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跟大家宣布,今天 AppWorks 達成了一項重要里程碑。我們旗下第三支創投基金 AppWorks Fund III 完成最終募集 (Final Closing),由於獲得投資人超額認購,使得整體資金規模為 1.5 億美元 (45 億新台幣) ,這讓 AppWorks 管理的總資產規模成長至 2.12 億美元,躍升大東南亞較具規模的專業創投機構之一,並擴大展開人才招募。
感謝所有股東、AppWorks 團隊、生態系的創業者,以及各方朋友們的支持。為了加速 AppWorks 生態系的成長,我們在即刻啟動擴大人才招募計畫,給予人才的待遇也拉齊國際一線創投機構水準。目前積極招募的職務,主要為投資經理 (Associate) 、分析師 (Analyst)、投資人關係經理 (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r),各個職務皆按專業能力與工作表現敘薪。
其中,投資經理要求 5 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或國際頂尖 MBA 畢業,年收入 9.2 萬至 18 萬美元 (258 – 504 萬新台幣) 、分析師需要 3 年以上相關經驗,年收入在 5.2 萬至 10.3 萬美元 (146 – 288 萬新台幣)、而投資人關係經理則需要 2 年以上相關經驗,年收入在 3 萬至 5 萬美元 (84 – 140 萬新台幣)。此外,還有包括:第一天開始年假無上限、年度健康檢查、年度員工旅遊、0 到 6 歲每位每月 3 萬新台幣育兒補助等福利。
創投績效產生沒有捷徑,只能仰賴長期、持續的投入新創團隊輔導,同時隨時掌握最前緣的科技、產業動態,在 AppWorks,每一步策略與行動,皆採取共識決議,每位成員不受限職稱皆有提供建議、表達不同意見的平等權利,藉由最充分的溝通與交流,讓擁有不同專業與工作內容的每一個人,都能因為共同參與、且完全理解團隊的所有決議,一起準確對齊目標,方能加速前進。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指出:「創投永遠在面對新領域、評估新創業者,在這些大哉問面前,你過去有的經驗,有時會幫助你,但更多時候只會害你。我清楚記得,兩年前,我與當時 26 歲、我們的投資經理曾意晴,對於是否投資 Dapper Labs / Flow,有過長達數週的激烈辯論,辯到兩個人都生氣了。但最終,她說服了我與全公司,而結果證明這是一個數百倍收益的投資。所以,在 AppWorks,沒有人是老闆,好想法、好邏輯、好的產業洞察,就是我們的老闆。」
他進一步說:「創投是一個國家要與時俱進、增進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渦輪加速器。好創投可以賦能創業者、加速新興產業建立、創造經濟成長,同時提供大量優質且具向上流動性的就業機會給新生代工作者。創造這麼多公益的同時,好創投又能為基金股東產生優異投資收益,同時給予同仁豐厚的報酬。一個社會要持續轉型升級,幾乎很難找到比創投更多贏,更有策略槓桿的工具。因此,我們積極把 AppWorks 經營為一個國際級、具指標性的創投,希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未來開枝散葉成更多創投機構,台灣就能擁有生生不息的原力。」
歷經十年發展後,AppWorks 的飛輪已呈現高速運轉,整體生態系累積 414 家活躍新創、1,396 位創業者,全體新創募資金額 43 億美元、價值 174 億美元、年營收 129 億美元、創造高達 18,591 個就業機會。展望下個十年,AppWorks 設定生態系活躍新創達到 1,000 家、整體價值 1,000 億美元、創造 5 萬個就業機會的目標。
符合我們條件的優秀人才,歡迎與我們聯繫:https://appworks.tw/works ,期待收到您的回應。
招募績效指標 在 小人物職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 個常態性加班的原因:工作時間長不代表有產值,當加班已變成每天例行項目,便需要徹底釐清加班原因,甚至進一步思考工作與生活的分配比例
.
👉第 1 個 公司文化
有些公司會用加班頻率、時數,當成員工績效指標或是工作量的評估,造成員工不管有事或沒事,就是不敢下班
.
👉第 2 個 遇缺不補
原本同事離職卻遲遲不補人,造成工作量遽增,一個人當二個人用,如果不只一個部門如此,就要注意公司財務是否出現狀況
.
👉第 3 個 業務成長
公司業務成長快速,造成員工的工作量大增,除了要積極招募外,更應該進行組織調整,妥善分配資源,避免客戶滿意度下降
.
👉第 4 個 產業型態
有些產業有淡旺季之分,旺季的時候不得不加班,但有些產業或是工作性質就是常態性加班,甚至屬於責任制,想拒絕都沒辦法
.
👉第 5 個 工作能力
如果同樣的工作內容,其他同事都能在時間內完成,但自己無法做到時,便要從提升工作效率著手,而不是永遠靠加班解決
.
🔍配合加班不是不可以,但常態性加班絕對有問題,不只是會讓工作效率降低,更差的是失去健康,現在拿到的加班費,只會變成未來的醫藥費
.
📍歡迎大家「 分享 」、「 收藏 」,有任何想法請留言或私訊,最後記得開啟「 小鈴鐺 」,訂閱小人物職場的最新通知
.
