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謹慎入,雖然看完也不會有小禮物拿
Mountain Parka
有時候還真的不曉得怎麼翻成中文
『山系外套』?聽起來感覺過於現代感
『登山派克大衣』似乎也不怎麼有fu
最近在店內商品有好幾樣都跟Mountain Parka有關,
但對於還不是很了vintage領域的
卻覺得這東西看起來不是『很特別』
感覺外面就有許多版型相似的
這裏『插個播』:
古著一定要長得特別才叫古著??
現在的服裝史綿延的都是古著不斷的考究復刻再改良再復刻
真要特別的樣式也有,可能也得考慮走出店家後回家是否會穿它個幾次
當然如果你是穿搭駕馭高手,也請多多帶一些子弟出來
回來話題上:
其實『玩』古著真的並不難,因為你只是在玩
『聊』古著?就找些同好就好不用爭個你死我活
『穿』古著更是許多人掛在嘴邊的:我喜歡就好
『懂』古著,恩。。。決定要先從哪邊開始懂起?
從哪個點-線-面延伸下去會得到什麼?
我們今天的『點』便是:Mountain parka (開頭破題法)
從70s mountain parka這個中間點
向前向後個延伸的各不同面向,還有許多分支可以去探究
之前有跟大家介紹過『Parka』源自於極端寒冷天氣所需要的大衣
一開始從俄羅斯北部烏拉爾山脈的涅涅茨人的語言
其實一開始這詞據說翻譯成動物皮,因為當時常常以動物身上的皮毛
像是熊,狼來做成大衣覆蓋身上取暖,
有看過『神鬼獵人』的應該不難想像
總之『Parka』一詞出現就是跟『長版』『大衣』『保款禦寒』有關
不要夏天來跟我說要買短版的清涼用的『Parka』就好
當時上山,40s之前沒事一般人不會為了登頂或是插旗而登山
吃養自己都不夠了,上山通常都是『獵人』
另外還有就是『士兵軍人』為了打戰,像是最有名的就是
美國第十師山岳步兵(us 10th Mountain division)
當時在歐洲主戰區為了對抗德國而知名的精英部隊
執行的都是些艱困的任務,裝備當然也必須要
能夠應付不同的作戰需求而設計
而當時空軍中有名的B-9 parka由Eddie Bauer所設計,其羽絨的材質算是先驅
取代了當時覺得保暖的羊毛或是純棉材質,因為在暴風雨當中
棉或羊毛材質反而會增加作戰的危險性, 因此出現尼龍與棉混紡漸漸取代
二戰後,那些山岳部隊退休後仍然從事著登山與滑雪相關工作
而開始了這個登山與戶外運動市場的拓展
當時有個品牌: 『Holubar』 由Alice和Roy成立,至今仍是美國知名戶外品牌
1946年開始,他們從軍方的倉庫收購了一些二戰時期的裝備
來提供從事戶外運動的人,後來開始縫製羽絨睡袋以及製作parka還有背包
在當時要有更機能性的材質,不能僅僅靠著二戰的裝備材質
『尼龍』的使用在50s其實已經是種實驗性的革命性的材料
-
一開始以50/50為主,這是否有點熟悉?但可不是poly v.s cotton
而是nylon v.s cotton,這也是後來延伸到了大家熟悉的60/40
(還不熟悉?那更應該把這篇好好看完)
的確,Holubar開發了兩款Mountain Parka的經典樣式
一款是三個口袋加上一個側邊拉鍊袋
一款是知名的deer hunter上面兩個中型口袋下面兩個大口袋,
雖然這與當時軍用的野戰夾克也有相似之處
但連帽的樣式以及高領設計甚至是材質的運用
都在60-70年後的今天,仍然是美國最後歡迎的服裝外套之一
甚至影響了日後,登山活動更加普遍與盛行後
相繼出現的outdoor brand的樣式
-
之前也才介紹成立於1965年的Sierra Designs
其兩主理人也曾經在Holubar工作了幾年喔
從羽絨的運用到60/40材質到gore-tex的出現
的確是一次又一次在戶外運動運用材質上的突破
想想60年代誕生的登山戶外品牌,存活到現在的應該還能朗朗上口
(不用害羞,歡迎在朗朗個幾個)
而這樣的樣式為何也在日本影響有如此大
那就得提到當時背景的IVY 文化
也許有人已經知道,就是「Heavy duty ivy」!
