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內在反思】「當個性被否定時,也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
。
「個性=我」,很多人並不喜歡被說個性不好,因為否定一個人的個性=否定那一個人。
人們是根據先天的性格狀態,加上後天的學習模仿,改良或調整,而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些「內在」基底,再視學習往「外」添加不同成分與比例。基底以外部分,擴充擴大後,隨時可收放。
例如說一個天生內向的人,在有所歷練後,他可以在眾人面前外向、活潑、主動,然而並非就變成另一種人,而是像「面具」一樣,獨處時又回到內向安靜。每個人都是如此,或多或少會有面具,以減少社會眼光的侵襲,或者拿來討好社會。
。
#全文:
儘管從系統觀來看,事情最終的結果是由各項因素綜合而成的,包括物理環境、技能熟練、命運機遇、他人影響、身心狀態、個性態度…但人們習慣「從簡」認知,只做「個人歸因」:不是對方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
而人的問題就是指「個性態度」。
「行為」是客觀事實,也沒什麼好說的,錯了只能收拾或下次改,但人們就喜歡「找人扛罪」,往他人或自己「內在」去責怪,「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說「你/我的個性喔,真是糟糕!」不落井下石就是不愉快。
「個性=我」,很多人並不喜歡被說個性不好,因為否定一個人的個性=否定那一個人。
當然個性並非不能改,而是某個範圍可以改,但範圍內若要改,就等於被否定了。
。
「個性」、「性格」、「特質」、「態度」?
#特質:面對某事情或情境的叢集能力,影響效果與效率,例如內斂特質,在思考領域較能縝密,但行動上就略嫌緩慢。
人格心理學對特質「Triat」的解釋:是個體所具有的神經迴路特性,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形成個體所特定的行為模式,讓個體在環境中有一致的反應。
不妨把特質視為某種「性向」,如語文性向高者在學習上領悟力高,能又快又好,事半功倍,但相對低者則是事倍功半,則需要兩倍以上時間才能完成相同效果。性向是針對「事物學習」的天生能力,「特質」則多與「人際互動的學習」有關,像是溫暖、敏感、固執、優雅、分析、領袖…
#態度:面對處境時心態上的解讀與選擇,像是樂觀或悲觀、積極或消極,這影響人們是否全力以赴或有所保留。
#個性、「性格」:兩者同義。由多重特質與態度組成,更為抽象與「個人化」,例如:春嬌大剌剌的個性VS志明大剌剌的個性,雖然同一形容詞,但兩者內涵除了大同還有小異,並不完全一樣。
#人格:加入「時間軸」等面向,是經由歷練所淬煉出來的一個整體,例如:志明的人格真是高尚。人格不會出生就高尚,一定有其過程累積而來。
以上是我自己的分法,其他也有人說「人格由諸多特質組合」。
。
#人的個性是內建的嗎?
心理學研究「人格特質(性格)」的稱『人格心理學』,一般有三種討論:特質論、整體論和建構論,簡單分類即是先天(與生俱來)和後天(學習模仿)的比例差別。
人格是每個人的核心,像每個人的名字一樣,有各自的特色與獨一無二,人有「主動性」可人定勝天,能超越環境使其「貧民窟裡出企業家」或「富不過三代」。到不穿鞋的村開發賣鞋業務,樂觀與悲觀的人看到的點就會不同,但「哪個人」究竟是怎麼去看的,樂觀與悲觀個性的決斷瞬間,只有那個人才知道。
回到最初〈當個性被否定時,也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這句話確實有它的道理。人們是根據先天的性格狀態,加上後天的學習模仿,改良或調整,而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些「內在」基底,再視學習往「外」添加不同成分與比例。
基底以外部分,擴充擴大後,隨時可收放。例如說一個天生內向的人,在有所歷練後,他可以在眾人面前外向、活潑、主動,然而並非就變成另一種人,而是像「面具」一樣,獨處時又回到內向安靜。每個人都是如此,或多或少會有面具,以減少社會眼光的侵襲,或者拿來討好社會。
個人是否能「意識到」面具/外殼,能否「自主決定」穿脫範圍,是人生中「自我認同」的課題與任務。學習過程中,最終會在圈圈的核心點產生「SELF:自我」,做決定與指揮的中心概念。當他越能接受「本來的樣子—即天生特質的特性與限制」,就越自在,不再害怕他人的否定,從而發展「自我」的擴充圈。
自我懷疑的人是連本身所擁有的特質都一律否定,當人連基底都不認同,自然感到空虛,即使後來往上添加的面具/外殼也一樣空虛。如果只剩「面具=我」,就會產生很多人際困難,像是關係界線不明。
#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原廠設定
近年來,許多的心靈課程、心理測驗或信仰,都以此觀點協助人們接受自己,從內在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接受原廠設定,再從此設定往外擴充,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你還有自己的內在。
接受自己的特質,也能知道「原來如此,我是這樣的」、「難怪之前我會如此作為」,脫離社會要你「應該做的」,逐漸演變成「我就是我!」、「我就是這個樣子,有好也有壞。」
萬一被否定了,個性外圍倒是無妨,本來就不是自身的一部分,充其量要改變的是「角色行為」,被批評時我會想「要改的是心理師這角色,而不是我」,調整就比較容易進行。萬一有人批評內在呢?說什麼「你就是爛!」、「內向就是不好」,當你意識到這部分,就直接反抗吧,管他的,沒有人有權指正你的內在該是什麼樣子。
#何謂活出個性?