🎈喜歡記得追蹤 @work.thinking
#上班 #上班族 #目標 #成功 #職場語錄 #人生 #職場 #不想上班 #職場人生 #自我成長 #學習 #正能量 #求職 #新鮮人 #同事 #大學生 #小人物職場 #新創 #加班 #加班費 #職涯諮詢 #轉職 #個人發展 #薪水 #面試 #職涯規劃 #職涯 #找工作 #工作效率
招募績效指標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在贏者全拿的職場中生存
我自己出社會約20幾年了。也換了快8家公司。職場的故事在我的面前如連續劇般的不斷上演。我觀察到了一些職場勝利者總有的特質。和這次拿到的新書。談到職場中贏者全拿的一些觀念。
我看完後節錄一些重點供各位參考。
跨領域的溝通者堀起
前一陣子我們有一場HR的職能評測的解析會議。會中有提到未來HR要具備的職能,在場的HR主管幾乎都有提到。需要跨界的學習能力。如同書中所提示
跨領域的有效溝通,膠水人的職涯觀念將會是在職場中的重要核心能力。
成為被需要的人材-生涯網格的職涯規劃
在現今多變的社會。你會選擇一輩子待在一間公司。還是每隔幾年就轉換跑道。或轉換不同的專業路線呢?
最近我姊姊剛從任職超過20年的公司離職。從業務轉任行銷工作。她告訴我她之前的路線太安逸了。現在的工作充滿了挑戰和樂趣。而這是我們從事工作要注意的基本態度-增加被利用的價值。
善用數據提供的資訊
之前的一部電影魔球。談的是一位球隊的總經理放棄傳統球探的選人直覺。直接導入各項球員的數據來進行球隊的組合。結果他用聯的最低薪資。組成勝率最高的球隊。這在其他的領域也一樣。之前我在上課時。就有學生詢問我如何定義 HR這樣較難量化的職務績效。我就跟他說明。招募有錄取率。教育訓練的上課達成率。員工關係有留任率。其實只要觀察和思考。沒有工作不能量化指標的。
現今的職場和過去最大的差別是新的職能和工作不斷產出。公司面對的挑戰也不斷出現。我們在職場唯有不斷的學習和精進才是贏者之道。
#高鐵上的讀書會
招募績效指標 在 先行智庫- 【如何設計招募數據指標?|HR人資數據分析力】... 的推薦與評價
出了候選人第一年的績效指標。獲得高績效評級的候選 人代表招募成功,而低績效評級的候選人則相反。 或者是分析新人達到最佳生產力的平均時間,也就是僱 ... <看更多>
招募績效指標 在 年度招募預算_實戰篇:104人資有效提升招募效率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06:03 檢視 招募 成效時,錄取前、到職後,五大考量點要注意08:37 從數據 ... 想了解哪個 招募 管道的成效最好:履歷量多、錄取人數多、 績效 、留任狀況都 ... ... <看更多>
招募績效指標 在 Re: [討論] recruitment ratio - 精華區HR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eekas (依卡斯~ )》之銘言:
: ※ 引述《lonelyriver (寂寞長河)》之銘言:
: : 最近一直在思考招募率的計算問題
: : 想請問各位負責招募的板友們,是透過哪一種公式計算招募率的呢?
: 招募的指標很多....每個指標都有它不同的管理意涵
講招募的指標前,先講講指標管理。
不同的指標,有不同的管理意涵,透過這些數據,可以找出流程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整個招募流程粗估,大概有十幾個具有意義的管理指標吧(姑且簡稱為 MI 好了),
在這十幾個指標中,其中可能有幾個是可以成為招募人員的績效指標的,稱之為PI。
幾個PI中,若是跟公司營運策略有關的,就可以稱它為KPI了。
: 你得先釐清,計算這指標的 "目的" 為何?
: 以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請問你的 "招募率"定義為何???
因為你的"招募率"顯然沒有定義清楚,且也不知你的"招募率"用意為何,
所以不知該用什麼公式計算比較對。
以招募甄選來看,假設今天是要評估「招募管道」的,那就可以有:
A. 招募管道效率 = 某招募管道接收履歷數/該招募管道成本
(花同樣錢,有越多履歷的管道越好)
B. 招募管道品質 = 有效履歷數/某招募管道接收履歷數
(同樣履歷數,無效履歷越少越好)
C. 招募管道平均成本 = 該招募管道成本/該管道錄取人數
(平均招募一個人的費用,越低越好)
同樣的,若是要評估「招募甄選過程」的,那就可以有:
D. 面試邀約成功率 = 實際面試人數/有效履歷總數
(數字越低,表示面試邀約不力,很多合格的應徵者沒來面試)
E. 面試效率 = 錄取人數/面試總次數
(數字越低,表示面試效率不佳。通常是在履歷篩選上有問題,找錯人來面試)
F. 錄取率 = 實際錄取人數/總應徵人數
(數字越低,表示競爭越激烈,僧多飯少。這其實就是原po剛剛的第一個公式!)
而如果是要看「甄選有效性」的,那就可以有:
G. 新人報到率:已報到的新人數/總錄取人數
(報到率越低,自然就得從中去檢討原因做改善)
H. 試用期合格率:通過試用期考核人數/新人報到數
(數字越低,表示甄選方式有問題,才會錄取不合格的人員)
I. 新人離職率:新人一年內離職人數/總報到人數
(離職率越高,就得去檢討留不住新人的原因)
以上只是各舉三個做例子,實際上可用的指標絕不止這些
根據目的不同,可以從 品質、效率、成本等方面來自行挑選指標,
將 指標名稱、指標涵意、分子、分母都定義清楚,這指標就有了計算的意義。
: : 不知道能不能大家一起討論看看
: : 究竟怎麼樣計算才能得到合理的招募率數值呢?
前面所講的九個指標,每一個指標都有它管理上的意涵,就是前面所謂的 MI,
將這些數據整理出來,可以做為招募甄選改善的依據。
但卻不是每個 MI 都可以是 PI,
其中可能可以當招募人員 PI 的,像 A~D、E、H。
可能可以當直線主管 PI 的,如 E、H、I。
而KPI呢,就得看公司的策略而定,能當成策略績效驅動因素的,就是KPI囉。
打到這邊星光大道也剛好播完,就講到這邊告一段落好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4.10.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