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寫下了這篇音樂學習紀錄,二年多之後,逸安停止了樂器學習。迪安雖然還未確認,卻隱隱走向音樂專業之路。
安雅除了木笛,還上音樂劇課程與參加合唱團。
而睿安則是鬆散無為地又過了二年多,才考入州立音樂院,真正開始學習鋼琴。目前除了鋼琴與木笛之外,也上打擊樂器課。
教了睿安幾個禮拜,平常幾乎不陪練。一週上課二次,每次15到20分鐘。
每次上課都很享受教他的過程,也很順利。睿安進步也很快,與哥哥當年一樣,雖然起步不算早,但因為身心都準備好了,闖關速度極快,學琴二週就進入雙手同時彈奏的程度,而且欲罷不能,一首接一首,他常彈到不想停下來。
教他時,我是他的老師。很嚴格。
陪他時,我是他的媽媽。很寬鬆。
但因為幾乎不陪練,所以也極少在教與陪的角色轉換間掙扎。
我不會以媽媽的身分,執行老師做的事,因此也沒有衝突點。
許多人在「教」與「陪」之間,覺得無力,或與孩子起了衝突。我只能說,盡可能不以專業眼光去要求孩子一定得做到什麼。
本身是音樂專業的話,更容易有這種傾向:以針對天才與資賦優異的標準去要求才能中等或中上資質的自家孩子。
真的資質卓越,本身也興致高昂,父母就算有點放任,孩子大多數也會自主練習與進步。
若是中等資質,或本身興致不高,硬是強加英才教育,就容易搞得天怒人怨。
硬陪硬練,是絕對會有成果的。只是沒人知道,這樣的路能走多遠。而孩子又會將音樂放在心上的哪個位置呢?
自己喜愛的事,感染給孩子,我們一起走。
而自己都無法享受的事,就不強加給孩子。
不鞭策不督促,也不挑剔不陪練,只有無言陪伴與滿心欣賞,這是我面對孩子們習樂的原則。
這原則提供了身心沃土,讓演奏及練琴如識字看書般,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讓孩子本身的資質發展到極致。
孩子們的表現,不是因為陪練或敦促而好的。
而是他本來就好,而家長被宇宙允許參與那個美好的歷程,用欣賞的心灌溉出孩子的一切美好。
2018年舊文:
『孩子們最近的音樂學習紀錄/我對幼童鋼琴啟蒙的教學原則』
我一直覺得, 學樂器就像孩子們寫字塗鴉,是基本素養。音樂之路上,我們沒有「望子女成龍鳳」的野心,也不想以「學音樂沒前途」這種消極想法來打壓他們的興趣,更不先入為主地只叫他們「玩玩就好」。
而是因材施教。只要感興趣,我們就支持。若是真的只想玩音樂,我們也縱容。好比逸安,是家中四個孩子裡,花在樂器與學音樂支出裡最高的,還同時學小提琴和薩克斯風。但是他不喜歡練琴也不想上台,只想每個禮拜去上課,偶爾摸一下樂器就好,甚至有音樂會演出還要求我們不准去聽,我們也由著他。
因此之前在音樂學習上偶爾有特別狀況才會紀錄,後來由朋友處才知道,因著我和我的他都是音樂家的身分,而四個孩子都學了樂器的情狀來說,其實對好些於此感興趣或正在迷惘掙扎中的朋友來講,這些絮叨居然有點參考的價值。比方什麼是專業與業餘學習的分野,音樂家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練琴怎麼練,身為父母/老師該秉持怎樣的態度等等,所以有時間時,我就簡單紀錄下來,也好讓我們自己從中檢視思考。
畢竟在工作及家務中,想持續自我成長,還要兼顧四個孩子的品格教養、課業、休閒生活與音樂學習,讓他們對音樂保有興趣並發揮天賦,加上我們自己的工作還與此相關,其中的時間安排,與角色分寸拿捏,實在不算容易。一般來說,要支持一二個孩子學樂器,都是樣挑戰了。我們也是亦步亦趨且戰且走十來年才找到平衡,得出些許心得。
因為此次的奧地利全國音樂比賽沒有古典吉他獨奏形式,迪安確定將以二重奏與室內樂的組合參賽。
而且,參與的是三組。
一組是吉他長笛二重奏,第二組是吉他木笛六重奏。
而第三組則是完全的意外之喜。
三週前的週日早餐桌上,安雅突然說道:「木笛老師問我要不要去比賽耶,我跟她說我要考慮一下。」
