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霪雨──致永不消逝的「最後讀者」 ◎羅智成
這一次的春雨
開啟了在兩萬年後達於全盛期的冰河期
但沒人注意到。
只有我和兩天後
在潮濕的露店讀到這首詩的讀者甲例外。
我們擔心這個城市還來不及
攀上它文明的巔峰
就已經陷進深睡不醒的雪季
而整個亞熱帶的風景與垃圾
將成為下一個文明的石油與煤礦
而在下一個文明之前很早很早的
這天下午
我和還沒有讀到這首詩的讀者甲
為躲雨而走進這家已蕭索的人文精神著稱的酒店
腋下夾著來不及撐開的傘和一份
永遠擔心經濟不景氣的報紙
神情一如
淋得濕透的旗幟。
旗幟們通常渴望風暴,即使被吹折也在所不惜
溼透的旗幟則整個糾黏在一起
像窩藏了一個標誌
或思想
或惡意
混跡在這個介於二十世紀末期和十九世紀末期
或上個冰河期與下個冰河期之間的
險惡環境裏。
我們,我和讀者甲,我們彼此之間的疏離
在於
我們並不曉得我們始終並肩列席
並在枯澀的眼底蘊藏著對彼此的期待
兩天後讀者甲在潮溼的露店
讀到這首詩,並短暫
被其中的訊息吸引
但他一直不知道作者甲曾和他相遇
在文明的每個險惡的時辰裡……
-
◎詩人簡介
羅智成(1955年1月21日-),出生於臺北市,詩人、作家、媒體工作者、文化觀察者。
台大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所碩士、博士班肄業。曾經長時期參與多種媒體的經營管理,如:報紙、雜誌、電台、電視製作、出版及通訊社等;也曾擔任過相關公職。現為文化創意事業負責人。
著有詩集《傾斜之書》、《光之書》、《泥炭紀》、《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地球之島》、《透明鳥》、《諸子之書》......等。散文或評論《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
-
◎小編 #三進 賞析:
〈93 霪雨〉一詩,收錄在2015年出版的《夢中書房》中,並且緊貼在序言之後、各卷詩作之前。1993年的雨,為何仍氤氳於2015的詩頁?
〈93 霪雨〉的內容,探討的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那個曾經告誡過你、向你諭示未來、無所不知的下筆者,可能也曾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春雨,與你在同一處躲雨。曾經(或者即將)透過紙墨,在思慮上經歷共鳴的兩人,極可能一度非常的接近,然而雙方並不知情。
羅智成將此詩置為《夢中書房》的序詩,為讀者營造了一種擦身而過的近身錯覺,一口氣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並透過末日諭示的緊張感,讓讀者不自覺屏氣細讀,為整本詩集佈置了極佳的閱讀情境。
不過,那又跟生態詩何關?躲雨也不行?
詩中的「我」,預言了此刻的春雨,開啟了一個兩萬年後達到全盛期的冰河期。一個遙遠的人類末日。有趣的是,雖然詩作中93年的春天,看似潮濕、雨量充沛,然而從2021年的今天回顧,那年的夏天過後,卻是近30年以來降雨量最低的一年。
今年剛好也是水情特別告急的一年,各大水庫頻頻探底,然而1993年比此更甚,不難想像當年的恐慌。
不確定是刻意還是巧合,〈93 霪雨〉以完全相反的情境,揭示了相等嚴重的天候危機。是越來越劇烈的天候變化,令詩人從該年暴戾的春雨,就已感受到天候的異樣?還是身處環保意識方興、末日惴慄的世紀末,詩人不自覺佈置了一個只為襯底,卻意外切合現實的場景?
無論何者,從剛經歷過水情危機的此刻,重讀這首詩作,臨場感竟意外的深刻。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生態詩 #羅智成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04.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食癒-樸門綠生活‧動手做好食 #作者亞曼老師專訪 Yamana Tarng #野蔓園實習生彭怡婷專訪 內容簡介: 當我們喝著豆漿,吃著豆腐時,可曾想過這是利用何種食材製成,而它又是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呢?原來利用薑科植物的南薑、薑黃、竹薑、茴香等香料,就能做出充滿南洋風味,色香...
