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2021奧斯卡金像獎:「局外人」趙婷成為好萊塢歷史締造者
華人導演趙婷(Chloe Zhao)奪得2021年奧斯卡電影像獎(The Academy Awards)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裔女性。
她執導的作品《遊牧人生》(Nomadland,《浪跡天地》/《無依之地》)亦同時奪得最佳電影。
在中國出生,曾在英國接受教育,之後在美國發展的她,在2021年頒獎季接連創造歷史——此前她已經獲得本年度金球獎(Golden Globes)最佳導演。
她同時也是奧斯卡史上第一個華人女性和第二個女性最佳導演。
奧斯卡歷來首次有兩名女性導演獲最佳導演提名——另一位是《花漾女子》(Promising Young Woman)導演埃默拉爾德·芬內爾(Emerald Fennell,艾美露·芬奈爾)。
在她們之前的92年裏,總共只有5位女性曾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並只有一人最終得獎。
「堅守內心的善」
自《拆彈部隊》(Hurt Locker)的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成為奧斯卡史上第一位奪得最佳導演的女性之後,相隔了11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才再度將這座小金人頒給了一位女性。
39歲的趙婷被認為是近年冒起的最有才華、風格最鮮明的新銳導演之一。
在美國時間周日(4月25日)晚上的頒獎禮現場,趙婷在得獎致辭時說:「我最近總在想,當事情變得艱難的時候,我是怎樣堅持下去的。我想這要回溯到我小時候學到的東西。」
「我在中國長大的時候,我爸爸曾經跟我玩這個遊戲。我們會記中國的古詩詞,我們還會一起背誦,一個人說一句,再由另一個接。」
「我非常記得的一部是叫《三字經》。它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六個字對小時候的我影響是那麼大,直到今天,我仍然真心相信它。」
「哪怕有時候好像現實是相反的,我去到世界任何地方,也總是能夠在我遇見的人當中找到善。」
「所以這個獎是給有信念和勇氣堅持自己內心的善,並且無論在如何艱難的時候仍然堅守著彼此善心的每一個人。」
「這是給你們,是你們啟迪我堅持下去。」
其他重要獎項
- 韓國演員尹汝貞則憑《夢想之地》(Minari,《濃情家園》)奪得最佳女配角,成為奧斯卡史上首位獲得表演獎的韓國電影人
- 最佳男主角大熱門、已故的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查域克·保斯曼)未能最終得獎,影帝殊榮由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安東尼·鶴堅斯)奪得
- 《遊牧人生》女主角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法蘭絲·麥杜曼)奪得最佳女主角,這是她第三度奧斯卡登上奧斯卡影后寶座
- 最佳男配角由《猶大與黑彌賽亞》(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耶穌是我同伙》)的演員丹尼爾·卡盧亞(Daniel Kaluuya)奪得
- 曾國祥執導、入圍最佳國際電影的華語電影《少年的你》,以及記錄香港示威、入圍最佳紀錄短片的《不割席》(Do Not Split)均未能獲獎
中國的驕傲和爭議
趙婷出生於中國北京,中學時代赴英國入讀寄宿學校,之後旅居美國,先後取得政治學學士和紐約大學電影學士學位。
她的父親是北京首都鋼鐵公司前總經理趙玉吉,繼母是中國著名演員宋丹丹。
關於趙婷的國籍,媒體和輿論有不同的說法,有些稱她是美籍華裔,亦有報道指她是中國導演。
趙婷在今年2月奪得金球獎最佳導演時,中國官方媒體稱她是「中國的驕傲」。
但是這種看法在她2013年的一次採訪被再度曝光之後,似乎有了爭議。趙婷在那次採訪當中說,在她成長的地方,她發現「到處都是謊言」。
「我年少時接收到的信息很多都不是真的,於是我對家庭和我的背景變得非常叛逆,」她說。
有報道指,中國當局在社交媒體上對有關《遊牧人生》的宣傳和報道進行了審查,甚至對於電影是否能在中國上映存疑。
趙婷在紐約讀書時結識了她的男友、電影攝影師約書亞·詹姆斯·裏查茲(Joshua James Richards)