安雅並沒有問我們的意見,彷彿我們的看法並不能左右她的決定。雖然她才八歲,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她「可以」也「應該」自己選擇。至少我們願意很開放地聽聽她的感覺。
不過這不妨礙我們說出我們的看法,因為知道,無論再怎麼篤定獨立,八歲的女孩兒還是需要父母的支持肯定。
最終,她喜滋滋地決定出賽,並風掣雷行地立刻取出木笛吹了一首曲子以明心志。
在與她的木笛老師討論之後,因爲木笛聲音略為單薄,加上獨奏曲目需求,演奏時肯定需要伴奏,後來決定不加入鋼琴或大鍵琴伴奏,而是吉他。
於是哥哥迪安義不容辭地接下這個重大的任務,將在妹妹的木笛獨奏比賽中替她擔任伴奏職責。
也因此,迪安目前手裡有五套曲目:
1. 跟爸爸學習的古典吉他曲目
2. 跟另一位老師上課的爵士及流行即興歌曲
3. 吉他與長笛二重奏比賽曲目
4. 吉他與木笛六重奏比賽曲目
5. 為妹妹的木笛獨奏比賽而伴奏的曲目
如果要培養紮實的能力,就要學習如何合理分配時間精力去分頭練好這些東西,這是以專業態度面對樂器學習的初步試煉。
無法學會分配時間的技巧、克服惰性、盡可能穩定身心、再怎麼緊張都不丟失基本演奏能力、並超越那些精神壓力及體力挑戰的話,也不用再提專業音樂之路,就開心以業餘愛樂者的角度去玩耍就好。
見慣哥哥面對樂器的樣子,有了比賽心理準備的安雅,也更為嚴謹起來了。排時間練完所有參賽曲,還有平時正規曲目,已是她的每日既定行程。除此之外,她參加了音樂院的合唱團,前陣子密集排演練唱,在耶誕期間,跟哥哥們當年一樣,有著數次在超過四百年歷史的老教堂演唱的機會,這讓她興奮雀躍無比。
哥哥姊姊在音樂學習上,都有一些新計劃,那些動靜無形中也影響到睿安。
五歲大寶寶睿安吵著要學鋼琴有好一陣子了。自從木笛演奏初登場後,他就說了,「我好想再上台演奏!」
之後一次次地要求學鋼琴,而自己開琴摸琴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已經到了每日數次只要看見鍵盤就會撲上去按幾個音的狀態。
感受到他那對鋼琴無法抑止的熱情,終於在前天,正式為他啟蒙。
20年的教學經驗,這些年下來讓我有著自己的幼童鋼琴啟蒙原則和方向。
我的學生們,一開始是不看譜的,最先訓練的是聽力、想像力與表現力。
以非常非常慢的速度聽聲音和唱歌。什麼曲調都是要聽了唱了後,沒有譜子地自己在琴鍵上摸索出來。
一開始會引導他們一些方法,但之後慢慢減少助力,達到讓他們學會「聽聲辨位」的能力。
而不是照著譜乖乖一個音一個音彈出來背下來。而且一邊彈,還要一邊將曲調或歌詞唱出來。
無論音調有多簡單,曲子有多單調,每個音都要彈得美,也唱得美。手放上琴鍵的那一刻,由開始到結束的每個細節都要完整從容。就算曲子只有四個音,也要有表情,有著起承轉合,而不是不帶感情地砸完音就好。
聽聲辨位並能準確唱出每個音,與無誤地找到他們在琴鍵上的位置之後,接下來就是要移調。(移調的意思簡單來說,就好像我們去KTV唱歌,歌曲太高或太低時讓我們唱得不順,我們就會按升降Key那個鍵來調整,找到一個盡可能讓我們高音飆得上而低音也下得去的調子,起音不同,但整首歌的曲調聽起來還是一樣的。)
所以我的學生們要能將初學者時期學到的每首簡單曲子,都能在每個調子上彈出來。比方,目前學「小星星」,要能從琴鍵上的每個音都可以當起音,把這首歌幾乎一音無誤地移調邊彈邊唱,而不是看著譜學完這首就好了。
像彈C調的話,因為沒有升降記號,所以很容易。但有些調子的升降記號很多,手指必須一直在黑鍵白鍵之間穿梭,就很考驗學生的聽力和專注力,這也需要理解力和記憶力來交相配合。
這樣的教法,想見的,需要比看譜教學多出三五倍的時間心力。一開始進度也非常非常緩慢。
老師沒有足夠的耐心,實在沒辦法重複唱一個音十來遍,還聽著學生為了找一個音就按上十來個錯音,而且還不斷鬼打牆地重複一樣的錯音還聽不出來。😰
