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Famous 成名在望
今年20週年了
2000年 我到首輪電影院去看了兩次
想想 這部電影應該是我這輩子唯一一部
去看了兩次首輪的片
(也就是現在說的 二刷)
日前 導演Cameron Crowe
與劇中三個最重要的演員/角色
飾演骨肉皮Penny Lane的Kate Hudson
飾演音樂雜誌記者William Miller的Patrick Fugit(他真的認不太出來了)
飾演Stillwater樂團主唱Russell的Billy Crudup
有一場歡慶20週年的線上圓桌會議
主辦者是誰呢?
就是片中音樂記者所供稿的《滾石雜誌》
但也不禁讓人想
如果硬底子演員Philip Seymour Hoffman還活著
他一起來憶當年該有多好
他在片中演的是出場時間不多 卻金句連連的傳奇樂評人Lester Bangs:
I'm always home. I'm uncool.
「我總是在家,我一點也不酷。」
圓桌會議在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0B9eKShnkY
#TinyDancer
成名在望 2000 在 陳德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月6日早上搭計程車到貓下去門口時,公車已等在路邊了。
就停在敦化北路上,閃著車燈,車頭向南。
Yellow也到了,她是這次的Project Manager,手拿車票和乘客清單,還有一支大聲公。
不多久,攝影師Jasmine也到了,然後阿寬意外出現。
本來的計畫是,他直接在露營會場「迎接」我們,但車上有他當然更好玩啊!
而且,這個他搞出來的瘋狂計畫,本人豈可不親自出來控場——或是,讓場面更失控呢?
為了籌備這輛專車,我們在臉書成立了一個四人討論群組,名稱就叫「Almost Famous」,成員還有此次出力甚多的阿光。🙏
從天馬行空的幹話、看似不可能被執行的各種點子、種種怪奇的構想,最後神奇地在10月6日上午十一點一步一步地就位。
車開來了,車頭車尾的跑馬燈真的亮著「 GQ 成名在望 德政專車」;酒來了,檸檬片也切好了;布朗尼做好了,包裝一如預期的合法Space Cake感;車票印好了,擺在車座椅上;兩顆藍牙喇叭用S型掛勾一頭一尾掛在車裡,前後對接,再連電腦,音場就有Stereo;我要載去會場的兩箱唱片也搬上車了。
接著,就是各個「海盜電台風」的乘客陸陸續續地現身。
這種企劃是很難排練的,很多關卡只能即興。
但我覺得阿寬和阿光這種人厲害的地方就是,可以在各種幹話和天馬行空之中依然把事情執行得妥妥當當漂漂亮亮,就是用一種很專業的態度在惡搞。
乘客踩著雀躍的步伐上車了,公車搖搖晃晃一路往南開,右轉和平東路,行經操場酒吧、大安森林公園(愛情萬歲)、Roxy Rocker、師大路口、以前的Spin(千禧曼波)、以前的@live、(我們青春時喝醉晃蕩過的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南海路、台北農產運銷公司,阿寬即興拿著大聲公導覽起來(他說:可惜今天舒國治沒上車)。
一小時的車程,音樂就這樣播著,跟著司機加速與煞車的節奏。
到終點時,我竟有點醉了。
我不會用《成名在望》 裡的那句「you are home」形容車上的時光,那會有一點矯情。
我想,我們只是一群電影中Lester Bangs說的那種uncool的人,深受流行文化毒害,希望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裡找點樂子而已,然後繼續在這裡生存下去。
我會這樣記得10月6日的中午:混亂又美麗的一個小時,一輛微醺的公車,搖搖擺擺開過台北市的精華地段。
這座城,偶爾仍會有乍現的miracle,the moment seizes us.
