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好書分享:《Marilyn Monroe: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
「生命是如此短暫,它或許太短,也或許太長,
唯一能確定的是,它一點都不容易。」
源於瑪丹娜在《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MV中致敬瑪麗蓮夢露的橋段,兒時的我常將這兩位人物混淆,且對書呆小孩而言,金髮尤物與我何干?故始終沒興趣細究夢露種種。
直至2012年,一部短命美劇《名聲大噪》(Smash)開播,我才知曉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這個離一般人很遠,印象大多停留在性感偶像、金髮傻妞,或是在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生日慶祝活動中,穿了件閃閃發亮的米色緊身裙,千嬌百媚唱「生日快樂」之傾國妖女,實際上,不總是如天邊星子般璀璨明媚,而擁有黯淡坎坷之黑暗面。
瑪麗蓮‧夢露的本名是諾瑪‧珍(Norma Jeane),幼年期在寄養家庭和孤兒院間輾轉流離,一頭蓬鬆豐厚的金髮並非天生,原本頂著被傳統審美觀視為平凡無奇的咖啡色頭髮。她看似嬌憨迷糊,實則敏感聰明,連走路姿態、一顰一笑,皆經過細心研究、反覆練習,才建立了顯著個人風格,成為螢光幕上迎合大眾喜好,風靡萬人之絕色佳人。
歷經悲慘童年與不幸婚姻,諾瑪‧珍將母親的夢想作為自己的夢想,立志成為大明星。年紀漸長,她意識到自身魅力能吸引男性,便將「性」當成工具,掌握主動權,一步步扶搖攀升。
社會媒體為其活色生香的肉體、身姿瘋狂著迷,卻又義正辭嚴譴責瑪麗蓮‧夢露是不道德的、虛榮的、浮誇的。然而對夢露來說,「我的身體就只是我的身體,無論是全部,抑或是任何一個部位。」
在好萊塢,用性交換權力是不成文規定,夢露利用優勢,游刃有餘地應付掌權者,換取演出機會。而在工作上,她從未中斷發音及演技之學習,力求突破,無愧於演員一職。所以誰有權利定奪、評斷她的人生?那些歧視、偏見、嘲笑等負面標籤,不過來自於蕩婦羞辱,女性的價值為何一定得與貞操畫上等號?為何得符合社會期待?
本書《Marilyn Monroe: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自上述觀點切入夢露的雙面性,一面是人性的諾瑪‧珍,另一面是神性的瑪麗蓮•夢露,並根據豐富史料,揭開她不為人知的真面目,比如熱愛閱讀及寫作,藉此撫慰對自我的不肯定;又如表面看似自信大方,其實極度缺愛,充滿巨大不安全感;且私底下時常探訪孤兒院或窮人醫院,因為那裡連結了她的童年。
從外在來講,本書裝禎精美,自封面、扉頁至內文,皆雕琢考究,無怪乎出自西班牙知名設計師之手,放在書架上就如一本絢爛奪目的精品;就內在來說,文章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行雲流水的文字搭配一幅幅用色大膽瑰麗的插畫,探索夢露戲劇性人生與脆弱內心世界,史料考據詳實,可讀性極高,似詩、如歌,又像一齣寓言式的希臘悲劇,美麗哀愁,令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已。
值得一提的是,插畫以書本裡燃燒的生命之火(夢露興趣所在)、糾纏不休的藤蔓(夢露內心陰影),以及絢麗綻放卻易逝的鮮花等標誌代表夢露,在書中單獨或同時出現,暗喻她各個階段的狀態。
幼年是初綻蓓蕾,亦伴隨蟄伏於陰影中,揮之不去的藤蔓糾葛。花朵在夢露筆下、私密處、麥克風、向前邁進的腳步上一一盛放,最燦爛的時節,奼紫嫣紅怒放於其髮間,快活身影被光鮮明亮的色塊包圍。藤蔓則自藥物、酒瓶、精神病房、試圖掌控她的人事物,以及夢露空洞黯淡的身體裡恣意蔓延,當她遭受背叛,感到焦慮、受傷的絕望時刻,爬上肩膀的不僅僅是漆黑藤蔓,還有張牙舞爪的骷髏。
好在作者並未予夢露的死亡任何價值判斷,書末再無藤蔓纏繞,僅有夢露化身為蝶,紙上輕輕落下一句「冀望有一天,我會永垂不朽。」隨後是大片留白處理。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讓讀者飽經身歷其境之強烈印刻後,有種曲終人未散的解脫釋然。
而諾瑪‧珍,妳的確永垂不朽了,妳是出類拔萃的女性,是萬世巨星,當世俗物質日夜更替,妳屹立於外,永恆存在。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Marilyn Monroe: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心目中的絕代美女?例如:
