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旅行以後 以後,
我的心也跟著他們開始環遊世界!
非常謝謝OUTSIDERS MAG
特地從台北下來豐原深度專訪
為我們這一年的單車旅行做了很詳盡的報導
訪談過程中所討論的問題都非常具有深度
讓人重新檢視這趟旅行以後所獲得及捨棄的一切人事物
五月六日禮拜一訪談當天
外面下著傾盆大雨,看著熟悉的身影從馬路對面走來,OUTSIDERS主理人Wilis,老朋友一年多不見,除了白頭髮多幾根外,其餘沒什麼變,還是一樣OUTDOOR阿😆,旁邊跟著新面孔,是帥氣的企劃編輯Brook
訪談過程從開始出發,追尋人生的意義,接著聊到途中遇到的事物,然後一些因素而結束,過程中讓我們感覺又再次繞了半個地球
與OUTSIDERS的主理人與企劃編輯,暢談我們的旅程,就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般,雙方的理念、想法接近,讓我們有完美的契合,是一場非常棒的訪談
《旅行》其實就是到另一個地方《生活》
我們的旅行、我們的生活,都跟戶外習習相關
所以我們的旅程與《旅行x生活x戶外》都緊密的結合
我們認為的戶外生活應該是
《大家都能用最簡單最容易的方式去參與》
而不是還要《特地走出戶外、去參與戶外活動》
戶外本該就跟《生活》習習相關,融入在生活裡,不該被《限制》住,也不該有《門檻》並瞭解什麼是《需要與不需要》,然後開始重新檢視自己
就像我們這趟旅程,我們不該因為單車與行李所《限制》住,理論上應該更為自由才對,也不應該因為裝備及物品的《門檻》而被限制住,瞭解《需要》與《不需要》
從旅行以前
我的夢想就是將家中的桌子、椅子、櫃子之類的物品,全換成露營所使用的桌子、椅子、櫃子
是一種《家具帶著走的概念》
要露營就將家中的客廳打包,開著車就去露營
又或者是帶去戶外與親朋好友來場大自然宴席
想著未來只要將家中客廳打包
帶上一頂帳篷、睡袋
去任何地方旅行,都可以享受生活
因為你將不會再被侷限於《一個空間內生活》
而是沒有任何空間限制的自由生活
所以我認為《旅行x生活x戶外》一直有所關聯
這樣想,是不是家裡的《客廳》不在只是客廳,可以將客廳搬出戶外,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成為戶外活動的區域,任何家具都不該被限制住《生活與戶外開始緊密的結合》
家裡也不會因為沙發跟露營用品兩種重複性的東西重疊,導致家裡堆了一些物品,一種東西可以考量到是否兩用,這也是極簡生活中的一環
接著編輯Brook問到了為何取《旅行以後》這個名字
其實這個有很多層面的意思
《以後》是指從現在開始的未來,代表著很多未知的未來
從今以後、自此以後、旅行以後
旅行以前就思考著未來的人生想過怎樣的生活,想藉由這趟旅程去追求去尋找,卻沒想到在這趟旅行的生活,正就是未來我們所追求的生活,也就是旅行以後的極簡生活
原來繞了一大圈所追尋的人生,其實最終還是回歸原點
未來、以後,有一天我們會在啟程
完成我們未完成的夢想•••
想瞭解我們旅行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下方連結,裡面有我們與OUTSIDERS精彩的問與答😊
旅行以後 x Outsiders
1. 如何踏出了最難的第一步?如何說服最重要的家人一起環遊世界?
2. 一開始出發準備了什麼樣的裝備?最後精簡到什麼樣的裝備?準備什麼樣的拍攝器材?整躺旅程下來後,最後覺得最完美的裝備組合是?
3. 旅行到現在最喜歡的地方?是什麼特別吸引你們?可否推薦3處騎起來最舒適的路線(EX風景最優美、參加的在地活動最難忘、國家公園最壯闊….等等)
4. 在西班牙有一篇PO文:翻找垃圾桶的經驗,還有在美國FOOD BANK領取食物的經驗,其實可以看到食物資源分配不平均。能否於我們分享,當時看到這些完好食物的衝擊?以及對於人類現代的生存方式,能給予大家什麼樣的反思?