在當美國大學生不只是穿著duffle coat 或是coach jacket
登山與露營和滑雪也成了他們的休閒運動
因此當時發跡的Mountain parka 也成了愛好穿搭之一
的確在日本取經常春藤文化時,也許也一併帶入到日本的服裝文化中
不過無論怎樣的『名詞一致』有些人對於講到羽絨就聯想到UQ的羽絨(?)
『外觀一致』覺得跟外面賣的沒什麼差別,就不感興趣,想要與眾不同
但走在路上不會被側目的那種(?)
如果不知道其『質量差異』的確就很難在『懂』古著這條路上繼續走
老實說,說到這裡要收尾才要講到今天的『主講品項』:
昨天簡單介紹過的『Rocky Mountain 』的Mountain Parka
在眾多品牌中,以運用『鵝絨』以及『鞣皮』的拼接知名
雖然因為當時製作背心的款式為其主打款
加上日後的推廣與名人加持,也比較能夠搭配其他服飾
不過別因為少見而忽略的這個唯一parka的樣式
也跟當時其他的品牌有很大的辨識度
加上與gore-tex合作,在當時也是開先鋒的parka款式
(也許等到有人青睞開始爭相購買的時候,早已成仙=no sale)
-
如果要『普通』介紹一個品牌一件商品其實不用太多篇幅
但要真正深入了解這個商品背後
起始環境的造就
文化綿延影響
革命與開創還有未來
甚至好的品牌在『製作流程』上怎樣『穩定』與『堅持』
真的也不是這樣一兩篇講述的完
-
也許可以因為純粹喜歡而更多深入研究,
但更多的是在未知的領域『因為了解』而能更加知道優劣
產品之所以會一直變化汰舊換新
當然除了資源、人力、還有環境
但不能遺忘過去開創的美好源頭
在與時並進的同時,能夠更加珍惜認真的品牌
當然前提是有人願意看到這裡,
雖然精靈也並不是為了讓大家看到這裡而寫
只是看到那些商品由衷地再次讓自己也回顧這些重要的時間軸
覺得也許更認真的看待物質本身,而非其他流言蜚語與風向等等
恩....可能明年會更好。(笑)
接著開頭說的,看完也不會有小禮物拿
因為這些知識本身就是個禮物(認真)
我們應該怎樣珍惜動物資源 在 女王的教室陳怡嘉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走過西藏,看見自己(下)】
地處高原的西藏,物資不充沛,有時午餐就在公路旁的小餐館解決,這些藏民的居所並不衛生乾淨,公共區域的廁所更是簡陋惡臭到令我們害怕(即使用口罩摀住口鼻都快暈倒,甚至到最後大家都練出忍功,幾乎都強忍著不太上廁所)。
導遊每日都說:「這餐不好,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但一趟旅程下來,我們不僅沒有「吃不好」的感受,反而餐餐驚喜,總是吃得又香又飽。
我想或許人生即是如此:我來此,不抱太高期待,隨緣且喜,一切收穫都當成意外發現,反而容易滿足;倘若帶著執著與高傲而來,便會看環境與一切都不順眼,苦了自己,也失去當下。
當不以期待和比較對照,就能單純從當下獲得滿足,人生便處處是發現,處處是幸福。
———
❤️貧窮或富有,不在外境。
其中一天,我們有機會到藏民家作客,體會真正的藏民生活,也很驚喜。
藏民團結,他們會一大家族住在一起,整個社區都是親戚,資源共享,互相照顧。家裡的環境多是充滿鮮豔色彩的自家彩繪,雖雜亂但溫馨,讓我意外的是:他們竟然沒有床鋪。一家子十幾個人到了睡覺時間,多是各自選家裡的一地隨處而臥(通常是廚房,比較溫暖),大家每天都睡在一起,感情融洽。
藏民的飲食也非常簡單,三餐都是糌粑、酥油茶,偶爾搭配風乾的肉類,甚至連青菜都久久才吃一次,每日重複沒有變化,這讓我對他們飲食的單調再感驚訝(我在臺灣每天都想著要吃什麼,食慾很重,來這裡跟藏民過日子,估計我應該很快就瘦下來了🤣)。
他們的葬禮也很有特色,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但由喇嘛決定。
