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臉書歷史動態,發現了八年前跟兩年前我所做的蛋糕照片,圖片中八年前跟兩年前的蛋糕作品就完全不一樣~~
八年前那張,當時我的眼睛才剛發病,每天都覺得人生了無樂趣,雖然我找了很多事情做(如畫數字油畫,這要拿放大鏡)但仍然不敵視力一天一天減退,我一直給自己洗腦,寧可相信是內科醫師(不是現在的主治哦!)說的是血糖降太快引起的,也不願相信是眼科診所醫生說的病變。
那時候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烘焙~~因為在這個世界還不至於要用到太多眼睛(就是即使視力模糊我還是可以做,閱讀、裁縫都得靠視力)
我沒辦法去上課,只能自學~~買了很多書來看,因為有血糖的問題,醫生要我減重,我一直覺得要看低卡的食譜,所以那時候我買了不少低油低糖的點心書,裡面有一些不少的觀念,也算是一點小小的收獲。
那時候我也自己學做麵包,老實說完全沒有概念的我,從網路、書籍學到一些觀念,也看社團裡別人的提問及經驗分享,把這些內容記在我腦子裡。
我不能提問也不敢問,因為我為了做糖尿病患者也能吃的麵包、點心,我必須把食譜中大量的糖給減掉,甚至到後來把麵粉也改了(粉一旦改了,吸水性不同就要自己調整液體)只能自己默默的改、默默的試。(怕問了會被說~誰叫妳不依照原比例做,但沒辦法,原比例一看我就知道會升糖)
如果有機會再讓大家看看我以前做的麵包和現在的~~
我現在想想,當初怎麼會有勇氣拿自己做"失敗"的麵包給張醫生吃,哈!(當時覺得是成功的~~但現在回想起來不算是OK的,只能說現在技術有進步)
下圖那個八年前的蛋糕,當時我也覺得是成功的,但實際上它沒有打發,雖然有烤熟,但完全沒有長高,蛋糕體是比較紮實的,不像現在做的是鬆軟的口感,還帶點彈性。
八年前我用低筋麵粉、砂糖,三四年前我開始改用生糙米粉、全麥粉或米穀粉及天然代糖做點心、麵包,甚至連中式的點心,我也減少使用高中低筋麵粉,連糖都不加。(內餡買現成的,所以那是有糖,但我盡量挑糖份最少,少食品添加劑的)
這些觀念、技術都是要靠自己一點一點的練習、觀察出來的,不是一夜之間就有的。
當時,兩眼視力不到0.1,快要失明的我,靠著烘焙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如今,兩眼視力恢復正常,雖有小問題,也靠著烘焙做我想吃的東西,把成品送給我最想感謝的人~
不管做什麼事,或者治療疾病,都不可能是一夜就能練成、一夜就能治癒,要用耐性與毅力去完成、去對付它。
我的偶像是華裔網球名將張德培,他十八歲就拿下了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冠軍,他的名言—「成功無捷徑,唯有努力與毅力,才是成功之道。」
我常用這句話來跟自己說,不管做什麼事、治療疾病,再苦、再痛、再難都要撐下去。我也很感謝自己當年沒有因為眼睛的疾病而放棄了自己,不然我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把這段內容送給和我一樣的朋友
#也許你們現在正因病所困惱
#害怕擔心的情緒一定會有
#請相信醫師相信自己
#撐下去就會看見人生中的彩虹
成功之道 名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給陳奕迅的公開信》
Eason,
雖然自己會哼幾句《明年今日》和《富士山下》,但從不是閣下的歌迷。
本人絕少同一話題連寫多篇文章,今次破例,只因為你 - 我認為是知識分子的歌手。
英國名牌大學榮譽博士、站在母校台上向年輕同學分享成功之道、過去行為舉止相對正派,這些都是我對你的印象。
令尊翁裘大,替兒子取名亦大(奕迅), 用意明顯 ,你亦不負所託,大有成就,迅速成為香港年青人偶像,名成利就。
本欄從來希望香港人不應自相殘殺,所以對楊千樺周柏豪等從不嚴詞苛責,各有前因,得饒人處且饒人就是,但對於閣下「割席」新聞,雖然事發多日,至今仍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割席一事,個人相信是經理人意思多於閣下意思,但,有分別嗎?
陳奕迅三個字,已經不只是一個以唱歌謀生的歌手這麼簡單,某程度上,代表了香港年青人成功的榜樣,憑個人努力在國際上打出名堂,蛻變成為一個圖騰。
毫無疑問,今天的陳奕迅已經不愁衣食, 正如發哥周潤發名言:「最多咪搵少啲囉」, 我相信疫情過後,你將會讓女兒出國留學,既然如此,會否考慮一家人陪伴女兒升學,遠離這是非之地?
我們的特首,當年也有完美計畫前往英國陪伴兒子讀書,房子也買了,最後改變主意……以後的已經是歷史!