5. 在旅行回來以後,你們得到了很多體悟,關於生活、關於極簡、關於價值觀,請問當初在取粉絲專頁的名稱時,就是這個用意嗎?就是打算透過旅行來獲得什麼、或是釐清什麼?
6. 旅行前後,你們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7. 而旅行以後,在看過許多不同的地方,「極簡」生活是否就是你們最大的體悟?或是有沒有其他想法可以與我們分享?
#我們同樣追求著相同理念
#生活本該與戶外緊密相連
#最優質的戶外生活誌OUTSIDERS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ong Wai Man 八十歲的老婆婆擺地攤,被十多個警員食環圍捕,粗暴地抬上警車。這類新聞可能天天發生,但看在香港人眼裡,是仍覺神傷的。 新聞是比較出來的。林鄭月娥一年前競選特首,其中一項形象工程,是帶同政府攝影師,拍攝她在路上給了五百元給一位大陸乞兒。 這樣的人當了一年特首,今日香港究竟有...
我們同樣追求著相同理念 在 Wanderlust Channel 旅行以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非常謝謝OUTSIDERS MAG
特地從台北下來豐原深度專訪
為我們這一年的單車旅行做了很詳盡的報導
訪談過程中所討論的問題都非常具有深度
讓人重新檢視這趟旅行以後所獲得及捨棄的一切人事物
五月六日禮拜一訪談當天
外面下著傾盆大雨,看著熟悉的身影從馬路對面走來,OUTSIDERS主理人Wilis,老朋友一年多不見,除了白頭髮多幾根外,其餘沒什麼變,還是一樣OUTDOOR阿😆,旁邊跟著新面孔,是帥氣的企劃編輯Brook
訪談過程從開始出發,追尋人生的意義,接著聊到途中遇到的事物,然後一些因素而結束,過程中讓我們感覺又再次繞了半個地球
與OUTSIDERS的主理人與企劃編輯,暢談我們的旅程,就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般,雙方的理念、想法接近,讓我們有完美的契合,是一場非常棒的訪談
《旅行》其實就是到另一個地方《生活》
我們的旅行、我們的生活,都跟戶外習習相關
所以我們的旅程與《旅行x生活x戶外》都緊密的結合
我們認為的戶外生活應該是
《大家都能用最簡單最容易的方式去參與》
而不是還要《特地走出戶外、去參與戶外活動》
戶外本該就跟《生活》習習相關,融入在生活裡,不該被《限制》住,也不該有《門檻》並瞭解什麼是《需要與不需要》,然後開始重新檢視自己
就像我們這趟旅程,我們不該因為單車與行李所《限制》住,理論上應該更為自由才對,也不應該因為裝備及物品的《門檻》而被限制住,瞭解《需要》與《不需要》
從旅行以前
我的夢想就是將家中的桌子、椅子、櫃子之類的物品,全換成露營所使用的桌子、椅子、櫃子
是一種《家具帶著走的概念》
要露營就將家中的客廳打包,開著車就去露營
又或者是帶去戶外與親朋好友來場大自然宴席
想著未來只要將家中客廳打包
帶上一頂帳篷、睡袋
去任何地方旅行,都可以享受生活
因為你將不會再被侷限於《一個空間內生活》
而是沒有任何空間限制的自由生活
所以我認為《旅行x生活x戶外》一直有所關聯
這樣想,是不是家裡的《客廳》不在只是客廳,可以將客廳搬出戶外,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成為戶外活動的區域,任何家具都不該被限制住《生活與戶外開始緊密的結合》
家裡也不會因為沙發跟露營用品兩種重複性的東西重疊,導致家裡堆了一些物品,一種東西可以考量到是否兩用,這也是極簡生活中的一環
接著編輯Brook問到了為何取《旅行以後》這個名字
其實這個有很多層面的意思
《以後》是指從現在開始的未來,代表著很多未知的未來
從今以後、自此以後、旅行以後
旅行以前就思考著未來的人生想過怎樣的生活,想藉由這趟旅程去追求去尋找,卻沒想到在這趟旅行的生活,正就是未來我們所追求的生活,也就是旅行以後的極簡生活
原來繞了一大圈所追尋的人生,其實最終還是回歸原點
未來、以後,有一天我們會在啟程
完成我們未完成的夢想•••
想瞭解我們旅行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下方連結,裡面有我們與OUTSIDERS精彩的問與答😊
旅行以後 x Outsiders
1. 如何踏出了最難的第一步?如何說服最重要的家人一起環遊世界?