在人死後三天,會請喇嘛來念經,喇嘛唸完經後就會知道這個人一生所做所為,倘若是行善積福之人,就能以最崇高的天葬為他送行,天葬是把人拆成108塊,讓老鷹啄食,他們說看過天葬會很震撼,覺得此生沒有什麼好執著(有機會很想領會一下,可惜沒這樣的行程安排);再來則有樹葬、火葬、水葬、土葬等方式,最低等是土葬,是挖坑直接將死者頭朝下埋葬,象徵進入地獄,而被喇嘛決定土葬的人,村裡是沒有人會來送行的。
他們還分享很多日常起居的智慧:用銀碗喝水吃飯去毒,在瞭解身體經絡的智慧下,用傳統方法,或拍打、或飲食治療疾病,幾乎不吃藥,也小心不吃進不好食物,因此都很健康長壽。
在這裡,佛寺與大自然都很美,民風也善良純樸,真心被這樣的環境所感動,也理解大家常形容西藏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除了地理海拔高之外,心境亦如是。
____
❤️需要與想要,永遠不同。
行前,沒有時間去添購厲害又輕便的行頭,到了整理行李的那一刻也無暇多思考怎麼搭配?哪件夠暖最暖?又礙於行李大小規定,最後,只能匆忙選了兩件保暖值還可(其實有更暖的,但我忙忘了)的毛衣,和一件最常穿但也不是最暖的黑色大衣就出發了。
到了珠峰那晚夜不能寐,倒是想了很多,把自己以前無謂的追求都想透了,然後也怕拍不出好照片可惜了聖母峰,竟然擔憂到不能睡。
深夜裡,寒冷中,想著明天該穿什麼呢?
最終還是兩件發熱衣、一件發熱褲、跟好友團購不到五百元的牛仔褲、米色毛衣、黑大衣、圍巾、帽子、手套。一切都是打破習慣,沒法選的簡單,那天一早五點出發,好冷好冷,但也挺過來了!
到了珠峰大本營,天氣熱一點,本想穿黃色風衣拍照,結果下車匆匆,便穿著好友說會顯胖的米色毛衣跟圍巾就上場,一切都來不及多思考,在最美的地方,覺得準備不周而自覺狼狽,但最終照片也還算過關。
最重視穿搭的我,無法忍受一成不變的我,來到西藏都跟自己預期的不同,並不是最保暖高級的裝備,也不是最喜愛、最漂亮的那套,卻也依然好好的度過了。讓我當晚感觸很多。
❤️你需要什麼與不需要什麼?
覺得有Gore-Tex很好,很輕很暖很好帶,但沒有也就這麼過,並沒有不好。
離開珠峰的那一刻,突然覺得其實人生真的就是「需要與想要,永遠不同。」
就像每天帶來帶去的泡麵零食,其實也不需要一樣,於是在離開珠峰賓館時,便把這些食物都留在房間、附上祝福紙條,都給了旅館人員;再過幾天,要離開西藏時,又因行李放不下的緣故,最終也把兩件毛衣與黑色大衣外套、附上祝福紙條,再次送給了旅館人員。
雖然帶不走又要割捨時,有些不捨,但想著西藏物資不豐,藏民比我更辛苦,相信這些物品應該會被珍惜,得以傳承,也就學著釋然了。
____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這13天的旅程,是第一次挑戰一個人跟團,圓了一直以來想來西藏的心願,每天行程都很豪華,吃好睡好並認識一群有趣的朋友,心靈很滿足。
在西藏每個行程都是百公里以上,越重要的行程,如珠峰、納木措更是一天坐在車上十幾個小時,行進四百多公里。車子每日開在不同的路途上,山谷、動物群、雅魯藏布江的清澈,或者各種蜿蜒到不可思議的山路,風景變換,天地浩瀚美麗。
我坐在車上幾乎無法入睡,但兩旁的風景卻每一分鐘都撫慰了內心。
來這裡原該是雨季,但幸運的我們卻每日都是晴空萬里,空氣清爽,藍天白雲,怎樣都看不膩。西藏的山都崇高綿延,但各有姿態,有時是綠樹滿布、有時只有薄薄的植被、有時是光禿禿的碎石、有時是巨大到令人震懾的岩石,也有覆蓋著積雪的雪山群。他們各具姿態,各有色彩,看著高山原野,以及山坡上、山谷旁放牧的牛群、羊群、馬群,這應是我頭一次看到最多動物的時刻,看著牠們各在一處悠閒低頭吃草,藏民們在一旁聊天野餐,就覺得無比放鬆羨慕。
我出發前與回來後,不分平日假日都是埋首於目標工作之中,也在各種責任身份裡,感到分身乏術的逼迫感。而這趟旅行,每日見天地山水,在開闊中釋放了自己,徹底享受放空的寧靜,也感受能夠千里而來,一償夙願,眾人成就的幸福。
來西藏預過生日,也是想總結出「不惑」之道。我發現最大的不惑之道就是「珍惜神所給予的,不貪求不屬於你的」,一花一世界,當你專注看著自己手裡的花,就會覺得它盛大美麗,無與倫比,也獨一無二。
