄影機如今已經是專業影音收藏家才會出手購買的稀有設備,狀況良好、運作正常的小帶錄影機在網拍平台上往往起價五、六千元,甚至高達五位數之譜。由於一直沒能以可負擔的價格取得合用的 Beta 小帶錄影機(後述),一開始我當然先以手上數量較少的 VHS 版本錄影帶為轉檔對象。
跟在影帶規格大戰中落敗的 Beta 不同,VHS 錄影機非常容易找到,狀況良好、近年才被淘汰的廉價二手機種更是有低到 199 元這樣的廢鐵價行情。而除了錄影機之外,還需要能夠將 AV 影音訊號讀入電腦的 USB 電視影像擷取卡。跟台幣兩百塊有找的 VHS 錄影機相較之下,要價三千元左右的 USB 電視卡就不能說是廉價的配備了。
不過,這也不代表轉檔 VHS 黑盒子錄影帶的過程就非常順利。由於這批 VHS 影帶中,大部分是多年前就已被拆封播放的舊片,保存情況不能說是萬全。其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經驗是,當我將一塊《影子傳說》VHS 影帶插入放影機,準備轉檔時,卻發現影帶不知在多少年前,就被前任主人——很可能就是賣我這片子的老闆——拿來當空白帶用,轉錄覆寫為某知名太極拳教學示範帶⋯⋯。
當然這在不同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攻略祕笈」沒錯,但我實在對於「攻略」太極拳大師興趣缺缺,只好把這塊已經作廢了的片子退出來當擺飾。所幸手上還有其他《影子傳說》攻略錄影帶的拷貝,才免於遺憾。
遙不可及的 Beta 年代
當我把手上所有的 VHS 黑盒子錄影帶都轉檔完成時,下一個目標當然是將相對數量多上許多的 Beta 小帶內容也數位化。
按照筆者多年往來賊仔市(跳蚤市場)的直覺經驗,首先我想到的解法,便是在當時還非常頻繁探索的台中干城及太原跳蚤市場,尋找二手小帶錄影機。這類被淘汰的家電物品也算是那些市集中的大宗商品,雖然我前往那些地方最主要的目的當然是尋找老遊戲相關的軟硬體,這時起也開始留意那些影音家電類型的攤位。
不幸,畢竟錄影機的機械複雜度較同年代的電視遊樂器要複雜許多,加上運氣欠佳,整整好幾年,我都未能在跳蚤市場裡找到正常可用的 Beta 錄放影機。在這種情況下我只好轉往網拍平台尋找,而就我印象所及除了少數例外,一台可運作的小帶錄影機往往都是三千元起跳。
即使我曾經痛下決心標下一台 SONY 小帶錄影機,其磁頭卻也在一段短時間之後就告報廢——在這個「科技昌隆」的二十一世紀,這種東西當然是不可能有保固服務的,而熟悉電子影音機械維修的朋友也在檢視之後告知難以修理,主要是幾乎不可能調度到零件。
意外轉機
二月初台大 CWT 45 活動的第二天筆者並沒有參加,而是趁著前一夜由於出場次的勞累提早補眠,因而假日難得在清晨醒來的機會,騎著機車在天色將明之際直奔福和橋跳蚤市場。雖然也和大多數情況一樣,這次也並沒有發現太多值得一提的老電玩文物,但卻讓我找到了一台附有原廠遙控器、台製 KINYO 牌迴帶機(可惜不是經典紅色跑車造型),外觀完整、可過電的 SONY Betamax 錄放影機。而且全套僅要價台幣五百元。
這當然是一種賭注:五百元跟網拍上動輒七千一萬的行情比起來當然是破盤價,但是對一台二、三十年前的錄放影機來說,可以通電其實也不能保證什麼,頂多只能確定可以拿面板上的電子鐘來看時間。
可能出差錯的地方太多了——首先,進退帶機制可能失效。磁頭可能被刮傷甚至污損到難以使用;上帶機構說不定無法動彈,就算動起來,也可能把珍貴的帶子扯斷;裡頭無數的齒輪、皮帶、槓桿跟電路都可能會出狀況。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辛萬苦把這重達五公斤的東西搬回家之後,就算無法播放,在跳蚤市場裡也沒有維修或退貨這回事,完全就是一場不能反悔的賭博。
五百元賭一個沒有任何保證的夙願。有著正常健全理財觀念的人都會拒絕下這種賭注,但我無法拒絕。「老闆,我收這台」。
連仙水忍也為之羞澀
後來發生的事情,相信讀者也猜到了:只要玩課金還是轉蛋那種機率遊戲,每每總是當上「非洲人」的我,這次意外地贏了一把。這台五百塊的機器不但正常運作,而且效率還相當良好,除了一剛開始可能是由於錄影機太久沒有實際使用,使得機構動作有些不順暢,但在稍加潤滑跟操作之後,運作如常,就像三十年前它還在某人家中的客廳裡一樣。
經過整整六年,我終於能夠一窺那些還包著三十年前的熱縮膜,尚未拆封的 Beta 黑盒子攻略錄影帶內容了。這些所轉好的 Beta 黑盒子攻略影片,都可以在我的個人 YouTube 頻道看到,之後我也會一一撰寫簡單的內容介紹。
可能有人會好奇,市面上依然有業者提供大小影帶的轉檔服務,收費也並不算昂貴,那麼為什麼筆者這麼多年來要堅持用自己的設備來給這些影片做數位化工作呢?
