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作為一種文化。「厭世文化」是1990年至2000年後一代人所流行的次文化,其核心是顛覆過往推崇的正向思考與積極價值,並以戲謔嘲諷的方式在網絡空間發放負能量,調侃現實生活的缺憾。全聯這個企劃真讚。也順便來聽聽【認真聽】科普一下甚麼是「#厭世」。
.
【認真聽】#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自我療癒的一集 | 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76226469231639
.
#87張剛剛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用香腸油就能煲出好吃的#香腸筍丁煲仔飯 詐騙如此的猖獗囂張,讓人很氣憤又心灰意冷,但是飯還是要吃,影片還是要播! 今天的這道 #香腸筍丁煲仔飯 只要是因為方便操作又好吃,所以就做這一道吧~ 防疫宅在家的時間,我知道有很多人已經煮的很厭世了,所以偶爾也會叫叫外送,這也是方法之一,但是有的時候, ...
「我厭世所以我存在」的推薦目錄:
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自我療癒的一集 | 李長潔 😖
.
你覺得每天都打不起精神工作嗎?是不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積極正向、邁向成功的貼文就想要摔手機?是不是才剛放假就在想週一已經要來了!很好,那你存在。最近,偽小編因為開學太過厭世,每天哀哀叫,叫到好友特地傳訊給我說:「你也厭世太久了吧~有完沒完?」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厭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緒?為何我的生活會感到如此的無力與匱乏?甚至感受到憂鬱。如果說,厭世與憂鬱無可迴避地作為當代普遍的集體感情與情緒,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貫穿個人與社會的問題,並且承認厭世視為一種存在的姿態。
.
📌 #今天的內容有:
.
▶ 天啊我超級厭世der
▶ 當代厭世文化的誕生
▶ 厭世與憂鬱的思想
▶ 憂鬱的政治
▶ 精神痛苦跟馬克思主義有甚麼關係
▶ 厭世作為一種存在方式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f0t2lh12x608360yw9xoj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6wAF4BvDon7VWFyeUKfKI
.
📲 #FB 完整版: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76226469231639&id=208541192666847
----------
//// 完整論述 ////
.
▓ #所謂厭世的文化
.
「厭世文化」是1990年至2000年後一代人所流行的次文化,其核心是顛覆過往推崇的正向思考與積極價值,並以戲謔嘲諷的方式在網絡空間發放負能量,調侃現實生活的缺憾。各種以「厭世」為主軸的內容、梗圖、金句充斥在生活之中,像是「每天睡醒張開眼睛,就是想著我要離職」、「人生三階段:出生、不知道活著幹嘛、生命結束」、「我就爛」、「大家一起爛」。其他像是《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等。
.
從關鍵字搜尋來看,「厭世」開始大量出現於2016-2018年,一開始為真的「厭世」(想死),後來在「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出現後,「厭世」與社會處境與流行文化關聯在一起,相關詞彙如「風格」、「表情」、「臉」,主題例如「年輕人低薪厭世」、「厭世少年」、「厭世臉」樂團等。憂鬱當然是一直都有的詞彙,並且與「症狀」、「藥物」、「醫生」、「患者」,主要被表達為一種疾病,常見主題如「情緒容易失調,出現憂鬱的反應臨床上」。因此,我們大概可以稍做定義,憂鬱是一種情緒(emotion),而厭世是一種處世狀態(situation)。
.
未來學研究所的鄧建邦教授,在《台灣年輕世代對未來2030年的意象》的調查中發現,如果以戰後世代與現在年輕世代在工作態度與實踐上相互對比,有完全不一樣的條件。新型態社會對勞動者要求更多的「彈性」(flexible) ,其可能是在時間、空間、能力與報酬上不確定性與反脆弱性之間的拉扯。我們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鼓勵個人積極邁向解放、彈性移動,但另一方面卻更加重了多重結構性的經濟與地位的競爭。於是,厭世、憂鬱成為一種無能為力下的逃避手段。
.