但當你貪求不屬於你的,就會常生貪念,比較計較,患得患失;最終也發現,那些原不屬於你的,即使你用盡全力得到了一點點,也不會因此快樂,甚至更加痛苦,因為他們終究還是會失去,你卻在這些周旋波折中,又痛苦了好幾分,甚至留下一輩子揮之不去的牽累。
❤️ 「幸福=善良(信仰)+簡單」
藏民的智慧也是如此,他們的幸福來自於虔誠的信仰,因為信仰,所以相信善良,不願作惡,也不貪不求,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幸福=善良(信仰)+簡單」的公式。
相信神會給你該給的,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去掉了不需要的各種雜念,落實在今天,而不是過去與明天之中。
生在不同地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與習氣,每個人來這世界各有任務與期待,在西藏的日子難以複製,但心境卻可以長留心中。
做你當做,順勢而為,但順其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寫,不擋人、不強求、修煉心性,專注走一條利他也利己的路,相信神佛自有安排。
面對挫折,要記得如天地大山廣納其中,記得五千多公尺往下望的人事煩憂,可以無比渺小。
———
旅行回來的隔天,又立刻投入忙碌的工作與責任中,格外想念西藏的美好,甚至連領隊說的博士級「阿里轉山」行程都從害怕變成嚮往;在西藏的挑戰過關後,體內那股想要突破自我的慾望又蠢蠢欲動,下一個收服我身心的景點又會在哪呢?
也鼓勵大家趁早行動,世界之大之美,超越我們的想像!在旅行中,觀照與取捨,感受幸福,獲得能量,就是旅行的意義!
最後,也要謝謝此行認識的同團好友們、辛苦美麗的領隊小雙,與專業的一六八旅行社,因為有伴,大家有志一同,每天歡笑相聚,互相照顧,一起領受西藏之美,格外幸福!好幸運擁有你們😘!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沉靜取捨,直行無畏!」這是我在手帳中寫下的自勉語,最終希望自己記得這份沉靜安祥,這份開闊宏大!
#西藏
西藏印象︱一六八國際旅行社
我們應該怎樣珍惜動物資源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父母可以不要孩子的回報,但必須要教會孩子懂得惜福和感恩
東漢崔瑗在座右銘上寫著:「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這也許是中生代父母的心聲。我們記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現在也正在負責的撐著,父母的老後需求,回報著父母對我們付出的恩情。但基於現實生活的嚴峻,我們並不冀望,日後孩子的回報。我們希望自己有能力,可以安排好自己未來老後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不要求孩子的回報,卻不能不教會孩子,懷有惜福和感恩的心,並且做個可以回饋社會的人。
現在的孩子,生活相對富裕。要什麼有什麼,東西得來的不但容易,甚至會覺得理所當然,不珍惜物質,不懂得感謝,甚至還常常會抱怨。嫌學校的制服、運動服,材質不好;怨學校的營養午餐,不可口。他們沒想到,一分錢、一分貨,學校用的和吃的東西,要考量全體家長的收入,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那麼多的預算,投入在物質享受上。
我們小時候,鉛筆和橡皮擦,都要用到不能使用了,才有可能會添購新的。現在的學生,常常一開學,就買一套全新的文具。每個老師那裏,可能都有等待小朋友認領的鉛筆和橡皮擦。學務處也堆著孩子的衣物和水壺。反正東西不見了,爸爸媽媽就會再買新的。這是孩子對待物質,該有的正確觀念嗎?你的孩子,有珍惜你,賣命、賣時間所賺來的物質嗎?