2. 一開始出發準備了什麼樣的裝備?最後精簡到什麼樣的裝備?準備什麼樣的拍攝器材?整躺旅程下來後,最後覺得最完美的裝備組合是?
3. 旅行到現在最喜歡的地方?是什麼特別吸引你們?可否推薦3處騎起來最舒適的路線(EX風景最優美、參加的在地活動最難忘、國家公園最壯闊….等等)
4. 在西班牙有一篇PO文:翻找垃圾桶的經驗,還有在美國FOOD BANK領取食物的經驗,其實可以看到食物資源分配不平均。能否於我們分享,當時看到這些完好食物的衝擊?以及對於人類現代的生存方式,能給予大家什麼樣的反思?
5. 在旅行回來以後,你們得到了很多體悟,關於生活、關於極簡、關於價值觀,請問當初在取粉絲專頁的名稱時,就是這個用意嗎?就是打算透過旅行來獲得什麼、或是釐清什麼?
6. 旅行前後,你們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7. 而旅行以後,在看過許多不同的地方,「極簡」生活是否就是你們最大的體悟?或是有沒有其他想法可以與我們分享?
#我們同樣追求著相同理念
#生活本該與戶外緊密相連
#最優質的戶外生活誌OUTSIDERS
我們同樣追求著相同理念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Wong Wai Man
八十歲的老婆婆擺地攤,被十多個警員食環圍捕,粗暴地抬上警車。這類新聞可能天天發生,但看在香港人眼裡,是仍覺神傷的。
新聞是比較出來的。林鄭月娥一年前競選特首,其中一項形象工程,是帶同政府攝影師,拍攝她在路上給了五百元給一位大陸乞兒。
這樣的人當了一年特首,今日香港究竟有幾腐敗?
看看林鄭的第一張受勳名單?什麼人得了勳章?
她感激的,是什麼人?這些人,為香港做了什麼?
豆腐沙中線,剪鋼根的醜聞,政府如何處理?問責官員對公眾安全的態度?
盤據立法會的保皇黨,如何阻止人民的議會調查事件?
香港特區政府有幾腐敗?
七月一日,酷熱下仍有幾萬人上街,就是對林鄭政府打分,對她施政的不滿,抗議特區政府對弱勢人士的欺凌。
她對北京政府,以致一切有關官僚都唯命是從,她的政治理念是什麼?
七月一日,是港殤日,也是中共黨慶。中共於1921年在上海成立,已經九十七年。
今年黨慶,黨媒大肆報導,習近平追求的政治理想。他說,中共追求的,不單是民族復興,還追求世界大同。
世界大同?