首先,所謂轉帶其實就是透過影音擷取卡將輸入電腦的影像、音聲錄製下來,因此每轉一片帶子,就要原原本本地把影片內容用錄影機播一遍。片長多久就播(錄)多久,三十分鐘的片子就播三十分鐘、一小時的片子就播一小時,依此類推。以我個人來說,雖然費時,但也實在不願意錯過這些「出土文物」的內容在近三十年後重見天日的這一刻,畢竟我已經為了這些錄影帶吃了無數苦頭,更不要說整備轉檔軟硬體環境的金錢成本,早已超過五位數。
題外話,就連《幽遊白書》中的仙水忍,要弄到那個「黑之章」(真剛好也是黑的)錄影帶所付出的辛勞,恐怕都沒有今日的我如此辛苦。(想必靈界沒有 iTunes Store 和 Netflix 這種好東西提供服務。)那種希望親眼見證「台灣最古老的電玩『實況』節目重現的瞬間」的驅動力,大概就是我願意花這麼多功夫和時間,在這些了無生機的塑膠盒子上的主要原因吧。
尾聲
隨著帶子快轉完了,我也開始思考要怎麼對待這台 Betamax 錄放影機。
一方面,它是我五、六年來第一台以可接受的價格取得,更能正常運作的小帶錄影機,意義非凡。
二來,我卻不是個影音玩家。這也就是說,留在我身邊,這台機器有很大機率在多擺個一兩年之後,就跟上一台一樣一夜之間報廢,而我也沒有保養跟維修它的技能。
第三,還能再取得新的黑盒子攻略錄影帶的機率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小到忽略不計。雖然我知道還有很多我沒有找到的帶子(按照在轉檔過程中某一集所聽到主持人 X 先生的說法,至少有「四十餘集」節目已經製播,而我手上所有影帶扣除重複者,還不及此半數),也許是永遠也沒機會找到了。
然後根據莫非定律,我如果把它脫手掉,應該就會再度發現小帶黑盒子⋯⋯。
你可以在我的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wenli1979/)檢視我所有已經轉好的帶子內容。由於其中使用了許多 FC 遊戲的影音,在日趨莫名其妙的版權保護辨識機制下,筆者無法保證這些影片都能永久存在於 YouTube 上,有心收藏的朋友請自行設法下載影片檔,並且妥善保存。
拷克機用途 在 貝克大叔(是導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影內建字型需要授權費嗎?
貝克大叔教手機拍片的時候,
常使用小影剪輯app做教學,
學生會問我:小影內建的字型,
會有版權的問題嗎?
最近大家都知道一個新聞,
華康字型向YouTuber和影音創作者追討授權費,
簡單說就是:
因為影音創作者們的影片用到華康的一些常用字型,
而影片具有商業用途的營利行為,
因此需要支付授權費。
具體的情況,大家自己網路搜尋吧!
(關鍵字:華康字型 授權費 YouTuber Joeman)
其實今天這影片要說的重點是,
那麼使用小影剪輯app內的字型,
做商業用途、營利行為的話,
會不會有字型版權的疑慮呢?
因此,貝克大叔向小影詢問了這個問題,
根據小影官方的答案是:
“小影內建的字型,皆可做商業用途。
小影內建的字型,其中包含網路公開免版權字型與特殊字型,
而特殊字型已透過對應廠商購買,
並確認可在『小影範圍內』商業化使用。
簡單說就是,用戶可以透過小影生的影片,
都可以做商業、營利用途。”
而且小影為了提醒大家這件事,
在app內也有相關的說明喔,
全文見留言處1樓~
透過小影製作的影片,
您可以進行部分「合理」的商業化使用,
如:在小影軟體範圍內,下載使用字型、音檔、特效影片素材等,
後製的影片成品,可以用作商品展示等商業化行為,
但不得對小影服務的任何部分(如字型、音檔、特效影片素材等)
或對其使用及獲得進行複製、拷貝、轉賣或利用小影服務進行調查、廣告或將小影服務用於其他任何商業目的,
小影對特定服務另有使用指引或規則的除外。
好的,向官方詢問以後,
就可以安心使用小影剪輯app的字型啦!