周日的奧斯卡頒獎禮,在趙婷作為華人導演創造歷史的一天,中國媒體卻沒有對此進行報道,香港亦52年來首次不直播奧斯卡頒獎禮。
在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上,「#趙婷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話題標籤被屏蔽。
留學走上從影之路
1990年代中期,當時14歲的趙婷就是帶著這種叛逆和幻滅去往英格蘭布萊頓上學,當時她說不了幾句英語。
「我最記得的一點是,她喜歡挑戰,是好的那種,」寄宿學校布萊頓學院(Brighton College)的一名前教師阿莉森·維瑟斯(Alison Withers)接受BBC訪問時說。
「她來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國家,不一樣的文化,總是在問我們為什麼做這個做那個,而且總是願意加入。她肯定是非常聰明的,英文學起來超快。」
趙婷自己對於在布萊頓海灘的日子,則是記得是「非常情感高漲」,「很多少年的煩惱,但那些年是很有創造力,」她曾向一份報紙表示。
布萊頓之後,她去了美國,先是在馬薩諸塞州修讀政治學,之後在2010年搬到了紐約,入讀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的電影學士學位,當時學院的藝術總監是大導演斯派克·李(Spike Lee)。
那是趙婷生命的一個轉折點。她開始拍攝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哥哥教我唱的歌》(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一個慢熱卻幽遠的故事。在美國南達科他州原住民地區拍攝,用的是非職業演員。
在紐約大學時,她找到自己職業和生活上的最佳伙伴——她的同學約書亞·詹姆斯·裏查茲(Joshua James Richard)在趙婷目前的三部長片作品裏都擔任了攝影師。
裏查茲自己也憑《遊牧人生》在奧斯卡獲提名最佳攝影,不過未能最終獲獎。
在拍攝《哥哥教我唱的歌》時,趙婷認識了一個名叫布雷迪·詹德羅(Brady Jandreau)的牧人馬術騎士,並決定以他為核心構思她的下一部電影。
2017年上映的《再生騎士》(趙婷的父親亦是製片人之一)跟蹤記錄一個叫布雷迪的年輕騎士,在一場嚴重的意外受傷之後如何適應生活的故事,影射的就是布雷迪自己的故事。
「我總感覺像一個局外人」
《再生騎士》在那一年被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US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和BBC第四電台的電影節目評為最佳電影。
《再生騎士》讓趙婷和裏查茲的標誌性風格成形——在虛構的背景中以非職業演員塑造充滿熱情和動人的個人故事,並常常以金色陽光下的空曠大空間為畫面背景。
趙婷最近向《電訊報》(The Telegraph)提到那些吸引她的故事。「我的人生裏無論去到哪裏,我總感覺像個局外人,」她說,「所以我很自然地被那些生活在邊緣而不是過主流生活的人吸引。」
她關注起2017年一部由傑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撰寫的非虛構小說《遊牧人生:生存於二十一世紀的美國》(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當中那些以小貨車為家,他們過著無法預知、但是常常自由地生活在路上的候鳥式生活。
趙婷最終認識了很多書中的人,並將其中一些召進劇組,扮演他們某個版本的自己,和飾演虛構的主人公弗蘭(Fran)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一起,塑造了電影版的《遊牧人生》。
電影自去年9月連奪多倫多和威尼斯電影節最高榮譽之後,就成為了奧斯卡的大熱。
電影也引來過一些爭議。有些人批評趙婷對於布魯德書中記錄的亞馬遜(Amazon)倉庫工作環境的問題輕描淡寫。
不過,這沒有左右趙婷迅速成為好萊塢最當紅導演的步伐。
她已經進軍票房大片的領域。她將會在《永恆族》當中展現她的視角。
她作為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的粉絲已經有十年。「我對外說我想拍一部漫威電影,然後這個好項目就來了,」她說。