他說的,是中華文化裡面的政治總目標,《禮運大同篇》的理想世界吧。
那是來自《周易》第十三,第十四卦,天火同人卦和火天大有卦的世界觀,記述在《禮記.禮運大同篇》中。
孔子當時參加完一個重要祭典之後,對於魯國的衰敗,大發感慨。
他的學生言偃(子游)因此發問:
「君子何歎?」
於是觸發了孔子這一段「大同世界」的理想感言。這是孔子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理想憧憬,是中華文化的政治理想總目標。
《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個政治理想自孔子提出來以後,未有一個朝代做得到,但因為有這樣一個崇高理想,中華民族就有了一個總目標。
不論任何民族,任何國家,何種信仰,都是平等的。
只要是人,不論是貧、是富、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他的尊嚴,價值都是相同的。
沒有強凌弱,沒有眾暴寡,沒有種族歧視,沒有男女不平等。
大道之行也,是天下為公的,不是某人,某集團,某黨某姓的家天下的。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賢,是有德行有智慧的領導人。
能,是有才能的技術官僚。
賢,是百姓選出來的。
能,是由賢,領袖尋找出有能力執行政務的人。選賢與能的與,是舉薦的意思。
講信修睦,不但要講,還要修,與人相處,是現代人的大問題。工作不如意,永遠都是人事問題。
人與人的相處難,國與國的相處更不容易。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這就是天火同人卦的理念了。
只要是人,都應一視同仁。如果每個人,都只是親其親,子其子,那是不行的。
你的父母就親,別人的父母,就唔關你事,可以欺凌?你的兒女就是寶,別人的小孩,死了不關你事?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便是火天大有卦的理念。
一個社會的老人家,無論精神和物質,都有合理的安排,能不用憂心,更不用因自食其力做小販,而受執法人員的欺凌。
壯有所用。是合理社會,應讓每個成年人都可以發揮所長,人人都能貢獻社會。
幼有所長。說的是教育,理想的社會氛圍,正確的價值觀,讓小孩有最好的成長環境。
至於弱勢社群,鰥夫、寡婦、孤兒、老而無子和殘疾人士,都可以得到妥善照顧。
男有分,女有歸。
分,是半的意思。即春分,秋分。
男人是一半,未能完整。一個合理的社會,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女人的一半,要歸於這一半,便結合成圓滿的一。
人,一生的追求,是追回另一半,歸於完滿的一的境界。男一半,女一半,陰陽和合,剛柔並濟。這是平權觀念,社會上男一半女一半,缺了誰都不行。個人上,人永遠在追求先天的另一半,這就是一般人說的幸福。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所有的資源,財物,都要充份運用,不要輕易浪費。更不是個人私有的,不應收藏起來,剝奪其他人的需要。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如果有著數才肯出力,人類就完蛋了。你今天幫忙那些需要的人,你其實也依賴社會體制的照顧。
貨和力,即我們說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種種陰謀算計都被遏止了,人們不會一天到晚用計,諗著數,因為社會不允許,不鼓吹。
盜賊不作,盜是欺世盜名,假冒偽善,實則掠奪,陰謀、偽善,在大同世界是行不通的。因為社會有智慧,不被迷惑。盜賊不作,亂臣賊子都無所作為。
外戶而不閉。不是微觀的說你家不用鎖門,是指國家的門戶開放,與世界交流接軌;同樣是人,都可以平等往來,進行文化貿易的交流。這就是理想的大同世界。
由同人卦到大有卦,那大同世界,首先要突破狂熱的民族主義藩籬,破除自私自利,企圖爭霸的念頭,唯我種族至上,把別的族群視為讎仇。
民族與國家不同,民族是歷史長期的發展自然形成;國家則只是師卦和比卦的武力外交比拚。
大同社會,是「同人」和「大有」的結合。同人,即將心比心,同樣是人,站在平等的立足點上。只要真正發展眾生平等的概念,一定會吸引到豐沛的資源。因為和平、沒有衝突環境,自會形成充滿引力的效應,所有資源都會集中過來。
「同人」自然便「大有」,不但富,而且均衡,大家都有。
中共創黨近百年,一直拒絕中華文化。需要時,東一塊西一塊,拿來隨便說說,像孔子學院,原來是間諜組織,今日黨慶,又說什麼追求世界大同。
孔子的大同理想,正正和中共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
這是黨和領導人,和全大陸十四億人,都很清楚的。
香港今日很不堪,但我們文化,因為有這樣一個崇高理想的政治目標,所以,香港人仍有強大動力。
#習近平修憲 #孔子學院 #港殤日
2018年7月3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我們同樣追求著相同理念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