既然努力失效,那就不要太努力,總之你認真就輸了。如果說憂鬱是一種情緒的內容,那厭世應該就是它的表現形式。厭世的表現形式,反映了歸因於個人、受制於制度結構、沒有出路的未來,也是一種對「正向思考」、「成功價值」的嘲諷與反擊。而厭世的表現,或是憂鬱的充盈,有著複雜的社會與文化脈絡。
.
▓ #厭世的思想脈絡
.
從《瘋狂簡史》(Porter, 2002)的討論來看,可以見到人類精神痛苦的歷史可以分成三大階段:希臘時代的體液論、中古世紀的靈魂論、啟蒙時期以降的主體論。也就是說,康德(Immanuel Kant)在啟蒙時代建立「理性主體」之後,人之所以為人,是以「理性」作為標準,而這個標準測量的背後則是「工作倫理」的運作,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好好負責地把手上的工作完成,你可能就是一個「失常」的「人類」。
.
更遑論19世紀精神醫學的機制建構與技術介入後,精神正常與失常的人類,成為現代人主體無時無刻審視自己本體安全的一種存在手段(Foucault, 1961)。「厭世」態度或許成為對峙個體失常與社會失序的一種策略。
.
這裡不得不提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對前述理性的人類社會之衝擊與質疑,現代社會的陰影產生了悲觀主義思想,尤其像是存在主義。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結合了海德格對於人獨特存在模式的看法,以及馬克思對於階級的批判,思考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在作品《嘔吐》(La Nausée)中,主角感受到每日的無聊無奈(ennuyer),便陣陣作嘔,這個噁心的感覺,使他察覺自身的存在。所以今天的我們,每天都焦慮到胃痛,是因為我們存在(?)而存在的本身,就是地獄,在(新)自由主義的情境中,就是永無止盡的與他人共處與競爭。
.
其他的厭世作品,像是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對現代性乍現的感受紀錄,或是,莎岡(Françoise Sagan)《日安憂鬱》(Bonjour tristesse)。都在在指出現代性出現後,人在情感與情緒上的複雜情愫,以及表現在憂鬱上的政治性。
.
▓ #厭世代的憂鬱政治
.
為何要將憂鬱政治化?因為這個憂鬱、厭世的個人情緒主題,反映個人主義的趨勢,在現代社會的晚近發展中,深深地被鑲嵌在個人抉擇、身體健康、社會制度、醫療知識、工作倫理之間。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地方,正是我們要突然發現要面對自己之處。
.
這種憂鬱的政治,可以分成四大類型:一般心理學解釋、強的社會建構論、佛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弱的社會建構論。我們傾向最後一種憂鬱中個人與社會關係的理解。即個人心理有深層無意識結構,隱含著個人生命史的偶然因素,但同時也包含了有意識的生物、社會、心理、身體納入到現代性反思中。
.
甯應斌和何春蕤(2012)在《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中提出賴希(Wilhelm Reich)的「民困愁城」觀點(people in trouble)。這個說法不只是說people客觀上處於一個有trouble的具體困境中,同時還描述了people的心理情緒,也就是為這些trouble而憂愁困擾的情緒。民困愁城因此不只是佛洛伊德的「愁」,還有馬克思的「困 」,它同時關注了社會現實條件以及心理情緒狀態。people in trouble不但有著弗洛伊德馬克思理論的豐富蘊涵,並且洞悉了一個時代的症候,似乎更為普遍與貼切地描述了人類現況。
.
我們的情感與情緒的痛苦狀態,跟著資本主義社會環境在勞動著,兩者產生互動的關係。例如我很討厭一句話「在壓力中成長」、「離開你的舒適圈」等等,看重表現效能、生產性與積極性,人們生活在忙碌、焦躁、過動的氛圍下,「焦躁」、「過動」的情緒某程度上,被視為可增加生產力與效能。
.
但情緒上揚後則無可避免地反跌到谷底,這個「抑鬱」的「不能動」就會被視為產能的缺乏、不負責任等。然而,此兩種各走極端的情緒,在當代卻成為普遍現象。
.
▓ #馬克思主義與精神痛苦
.
