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
.
(#第一印象)
.
不久前回父母家吃晚餐,姪子問我有沒有看過《天橋上的魔術師》?我說有啊。他說他也有看。我問他喜歡嗎?他說他其實看不是很懂,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會想要繼續看下去,覺得越來越好看(姪子目前追到第九集)。很開心姪子也喜歡這部作品,在串流盛行的年代,影集如果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勾住觀眾的注意力,很容易就會被放棄。
.
對我來說,看劇就像是跟一個人交往,一開始的印象往往跟最終印象有所落差。我寧願交往的對象是第一印象普通,交往後越來越喜歡這個人的溫柔,也不要是一開始很喜歡,交往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對方其實是爛人一枚。
.
《天橋上的魔術師》越後面越棒,完全收服了我。
.
(#關於阿澤與阿卡)
.
《天橋上的魔術師》裡,青年派的 Nori、阿派、阿猴和小蘭都有故事,阿澤的篇幅最少。少年組合中,小不點、阿蓋、大小珮、特莉莎都有故事,阿卡的戲份最少。以戲來說,阿澤和阿卡的出場少,觀眾印象較淺,對演員來說自然覺得有些可惜。放在現實人生,阿澤和阿卡卻可能是這群人中最幸福的兄弟,平凡活著,安穩平安地長大,距離不幸最為遙遠。
.
(#關於點媽與小不點)
.
「不要聽,不要回頭看,金魚的泡泡就不會破。」
.
第九集,小不點跟著特莉莎的腳步,決定離開中華商場,途中點爸、阿蓋等人都喊著小不點的名字,小不點不為所動,執意離去,直到點媽喊了小不點,他才猶豫,原本的金魚泡泡,「啵」的一聲破掉了。第十集,小不點進入電影世界,點爸反覆看電影,小不點都不回應點爸的聲聲呼喊,直到點媽進戲院看片,小不點才有回應。
.
其實從第一集開始,就能看出小不點最在意的人其實是點媽。相較於點爸,點媽對 Nori 的偏心更為外顯。人都是如此,誰給的愛越少,你越是渴望從對方身上獲得愛。這種不對等的愛,一再出現在《天橋上的魔術師》片中(人都是自虐的吧),阿蓋對小珮、阿派對阿猴、阿猴對小蘭,皆是如此。
.
回到第九集的金魚泡泡,我覺得金魚泡泡是一種「否認」機制,自我防備,躲在泡泡裡,就能假裝外面世界的暴力(無論是政治、肉體或是心理)不存在。但假裝暴力不存在,暴力並不會消失。《天橋上的魔術師》有很多人去了 99 樓,再也沒有回來,但是小不點回來了。我們可以說小不點的回歸是因為點爸的淚水(《父子關係》、愛的證明),我卻覺得小不點回歸的最大意義是:面對問題。
.
面對不對等的愛、面對失去、面對死亡、面對成長。 99 樓專門收藏孩子們的幻想寶物,小不點從 99 樓回來,代表他的心境的成長,不再那麼天真,更靠近成人俗世一步。
.
(#從99樓到101樓)
.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他們的回憶。70、80 年代的台北人記憶是中華商場,新一代的台北人共同記憶,大概就是 101 大樓吧(例如跨年的璀璨煙花)。
.
(#演員群戲)
.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演員群戲非常精彩,孫淑媚的角色情感幅度大,篇幅又多,特別吸睛;阿派(朱軒洋)、阿猴(羅士齊)、小蘭(盧以恩)、Nori (初孟軒)等年輕演員,表演也很出色,阿派的溫柔守護、阿猴的執著瘋狂、小蘭的出走焦慮、Nori 的傷心秘密,每個角色都各自懷抱著不同心情,對手戲來回激盪,擦出耀眼的戲劇火花。童星組,阿蓋(羅謙紹)的調皮搗蛋、大珮小珮(林潔宜和林潔旻)從單純的孩子到經歷死亡分離的悲傷、特莉莎(偉莉莎)的沈默與憂愁,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飾演小不點的李奕樵,除了驚喜還是驚喜,最後兩集的表演,火力全開,扛住角色的複雜性與戲劇張力,年底金鐘拿獎有望?