「《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我痣己(絕不動搖!!」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9/4(六)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9/5(日)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MarilynMonroe #風華絕代的瑪麗蓮夢露 #MarilynUnabiografía #瑪麗亞艾塞 #MaríaHesse #尖端 #西班牙知名插畫家 #平面設計師 #好萊塢傳奇 #流行文化ICON #性感女神不為人知的祕密 #Goodreads近五星好評 #Amazon五星好評 #全彩精裝典藏版 #藝術設計 #電影 #明星 #傳記
📖博客來:https://bit.ly/3zzXndP
📖尖端:https://bit.ly/3t17shF
📖誠品:https://bit.ly/2UYRwQb
📖金石堂:https://bit.ly/38pkjAz
📖讀冊:https://bit.ly/3yswze3
※延伸閱讀系列作:
⭐️《Frida Kahlo:燃燒烈愛的芙烈達.卡蘿》
https://bit.ly/2Y5cNsB
⭐️《Freddie Mercury:璀璨奪目的佛萊迪・墨裘瑞》
https://bit.ly/3jwtwgZ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的推薦目錄:
- 關於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負雷]悲慘世界-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悲慘世界》演員現場錄音秀唱功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時尚女魔頭》《悲慘世界》主演安妮·海瑟薇留名好萊塢星光 ... 的評價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AFTA 英國影藝學院獎 入圍名單】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MPAS)所頒發,而大西洋另一側的英國影藝學院(BAFTA)每年則會頒發由該地電影專業人士評選而出的「英國影藝學院獎」。
BAFTA 的會員大約七千人,涵蓋幕前幕後各領域的英國影人(其中的大約 500 人,與決定奧斯卡的 AMPAS 影藝學院重複),因此可以說是最具有指標性與預測性的奧斯卡前哨戰之一。過去紀錄來看,BAFTA與奧斯卡的技術獎項入圍名單重複性高達九成以上,而演員/導演/影片等大獎也有七八成的共通性。
然而,今年可能多了一些變數。簡單來說,BAFTA 不再能夠作為預測奧斯卡主要獎項的風向球,卻也更加走出自己獨特的一條路。
大家是不是被今年BAFTA的入圍名單給嚇到了?怎麼跟獎季其他前哨獎差這麼多?
別慌,BAFTA 在去年被抨擊入圍名單缺乏多元性之後,痛定思痛,將評獎規則大翻修,所以入圍名單看起來很跳痛完全不意外。
簡單來說:BAFTA 的導演和演員入圍者,是分別由 7~12 位的超小評審團(當中可能一半不是 BAFTA 會員)所選出來的。詳細規則下面解釋:
-
詳細規則說明
-
▲第一階段 1/12~1/26:
今年 BAFTA 第一次引入「長名單」(longlist)機制,除了最佳影片由所有會員投票之外,其他各獎項由各部門投票選出(英國電影、紀錄片、非英語片、動畫片則是從其他部門徵求自願的評審。)
最佳影片、演員獎項,及大部分技術獎項共選出15名進入「長名單」,導演獎項則選出20名(男女必須各半)進入「長名單」。
長名單於 2/4 公佈,當時《夢想之地》與《猶大與黑彌賽亞》就已經不在最佳影片之列。《陽光普照》在外語片長名單也已出局。此外,《誓血五人組》掉了導演席次、金球獎影后 Andra Day 也未入選。
▲第二階段 2/19~3/1:
所有投票會員必須看完該獎項長名單上所有作品,方能投票。
最佳影片為所有投票會員選出入圍者、在四個演員獎項,以及最佳導演獎,則由專職的「評審團」(Jury)評選出入圍者。
各個獎項的「評審團」彼此獨立運作,包含 7~12 位成員,其中至少 50% 為 BAFTA 會員。也就是說,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配,
是由少數掐指可數的評審選出入圍者,且評審團當中的外部會員可能高達一半。
為了多元性,此評審團中必須顧及到性別比、少數群體(包含年齡、性向、身心障礙、社經地位等)必須被充分代表,且具有新世代的年輕成員(emerging talent)。
為了公平性,評審團成員不能連續兩年擔任同一個獎項的評審,且不能夠與任何長名單上的入選作品有任何私人或專業的利害關係。
為了廣泛性,也將演員獎和導演獎的入圍席次擴增到 6 席、最佳英國電影獎則擴增到10席。
▲第三階段 3/25~4/7:
除了「最佳英國編劇、導演、或製片首部作品」、「最佳紀錄片」、「最佳非英語片」、「最佳動畫片」之外,其餘所有獎項,都是由「全體BAFTA會員」投票選出最終贏家。
最終得獎者,將於 4/10-11 頒獎典禮揭曉。