而個人的身心(個體),就成為自我與結構交鋒之處,各種「自我表達」、「自我品牌」、「正向思考」等等的觀點,都顯示出,我們要求一個人需要展現出完整、良好的個體化,其是世俗的、現實的、自由的、解放的,但同時卻也是一種被囚禁、被要求,充滿正負情感交雜。既然人是因為資源的獲得而能存活著,那最直接的關聯,就是勞動(labor)的實施,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移動途徑、追求解放的形式與生命評價方式。
.
於是你可以看到,無論許多感到憂鬱的人,其憂鬱程度被衡量的方式,常常會首先關連到「還可不可以工作」,工作倫理成為承受精神痛苦的理由。因為,人們害怕失業,擔心工作能力被削弱,恐懼社會地位下降,害怕失去自由與自主的權力。
.
▓ #精神分裂的我們 在社群媒體裡幸福與厭世
.
啟蒙時代以來的社會情感就是憂鬱,我們在個體解放又囚禁的愛恨交織中生長成現在的模樣,我們一路認得自由主義、批判主義、社會主義,面臨巨大現代資本主義體制與權力關係,自己要痛苦地做出決定。而進一步到當代社會的後現代情境中,他衍伸出來一種矛盾弔詭的、認真又不認真的生命態度。其試圖讓「意義」懸空擱置,流動飄盪(葉啟政,2005)。「精神健康」的要求變成一種嘲諷,「精神分裂」的表現則成為一種遊戲。
.
上述的個體特徵在人我關係加倍密集的數位時代變得更加劇烈,我們渴望招喚公共,卻又想保持個體自由。在某個作用下,正向積極的形象治理,就成為一種表現出個體化的重要顯現。諷刺的是,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社群媒體的使用,對心理健康有負面作用。
.
某社群媒體在兩年前推出了限時動態功能。限時動態的出現,雖然降低了發文壓力,但也因為發布變得輕鬆且具時效性,用戶們分享生活的頻率會更頻繁、更瑣碎,刷新內容的次數也更多。難怪大家都想要用限時動態,適當的貼文與刪文手段,這似乎有助於人們躲避在線上和線下不必要的關注,一方面可以建立自我形象,另方面又能夠開闢一條逃脫壓力的路線(周妏蔆,2019)。
.
▓ #那就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社群媒體裡的情感與情緒流體,快速湍急,變化莫測。在數位社群媒體中,時時刻刻「忽悲忽喜」。數位環境所提供給人們的「理想的自我」,像是一種揮別傳統社會的自由解放,但在自我籌畫、情緒管理、與面對惡的世界的失敗可能下,卻更加導致一種厭世與憂鬱的狀態。
.
在這樣的正負情愫交融下,我想,「厭世」搞不好是一種最安全的存在方式。想到葉啟政老師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的導言提到,進出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愛恨交織,無入而不自得,那是一種處世的修養(范綱華,2014)。一方面放下自我,感人身受,一方面貞定地與世間的悲喜保持距離。
.
厭世無敵。
|
#參考文獻
.
1. Foucault, M. (1961). History of madness. Routledge.
2. Porter, R. (2002). Madness: A brief history.
4. 何春蕤、甯應斌著(2012)《民困愁城》。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5. 周妏蔆(2019)。我寫故我在—年輕女性社群媒體之憂鬱貼文實踐。
6. 范綱華(2014)。本土理論再想像 : 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群學。
7. 游家權(2019)。不只是貧窮:淺談厭世的幾種成因。ROUTER文化研究。
8. 葉啟政(2005)。現代人的天命 : 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群學。
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在 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用香腸油就能煲出好吃的#香腸筍丁煲仔飯
詐騙如此的猖獗囂張,讓人很氣憤又心灰意冷,但是飯還是要吃,影片還是要播!