但是經過這樣的嚴格魔鬼訓練,學生會擁有比較好的音感,唱歌的基本能力也訓練到了, 日後對於樂曲中的線條、斷句更能夠理解表現。將來就算不再學琴,這些能力都能伴隨著他們。而可以耐得住這幾週到幾個月的孩子,就會留下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多年下來終於擁有「可以挑選學生的自由」的原因,總要老師、學生、家長三方合拍了,才能溝通順暢地繼續學習之路。這第一個關口就是彼此的試金石。
於是,雖然才龜速教了睿安五首極短的曲子,但他已經可以只靠著聽力,將那五首都只有2到4小節的短曲,在每一個調子上做移調。
也慢慢培養,聽到什麼音,不需要譜,自己在琴鍵上摸索出正確的音的基礎能力。
但是不要覺得他天賦異稟家學淵源什麼的,因為這是我將他抱在懷裡十幾分鐘,耐著性子一個音重複幾十次不斷誤試又重新再來而得到的小小進步。
我覺得大寶寶做得最好的是:不斷犯錯還願意反覆嘗試,不鬧脾氣不願放棄。而且,結束了還說,「太好玩了,明天還要彈!」
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問
不知道是文化還是這個社會的問題,對於性別、輩份、教育上,讓我深深感受到當女生是沒有被尊重的弱勢族群。
小時候生長在眷村環境,被教導要對長輩禮貌、尊重,一個女孩才好讓人探聽。家裡教育很嚴,父母因為工作都早出晚歸,所以哥哥和我都是交托給奶奶照顧,小時候哥哥每天往外頭跑,玩得不亦樂乎,唯獨我,奶奶一再告訴我女孩子就是要在家裡,不能和男孩一樣野。
可是我真的很羨慕哥哥的世界,總是偷偷趁奶奶午睡時溜出去玩。在眷村,看到長輩我一直都是很有禮貌的一一打招呼,大家也都誇獎我們家的小孫女比起調皮的哥哥優秀。但家裡重男輕女,對於這樣的誇獎,我是很在意的,總覺得只要大家誇獎我,大人才會對我投以關注的目光。
印象中應該是我四、五歲時,鄰居家的爺爺和奶奶年紀差不多大,他總是一個人坐在老人活動中心廣場的幾張沒有生氣的椅子上盯著我看,廣場有著一小片水泥地面,一棵矮樹,幾桌老人下著象棋。下午時間年紀比我大的哥哥姐姐們都上幼兒園,我就會溜出去獨自一個人在那裡玩著大姊姊們地上畫的跳房子,然後爬爬樹,再回家。
也忘了什麼時候開始,那個行動不是很靈活的爺爺會招手喊我過去,誇獎我乖想抱抱我,然後要我坐在他的腿上,然後對我上下其手的摸遍我身體。當時的我真的不知道這些行為表示什麼意思,也不知道到底是痛苦還是難受,我也記不得了,只知道他是長輩,所以要聽話才不會被罵。
他說這是秘密不能講,這樣我才乖,然後就好像變成一種病態的輪迴,只要他有出現了,我就一定要過去被他抱在腿上這樣摸個幾下,時間長達幾次、多久我也記不得。只是後來有幾次媽媽、奶奶好像因為幫我洗澡的時候碰觸我,我會喊著下體痛,才導致事件有被拿出來討論。
當時奶奶一直質問我是不是被人家這麼樣亂碰,還一直說外面變態很多,尤其誰誰是最壞的,但媽媽一直覺得可能是衛生習慣沒有注意到感染。我當下真的很怕被罵,所以不敢說常常被那個爺爺抱著亂摸,因為奶奶一直很兇有提到那個爺爺最壞,我好怕媽媽和我都被罵,因為媽媽一直以來總是說奶奶想太多了,孩子要讓多出去外面玩不要關在家裡。我也很怕以後再也不能出去玩,所以這件事自然的就不了了之成為秘密沒有說出來。
上天好像不會眷顧我,上了國小,學校讀半天的制度,跟著隊伍放學後走著走著,最後也是會變成一個人,快到家的路上,會經過一戶人家的門口,有一天看到一個不知道是大哥哥還是叔叔的人會站在他自家的門口,半開著門露出一半的身體,對我露出下體把玩,然後咧開大嘴邪笑,我很害怕,所以會特地逆著方向往對街的人家門口走回家,那位大哥也會招著手叫我過去,說妹妹來,也許是淺意識知道這是一個不好的經驗,萬一被奶奶知道一定又會罵亂跑沒規矩,然後外面的男生都是壞人,所以我只敢低著頭快速跑走,沒有受害。
有一段時間那位大哥哥再也沒有出現過,門口被貼著很像查封的字條,他家門旁的鐵窗塞著滿滿的信件還掉落在地上,我好奇的看了地上的信件封面,記住了收件人名字,後來聽奶奶爸媽說才知道他被警察抓走了。