-
規則說明完畢
-
本屆BAFTA名單攤開來看,《游牧人生》、《Rocks》分別獲得 7 項入圍拔得頭籌。《父親》、《曼克》、《夢想之地》、《花漾女子》以六項入圍緊追在後。
《父親》雖然沒有入圍演員獎項(Olivia Colman 可能要捏把冷汗,連本土幫都不挺了),但這邊聲勢是有救回來。
普遍來說偏美國本土的電影,像是《芝加哥七人案》、《絕望者之歌》和《芭樂特續集電影》,以及尤其是黑人議題的《藍調天后》、《邁阿密的一夜》、《誓血五人組》、《猶大與黑彌賽亞》等,都沒有表現太好。
反而是英國幫的《Rocks》、《Calm with Horses》、《異國陰宅》、《失控的審判》、《古寶》,甚至是其他歐洲非英語片《醉好的時光》與《Quo Vadis, Aida?》都有被看見。反而歐洲影人拍攝的《女人碎片》和《默愛》這邊持續不振,僅各入圍一席。
值得一提的是,BAFTA 史上首次在「最佳導演獎」入圍了四名女性導(過往紀錄是單屆僅入圍過一位女性導演)。同時,入圍的導演還有三位是執導非英語片的導演(《醉好的時光》、《夢想之地》、《Quo Vadis, Aida?》)。演員方面, 24 位入圍者有 21 位是第一次入圍 BAFTA。整體而言,似乎真的有讓更多的新聲與新世代被看見。
儘管對於奧斯卡預測來說,BAFTA 不再扮演關鍵的風向球角色(至少在主要獎項),甚至今年的 BAFTA 連入圍名單都不會對奧斯卡影響太多(奧斯卡於今日截止入圍投票)。對於這種特立獨行的入圍名單,大家不必讀入太多。
但私以為這是一個好的方向,何必人人都搶當奧斯卡風向?BAFTA 逐漸走出了自己的路——以英國影人獨特的品味,頌揚他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電影。若能在此過程中,讓更多元、更廣泛的作品和影人得到榮耀,那何樂而不為?
-
本屆各片入圍數量:
7 - 《游牧人生》、《Rocks》
6 - 《父親》、《曼克》、《夢想之地》、《花漾女子》
5 - 《古寶》、《失控的審判》
4 - 《醉好的時光》、《Calm with Horses》、《猶大與黑彌賽亞》、《讀報人》、《金屬之聲/靜寂的鼓手》
-
【完整入圍名單】
最佳影片
《父親》
《失控的審判》
《游牧人生》
《花漾女子》
《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
最佳導演
《醉好的時光》Thomas Vinterberg
《謝謝你愛過我》Shannon Murphy
《夢想之地》Lee Isaac Chung
《游牧人生》Chloé Zhao
《Quo Vadis, Aida?》Jasmila Žbanić
《Rocks》Sarah Gavron
最佳女主角
Bukky Bakray, 《Rocks》
Radha Blank, 《40衝一波》
Vanessa Kirby, 《女人碎片》
Frances Mcdormand, 《游牧人生》
Wunmi Mosaku, 《異國陰宅》
Alfre Woodard, 《Clemency》
最佳男主角
Riz Ahmed, 《金屬之聲/靜寂的鼓手》
Chadwick Boseman, 《藍調天后》
Adarsh Gourav, 《白老虎》
Anthony Hopkins, 《父親》
Mads Mikkelsen, 《醉好的時光》
Tahar Rahim, 《失控的審判》
最佳女配角
Niamh Algar, 《Calm With Horses》
Kosar Ali, 《Rocks》
Maria Bakalova, 《芭樂特續集電影》
Dominique Fishback, 《猶大與黑彌賽亞》
Ashley Madekwe, 《County Lines》
Yuh-Jung Youn, 《夢想之地》
最佳男配角
Daniel Kaluuya, 《猶大與黑彌賽亞》
Barry Keoghan, 《Calm With Horses》
Alan Kim, 《夢想之地》
Leslie Odom Jr., 《邁阿密的一夜》
Clarke Peters, 《誓血五人組》
Paul Raci, 《金屬之聲/靜寂的鼓手》
最佳新星
Bukky Bakray
Conrad Khan
Kingsley Ben-Adir
Morfydd Clark
Sope Dirisu
最佳原著劇本
《醉好的時光》
《曼克》
《花漾女子》
《Rocks》
《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
最佳改編劇本
《古寶》
《父親》
《失控的審判》
《游牧人生》
《白老虎》
最佳原創配樂
《曼克》
《夢想之地》
《讀報人》
《花漾女子》
《靈魂急轉彎》
最佳選角
《Calm With Horses》
《猶大與黑彌賽亞》
《夢想之地》
《花漾女子》
《Rocks》
最佳攝影
《猶大與黑彌賽亞》
《曼克》
《失控的審判》
《讀報人》
《游牧人生》
最佳剪輯
《父親》
《游牧人生》
《花漾女子》
《金屬之聲/靜寂的鼓手》