作為一個香港人給另一個香港人的意見,我希望你認真考慮,舉家離開香港、離開萬惡的金錢、離開鋪天蓋地的詛咒……
重申一點,離開這兩個字,絕無排斥的意思,衷心希望你們一家人開開心心地生活。
更重要的一點,離開了這一切, 讓割席事件煙消雲散,就是自我履行了當日站在大學頒獎台上對師弟師妹們的勉勵: " What is the meaning of success? Success is having a very kind and loving heart."
成功之道 名言 在 賭Sir(杜氏數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節錄自《#碌葛男人嫁得過》by #賭Sir — 撰於2018年 】
《有大學讀 唔通唔讀?》
賭Sir我真係阿Sir嚟,我教數學補習。每年中六放榜,都有學生好頻能,分數中中庭庭,高不成低不就,究竟讀大學?抑或搵工?賭Sir我又要化身顧問。
「夠分梗係讀啦!唔夠咪搵工囉!」有啲社會碌葛係完全唔理解仔女嘅人生交岔點喺邊,深信學歷高前途好。
伯母,今時唔同往日啦!喺香港地,唔夠分都有得讀,夠分唔讀亦無妨。
點解唔夠分都可以讀呢?因為有樣嘢叫副學士,即係未算學士,但可以讀住一兩年先,成績優異就可以駁返上大學,真係讀學士。
夠分又點解唔讀,要走去搵錢呢?因為學歷膨脹,沙紙唔值錢,以前大學生吃香,源於物以罕為貴,依家周街都大學生。莫講話學士啦,博士都大把!
新一代人,有新嘅顧慮:「媽咪媽咪,學歷高係咪真係前途好?大學係咪真係值得讀?」
嗱!【讀大學】嘅優勢、【唔讀大學】嘅劣勢,唔使我講你都知。以下嘅篇幅我會反過嚟講下【讀大學】嘅劣勢,以及【唔讀大學】嘅優勢,計吓條數,將現實世界嘅真象,客觀而全面咁分析出嚟。
【讀大學嘅劣勢】
若然不幸入到大學,每年學費$4萬,四年制順利畢業盛惠$16萬,榮升債仔。萬萬聲,仲以為打麻雀。
打咁多萬子,贏到啲咩呢?贏到張沙紙,成為大學畢業生,好嘢!
根據香港政府2018年嘅統計數字,全港720萬當中,有120萬人係學士或以上,即係每6個就有1個。
每6個人就有1張嘅紙,有咩咁值得別人優待?真係值得花16萬去成為骰仔6面之中嘅其中1面?
以前矜貴唔代表永遠矜貴,用以前嘅價值衡量依家嘅嘢,只有社會碌葛先會咁碌葛。思捷環球2007年股價$133,依家值$2.1。你依家係咪肯用$133去買?社會碌葛就係肯。
【唔讀大學嘅優勢】
若然醒目唔讀大學,首先梗係慳返$16萬嘅學費先啦!
唔好話我市儈,呢筆數都唔少嘢。2016年香港嘅大學畢業生月入中位數只係得$13883(仲未折算返通脹,都竟然仲低過廿年前1996年嘅$15404!)中位數嘅意思即係月入$13883已經搵得多過一半嘅大學畢業生。將月薪乘返12,計返年薪,恰好就係$16萬幾。
慳返$16萬,等同於你有條大學畢業嘅奴隸,每日返工忽必烈打仔--大汗疊細汗,捱曬騾仔,每個月頭畀曬成份糧你,全數進貢,十十奉獻,磅水磅足12個月,爽唔爽?
慳返筆學費都事小,慳返4年時間事大!
早4年投身社會,了解社會運作,發展學術以外嘅一技之長,見識世面,擴展人脈,甚至搞下生意等等,讀一世書都學唔到。就算唔講呢啲虛無縹緲嘅優勢,我就繼續實實在在咁講返嗰$16萬學費。
$16萬學費,配合投資,4年可以變成幾多?
以下會用 #社會精英 一致睇好嘅 #比特幣(#Bitcoin)換算一下。公道起見,我當喺首次泡沫嘅高位買入,再喺最近中美貿易戰谷底微彈嘅價位賣出,折算返盈利率。
2011年7月,比特幣經歷首次泡沫,由幾蚊美金升到$31美金;
2018年7月,比特幣經歷巨型泡沫,由萬三蚊美金,跌返落$6387美元。
經歷7年,比特幣總共升咗【6387 ÷ 31 = 206倍】;
換算返每年平均升幅【206^(1/7) = 2.14倍】。
$16萬投資比特幣,4年後變成【$16萬 × 2.14 × 2.14 × 2.14 × 2.14 = $336萬】。
一般大學畢業生要幾耐先儲到$336萬?$16萬,提早4年投資,複式計算嘅力量好大!
【一個重要的反駁】
「賭Sir,估唔到你咁市儈囉!讀書求知識、造學問嘅嘢,邊有得用嗰幾百萬臭錢去衡量架?」呢個問題係社會碌葛嘅最後一道防線,我依家就刺穿埋佢!