歌單:
The Beatles — Tomorrow Never Knows(迎賓音樂)
Junior Senior — Move Your Feet
Oasis — The Shock Of The Lightning
New Order — 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
Chemical Brothers — Star Guitar
Primal Scream — Rocks
Iggy Pop — Lust For Life (The Prodigy Remix)
林強 — 就這樣
Pink Floyd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David Bowie — Starman
The Beatles — Pennylane
Elton John — Tiny Dancer
Velvet Underground — I’m Waiting For The Man
Pulp — Disco 2000(送客音樂)
photo by Cht Jasmine for GQ Taiwan
成名在望 2000 在 愛看電影的波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波妞聊演員 法蘭西絲·麥朵曼
各位粉絲晚安🙆🙆今天要介紹的是飾演《意外》中最強老媽的法蘭西絲·麥朵曼,相信看過這部片的粉絲們一定對於她的精湛演技印象深刻,這部片也讓她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大家有猜對嗎~~
1957年6月23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
法蘭西絲·麥朵曼出生於美國加州,出生時就遭親生父母遺棄,6個月大時被來自加拿大的夫婦領養,養父母分別是牧師和護士,其他兄弟姊妹也都是領養來的孩子。之前她在一場地方電台的義演中,法蘭西絲麥朵曼這樣介紹自己:「哈囉,我是法蘭西絲·露易絲·麥朵曼,但我之前叫做辛西亞·史密斯。我1957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我自認自己是異性戀白人垃圾。但我的父母不是白人垃圾,我的親生母親才是。」
14歲時,她第一次接觸到戲劇,英語課老師讓學生們在下課後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她說:「我花了好多時間看書,但那卻是第一次文學書把我帶到觀眾面前。」於是之後,她開始大量參與學校的戲劇演出,但她卻從不曾當主角,但演出的卻都是好發揮的角色,就像一幅畫裡最亮麗突出的色彩。
後來,法蘭西絲麥朵曼進了耶魯戲劇學校,當時的室友正是憑《鋼琴師和她的情人》獲得第6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荷莉杭特。荷莉杭特後來還透露:「室友時期,法蘭西絲麥朵曼在參與美國著名導演科恩兄弟的第一部作品《血迷宮》後,喬伊柯恩就搬進她們的公寓,最後還跟法蘭西絲麥朵曼結了婚。」
她始終不覺得自己是名人,自認不漂亮,也與其他女明星不一樣,她沒工作時絕不化妝、鄙視整形,甚至從來不帶化妝師去片場,她說:「我不做任何改變自己的行為,我當一名演員不是希望美美上鏡。」自1997年的《冰血暴》後就不再為電影宣傳,也推掉大部分專訪,她說:「我不像其他演員一樣當宣傳機器,因為過去我一直是這行業的邊緣人。」始終不覺得自己是名人的她,當粉絲上前索取簽名或合照,她總一口回絕:「我現在不做這種事了,我只演戲。」
她不喜歡好萊塢的假惺惺,事實上,好萊塢也多次判她出局。在她的演員生涯中,一直都與美女角色無緣,因為在好萊塢,她的外型讓她第一眼就被畫叉叉,她說:「不知道有多少次,選角導演說我太老了、太年輕了、太肥、太瘦、太高、太矮、皮膚太白、皮膚又不夠白,但總有一天,他們會需要兩個極端裡的另一種人,我就等著當另一種人好了。」然而她知道,好萊塢絕對需要非典型角色,所以她擅長變成「另一個人」。就像高中時期的戲劇一樣,她多次演出邊緣角色,有時甚至只有短短的出場時間,卻成為觀眾眼中最鮮活、立體的角色。像是在電影《成名在望》,儘管角色不吃重,卻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她在《意外》飾演的「蜜兒芮德」,穿著修車工的連身褲、剃短後腦勺頭髮、走路跺著腳,加上隨時都在憤怒的眼神。她說:「這個角色的背要直挺挺,走路要像男人一樣,我把這個角色當男人來演,這個角色身上看不到女性或母親的樣子,只有與女性觀感不相容的憤怒和暴力,這個角色不是用來讓人開心,是向這個世界投擲一枚汽油彈。」
今年,憑著《意外》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她,她在得獎感言最後送給現場所有人兩個字 “Inclusion Rider”(包容條約),她解釋:「這項條約的意思是,大咖演員有資格提出要求電影的卡司、抑或是工作團隊,裡頭至少要包括 50% 的多元性,不論是性別層面或是種族層面。」影后果然人美心也美,誰能不愛她呢!!
法蘭西絲·麥朵曼較著名的作品有:
1984年《血迷宮》
1985年《XYZ謀殺案》
1987年《扶養亞歷桑納 》
1988年《 烈血大風暴》
1989年《Chattahoochee》
1990年《魔俠震天雷》、《致命檔案》
1991年《屠夫的靈媒嬌妻》、《巴頓芬克》
1992年《Passed Away》
1993年《銀色.性.男女 》
1995年《Palookaville 》、《Beyond Rangoon》
1996年《驚悚》、《冰血暴》、《Lone Star》、《溫情滿人間》
1997年《火線浮生錄》
1998年《Johnny Skidmarks》、《天使之戀》、《古靈精怪瑪德琳》
2000年《成名在望》、《天才接班人》
2001年《缺席的男人》
2002年《桂冠街區》、《疑雲重重》
2003年《愛你在心眼難開》
2005年《北國性騷擾》、《倩影刺客》
2006年《我的好野女友 》
2008年《即刻毀滅》、《B咖妙管家》
2011年《變形金剛3》
2012年《心靈勇氣》、《馬達加斯加3》
2015年《恐龍當家》
2016年《凱薩萬歲!》
2017年《意外》
2018年《犬之島》
#超帥的朵姊
#超級有個性的好萊塢女星
#不化妝也還是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