《永恆族》預計在11月推出。在那之後,據報道趙婷將會拍一部「未來主義、科幻西部」版的「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
她曾表示,在電影當中建構一個豐富而具有說服力的世界是她最喜歡做的事,無論那個世界是一個牛仔騎士還是漫畫英雄。
談到她的漫威電影時,她向《綜藝》(Variety)雜誌表示,她計劃「對它做一些加工,但是仍然忠於它的精髓」。
「我覺得這很令人興奮。它和我走進一個牛仔騎士的世界沒什麼兩樣。」
#電影 #藝術 #人生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拆 彈 少年 影評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諱言,全球影視產業發展至今,最顯而易見的爭論,就是「傳統院線」以及「新興串流」的角力。尤其今年疫情爆發,人們足不出戶,電影院無限期歇業,加速串流的演進,上週好萊塢兩大龍頭華納兄弟和迪士尼分別出招,就能看出戲院與串流的此消彼長。
前者宣布將 2021 年的 17 部電影,採取「院線」、「串流」同步的方式放映,消息一出,全美電影院龍頭 AMC 等電影院股價一夕暴跌;後者則在12月10日的投資者會議中釋出多個熱門 IP 的影集,且將原先敲定上戲院的《小木偶皮諾丘》、《小飛俠彼得潘》真人電影版轉往「Disney Plus」放映,當然,迪士尼的股價一夕暴漲,可見多數投資人樂見此模式。
串流興盛,對於電影院本格派的導演們來說,自然大為光火。克里斯多夫諾蘭、丹尼維勒納夫等人跳出來抨擊華納,丹尼維勒納夫甚至親筆致信,大聲疾呼「電影院長存」,在迪士尼大舉攻佔媒體版面,股價因「Disney Plus」上漲的彼時此刻,丹尼維勒納夫的這封信,可能更顯得重要。
我贊同丹尼維勒納夫在信中所說的,電影在大銀幕上放映不僅是一項事業,它更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人們僅存的少數藝術之一。某程度來說我是電影院的擁護者,今年我看到最棒的電影,都是在電影院的邂逅。
7 月在台北電影節看了蔡明亮的《日子》,從影片開頭到結尾我幾乎是張大了眼,定神凝視,途中也短暫閉上眼睛,但不是入睡,是為了專注聆聽,想看見、想聽見《日子》。11 月在金馬影展第一個週末,在大銀幕窺見河瀨直美的《萌之朱雀》,現在回想起來,仍舊是當時最幸福的事。
在一個又一個漆黑的盒子中,它們或大或小,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在銀幕上透出來靈光是無法取代的。
但我也想說,守護電影院傳統的人也不需故步自封,串流至今展現的能力消弭很多缺憾,創造更多可能性。簡單舉例,當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因為資金和片長關係,走傳統商業院線放映賠本風險極高,苦無片廠接手,這時只有 Netflix 力挺投資 3.5 小時的作品,一部史詩鉅作才得以問世。
再來,《紙房子》起初西班牙播映收視不佳,若在以前或許早就石沈大海,但透過 Netflix 的操作,推向世界。《紙房子》拋開西班牙,精準在寬廣的世界上找到同一群受眾,口碑發酵,演變成現在的規模與聲量。
同樣的案例也適合放在鍾孟宏的《陽光普照》,此片在 Netflix 播映等於是打開了眾多國家的受眾,讓更多觀眾欣賞,《綜藝報》的首席影評 Peter Debruge 就將鍾孟宏的《陽光普照》選進年度十大電影的榜首位置,某程度來說,因為 Netflix 美國人才有機會看見此作品。
因此,串流是能夠打破傳統院線商業規則的利器,少了與電影院分帳的遊戲規則,獲利風險改變,創作者就有了「作者」魂魄,不需要僅是套公式的販賣商品,而許多作品就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這當然是我擁抱串流的主因之一。且串流平台隨選隨看的觀影模式,不同於過往電影院的時刻表、有線電視綁死的時段,觀眾能自由在平台上挑選作品,而非等待電視台定時餵養,等於是將選擇權交還觀眾。
從上述說到金馬影展,每年金馬影展選映破百部電影作品,人人時間有限,都要從片海中做出優先選擇,甚至是搶票手腳比拼之下的敗陣,不免放棄許多想看的作品,今年我則因為工作關係,某些已買好的場次不得不忍痛放棄,如亞倫帕克的《午夜快車》;河瀨直美的《殯之森》、《沙羅雙樹》和葉瑞良的《一時一時的》。對我來說,這些電影現在都有望能透過串流觀看,彌補錯過影展的遺憾。