一路平安到了國中,有一次和女生的好朋友相約出去玩,然後,女朋友的男友騎著車和她玩到不見人,據說是男友故意的。接著她男友的男性朋友說不然就解散也載我回家,卻騎到他家,說要回家拿東西,要我陪他一起上去再走,沒想到一到他們家,一個大人都沒,然後這個男生就像野獸一樣,在沙發上壓住我對我一陣亂摸狂親,男生的力氣大到我怎麼踢怎麼打都沒有辦法推開,害怕到一直抖一直哭,一直拜託他讓我走,沒有幾分鐘的時間,可能我死命掙扎,對方的一點點良心發現,被摸了上身之後因為褲子不好脫,對方鬆開我的手之後我逃離了。跑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抖,但心裡一直怪自己怎麼會那麼白癡那麼笨。
之後我變得很叛逆,經常剪著很短很短的小男生頭髮,然後我討厭和男生近距離接觸,我也經常忤逆大人,他們說什麼我都會說,對啦就你們的兒子最好最優秀,是你們把我生成女生的,你們以為我喜歡是女生嘛,然後對於身邊的男性朋友,我也一直沒有什麼好嘴臉,不是講話惡毒就,是鄙視再鄙視。
這種個性上了高中後,變得更孤僻,一個人也不太與人打交道,曾經一度還被一群學姊叫去辱罵訓話,差點被動手修理一頓,就現在而言應該也算霸凌了吧。因為我的冷、加上話少,所以追求者沒有間斷,因禍得福吧,我真的是對男生有種說不出來的害怕,每次和相處不錯的男生走的很近,但只要講到交往我就會拜拜,很抱歉這樣。
大學開始,我接觸到了宗教,這真的是我救贖的開端吧,我的內心深處其實對上帝不感興趣,可能因為覺得自己是男生吧,但很奇怪,我常常默默的坐在教會望著中間的十字架我就會感傷落淚,隨著時間過去,好像會有聲音在安慰著我,就是在那個時候的那幾年,我國小前的記憶被喚醒,我才知道,原來我經常跑去玩的眷村裡的爺爺不是只有抱抱我而已,當時的我也大學畢業了,那一段在教會的幾年日子,我也沒有對任何人提起自己的事,奶奶早已離開人世,我鼓起勇氣問了媽媽鄰居爺爺的事,沒想到媽媽說,奶奶經常都說那個爺爺很不好,還說那個爺爺都很誇獎我,其實沒有像奶奶說的那樣,然後最後還說那個爺爺很可憐,因為身體被病痛折磨,又是中風什麼的離開人世。呵呵,我當下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釋放啊,但我還是提不起勇氣告訴媽媽他對我做了什麼事,因為我真的害怕一向疼愛我,對我有期待的媽媽很受傷。
出了社會工作中,我又再次遇到高大、汗操又好的變態露鳥男子,他會在我工作的地方隔著透明玻璃做猥褻動作,我的淺意識告訴我,妳不是小女孩了!這種人渣妳要反擊,所以我開始有防身工具在身邊,有一次看到,我就先電話報警,然後拿著武器作勢要追打,那次後對方再也沒有出現了。我訝異的是,警察對於幾次清晰明白的監視系統也一副他們抓不到人還是抓到了也是沒法可治的輕鬆態度讓我很火很無力,只是告訴我,盡量會加強附近巡邏讓我安心這樣。
宗教的關係我也漸漸的沒有那麼在意過去的這些痛苦,近來我開始也會關注一些男女平等的議題,開始也會期待這個世代的女生不再會隱忍甚至要反擊這件事。我應該也是幸運,我也有武裝自己強悍起來,絕對是初步保護自己的一個方式。然後對於以前家庭的教育方式跟觀念我相信我可能不是唯一的孩子,但對於壞人充斥的社會,我還是很怕生到女孩兒。
老師啊!對於身為男性的你,這段時間的作為,我很訝異,也反轉好多過去的想法。從心理醫生的事件、到最近媒體性騷擾事件,我想說的是,那些看似沒有什麼的或是玩笑、或是有意還是沒意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真的要改變。然而真正身體上被傷害的人我不知道她們的人生是否也有像我一樣幸運逃離跳脫了,還是經常惡夢連連甚至影響著人生甚至難以呼吸⋯⋯又有多少人還再利用職權、位階、地位、在慢慢吞噬自己良心和無辜年輕的女孩們,我只希望在這有生之年這些加害者都可以受到該有的制裁和報應。
最後附帶一提,文中小時候提到的那個後來消失被警察帶走的大哥哥是因為做案殺了日本女留學生的那位劉先生,我一輩子都會記得他家門口掉落在地上收信人的名字。後來經過和長輩的證實,我們是住同一個村,然後他家的位置就是我上學都會經過的那一戶,後來看了社會檔案,那張裂開嘴笑的人就是他!
回
看完這封信