.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客串演員組,鄭有傑、袁富華、萬芳等人,都在有限的篇幅裡,為影集增添更為豐富飽滿的色彩。
.
(#距離的美感)
.
《天橋上的魔術師》播映後,網路上引起很多爭論,好評讚美情節鋪陳細膩動人,幕後團隊重現舊時空的技術高超。負評則大略分成兩派,一派說節奏慢、看不懂、沒有主題;一派質疑為何要講白色恐怖和同志題材?質疑 80 年末沒有特務在中華商場走動、沒有影片說的那麼恐怖,並表示影集裡的中華商場跟自己的兒時記憶完全不同云云。
.
看不懂《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朋友,或許是不習慣沒有明確主題的作品,但我們把《天橋上的魔術師》拆成一集或兩集各別分析,便會發現它的主題很清楚,例如大珮在失去家人後,面對的是生死與內心的負罪感、小蘭與阿猴講的是愛情的執著與傷害、Nori和點媽訴說社會對多元性向的陌生與歧視,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與迫害等。若把《天橋上的魔術師》視為一個整體,它也有一個共通的主題貫穿其中(觀眾必須在看過幾集後,才會對作品的「整體性」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想法),關於消失與記憶:消失的人、建築、時間,是真正的消失嗎?或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人們的心中?
.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是《光陰的故事》,它的目的不只是懷舊,不只是販賣某種美好的情懷,它有導演想要討論的議題,而劇中的中華商場,或許也不是人們渴望看到的中華商場,它可以是隱喻,可以是台灣的縮影,關於生活在台灣土地上的人的故事。
.
很多人批評《天橋上的魔術師》販賣特定的政治立場。那麼《光陰的故事》就不是販賣特定的政治立場嗎?粉飾太平,說過往年代一切都好,難道不是一種宣傳?為什麼講到白恐、228 就是「又來了」的質疑與反對態度?講到過往多麼美好,就是「對嘛,這才是我想看的東西」?以前的影視作品不能講白恐不能談228,講了會被禁(就算觸及相關議題,也要很隱諱地談,讓觀眾自行體會過往時代的肅殺氣氛),現在開始有討論的聲音,又大肆批評導演販賣特定的政治觀點,要他不要談,不要說,不要講...
.
網路上也有不少人表示《天橋上的魔術師》裡的中華商場跟他記憶中的中華商場不同。每個人記憶中的中華商場都會相同嗎?我國小三四年級左右在中華商場碰到一位怪叔叔的經驗,難道會是所有人的共同經驗(少數人遭遇的經歷,就不真實存在嗎)?中華商場的共同回憶到底是什麼?只能是歲月靜好的模樣嗎?
.
有人說自己在商場出沒幾十年,根本沒像影集說的那麼恐怖。我也是成長於戒嚴與經濟起飛的時代,我也不覺得自己的生活特別的難過。為什麼我不覺得難過?學校規定不准講台語,我就乖乖不講台語、爸媽說不准談政治,我就不碰政治、上學穿著打扮不要搞怪不要翹課,我就好好地待在校園內、碰到警察不要起衝突要有禮貌,我都照辦。是啊,要活過戒嚴時代不難啊,乖乖聽話就好。但那不代表其他家庭沒有過痛苦的經歷,不代表影集中提及的事件不是真實的存在。
.
那麼,楊雅喆導演有沒有特定的政治立場?一定有,肯定有。每個人本來就有屬於自己的意識型態。很多人從事創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想要傳達內心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意見能被聽見。當然啦,也有些創作者為了推廣作品,會迴避「敏感」的議題(例如避談政治),刻意隱匿內心的真正想法。但,那仍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展現。
.