《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
最佳美術設計
《古寶》
《父親》
《曼克》
《讀報人》
《Rebecca》
最佳服裝設計
《默愛》
《古寶》
《艾瑪.》
《藍調天后》
《曼克》
最佳妝髮設計
《古寶》
《絕望者之歌》
《藍調天后》
《曼克》
《皮諾丘的奇幻旅程》
最佳音效
《怒海戰艦》
《讀報人》
《游牧人生》
《靈魂急轉彎》
《金屬之聲/靜寂的鼓手》
最佳視覺效果
《怒海戰艦》
《永夜漂流》
《花木蘭》
《八號出口的猩猩》
《天能》
最佳英國電影
《Calm With Horses》
《古寶》
《父親》
《異國陰宅》
《Limbo》
《失控的審判》
《Mogul Mowgli》
《花漾女子》
《Rocks》
《暗黑聖女》
最佳英國編劇、導演、或製片首部作品
《異國陰宅》
《Limbo》
《Moffie》
《Rocks》
《暗黑聖女》
最佳非英語電影
《醉好的時光》
《親愛的同志》
《悲慘世界》
《夢想之地》
《Quo Vadis, Aida?》
最佳紀錄片
《一場大火之後》
《David Attenborough:活在天與地》
《The Dissident》
《我的章魚老師》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最佳動畫片
《1/2的魔法》
《靈魂急轉彎》
《Wolfwalkers》
最佳英國動畫短片
《The Fire Next Time》
《The Owl And The Pussycat》
《The Song Of A Lost Boy》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艾美獎五部不可錯過的重點歐美影集】
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第 72 屆艾美獎(The Emmy Awards)將於美國時間本週日(9/20)舉行線上頒獎典禮,由美國電視學院會員票選出本電視年度(2019/6/1-2020/5/31)最優秀的電視作品。先前曾經發文大致介紹本屆入圍概況( https://is.gd/H58hOr ),簡單來說,在去年大贏家《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倫敦人生》(Fleabag)、《核爆家園*》(Chernobyl)都已完結,連同蟬聯好幾年的喜劇大作《副人之仁*》(Veep)也全劇終,今年的艾美獎瞬間多出了許多空位,同時各個獎項的入圍席次也都擴增1-2席,讓各家好手都摩拳擦掌想要分到一座獎。(延伸閱讀:去年的得獎名單 https://is.gd/DPykRh 、去年的得獎結果分析 https://is.gd/Y8FkRb )
在「後權力遊戲時代」,HBO 積極試圖以《西方極樂園*》(Westworld)、《繼承之戰*》(Succession),以及《殺手進城*》(Barry)分別承襲戲劇與喜劇的招牌。Netflix 則持續穩健多角經營,以《黑錢勝地》(Ozark)和《王冠》(The Crown)為首,輔以優秀的喜劇和迷你劇集,首次超越 HBO 成為本屆入圍最大贏家(Netflix 今年入圍了 160 項、HBO 則是入圍 107 項)。
其他各家也都磨刀霍霍,無論是老牌 AMC/Sony 的《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Hulu 的《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Amazon 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The Marvelous Mrs. Maisel)等,都有取得固定的入圍席次(儘管疲態也逐漸浮現)。倒是新參戰的 Disney+ 和 Apple TV+,都分別以《曼達洛人》(The Mandalorian)和《晨間直播秀》(The Morning Show)首季打響名號,取得了令人不可小覷的入圍佳績,未來發展潛力備受矚目。
今年美國疫情仍橫行的期間,電影學院是否會票選出不一樣的得獎趨勢?從入圍者來看,一方面可以看到許多老鳥依然持續入圍,但同時也嗅到一些新的趨勢逐漸開展。比方說,雖然本季我最愛的是《絕命律師》(到了第五季精彩度有增無減),艾美獎卻沒有讓它入圍男主與女配獎項。又或是《使女的故事*》與《美麗心計*》(Big Little Lies)的女主角沒入圍、《這就是我們》(This is Us)只入圍男主角等,都在在顯示了艾美獎對於一些特定的熟面孔已經感到疲乏。這對去年早早播畢的《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和《美麗心計》等,顯然不是好事。反之,新劇《吸血鬼家庭屍篇》(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憑借新劇《晨間直播秀》入圍女主角的珍妮佛安妮斯頓,以及至去年才打入艾美獎入圍但即將六季完結的《Schitt's Creek》,皆可能因此出線。