今天的這道 #香腸筍丁煲仔飯 只要是因為方便操作又好吃,所以就做這一道吧~
防疫宅在家的時間,我知道有很多人已經煮的很厭世了,所以偶爾也會叫叫外送,這也是方法之一,但是有的時候, 你會不會覺得是不是連外賣都不知道要吃什麼了, 而且還有一些外賣的東西帶回家裡吃,都變得不好吃了,這真的讓主婦傷透腦筋~
所以這段時間在家我都盡量煮的很簡單,基本上都是以不麻煩為主,就像今天這道香腸筍丁煲仔飯 也是這樣來的,那天買了一堆綠竹筍,涼拌、炒蛋、煮湯後,心想不如就來放進土鍋裡一起去煮飯,就這樣簡單地完成了這道香腸筍丁煲仔飯 。
我在家裡做了幾次,兒子吃了幾次給出了一點意見,發現真的是要把香腸事先煎過,再利用香腸由去炒米, 多了這個步驟真的會讓整道香腸筍丁煲仔飯的味道更為提升。
而最後淋進白飯裡的醬汁, 除了醬油外我也用了干貝蠔油,這點小小的鮮味,居然也讓醬汁多了層次,吃起來感覺有醬香之外還多了甘甜的海味。
來吧~做菜是開心的,吃飯是快樂的,好吃是讓人滿足的,現在就一起來看影片一起做菜吧!
【香腸筍丁煲仔飯需要準備的食材】
米2杯
綠竹筍1支
蒜苗1支
台式香腸4條
橄欖油 適量
水2杯
醬油3大匙
蠔油3大匙
水3大匙
糖2小匙
香油 少許
-
最後跟大家說 #支持老劉和我的做菜影片可以加入YouTube
#來youtube訂閱來做菜吧的影片吧:
http://www.youtube.com/c/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
#還有支持我們的團購, 杜絕詐騙請加入Line客服
加入line客服的粉絲朋友,先點開
https://lin.ee/wZTdqFZ
直接按加入,這樣就可以了😃
或是也可以用ID搜尋加入好友, Line ID搜尋@lifekitchen
謝謝❤️
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在 偽學術- 【認真聽】#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自我療癒的一集| 李長潔 的推薦與評價
【認真聽】#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自我療癒的一集| 李長潔 . 你覺得每天都打不起精神工作嗎?是不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積極正向、邁向成功的貼文就想要摔手機? ... <看更多>
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在 【厌世小孤影】用这个英雄我不知道什么是输,绝对T0射手的存在 的推薦與評價
点击订阅:http://u6.gg/sHKea大家好,本站是 厌世 小孤影YouTube海外官方频道国内官方站点:http://v.huya.com/u/1757672727每天更新,喜欢的观众欢迎 ... ... <看更多>
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在 [心得] 令人生氣的台北女子圖鑑- 看板Taiwan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無雷感想
看完一二集我只覺得編劇 把青澀單純寫成愚蠢白目
劇裡每個人除了小南全部面目模糊 我看了兩集還是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少數知道的人設幾乎全部都是 讓演員用台詞講出來的
浪費這麼好的資源跟卡司 令人生氣
無雷感想只有這多
防雷
以下黑特 我真的很生氣
編劇安排女主想去台北的動機
是參觀台北101然後看到 有人的高跟鞋斷掉還硬穿 小阿姨出來說 台北人都這樣
還唸了一段彷彿競選口號的 台北人怕窮怕醜怕失敗
????? 我資質駑鈍真的看不出來女主被台北的什麼給吸引
這齣劇表達女主的青澀
居然是讓女主化妝化得跟歌仔戲一樣去面試??? 等等 女主不是時尚相關科系畢業的嗎??
對時尚彩妝有強烈興趣才堅持樣去台北的吧??? 居然等到面試被噹才在找youtube學化妝???
還是編劇想表達 台南永康流行歌仔戲妝容?? 沒有吧?
第一集特別 Highlight 台南永康到台北永康
對台南永康的描寫很雲就算了
畢竟這齣戲叫台北女子圖鑑 編劇要的台南永康就只是個對比台北的鄉下
但對台北永康街的描述就只有東西很貴????
還有女主白目在那邊一直講姨丈怎樣 那一整大段都令人不耐
青澀單純 和 白目智障 是不一樣的事情耶 編劇大人
更不要說她在職場戲裡也一直在犯蠢 不是什麼新人常見的錯誤 就是蠢
最後 女主跟小南分手 說什麼我想要的不只是這樣
讓我一直很疑惑 女主到底是傻白甜還是野心勃勃的拜金女
以上
我太氣了 不吐不快 感謝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5.228.96.147 (瑞典)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663955901.A.F3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