《天橋上的魔術師》有沒有它誇大渲染的部分?如果聽過報導者的 Podcast ,其中一集有提到「老師,你會不會檢舉你爸媽?」這句台詞的出處,從訪談者的回應聽來,楊雅喆導演有為了增加戲劇效果,將事件的情境給放大,這是常見的戲劇手法,就像大部份的傳記片都會把主角的人生描繪的轟轟烈烈充滿戲劇性,不這麼拍,就吸引不了太多觀眾的注意。
.
《天橋上的魔術師》是爛作品嗎?我無法替其他人發言,就我個人來說,《天橋上的魔術師》距離我對爛片的認知,非常非常的遙遠,它的劇情看似鬆散實則縝密,劇中出現的台詞,往往是聽見的當下不覺得有何特別,幾集過後,才忽然意識到早前某句台詞原來另有涵義,而感到驚喜與佩服。台灣過去幾年不斷有厲害的台劇推出,《天橋上的魔術師》從導演到劇本到技術面到演員,通通沒有落拍,精緻且完成度高,將台劇推到新的高峰!
.
我把之前寫過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短文,集結成一篇,再補充一些想法。只想說,台灣過去幾年不斷有厲害的台劇推出,《天橋上的魔術師》從導演到劇本到技術面到演員,通通沒有落拍,精緻且完成度高,將台劇推到新的高峰!
#完整文章:https://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594144
所有溫柔都 是你的隱喻 大意 在 膝關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篇寫得好極了
🐶🐕|犬之島 Isle Of Dogs|有劇透解析推薦!🐕🐶
(非常介意劇透者懇請觀賞電影後再閱讀!)
文章前一定要先說清楚,其實我覺得這部電影根本不需要推薦,而是你of course要去看的片啊!🤣
而且我是Wes Anderson腦粉(下稱WA),從《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海海人生》(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大吉嶺有限公司》(The Darjeeling Limited)、《超級狐狸先生》(The Fantastic Mr. Fox) 、《月昇冒險王國》(Moonrise Kingdom)、《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都沒有落下,
如果說哪個導演的風格最強烈,WA絕對是榜上有名的那種;有人說強迫症風格,有人說復古Hipster風格,他呈現的是一種淋漓盡致的美學,既旁觀卻又主導,既人性卻又一點亞斯伯格,不愛WA的人也是有,但一但愛上這種風格,真的就是非常著迷,某種如同怪癖的愛!💜
《犬之島》和《超級狐狸先生》都是停格動畫,但犬之島,非常的特別,
這一整個故事,適合各種族群觀賞,但是它本身有如一幅巨大的錯覺藝術,每個人可以看到不同的面相,粗略分為三層:
1.小男孩踏上尋狗之旅的冒險物語!(王道路線)
2.人狗之情的動人詩篇!(溫情感性路線)
3.以小男孩踏上尋狗之旅並講述人狗之情故事包裝的政治隱喻電影!(驚悚社會寫實路線)
本文會從3的角度切入比較多,因為在我看來,《犬之島》是很可愛的,從世界觀、場景、狗狗們、小男孩,都很難「不可愛」,但當你吸收到越多的「可愛」,就越有一種不寒而慄的違和感,這也是為什麼《犬之島》是和以前不太一樣的Wes Anderson;
══════劇情══════
在一個叫做巨崎市的地方,爆發了犬類傳染病,於是市長下令將市內所有的犬隻放逐到巨大垃圾島上,並「以身作則」將自宅的護衛犬「斑點」作為第一隻投放犬;
幾個月後,垃圾島上充滿了被遺棄的狗狗們,成為了以狗狗為中心的「犬之島」,大家過著飢餓的流浪生活;有一天小男孩阿中架著小飛機闖入島上,原來他是市長的養子,為了尋找斑點而來,島上的四隻狗狗Rex、King、Boss、Duke決定幫助阿中找到斑點,還有一隻不太情願的原流浪狗Chief只好加入他們的行列…
═══════════════
▨巨崎市(メガ崎市)
首先,你不能把這個巨崎市當成「日本」來看!雖然有著日本的各種元素,太鼓、壽司、歌舞伎、能劇、相撲、浮世繪、神社…但是,它並不是那麼直接地代表著日本,故事開頭的神話,就是一個完全重新設定的解說,由小林一族所支配的國度,
所以應該把它想成飛天小女警的「小鎮村」那種概念,雖然有許多文化符碼,但它仍然是一個架空的舞台,用以象徵不只是日本才有的問題:反戰、原子彈、移民、移工、種族歧視、獨裁政權、官商勾結、官僚文化、學生運動…有非常多解讀的空間,
(所以雖然有人說整部電影明明日本味這麼濃,卻沒有出現柴犬或秋田,我覺得用意就是為了不要讓觀眾直接認定巨崎市等於日本吧!)