由於艾美獎獎項太多,連同技術獎一共有 123 個獎項,在此就不一一細數與預測,而是挑選出五部我認為今年獎季重要的作品,跟大家分享、推薦。
▆
▆
1.《#繼承之戰*》Succession
《繼承之戰》演的是一名媒體大亨與他四名子女的事業繼承權爭奪戰,雖然題材是冰冷生硬的,但始終扣回的母題是親子之間的矛盾依附與認可尋求,以及手足之間的愛恨交織與爾虞我詐。本劇監製之一為《大賣空》、《為副不仁》的導演 Adam McKay,在攝影和調性上依稀可見其寫實的手法。比起其他白領西裝金融劇,《繼承之戰》提供了更多的場景變化(從克羅埃西亞的豪華遊艇,到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等)。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配樂家 Nicholas Brittel 譜寫的主題曲和音樂,更是一絕 —— 鋼琴下行音階呼應了「傳承」的往下意象,管弦室內樂演奏的莊嚴古典樂帶有宮廷的貴族氣息,鋼琴小調和弦進行透露出危機和背叛的隱憂,偶爾再混入嘻哈節奏點綴出現代感。
《繼承之戰》儼然已成為 HBO 繼《權力的遊戲》後的招牌強檔,嚴肅、高雅又令人隱隱生畏、卡司強勁而富有魅力;重點是它不留情面地聰明而狡詐,不一一餵食情節給被動的觀眾,而是鼓勵觀眾與他來場對等的智力較勁,主動探索角色、對劇情產生一定的期望,然後又被聰慧的劇本給將上一軍。觀賞《繼承之戰》就像吸毒一樣,不由自主被捲進去,只為了一次又一次體驗那個情緒的籌賞。
獎季分析:去年《繼承之戰》首季只入圍了五項艾美獎,但由於第二季的節奏和角色塑造都更加精準,挾著不減反增的影評評價和觀眾口碑,使得第二季一舉入圍了 18 項艾美獎,為今年入圍數目第三高的影集。最恐怖的是演員獎項:戲劇類節目的演員獎項總共六項(男女-主/配/客串),《繼承之戰》今年就入圍了九位(兩位男主、三位男配、一位女配、一位男客串、兩位女客串),整體卡司的高一致強度可見一斑。除了演員之外,這部在幕後的製作也非常精良,可以好好準備迎接艾美獎橫掃了。
已獲頒技術獎:最佳劇情類影集選角、剪輯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劇情類影集、男主、劇情類男配、劇情類女配、導演、編劇、配樂
▆
▆
2.《#守護者*》Watchmen
與 2009 的電影同樣取材自同名美國漫畫,9集長度的迷你劇集《守護者》卻沒有太多的牽絆與包袱,而是在既定的宇宙中,走出了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故事。這齣九集及完結的迷你劇集,將焦點投射在一個警察必須蒙面自保、白人至上犯罪組織興起、天空還會降下外星烏賊的平行世界,在既有的美漫犯罪與科幻類型中,完美融入了黑人種族平權與跨世代創傷經驗的議題,讓許多觀眾第一次接觸到 1921 年真實在奧克拉荷馬土爾沙上演的黑色華爾街屠殺,瞬間將藝術與今年的社會脈動,緊緊扣在一起。《守護者》提醒觀眾:你看再多天馬行空的虛構故事,都比不上真實歷史來的殘酷與精彩,而且歷史到如今還在重複上演中。
由去年剛以《藍色比爾街的沈默》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瑞吉娜金恩(Regina King)領銜主演,另外還有「刀疤」傑瑞米艾朗(Jeremy Irons)近年來最逗趣古怪的演出,整體卡司非常多元,也帶出在劇中飾演多重角色的明日之星:葉海亞·阿巴杜-馬汀二世(Yahya Abdul-Mateen II)。如果有一部劇可以概括代表 2020 的美國現況,那麼《守護者》可能是最好的答案。第六集的一鏡到底回憶/幻覺/歷史再現,可能是今年最出色的電視作品。
獎季分析:《守護者》是一部迷你劇集,卻一舉入圍了 26 項艾美獎,成為入圍最大贏家,著實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在這其中最亮眼的自然是女主角和男配角,在今年的社會氛圍下,最佳迷你劇集也已是囊中物。
已獲頒技術獎: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攝影、服裝、剪輯、混音、配樂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迷你劇集、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女主、男配、導演、編劇、美術設計、音樂監督
▆
▆
3.《#美國夫人》Mrs. America
由金獎影后凱特布蘭琪主演的《美國夫人》,同樣是一齣九集迷你劇集,篇幅雖短,但是當中女力能量卻爆表。故事講述著美國七零年代,一群婦女在性別政治運動下的對立和角力。但更有趣的是,本片以非主流的手法,將保守派的政治倡議者 Phyllis Schlafly 聚焦為主角,而不是直接將之塗抹為歷史上的反派。主角反對美國《平等權利修正案》、反對墮胎、誓言維護傳統家庭價值,聽起來是否有些言猶在耳?