我們與媒體的距離作文 在 關心羚 獸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國賓州獸醫學院工作犬中心的COVID19嗅聞犬
#台灣政府大大請先不要亂學
#工作犬跟領犬員的福利提升再來執行好嗎
#歡迎記者大大來引用報導
#不要再去下標在哪個動物帶原冠狀病毒了_我心很累
#不同物種的冠狀病毒都有各自的基因序列
#我們人類管好自己好不好
#COVID19簡直是真實世界的薩諾斯啊
這五天不斷在澄清到有點疲乏,從一個不甚專業的"獸醫師"寫出的業配文開始,到這兩天媒體在引用馬來西亞一個2017到2018的一個肺炎的研究,覺得怎麼又在上演去年COVID-19大爆發期間,對貓狗是不是會被感染這個新興病毒,或傳回給人類的可能被大作文章。我們也都聽聞,在某些國家,因這些不確定的恐慌消息,造成有的明明是好好待在家的寵物被遺棄或被殺害。人類們,你們知道有多少疾病,是正式被列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嗎? 講一個前年我有提醒過的疾病,叫做鉤端螺旋體,這個疾病在台灣,尤其是有大雨沖刷的6-10月,疾管局都會有人類感染的每年數據,獸醫師則會在這些時節或是特定區域活動的狗狗,也會特別注意,因為這個病,會讓狗的死亡速度比人類還快。那你們想想,那狗狗能說話嗎?牠原本也是好好的,但可能因為飼主的不經心:不打疫苗,帶去可能有病原的水域活動...等等。在牠倒在醫院的加護病房時,牠有怪你嗎?牠能選擇飼主嗎?
請大家回歸防疫的根本:戴好口罩勤洗手,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疑似有任何不適症狀,請遠離你家的哺乳類生物,就這麼拜託各位了~~~
正文開始:
因為接任警犬隊的獸醫工作也三年了,陸續不斷的為了牠們在進修,除了以前就常接觸的骨關節疾病,也特地去進修關節鏡,去年也報名了PennVET Working Dog Center的課程,想不到被COVID19影響,只能在線上完成。去年11月看到他們啟動了一個新的訓練計畫,就是培訓出一些嗅聞犬,可以經由嗅聞汗味,來聞出有可能是已感染COVID19的人。
在這篇文中提到,在今年4月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研究表明,這種病毒具有一種氣味,訓練有素的狗可以在尿液和唾液中識別出這種氣味。研究人員在挑選出的嗅聞犬:Tuuka,Griz,Toby,Rico和Roxie的幫助下,正在研究犬是否可以在出汗的T恤衫中嗅出冠狀病毒的氣味。在尿液和唾液樣本進行的研究中,狗可以96%的準確率找到該病毒,儘管目前正在研究使用汗濕的T恤衫,犬隻在這方面也有顯著的成果。從訓練用的轉輪測試下,一隻最快速的嗅聞犬,可以在12秒內找出陽性的樣本。除此之外,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之前,就會先採集犬隻的血樣和口腔拭子,以確保這些狗狗並沒有感染COVID-19。
狗可以聞到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來嗅探冠狀病毒,這些化學物質是通過人類細胞代謝時通過尿液,唾液和汗液等廢物排出體外的。這些化合物“就像是疾病的指紋”。儘管它們的鼻子與人的鼻子沒有區別,但狗卻具有超強的嗅覺:除了所有這些受體之外,它們的鼻孔還與數十條縱橫交錯的海綿狀隧道相連,使氣味得以流通,鼻腔裡有很多空間,可以讓空氣轉彎並接觸表面並被犬的鼻子感受器捕獲。
這些動物可以代替其他緩解COVID-19的工作,例如PCR試驗,這需要鼻拭子或口腔拭子,並且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進行處理。研究員表示,訓練有素的犬隻可以檢測出汗液中的病毒,它們可以穿越人群並迅速聞到感染而不會受到干擾,而且風險很小:研究表明,"SARS-CoV-2不能通過汗液傳播給人或動物"。
--
因為有這些超級狗狗,人類做不到的事,才有了不一樣的結果。
1.刊登在國家地理雜誌的原文連結: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article/see-dogs-trained-to-sniff-covid?fbclid=IwAR0U9WlU2FnfnkvfieaYyofBQjiunEA3_fK4thrYoooi2MpuUVTZJpFDEjE
2.四月份刊登在Plos One的研究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50158
3.美國賓州獸醫學院工作犬中心
https://www.vet.upenn.edu/research/centers-laboratories/center/penn-vet-working-dog-center?fbclid=IwAR1j5NVv_OgpkfmawBgw3ZLBFULQJUZClOOhspalZSG4q5ZtSZVSQstQe-E