WA絕對不是第一次把政治議題放進動畫裡,《超級狐狸先生》雖然主要敘述狐狸一家和其他野外生物如何在惡劣人類追捕下求生反擊的故事,但那惡劣人類的角色,其實就是三個互相中飽私囊的果農、雞農和土豪地主,帶出人類犧牲自然環境殘殺小動物只為了私慾的醜陋;在《超級狐狸先生》最後,雖然狐狸一家挖洞挖到了超市,大家開心地在超市裡暢飲蘋果汁跳著狐狸舞,但其實轉念一想不也是個唏噓的結局,牠們始終沒能離開人類所建築的牢籠,明明是野生動物,最終卻妥協於人類毀掉牠們的家所製造出來的人類「食物樂園」,
《超級狐狸先生》主要還是個歡快而爽朗的故事,但在陰影面這一塊,《犬之島》埋的東西又更深了一些;
(而且市長競選海報上的「メガ」兩字,直書並且黏在一起,猛一看起來就好像日文殺字的一半呢。(殺す))
▨狗語,人語
一開始就貼心提醒觀眾,在這個故事裡,人類說日文,狗狗說英文,為了看電影的人類的需要,會有口譯員和交換留學生的角色出現替大家翻譯!他不是打破第四道牆,而是直接大大方方地裝了一面自動門上去:泥好~歡迎光臨~,這麼有趣的設定,也是頑皮極了( ´∀`),
但我覺得具體是哪一種語言,其實不是重點,假設今天如果設計成在義大利半島發生的故事,那狗狗講義大利語,人類講英文,意義也是一樣的,為了是創造出一層看不到只能用感受的「隔閡」,
這整部片中所出現、畫面閃過的日文字、日文對白,都沒有任何字幕,所以你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只意會到人類角色的情緒激昂,但是實際聽不懂人類在講什麼,儼然就成為了「狗的視角」,從「觀眾」成為了經歷者,真正身歷其境去感受以「狗為主體」的故事,以去強調另一個埋在故事線中的事實,
在這個世界裡,人和狗的關係,非常不諧調。
主角群的狗狗,分別被取了非常氣派的名字:Rex(君主)、King(國王)、Boss(老闆)、Duke(公爵),這四個詞都象徵著一種至高權力中心(就是權貴),然而只有原來的「家犬」有這樣氣派的稱呼,
也只有家犬們,沒有任何懷疑地去幫助小林中找到斑點,最後回到他們原本的位置;你不禁去想,唯一沒有在這個結構中的Chief,他為什麼特立獨行?他為什麼不嚮往被飼養呢?
很簡單,他沒有過master,怎麼會有自己需要成為誰的僕的概念?