《美國夫人》有美劇中罕見的大量女性角色,且從主創人、監製、導演、編劇、攝影,到演員,幾乎全部清一色皆為女性。由女性構築、述說的女性故事,說的簡單卻是得來不易。而每一集都以其中一個角色為名,並以其作為該集的敘事主觀人,也讓整個劇情的推動能夠從更多層面和角度來切入。最終,《美國夫人》是一部見樹又見林的女性賦權寓言,樹是每個真摯刻畫且優缺點共存的女性角色,林則是一個歷史上的性別運動,如何緩慢、令人感到挫敗,卻又確實地推動著時代向前進。連同《守護者*》(黑人議題)與《美國外史*》(白人至上法西斯主義),這部大概是今年最切合時宜、與美國川普政權下的時勢(事)最契合的電視作品。
獎季分析:《美國夫人》除了演什麼像什麼的凱特布蘭琪之外,還有一干優秀而多樣貌的女演員,包含此次入圍艾美獎的《鐵窗紅顏》 Uzo Aduba、《美國諜夢》Margo Martindale、Tracey Ullman,以及未能入圍但同樣精彩的蘿絲拜恩、伊莉莎白班克斯、莎拉保羅森等。此次艾美獎《美國夫人》共入圍 10 項,包含女主與三位配角。其中女主不是沒有機會,但應該會被《守護者》的瑞吉娜給搶下,而比較有可能奪獎的,則落在女配。外界普遍看好在劇中飾演美國第一名女性黑人總統候選人的 Uzo Aduba,可能會乘著賀錦麗(拜登的副總統搭檔)的提名風潮順勢摘獎。
已獲頒技術獎:無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女配、選角
▆
▆
4.《#正常人*》Normal People
先前就曾撰文介紹過,《正常人》是今年影集中最令人喜出望外的驚喜小品,沒有之一。這是一部愛爾蘭的小品迷你影集,講述著一對愛爾蘭男女從高中到大學畢業的青春歲月,以及在時光流淌的縫隙中,這對普通而正常的生命如何擦撞出不凡的火花。兩位主角都是銀幕上的相對新人,但卻能夠自在無比的向彼此、向觀眾揭露自己的胴體、自己的真情,以及自己最黑暗的不安全感。這部劇雖然沒有什麼絢爛大場面,角色所遭遇的事物都彷彿你我在家鄉會經歷的那些,但是字字珠璣的台詞能夠牽動人心,且在酸甜的成長滋味中,留下一絲雋永。
從凜寒的北歐,到盛夏的義大利古鎮,攝影、服裝、音樂都極美,觸感也帶有一股新鮮的親暱性。大量旁白堆砌,讓人想到《愛在三部曲》的質感。這部劇在春夏之際從歐洲到美國引起一陣騷動,或許是對於那些曾經或正在歷經這些青春迷惘與情感受挫的人們,格外能引發共鳴。或許我們在 Marianne 和 Connell 身上找到自己、找到一個陪伴,陪伴著我們一起在人生的摸索上跌跌撞撞。
獎季分析:儘管在影迷們之間口碑極好,可惜艾美獎並沒有入圍太多項,僅有入圍最佳迷你劇集男主角、導演、編劇、選角。而如果投票會員中有一批忠貞的支持者的話,我認為他們會將票源集中在男主角獎,將之頒給年僅 24 歲的新人 Paul Mescal。雖然這個預測看似大膽,但卻也有前例可循,這個項目(迷你劇集/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還蠻喜歡獎勵新人的,比如說去年《別人眼中的我們》的 Jharrel Jerome、前年《凡賽斯遇刺案:美國犯罪故事》的 Darren Criss 等等。因此,《正常人》若不會空手而歸的話,男主角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已獲頒技術獎:無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類男主
▆
▆
5.《#壞教育*》Bad Education
嚴格來說,這是一部電影,去年也在多倫多影展首映取得不錯的口碑。然而,HBO 隨之將美國發行權買下,所以這部片在是直接在電視台播出,成為所謂的「電視電影」,也就無法角逐奧斯卡獎。《壞教育》為《良種動物》導演 Cory Finley 的第二部執導長片,改編自美國史上最大樁的公立學校貪污事件。休傑克曼飾演一名德高望重的督學,在長島小鎮的學區中與幾位教職員聯手作假帳,神不知鬼不覺污了上百萬美元。