台灣知名串流平台『Giloo紀實影音』目前正熱推「2020 金馬影展許願池投票」,活動分為「紀錄片」和「非紀錄片」兩大項目,影迷各別有 5 票選擇,候選者則是今年在金馬影展放映的所有電影,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影迷們以「廣大民意」決定 Giloo 的未來選片。換句話說,無論是想重溫的影展電影,或是因時間或其他私人因素錯過的放映,都有可能讓 Giloo 召喚回小螢幕,不限時間、不拘空間的在觀眾面前展映,這就是串流平台的可能性。
2020 年金馬影展的靜好與遺憾、美麗與哀愁,都能灌注於 Giloo 。投票傳送門:https://bit.ly/2W2Kveh
📝最後,再度分享今年在金馬影展看完《萌之朱雀》的短評,這是我今年影展看到的最佳作品:
河瀨直美相當克制地娓娓道來一段家庭詩篇,故事分拆為上下兩篇,以 15 年為時間跨度。河瀨直美開場將鏡頭對準外婆、舅媽燒飯的身影,似乎宣告以女性為主體的敘事主軸,但隨著劇情展延,外甥榮介的成長情緒,成為《萌之朱雀》關注的對象,因榮介的生母遠居大阪,舅媽成了榮介對於媽媽的想像,上半段結束時凝視舅媽的背影,無論榮介是對母愛的依戀,亦或是對女人的幻想,都成了不可言說的禁忌,這份隱隱流動的情愫,也成了這個家的暗湧核心之一。
15 年後,寄居在山林間的一家五口,興衰全繫緊在林業發展上,但產業沒落,人口外移,父親孝三對於家鄉的愛成了徒勞,幻化成荒廢的綠光隧道,而一家人的經濟重任,則落在已經成年的外甥榮介的肩膀。經濟結構的轉移,直接造成父權的旁落,成為壓垮孝三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生活消散的重量,推動了死亡。
然而,孝三之死似也和外甥榮介對舅媽(孝三的老婆)的愛意有關。自古以來,經濟與父權間息息相關,經濟重任轉移於外甥榮介,讓孝三無力抵擋父權的空轉,造成孝三的無用及對妻子和外甥情感上的困惑,兩者彼此作用,或許成為必然的死亡。但河瀨直美也毋須將孝三死亡的原因道明,讓觀眾有自我解讀的想像空間,對角色的想像,對敘事的留白,能說清楚的,不能講明的,皆是《萌之朱雀》散落一地的巧妙。
例如,暗戀榮介的表妹美智在離別前夜,大聲傾瀉對表哥的愛意,青春的直接,是為不留遺憾,這是《萌之朱雀》能說白的情感。而榮介與美智終能敞開胸懷,在屋頂共賞滿天星斗,此處河瀨直美刻意不拍星空,定神凝視於角色,就留給觀眾對於「美」的想像,這幕就成了觀眾與角色間難以忘懷的共同記憶。
再來,另一層的想像與不能直言的,則是榮介對舅媽的愛意。如上文提及,榮介之於舅媽,無論是對母愛的依戀,亦或是對女人的幻想,都是幾十年的積累,並非單一情緒與事件能解釋通徹,這份情感的複雜性河瀨直美看見了,就留給觀眾想像 15 年的空白。最終,河瀨直美在片尾讓榮介與舅媽握手道別,僅用一場戲,便釋放 15 年的幽微情緒,而這份壓抑的情感千迴百轉,終能轉進觀眾心頭。
說到底,河瀨直美並無意張牙舞抓地透過榮介的愛意,挑釁日本社會的倫理綱常,於是更大膽的舅媽與外甥之情,就埋藏在想像之中,與表妹的告白拉開距離。而河瀨直美不以獵奇式的眼界捕捉,反倒輕輕撿拾起這份情緒,留給角色最後一抹溫柔,這份不能言說的複雜情緒,握手、道別,成了《萌之朱雀》片尾氣質的底蘊,繚繞於心,後勁久未散去,觀眾的眼淚輕彈,幽幽流轉在 15 年前後的夏天,終歸被奈良樹海療癒。
最終,孝三的死亡鬆動裹足不前的家,能說的、不能說的通通裹藏於山林間,河瀨直美游刃有餘地拿捏精準,處理起來毫不笨重,賦予嚴肅議題其輕盈特質,《萌之朱雀》全片緊扣奈良縣樹海,遲暮中年的悲劇傷痛、少年少女成長的喜悅與失戀,全融於樹景,人性的酸甜與苦辣,終能被大自然輕撫。
《萌之朱雀》遊走於紀實與虛構之間,河瀨直美更以省略敘事的手法,看似什麼都沒說,實則道盡情愫的流動與生活的滄桑,裹藏動人的美麗與哀愁。節制的筆觸、純粹的靈動,成了河瀨直美難以忽視的作者印記,長成令人驚豔的首部長片,也奠定河瀨直美未來劇情長片的走向。
#Giloo紀實影音 #金馬影展
拆 彈 少年 影評 在 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年9月11日在台上映德國電影《蘿莉破壞王》--- 天涯何處是兒家?
https://petermurphey.pixnet.net/blog/post/229823546
<一分鐘影評>
乖巧的時候,她聰明體貼,她的最愛是媽媽, 因病無法與媽媽同住,是她心中最大的遺憾;
幼時的創傷,臉,成了她的罩門,不能讓任何人碰到,否則,就是一連串失控的言行!