權貴們推翻了迂腐政權,回到自己的家,繼續享受權貴的美好生活,然而這其中出力最多,親身上陣戰鬥的斑點,除了一座雄偉的紀念雕像,卻也失去部分的身體,最後除了神社主以外的人類們有沒有善待斑點一家,其實看不太出來,
而這個故事裡真的有人是愛狗的嗎?被禁止舔主人的護衛犬、球隊吉祥物、嘴巴上不願意卻還是學了一身狗把戲的表演犬,究竟人類和狗狗的關係,是出於真心的互愛,還是一場主與僕的契約?
「我想了很久,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咬他。」
是害怕人類,還是害怕失去自由?
另外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一下「華族令」這個東西,是日本在明治初期時短暫出現過的一個法令,將原本的將軍、公卿和大名等貴族分成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沒有明講那四隻狗狗的名字有沒有在暗示這件事,如果有的話,也是蠻恐怖的。
(然後日本人看這部的時候,反而會是完全的「人視角」!超有趣。)
▨垃圾島
「如果國家有什麼骯髒、低賤、敗壞美好形相與社會和諧的東西,就乾脆扔掉吧,把它們丟到看不到的地方,國家就不用面對這個問題了,看不到了,社會就變好了呢!」
這個噁心的概念,在各個文化作品中都多有出現,如果想要用最簡單的方式了解這些人的心境,其實可以去看海賊王的魯夫兒時回憶篇,講魯夫、艾斯和薩波在天龍人的垃圾山裡整天跑來跑去求生存,最後天龍人還一把火燒掉垃圾山企圖掩蓋國家真相;
犬之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政府在島上作非人道動物實驗,蓋了汙染環境的工廠,丟棄有毒廢棄物,島上的狗狗都是老弱傷殘,失去價值後任其自生自滅,真相爆發後決定乾脆把牠們全部殺光滅口,牠們就是「低端犬口」,
這個比喻是時代的悲歌,它絕對不離我們很遠,全世界都在發生,用各種不同的形式發生。
▨小林中與小林市長
小林中和小林市長這兩個角色的對比非常有意思,誰能很肯定地說市長真的是壞人,小林中真的是個善良的小男孩嗎?
小林中這個小孩很妙,在垃圾山的寶特瓶小屋裡那段沒字幕的部分,其實他是對著那些狗狗說「好,這是一場戰爭,你們現在都是我的狗了!!」那個大意是這樣,
在找斑點這麼分秒必爭的過程中,他卻那麼想玩溜滑梯!這段唯一體現他的確還是個小孩的事實,但翻到另一面就有點毛毛的,他寧願去玩一個自己實際上是不能玩的溜滑梯,也沒有去顧慮其他四隻狗狗是否正遭遇到生命危險,
這段真的是嚇到我吃手手Σ(°Д°;,那一句「要是這裡還正常運作我們早就死掉了呢。(淡定)」的台詞真是諷刺到不行;
還有更毛毛的最後結局,小林中成為下一代市長,有一個畫面是小林中一副市長樣,一手環抱交換生沃克,然後沃克餵奶瓶給小林中衣服裡的小狗,這一幕看起來簡直就像是日劇裡會出現的大商人在酒店俱樂部裡和小姐飲酒作樂的畫面,
乍看是童趣,是小小戀曲發芽了,但同時也是一大問號,巨崎市在小林中的統治之下會變得更好嗎?小林中難道不是一個迷你的小林市長嗎?
其實小林中完全是個政客典型,在會議中,學生提議要把傷害狗狗的人處以死刑,這裡我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小林中畢竟年紀還小,沒有死刑的概念呢,還是至自始至終他心裡非常明白,絕對不能像養父一樣用那麼極端的手段,所以改處犯罪者三十天社區服務以顯示自己的統治「不那麼極權」,
就像Chief一開始不撿他丟的棍子,只要溫柔一點,幫你洗個澡,給你好吃的狗餅乾,你終究會成為我的犬。(呼嗚~有夠腹黑。)
小林中要大家放過狗狗時,說了一段俳句:
「Whatever happened
To man's best friend
Falling spring blossom.」(原文我二刷後再補上)
是什麼時後,人類最好的朋友,如花瓣消逝。
其實以當時的情境來說,這是一句還蠻沒有回答到任何問題的、很小朋友的俳句,也象徵著政客的空洞官腔,但是小林市長卻因為這段這麼單純的句子,回想起了過去,結果妥協並放棄一切的,其實是市長!仔細想想他收養一個小孩撫養長大,最後還願意給他一顆腎,市長真的是壞人嗎?