大學生走堂如食菜,圖書館亦可以唔入,書都唔使鋤。閒時做功課,參考師兄師姐以前嘅答案,俗稱爬Source。想考試過骨,刨下教授上堂嘅PowerPoint,背下啲Past Paper答案,搞掂。
當然,又唔可以怪曬大學生,事關好多大學教授都教得好Hea,棟篤企喺度照讀PowerPoint飛Slide,又怕出卷太難,學生會畀負評,影響續約,功課考試都唔敢大改。
以上純粹個人偏見,但讀過大學嘅讀者相信都心照,似返個讀書人嘅同學,真係佔大多數?
最終,有心讀書嘅,都係靠自己去圖書館或者上網研習,所以,係唔係大學生根本影響唔大,升唔到大學嘅,同樣可以去圖書館,或者上網自學任何知識。
終極反問:其實大學嘅課堂絕大部份都歡迎旁聽,劍橋哈佛牛津嘅完整課堂甚至可以喺網上睇,若然一心求知識、造學問嘅,使乜讀大學?隨時可以上,仲要慳返筆學費,點解唔咁求知?因為無沙紙。
不認不認還須認,社會碌葛讀大學,最主要就係買沙紙,造學問只係可有可無、隨緣不強求嘅副產品。
【公道比較】
換言之,讀大學唔一定有知識。同樣地,讀大學雖然唔可以全職返工,但亦可以兼職,唔一定無工作經驗同人脈。要計算大學抵唔抵讀,應該咁樣分析:
※【讀大學】 = +沙紙 + 4年兼職 - $16萬學費 - 4年時間
【唔讀大學】 = +4年全職
社會碌葛決定讀大學,只會諗:有咗張沙紙,$16萬學費畢業後總會賺得返。但事實上,應該係咁比較:
【讀大學】 - 【唔讀大學】
= ( + 沙紙 + 4年兼職 - $16萬學費 - 4年時間 ) - ( + 4年全職)
= +沙紙 - $16萬學費 - 4年時間 - 4年全職與兼職的差額
要得到一張大學沙紙,除咗要付出$16萬嘅金錢成本,仲要付出4年嘅時間成本,以及4年全職而唔係兼職嘅工資差額(以及經驗),即係機會成本。
若然利用傳統經濟學嘅思維,夾硬將時間成本同機會成本變曬做金錢去衡量的話……
首先,4年時間,可以將$16萬投資滾大,就算唔夠眼光投資比特幣(變$336萬)而只係保守地投資「終極大籃籌」港鐵股票:
2000年11蚊,2018年44蚊,18年升咗4倍,平均每年升咗【4^(1÷8) = 1.08倍】
即係平均每年升8%,仲未計股息。
$16萬投資港鐵,4年後變成【$16萬 × 1.08^4 = $22萬】
至於全職同兼職嘅工資差距,我攞個大概:全職每月萬幾,兼職每月幾千,就當差距$1萬,日積月累4年已經$48萬。
(你可能反駁:兼職未必每月得幾千,筆者未畢業亦每 月幾皮,超過港人月入中位數,但記住我計嘅係差額,就算兼職月入唔只幾千,全職一定搵得更多,當差額$1萬唔過份。)
換句話講,保守估計,讀大學嘅成本(機會成本)至少都應該係:
(學費 + 投資機會) + 全職/兼職差額
= $22萬 + $48萬
= $70萬
總結一句:若然你認為大學畢業生嘅身份,可以為你至少賺多$70萬,又或者你主觀地認為張沙紙可以為你帶嚟價值超過$70萬嘅成功感、滿足感、諸如此類,大學絕對讀得過。
查實上述嘅道理,一字咁淺,好難唔明,甚至直頭係老生常談,唔少人都討論過。究竟社會碌葛係憑咩妙計去守住自己個腦,過濾啲道理呢?我教大家兩招:
假設上述嘅道理,係一個無讀大學嘅人話你知,你咁應對:
【唓!你讀唔到大學之嘛!梗係咁講啦!】
假設上述嘅道理,係一個大學畢業嘅人話你知,你咁應對:
【唓!咁你又讀?自己享受完就講風涼話!】
用呢個邏輯,無論邊個講道理,都可以左耳入右耳出,堅守社會碌葛之位。
講開又講,呢一招更可以進一步推而廣之,應用喺任何道理。當成功人士分享成功之道嘅時候……
假設講嘅人尚未成功,你咁應對:
【唓!係得嘅,又唔見你成功?】
假設講嘅人已經成功,你咁應對:
【唓!你都成功咗,講乜都得啦!】
做社會碌葛一定要識呢招殺手鐧,否則呢個世界古往今來咁多至理名言,好容易變醒目。智慧係返唔到轉頭,當一個人叻咗,就蠢唔返。睇路啊!
#有趣統計:
蓋洛普於2013年的《內部高等院校首席學術人員調查報告》指出96%高等院校首席學術人員評價自己的大學院校課程,能好好準備畢業生,進入職場工作。但報告同時指出,只有14%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在大學所學的,能幫助自己在工作中應用。更嚴重的是,只有11%僱主認為,大學所培訓大學生的技能及知識,能幫助他們的業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