記得最新最齊全的手機拍片教學、手機剪輯教學,
都在貝克大叔的頻道,
記得訂閱!
#小影 #小影剪輯 #手機剪輯 #字型 #華康 #授權費 #Joeman #YouTuber #華康字型
#貝克大叔 #行銷影片 #手機拍片 #手機拍片課程 #手機微電影 #微電影教學 #手機攝影 #手機剪輯 #vivavideo #小影台灣 小影台灣
拷克機用途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在位於木柵的台北市立動物園外河堤,直擊防空飛彈部隊所屬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發射車放列在堤外停車場,持T65K2突擊步槍警戒,也是繼去年漢光期間愛三飛彈機動部署至大直大佳河濱公園後,再度實施類似科目,發射車與文湖線捷運形成強烈對比,也凸顯戰爭與和平只在一線之間概念。 今年轉移至木柵動物園外,除可強化特定空域防空安全,台北市南區有蟾蜍山上的空軍作戰指揮部,在第一線接戰應處上,均為重要指揮樞紐,凸顯這些機動放列的愛國者飛彈絕非隨便挑選1塊空曠處擺設,而是有其針對性和戰略意義。
愛國者飛彈為美製防空用途的飛彈防禦系統,國軍目前裝備有愛二升級版及愛三,與國造天弓飛彈共同撐起我國中高空層防空需求;由於愛三機敏性較高,過去未有在國內進行實彈射擊的機會,原因在於一旦試射,相關參數恐遭共軍偵測掌握,惟我方持續爭取年內有無機會實現,外界持續關注。巧合的是,隸屬美國國務院的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日前宣布售我「愛國者飛彈延壽」,價值超過180億新台幣,此案可望在未來數日能生效,屆時我國擁有的440餘枚愛國者飛彈性能將可得到30年壽期的穩定。
MIM-104愛國者飛彈(英語:MIM-104 Patriot)是美國雷神公司製造的中程地對空飛彈系統。它取代勝利女神飛彈與MIM-23鷹式飛彈,成為美軍中高空防空武器。愛國者飛彈系統在波斯灣戰爭中成功攔截了伊拉克軍隊發射的飛毛腿飛彈,這是歷史上首次在實戰中成功攔截彈道飛彈,這使其聲名大噪,成為此次戰爭中美軍的代表性武器之一。之後經多次升級,愛國者飛彈成爲美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中負責末端中低層反導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國者飛彈的基礎編制爲飛彈連,又稱火力單元。下轄一個連部班;一個火控排,操作一台雷達;一個發射排,共4個發射班組,每個班組操作2部發射器,全連共8部發射器;一個維修排,負責對系統及車輛進行檢測和簡單性維護
漢光36號演習正式登場,驗證全民防空作為的「萬安43號」演習也於14日下午1點半至2點登場,全台民眾都會收到模擬飛彈來襲的「空中威脅告警系統」簡訊。為了模擬我國空軍偵獲他國飛彈向我政府單位襲擊,愛國者防空飛彈連進駐木柵動物園前河濱停車場,為模擬中共導彈攻擊總統府,進行攔截操演做好準備。
20195月底「彰化戰備道起降操演」進行時,就有軍迷和媒體發現,戰備道旁部署了愛國者飛彈。此外,愛國者飛彈在漢光演習期間也首度部署於台北大佳河濱公園。
最早的愛國者飛彈分別部署在新店安坑、萬里和南港三處陣地,對大台北地區形成一條反飛彈防禦弧線。從陣地位置,在再說明愛國者飛彈最初是用於都會和重要經濟設施的防禦。
如今萬里陣地已撤除,中南部新建的台中太平(坪林)、清泉崗空軍基地與嘉義空軍基地(水上)、台南新化、高雄拷潭、屏東空軍基地的6個陣地中,就有3個緊鄰機場,2019漢光演習,愛國者飛彈進駐台北大佳河濱公園,防禦範圍除了松山機場外,也包括國防部、衡山指揮所、空軍和海軍司令部等重要軍事指揮機構。這意謂著愛國者飛彈任務由過去的保護都會和重要經濟設施的「面」防禦,調整為防護機場、指揮所等重要軍事設施的「點」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