最後看似圓滿的結局,狗狗回到飼主的懷抱,Chief也找到新主人,巨崎市豎立紀念雕像,斑點成為英雄,但這是對誰來說的圓滿呢?人們在歌頌英雄時,真的還記得過去種族被迫害的歷史以告誡自己不要重蹈覆轍嗎?
結局一幕幕美好的畫面,但城市裡面沒有貓,這次貓咪被關起來了。
這整個故事的人類真的愛狗嗎?這個問題好可怕,沒關係我們趕快退回到第一層,(趕快蓋起來)
隱喻太獵奇沉重時,我們依然可以讓自己相信,犬之島的核心,終究是「狗」!
是十二歲的小男孩和他的那條狗,
我不相信那個眼淚沒有半點意義存在,
然後每個人心的心中,都有一位十二歲的小男孩,和你曾經養過,總是跟在你身後,在你受傷時舔舔你,吃了狗餅乾就很高興的一隻斑點。( ´•̥̥̥ω•̥̥̥` )
推薦度:🐶🐶🐶🐶🐶
看完想衝回家抱狗度:🐕🐕🐕🐕🐕
哭點:🐕🐕🐕
#這部配樂很棒和太鼓很棒(Alexandre Desplat)
#最好的觀賞方式是購入DVD一格一格停下來欣賞
#美學上無可挑剔
#以認養代替購買!!!
#小野洋子真的是你知道的那位小野洋子
#神秘客串卡司有山田孝之松田翔太松田龍平
所有溫柔都 是你的隱喻 大意 在 鍾文音 Chung Weny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綁在炸彈邊緣上的一條絲帶」,法國超現實主義評論家(也是捧紅芙烈達.卡蘿的藝評人)布烈東如此形容她。是時代評論者稱之的帶有一種屬於「孩童幻想似的血腥」特質。
雙重性,她一生都在蝶翼般的美豔溫柔與鋼鐵般的冷酷殘暴中的兩極中度過。
入夜了,她懂夜,整座墨西哥市的女人或許就屬她最懂夜了,因為她失眠,她與夜共枕,遂知夜之深。
燃燒的芙烈達(木馬出版,即將上市),三城三戀(大田,剩書不多了)
注視她,這愛與死的激情現世
----在傷害的土地上開出燦艷的花朵
那年我躲在陌生的繁華城市,直把顏料當空華萬行,直把畫室當水月道場。---@鍾文音 (推薦文)
注意我,我與眾不同,我要你知道我。……生命是艱困的,但,品嘗它。
----芙烈達.卡蘿。
我最初聽到「芙烈達.卡蘿┘的名字是很多年前我還是紐約藝術聯盟的學生時,有一個人在我的畫架背後吐出了這個名字,我聽見這個新名字,因而好奇地轉頭看是誰,原來是隔壁雕塑班的德國學生,他跑來我的畫室,說我的繪畫帶著邪惡之美,而這種超現實般的邪惡之美,正是芙烈達卡蘿繪畫的獨特標誌,因傷害流血後而開出燦爛的血色艷麗花朵,同時能將一場又一場的生命意外轉為意義的人。
那年我還沒三十歲,那年我感情淤積成傷,那年紐約大雪,那年我什麼都不是,那年我躲在陌生的繁華城市,直把顏料當空華萬行,直把畫室當水月道場。我離開島嶼,因為想要治療感情之傷。芙烈達卡蘿適時出現,我離開畫室後,直奔畫室不遠的書店(現在書店已經變成21世紀百貨公司),瘋狂尋找芙烈達,找到她的畫冊後,一個人在書店裡看了好久好久。這時候際遇又來埋伏了,一個男人因為看我在看芙烈達的畫冊,竟跟我搭訕,這個朋友叫尼克,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在紐約,也成了這麼大的城市裡我唯一還能尋到的老友。