我久久久久坐在桌前一動不動
我彷彿看完了一部電影
原先以為的小事
後來變成殺人事件
本來被人說我是多想了
一度讓我自我懷疑
我隱隱約約覺得不平的情緒
居然是被洗腦了的矛盾
這麼錯綜複雜的故事要交疊起來
在最後一句
一針見血的繪出震撼人心的諷刺的小丑的變態笑臉
新聞挖挖哇
這封信我轉寄給你們
跟所有參與那天尾牙知道所有事的人
不管你們覺得事態嚴重不嚴重
不論你們覺得我是不是太執著
希望這封信的內容對你們是有意義的
希望有些嘉賓是有所警惕的
你們其中的騷擾者與被騷擾者與力圖把事情淡化者
或是在別的事件也做過跟蹤騷擾到求助於他的人家樓下自以為是名人的大頭症變態者
常常犀利批判他人但被騷擾卻噤聲的人
還有怎麼突然間失去專業同理心的心理專家
這封信完完全全讓我想起了那一天的浮世繪
自從我被你們質疑我是不是回了太多信生病了
自從我開始寫一百篇騷擾議題的自我轉移的書寫
自從我最近加倍收到相關的性騷性侵來信
我更明白冷漠的暗黑力量才是這樣的傷害最大的力量
我沒有病
我沒有要選市長
我沒有要爆料
我只是等了又等
是你們一再地累積力量要我說出
用勸的用求的用酸的用沒有道理的用不相干理由的用要我刪的
直到看到這封信
我才知道我為何遲遲沒有下筆
因為這是個沒有人要關心改變這問題的世界
而我以為有
大家在乎的是自己的私利與懦弱
才會有那麼多可笑的道歉與切割
好像加害者都是受害者
好像得意的笑容又僥倖了一次
討論過上千次這樣的議題的人對此議題竟然認知這麼淺薄
且根本沒有要關心的心
謝謝來信者的來信
給我這麼用力的敲醒了
這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在乎這樣的傷痛
雖然每一次重大事件發生大家還演的那麼氣憤不平
真是太假了太殘酷了太冷血了
我是該把信寄出了
寄到有人會揀起來看的各個角落
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成年人要知道🤏自己不是貓貓狗狗
#不要把本來就該做的事情來要獎勵
👉對孩子要說人話👈要把自己當人
美國有個笑話,可當美中文化的差異最典型的例子:
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 “我有錢,你沒有"
#對孩子說人話
去年暑假,一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懷冰家中,說是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懷冰照顧一下,懷冰由此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懷冰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爸爸託我照顧你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
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後,
你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
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沒時間的話你在弄清楚路線和車程以後,可以自己去;
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獨立起來。因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而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的爸爸的朋友的一番言語,心中肯定是有些觸動的,因為在北京的家裡,他的一切一直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最後,當懷冰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他說:「聽明白了」。