整部電影的節奏輕巧俐落,配樂和剪輯也趣味十足。演員們飾演乍看無害,卻各懷鬼胎中飽私囊的一群公僕,顯然是玩得非常過癮。休傑克曼的角色本身就帶有外放的作秀感,也讓他繼《悲慘世界》後難得有如此獨挑大樑的表演機會,而他也確實與《老娘叫譚雅》艾莉森珍妮以及《愛情昏迷中》Ray Romano 有精彩的對手戲。整部片宛如迷你版《驚爆焦點》,劇情直接而簡單,雖然少了一點厚度,但娛樂性十足,也拼湊出平庸的邪惡如何在日常中上演,讓我們時刻警惕。在劇中揭發整起醜聞事件的學生記者,由25歲的年輕印度瑞士混血演員 Geraldine Viswanathan 飾演,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潛力新秀。
獎季分析:本片原先在多倫多首映後即傳出休傑克曼的奧斯卡呼聲,可惜最後本片不符合奧斯卡資格,但是他也確實入圍了本屆艾美獎的最佳電視電影和最佳電視電影/迷你劇集類男主角。其最大的競爭對手應該是《絕命毒師》的獨立續集作品《續命之徒:絕命毒師電影》。然而,那部片終究還是太仰賴其前作的重重包袱,因此不一定能夠脫穎而出,《壞教育》則是一部比較容易入口的大眾作品。男主角部份,大概會是休傑克曼、《守護者》傑瑞米艾朗、《正常人》Paul Mescal 三強之爭。如先前所述,我會押《正常人》Paul Mescal。
已獲頒技術獎:無
主要獎項預測:最佳電視電影
--
註:本文標記「*」者,皆可在 CATCHPLAY+ 訂閱「雙享無限看」方案觀賞,連同 20 多部入圍本屆艾美獎的優秀影劇作品全都收錄。若想要補上追劇進度的,這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平台,HBO GO 和 CATCHPLAY+ 艾美獎好劇一站匯集就在 CATCHPLAY+!
🔥了解更多方案與優惠請點此
👉 https://bit.ly/3c4z6Sj
#艾美獎好劇一站匯集 #CATCHPLAYPLUS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Aaron Tveit Joins LES MISÉRABLES Film as Enjolras; ^ [1]; ^ Twitter Watch: Hugh Jackman- 'Day one of Les Mis ... 北美票房:风向标-第17届金卫星奖获奖名单.悲慘 ... ... <看更多>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Aaron Tveit Joins LES MISÉRABLES Film as Enjolras; ^ [1]; ^ Twitter Watch: Hugh Jackman- 'Day one of Les Mis ... 北美票房:风向标-第17届金卫星奖获奖名单.悲慘 ... ... <看更多>
悲慘世界演員名單 在 [負雷]悲慘世界-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前兩天看完悲慘世界,也爬了一些板上的討論
有很多想法不吐不快,所以我的電影版首PO就要獻給悲慘世界啦哈
沒有多嚴重的批評,我也沒有多專業,所以其實只是一點心得感想啦
------正文開始-----
我一直還滿喜歡悲慘世界的,
十週年版本的聽過無數次,也去看過現場演出,
所以知道要拍成電影,演員名單大咖還這麼多的時候,
就打定主意一定要看。
看完以後說實話我覺得有點小失望,有些是改拍成電影一定會有的問題,
有些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期望太高,當電影令人驚艷的地方比較少的時候,
才會形成相對的失落感吧
我覺得改編成電影就是要利用電影的優勢,傳達音樂劇表現不出來的意境
,而電影也會有自己的限制,沒有辦法超越音樂劇的某些特長。