發作的時候不分日夜,小自尖叫、吐口水、説慌、尿床、隨地小便、逃家,大至爆怒破口大罵羞辱他人、暴力攻擊、自我傷害與情緒勒索,
像一顆無從拆解的不定時炸彈,隨時能引爆; 周邊親人、老師、醫生與專業再多的關心、愛與安撫全都束手無策, 無法讓她脫離苦海!
過動兒的她,對外在的環境變遷極度敏感,對外人的防衛心強, 不輕易向外人展露脆弱孤寂的內心,
只有當碰到讓她信任,卸下心防的人,才會坦然,但卻又轉為過度將全部的愛與依賴,貫注在特定的人身上,
形成對方莫大的身心的負擔,上學、輟學、轉發臨時收容所、團體家屋,甚至考量遷居國外機構,無解的重複循環,讓人心痛又心疼!
「對於這些無法馴服的孩子,我深為著迷,因為他們充滿了生命力。」--- 導演諾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
一句話就點出了導演諾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拍攝本片的初衷,2020年9月11日在台上映的德國電影《蘿莉破壞王》(System Crasher),是一部深入刻畫探討罹患過動症狀的問題兒童教養與治療議題的電影,故事主角圍繞在一位9歲無法管控自己情緒,容易暴怒傷人的過動兒班妮身上,透過片中發生在家庭、學校、大大小小不斷的衝突中,引領觀眾跟著鏡頭,去了解過動兒童患者本身,與家人、學校師長同學、醫療教化管理人員,共同面對的生命困境與社會議題。因為像片中主角班妮這樣的過動症孩子,對外在事物的感受,比一般的小孩更加敏感脆弱,他們的言行看在外人的眼裡,好像是十分難纏完全不受教的惡魔,但如果願意進一步去探索傾聽,你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常常飽受同儕的排擠,社會的孤立,內心只能獨自徘徊在瀕臨崩潰的世界邊緣。
關於過動兒童治療與教養管理的問題,解決方式絕對不會,也不可能只仰賴單一機構的力量,每一個來到這世界的生命,不管是以甚麼樣的面貌與姿態呈現,都有其活下來生存的基本權利,這需要整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醫療管理機構,從不同層面盡一份心力,然後要有整合這些修護資源的專責機構,從兒童出生後就開始有計畫地進行輔導教化,或許才能減低這些病童成長過程,因不了解所遭受的不當管教與同儕霸凌! 而家庭,特別是過動兒的親人,更扮演牽一髮動全身的靈魂角色,片中班妮的母親,是一位除了班尼外,還要獨力撫養兩位小小孩的單親媽媽,婚姻、愛情、工作皆不順遂的她,即使有愛,也無力讓情緒不穩,有暴力傾向的班妮同住,因為擔心獨佔欲極強的班妮,會傷害到無辜的弟妹;但遲遲無法兌現要將班妮帶回家同住的承諾,又成了一道催怒符,讓極度期待轉為極度失望的班妮,又再一次陷入了暴怒傷人與自傷的惡性循環,當家庭、學校、醫院、輔導機構、寄宿家庭的專業人員都感受疲乏束手無策時,班妮恐怕也只能仰天長嘯 : 「天涯何處是兒家?」
蘿莉破壞王 System Crasher
出 品 國:德國
語 言:德語
電影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2020-09-11
片 長:2時5分
IMDb評分:7.8
台灣發行:鴻聯國際
編 導:諾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
演 員:
海倫娜‧澤格爾(Helena Zengel)飾演班妮‧克拉斯(Bernadette “Benni” Klaaß)
亞伯拉罕·舒赫(Albrecht Schuch)飾演青少年情緒控管管理員/陪讀員米查‧海勒(Michael” Micha” Heller, Anti-Gewalt-Trainer)嘉布麗拉·瑪莉亞·施梅(Gabriela Maria Schmeide)飾演瑪麗‧巴凡女士(Frau Bafané, Jugendamtmitbeiterin)
莉莎‧哈根邁斯特(Lisa Hagmeister)飾演班妮的母親碧安卡‧克拉斯(Bianca Klaaß)
FB粉絲頁:鴻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