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的,更不欠自己的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這類事情~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了;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
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懷冰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間長大了?」
無獨有偶,前不久,我的一個女友帶著她8歲的兒子到我這裡來玩,看到我在用iPhone打電話,
小男孩說:「霜姨,我媽媽說了,只要我的架子鼓考過7級,她就給我買一個這樣的iPhone」。
我說:「這事我不同意」
他說:「怎麼了?」
我說:「你一個8歲的小孩兒,有擁有手機的必要嗎?再說了,你考過7級,完全是應該的,因為你這樣的年紀,每天的責任之一就是學習,要什麼獎勵?因為考過了一個普通的7級,就獅子大開口跟媽媽要iPhone,媽媽掙錢容易嗎?你這樣做不覺得不好意思嗎?」
他和那個13歲的孩子一樣,眨著眼睛看著我,聽著他從來沒有聽過的話;
我接著說:「你跟媽媽要這要那,你給媽媽什麼了?」
他又語塞了,小嘴張著,似乎在思考,
「你幫媽媽洗碗了嗎?幫媽媽掃地了嗎?你洗過衣服嗎?擦過桌子嗎?媽媽下班回來以後,你問過她累不累嗎?…你什麼都沒做過,你有什麼資格跟媽媽要錢買這買那?」
在我這樣和小男孩對話的時候,他的媽媽一直坐在那兒不說話,時不時看我一眼,眼中有笑意……我知道,她其實很認同我說的這些話,她可能早就想這樣說,卻從來沒有「忍心」對自己的兒子說過~
我說:「這個手機是不是不能要?」
小男孩竟然歎了一口氣,看著我,點了點他的小腦袋~
我對女友說:「姐們兒,他才8歲呀,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會聽進去的,就看你給他的是什麼影響了,如果你總這樣無節制地滿足他,你給他多少他都認為是應該的~」
女友說:「真是這樣,給多少都不覺得多啊」
怨誰呢?孩子嗎?當然不是,看到許多人在抱怨如今的孩子是怎樣的不爭氣、不節省、不體貼、不刻苦、不…
這就叫做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
如果媽媽爸爸們能像我和懷冰這樣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與他們對話,孩子就會懂得許多必須懂的事情~
我的女友說:「我先生總是對兒子說,家裡的一切都是你的,連公司都是你的」
我說:「那如果兒子不懂經營之道,你把公司給他,他賠掉你的老本怎麼辦?」
這回輪到女友眨眼了,她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父母們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從不把孩子當成人,孩子永遠等同於小貓小狗一樣的寵物;
所以,對孩子一定要說人話,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人這是必須的,因為他們真的不是貓貓狗狗,光需要寵愛就夠了,
他們是人~
---
這個故事2010依舊在網路上十多年了
但是,我覺得需要知道的人都還不知道
拜託,不要在弄壞自己小孩破壞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