朱子治家格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社會上的資源,確實是有限的。大家不應該因為花得起、買得起,就可以浪費。
常常在代課的時候,跟學生們分享故事。要他們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要珍惜現在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時間,好好地培養自己的能力,以後要靠自己養活自己,因為父母會老、會死,不會養孩子一輩子,有男學生說:「我可以讓別人養我啊!」我問他:「別人跟你非親非故的,為什麼要養你?你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培養自己的實力,長大後,要靠自己的一己之力,養活自己。可以自食其力的人,是幸福的,當你們有能力時,也要回饋給供養你們長大的社會,付出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
父母可以不要孩子的回報,但必須要教會孩子懂得惜福和感恩。孩子不是單靠父母的能力,就可以養大。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睜開眼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很多幕後的英雄,在默默的付出服務,清道夫的用心打掃,讓我們有更乾淨的環境;水電瓦斯天然氣的供應,讓我們有更便利的生活;警察維護治安與交通,讓我們更安全與安心,凡此種種,都靠著人的互助合作與參與付出,才可以讓生活舒適,便利。不要讓孩子渾然不覺別人對他的付出和服務,甚至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冷漠的置身事外。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扛起責任,付出自己的能力時,不要讓孩子先學會了,抱怨。
為了教會孩子惜福與感恩,常常這樣叮嚀自己:
一、給孩子足夠的物質就好。不要因為價格便宜,
就亂買東西。得來太容易的東西,大家都不會
珍惜。
二、東西壞了,先看能不能修,讓孩子有自己動手
修理物品的經驗,不但可以訓練思考與肢體協
調,還有可能產生失而復得的喜悅,不要馬上
買新的。
三、讓孩子參與家務,享受付出的快樂,也體會操
持家務的辛苦。
四、讓孩子了解與知道,物品的價格,不要吃米不
知米價。
五、帶著孩子表達感謝,常常說請、謝謝,也學會
在道歉時說對不起。
六、不要讓孩子以為,別人理所當然要對他好。社
會上也有很多居心叵測的人,孩子要有能力分 辨與保護自己,對他好的人,他要心懷感謝與珍惜。
七、允許孩子哭泣、生氣,表達情緒、表達意見,但父母要溫和的堅定正確的立場與態度,不能被孩子用情緒勒索與威脅。
八、讓孩子知道,所有的學習,只為了提升他自己融入社會,與適應社會生活能力,他長大後要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與回饋社會。
九、孩子的生活,不是只有上學。要讓他了解家庭和社會上發生的事,親子每天都要進行溝通與交流,感謝彼此的付出,為愛的存簿,存下積蓄。
十、做孩子的好榜樣。心懷感恩的過生活,負起自己生活的責任,珍惜每一個可以相處的當下,不要抱怨,發生問題時,想辦法解決,或是放下。
我們不僅要想,以後要留下怎樣的地球給孩子?更要問自己,我們要為地球,留下怎樣的孩子?來接續著跟地球和平共處。不要把孩子養成自私自利,只懂享受與浪費,而不肯付出,或不懂得惜福與感恩的人,遇到挫折,就想尋死。把孩子教養好,是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不要只出錢,養孩子,要多用心、用情,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你的人生,才不會一輩子,都被追逐金錢,所奴役。
孩子不會突然變壞,也不可能因為你陪他玩一次,就有了深厚的感情。親子的感情,要靠日積月累的相處和關懷,磨擦和磨合,才會磨出閃閃的亮光。不要只羨慕別人的親子感情好,那是人家下了十年的功夫,現在你開始努力,只要功夫下得深,一定也可以有水乳交融的親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