我的生命自此有了芙烈達。後來去墨西哥兩回,根本都是尋她而去,去過她所有的愛情與出生場域,她的幾間畫室與博物館。她那激情的現世逐漸展演成我心中最燦麗鬼魅的心地風光。在墨西哥,我明白芙烈達的烈性之美,明白她的繪畫能量全源自於一連串的傷害,還有她那獨特的美學與意志張力「穿襯裙,裙襬有裝飾的洋裝,帶著刺繡的上衣,相配的長披肩,翡翠及藍寶石,鑲嵌了珊瑚的金銀飾品。┘她的裝扮也曾一度非常吸引我。
墨西哥人的烈性血性就像有國酒之稱的塔奇拉(Tequila,龍舌蘭酒),充滿著龍舌蘭植物的土地精神,一種即使生命已然荒旱也要活下去的性情,充溢在古城往來的臉孔裡,我總是凝視著那些被土地與古國文明深度刻畫的臉,想要從中讀出這個烈性民族所經歷的風霜與歷史無常。
也許從龍舌蘭酒的文化可以聞到那帶著高濃度酒精的烈火性情。連墨西哥女人都嗜喝烈酒,這個國家的人和酒神容易相處。就像芙烈達,如此美艷,如此獨特,一眼難忘,一眼就愛上她。後來我寫了書《三城三戀》,其中一城一戀就是墨西哥市和芙烈達。
她有多獨特,就意味著她的內心有多痛苦。她有多華麗,就似乎隱藏著更多的愛之荒蕪。
螫刺的愛。愛的另一面是痛,痛的另一面卻未必是愛。
生命和藝術,愛情與際遇
所以我起初來墨西哥,是因為卡蘿,後來卻是因為自己。
因為看見卡蘿,就等於照見自己那埋在慾望冰原下的底層面目;因為看見卡蘿,就等於撞見肉體的疼痛與有限之無法避免;因為看見卡蘿,就如同瞥見靈魂因為愛情而導致的破碎與哀傷。
因為看見卡蘿,就無法不見到自己的倒影。卡蘿是一面沾滿愛慾毒鉛的鏡子,光是照見她的自畫像者都會面容疼痛扭曲,卡蘿,一個高度渲染力的畫家。
因為提卡蘿,就不免要提及她終生所愛所痛的里維拉。
是再也沒有這樣的夫婦因為如此戲劇性地愛恨糾葛而著名一生,且聲名至死不休。靈肉所痛所苦都因為愛與死的無法分家,因為那死亡恆常如同那墨西哥高原烈烈陽光下的陰影總尾隨著愛,因此讓人逼視。
然而提及卡蘿卻也不得不及她的共黨左派情人托洛斯基(Trotski)。
我是無法忘懷藍屋,那曾是卡蘿的出生、成長與死亡之所,厚塗著深如寧靜海的大藍,一種接近死亡的寧靜感。藍屋四周那些繁密高大的龍舌蘭於今在主人遠逝後依然像是還在分泌著濃烈塔奇拉( Tequila)酒精汁液…..我是無法忘懷墨西哥國立預校的禮堂,那曾是卡蘿初次遇見里維拉之地。
我是無法忘記聖安琪,那曾是卡蘿與里維拉婚後的畫室,四周種滿了高大仙人掌,仙人掌總予我一種荒蕪與繁華並置的奇特感,長得像是植物卻宛如有著古老肉體與靈魂的樹種。
這麼多的無法忘懷,都因為卡蘿。
只消踏入藍屋入口,那象徵邪惡與毀滅力量的巨大神衹紙偶即迎接著人的古老靈魂,來此以靈魂見靈魂,否則肉身何在?卡蘿不存,僅存是她的精神意志與光芒。
她的傳統美麗服飾、日記是過往無法在畫冊裡無法見到的,於今親見,她像是活生生地還活在藍屋裡,逗逗猴子遛遛狗兒,和鸚鵡說說話,這是屬於卡蘿在繪畫之餘的生活,藍屋的畫室廚房與臥房,都拓印著女主人的鮮明個性,深鵝黃的廚房,蕾絲白的床巾,貼滿天主教還願牌的牆壁,代表著一生肉體苦痛的輪椅,標誌著一生精神永在的畫架….