像是演員的部分,音樂劇強調的就是歌聲、音樂,表演者就是要唱得很厲
害很恐怖,讓人難以超越,所以如果要求電影版中的演員要有音樂劇一樣
的演唱技巧,我是覺得有點不合理啦,畢竟人家專長就不在那裡啊~電影
可以更強調演員的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等
我覺得安海瑟威就有做到這點(不過這是個人觀感啦哈哈)她在唱的時候
臉部表情和情緒流露的就有比音樂劇的明顯和真實,音樂劇當然不能這樣
表演,如果邊唱邊哭就打壞歌聲的完美度啦~所以雖然音樂劇十週年版本的
芳婷讓我覺得很棒,但安海瑟威的演繹也讓我讚嘆,沒有誰比較好的問題,
只是演繹方式的不同吧。
可惜的是讓我覺得有明顯感情流露的演員卻沒有很多囧囧囧,有可能是因
為我自己太無感,喜悅的情緒更不容易感染到我;有可能是人物太多,在
電影中沒有時間表現,只能呈現比較片面單一的形象;有可能是導演運鏡
的問題,他一直著重在臉部表情,讓演員沒辦法用肢體輔助,只能用臉部
表情來表現情緒,不夠厲害演員或不夠強烈的情緒會容易讓人覺得無感,
或是演技不夠,當然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啦,也會覺得可惜他沒有多加運用
電影的優勢。
演員的部分其實我覺得他們表現得還滿不錯的^^會讓我覺得小失落其
實更大的問題是在其他部分,像是前面提到的,導演一直只拍演員的
臉,如果演員的表情不夠強,不能渲染到觀眾的時候,反而容易讓人
覺得無聊(糟糕這個詞好像有點嚴重,我沒有要戰的意思囧,只是覺
得除了演員的臉以外,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拍啊>""<),一直近距離看
演員的臉也會讓人覺得有點壓力。
我覺得導演可以更專注於發揮電影的特長,有些場景音樂劇做不出來
但電影卻可以:
我想到的例子是當馬里斯(Marius)回憶已逝朋友的時候,他可以坐
在房間裡,看見過去房間中朋友們聚在這裡大肆高談理想的情景,最
後這些人全部消失,只剩他自己獨自坐在椅子上,如果不要這種特效
,也可以在他唱歌的時候拍拍那附近的斷垣殘壁什麼的強調今昔的對
比。
除了特效之外,音樂劇限於場地的關係,堡壘不能做得很宏偉,打仗
的不能真的使用火藥,有些場景比較簡陋,但電影卻可以表現的更真
實、更vivid一點,這些都是電影可以比音樂劇好的地方,電影有拍出
來一些,我也覺得很棒,只是覺得可以更廣泛一點的使用,才會有更
多讓人驚艷的地方。
最後,其實我自己是覺得改編音樂劇其實是滿困難的,尤其觀眾間的
差異也很難拿捏。
很熟音樂劇的觀眾容易先入為主原本的歌聲和旋律,像是賈維最後要自
殺的部分,音樂劇中賈維是唱最後一個音的時候邊唱邊跳下去自殺,所
以當電影中他唱完最後一個字卻還沒跳的時候,我不小心就出戲的笑了
,OS欸你到底要不要跳啊囧。另外,我也因為對十週年版的太熟,所以
電影版唱歌的時候只要有一點不一樣我都會發現,其實不一定是唱不好
,只是不熟悉這種表現方式,需要時間適應。
而完全不熟的觀眾可能會進電影院才發現是一直唱歌的電影,也可能會
覺得芳婷和尚萬強的死很突然很突兀或劇情節奏轉變的很快等等。
(音樂劇不用詳述很多細節但電影要,這麼長的故事、這麼多的人物要
濃縮在三個小時的電影裡面是真的滿不簡單的,所以難免會有疏失或讓
人覺得劇情不夠合理的地方啦我覺得)
改拍成電影要怎麼樣解決這些問題其實還滿難的,所以導演可以解決到
現在這樣我也是已經滿佩服他的了啦老實說。
電影版首PO請大家鞭小力一點哈
下台一鞠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29.253.238
※ 編輯: paula12 來自: 36.229.253.238 (02/15 23:36)
※ 編輯: paula12 來自: 36.229.253.238 (02/15 23: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