我們與媒體的距離作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隨著科技進步、電子設備與網際網路的普及,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能夠與世界時刻連結。在疫情威脅的情況下,保持社交距離的因應措施,也促成了線上會議互動軟體的蓬勃發展,讓在家遠距工作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遠距辦公室或遠距教室的線上會議,往往比在實體空間進行時更容易造成注意力的疲乏,同時產生進而影響心理狀態與工作效能。如何透過技術來改善遠端工作文化?讓我們透過 BBC 中文網(繁體) 的這篇文章,看看技術的開發可以怎麼調整人的行為。
----
簡版電話「輕電話」(the Light Phone)。這款手機旨在排除智能手機所帶來的所有干擾。它只有一些簡單功能:打電話、發短信、上鬧鐘和移動無線熱點。
你還可以添加計算器、簡單音樂播放功能和播客。但它「將絶不會有社交媒體、瀏覽互聯網、電子郵件、新聞和廣告」的功能,該公司承諾。
在新冠大流行期間,「輕電話」銷量大增,因為人們在家很難徹底擺脫網絡的誘惑。
輕電話的聯合創始人唐愷威(Kaiwei Tang)表示,一半的輕電話用戶把它當主要手機使用。許多人在周末、度假和晚上則改用輕電話,因為他們需要休息一下。
如果是起草或編輯文檔,編輯軟件reMarkable提供一種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它看上去像平板電腦,但感覺是在紙上寫字一樣。該技術還能把你的手寫體轉化為文字檔用電郵發送。
但由於該設計是「讓你進入生產模式」,因此你不能上網瀏覽、接收電郵或是查看時間。
首席執行官萬伯格表示,各大技術公司把限制屏幕時間的責任留給用戶自己的做法很「虛偽」,而各種電子設備和算法都是本著讓人上癮而設計的。
他補充說,專注是我們最稀缺的商品。
...
推特前副總裁、如今是職場文化作者的戴斯利表示,如果你長時間不回電話或是電子郵件,那就全憑你老闆的恩惠了。
他補充說,現代工作模式整體上不利於集中注意力,「我們處於屏幕時間的崩潰點。」
(引用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6891562)
我們與媒體的距離作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食癒-樸門綠生活‧動手做好食 #作者亞曼老師專訪 Yamana Tarng #野蔓園實習生彭怡婷專訪
內容簡介:
當我們喝著豆漿,吃著豆腐時,可曾想過這是利用何種食材製成,而它又是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呢?原來利用薑科植物的南薑、薑黃、竹薑、茴香等香料,就能做出充滿南洋風味,色香味俱全的咖哩喔!
這是一本生活化與知識化的實體工具書。樸門的精神在於實踐,本書中,將以傳統手作文化為基座,透過每個人都會面對的生活之需,建構人人可從消費者成為生產者的可能性,以及人可與自然共生的永續生活。
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讓人開始想要「返樸」,回歸手工、天然的古早味食品。本書中,亞曼將告訴我們從產地到餐桌,如何選擇當季食材,運用純手工方式,製作出無添加物的食品,讓您吃的健康又安心。
本書特色:
■分享實作技巧
從古早味醬油、豆腐、麥芽糖、甜酒釀、米酒、米醋到起司,Step by Step完整傳授製作技巧。
■打造可食地景
教您如何在生活周遭中,打造一個可食地景,落實樸門自種自食的在地飲食概念。
■實現「呷自己」計畫
文化是生活味道的傳承,因此從生活與手作實踐中,重拾許多被遺忘的味道和文化。
樸門的精神在於實踐,讓我們重尋傳統手作智慧,進一步實現「呷自己」的計畫。
作者簡介:亞曼Yamana(唐嚴漢)
曾經營過有線電視、衛星電視、頻道媒體、建築、營造業等。近40歲時,因肥胖、高血壓、瀕臨中風危機,方才體悟生命的可貴而棄商從農,學習中醫、自然療法與有機農法。直到2003年接觸「Permaculture 」(簡稱樸門)開始,醒悟到人要健康的前提,必須是先有健康的環境,因此在距離都市最近的淨土—陽明山「半嶺」聚落,建立了與自然互利共生的野蔓園樸門教育農場(Yamana Garden),並成立「綠屋工作坊」實現自耕自食的目標,重尋傳統生活文化手作智慧。
近年受邀擔任台北市田園城市基地考核顧問,於各社區大學、學校團體、社區組織、知名企業等教授「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相關課程與場域設計實做工作坊,是國內少數具備豐富的大型農場實務與都市樸門推廣經驗者。更致力於推動「半嶺水梯田農地保育」、「吃自己種的米」、「呷自己」社群經濟等專案計畫,希望與同好一起用自己的雙手生產作物、手做自然的食物,分享傳統生活知識與經驗,過友善環境的生活。著有《生病可以自癒:樸門綠生活的健康自然養生之道》、《亞曼的樸門講堂》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