卡蘿果真不死,即使她的遺言是:「離去是幸,願不再重返人間!」
離開這間藍屋,我的魂魄感覺有一角也長眠於此了,我願與卡蘿同眠。
卡蘿與里維拉,愛情的第一場意外
位在墨西哥憲法廣場後方的墨西哥國立預校舊址(現已改為博物館)標誌著一個才子佳人相遇的歷史時刻。那時的卡蘿不過還是個高中生,躲在禮堂作弄里維拉,且還語出驚人地對同學說她以後要幫里維拉生孩子,她知道她會和他在一起。(這樣的自信真讓人羨慕,而她也真的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墨西哥國立預校讓卡蘿發生了一生的兩次重大意外,一次重大意外是她在此遇見剛從歐洲回到墨西哥,應聘到墨西哥國立預校禮堂繪製壁畫的里維拉。另一次重大的意外是卡蘿在此讀書時的某日放學搭上了在預校附近市集的巴士,巴士未久發生車禍,造成卡蘿終生無以挽回的肉體痛苦。
這兩個重大意外都不斷地以愛的甜蜜和死亡的威脅,終生糾葛著個性鮮明的卡蘿。
在安靜的預校舊址遊蕩,東嗅嗅西聞聞,像個魅影惶惶。
我思考著我是否會有卡蘿的勇氣?最為一個女人,在那二十世紀初的保守年代,一切百廢待舉的革命初期,我如果活在那個年代,我能否有勇氣追求我所愛?我能否有智慧走過生命的黑暗幽谷?
在於今相對十分開放的年代,許多的女性不僅都無法實踐自己,何況是如果生活在卡蘿的年代(且還發生差點致死的車禍)。我但願我可以,永遠懷有卡蘿的精神,尤其在生命脆弱時,她的繪畫與愛情故事充滿療癒性,她對於美的堅持,充滿啟示性(女人不該因為受傷就忘了要去成為自己)。時光流轉,事實證明她比她的老公里維拉要強,作品要好,因為她的繪畫是從自性流露而出,而非像她的老公充滿技巧及為了成名的需索)。
芙烈達非常純粹,且從不受困身體,她讓靈魂飛揚。
每個人都要讀芙烈達,如此就有了對鏡的力量與受傷靈魂的撫慰。而了解她的入門就是這本書,一本以流暢敘述還原芙烈達生命現場的小說傳記,讓我們親漬她的美麗幽靈與親見她那栩栩如生的原創力,重要的是我們要感受她的生之激情,那無與倫比的生之熱情,此熱情能將其際遇裡所有的衰敗燒盡,展現如鳳凰浴火重生之美,這美就是創作,如果不是因為作品,芙烈達的故事再傳奇都是零。
即使明天生命將結束,她仍握著畫筆畫下最後作品:﹁西瓜,生命萬歲﹂,畫隱喻了生命萬歲,雖然生命歷程的傷害猶如西瓜果肉之血紅,但果肉中的西瓜籽卻埋藏著永恆的希望種子。
她的生命如海浪波濤,洶湧襲來。生命是苦的,但品嘗它。我但願我可以擁有那樣的生之激情,之於一切挫敗或者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