『所謂「個性」或是「活出個性」,究竟是什麼意思?』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回答「就是勇於把賭注放在毫不明確、無法用數字衡量的事情上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介紹 訪問作者:Sandy Su(蘇盈如) 內容簡介: 第1本為臺灣工作者量身打造的轉職專書‼】 職場上的你是否── ✓低薪瞎忙 ✓找不到天職 ✓老是換工作 ✓面臨中年危機 ✓想到海外發展 10大關鍵...
「性向測驗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性向測驗意思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性向測驗意思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性向測驗意思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性向測驗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性向測驗意思 在 Re: [問題] 大家覺得性向測驗有用嗎? -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性向測驗意思 在 111-2性向測驗解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性向測驗意思 在 【測驗解釋系列之一】性向測驗篇-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性向測驗意思 在 性向測驗是什麼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性向測驗意思 在 木木老師邊教邊學's post 的評價
性向測驗意思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次的雜談閒聊到哪?產業的樣子,這周來談教育業。
認識我的人,尤其是後輩,記得的應該都曉得,我常說經驗很寶貴,多跟現場的人請教,職場的前輩請益,態度低一點,絕對有幫助。
我其實是學人的,因為前輩跟學長當年也是這樣,越謙遜的跟人請教,知道的人才會想教你。想想現在我也是,來一個態度不佳的小鬼,要我把狀況都教他,誰要理啊。
後來比較常碰教育業,就對實況與偏見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偏見指的是,你一定見過有人,認為老師就是那個樣子,死守著退休金,什麼都不會,誤人子弟怎樣的。但實況跟這相差甚遠,多數老師都很清楚教育現場的狀況,沒有不想改革,也沒多少死守舊教材的想法,會有這麼大的落差,這十多年的感想是。
第一,大多數人沒有進入學校,不知道老師對外人跟自己人,講話的內容通常不一樣,尤其是技術性細節,沒幾個人會對外講。這點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的,多數人不會對不懂的外人講太多,會講太多的自己常常也…呃,怪怪的。
第二,有偏見的往往是有創傷,或是見過受創傷的人,或根本是自己有點被害妄想,或或或者是正好認識幾個老師,剛好都那副德性,就以為所有老師都如此。但這是比例問題,像我跑過10間學校,前後遇過的老師上百個,統計上來說渾球有但不多,可是萬一你遇到的就是那個渾球,就會覺得全部都是。
第三,系統性問題往往大過個人努力,不是不知道要改變,更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你改變不了,只好在自己努力範圍內,儘量幫助個別學生。系統性問題指的是,教育界的派系問題,哪個人當到局處長,誰在哪些位子,要推什麼政策,最後都是政治問題。
簡單說就是,跟其他產業沒有區別,只是教育大家都經濟過,以為自己很懂產生的錯覺,太多人有類似經歷共鳴的誤差。
我幾乎每間學校,都會遇到1、2個大學長姊,現在不少已經退了,你只要誠心詢問,全意的請教問題的本質,都會跟你講。人家人生經驗很豐富,你是真心還是假意,可是一清二楚,會講到哪裡就看自己的態度。
舉兩個例子,這數十年教改本身可以說是台師大跟北教大兩個大系統對抗的結果,雖然點火的是410運動,但這比較偏向是面對現實的反應,畢竟進入電子業興起的時代,不改也不行。但真的就只能區分這兩大陣營?完全不是,細分下去,是要看哪個教授教的,以及哪些人的徒子徒孫,進入到教育局或是教育部,還是在國教院擁有一定影響力。
易言之,全部看個人,我運氣很好,前幾年正好遇到幾個教育界次長級的「老同學」,學長姐很直接地說,當年這些政策是哪個教授去提的,然後哪一個學長或是同學在那個位子,就執行了這相關政策,甚至更極端的,是同學想要寫論文拿博士,就把政策拿去推,自己直接拿到全國實驗數據。
你說這是在開玩笑喔,並沒有,就是這樣,你說15年前那個扁時代的官員是渾球?也不是,再怎樣也不會這麼露骨,拿全國學生的前途開玩笑,所有可以推行的政策,都一定會經過小規模施行,確認結果可行後才拿去推。整體來說還是對學生有益,只是不見得是最有益的做法。
差異在於,同年代如果正好有三派人,三種理論跟做法,為何是某一派的推了,其他人的難道就都是錯的?都不是,比較偏向因時制宜,有的政策考慮到未來,需要多元化人才,有的則是著眼產業界實際需求,以及台灣大多數中間程度學生的就業,而這些背後都有數據支撐。
最終,要推行下去,就得要找政治人物支持,這些結果才會化為我們檯面上看到的鬥爭,而鬥爭最後導致參與者不停地翻寫故事,故事最後都成了善惡大對決。有時候也不見得全是政爭的過程,只是結果,好比扁時代的某一些教育界人士,找上馬英九這個政治明星去推政策,但要政治人物聽,就得要講他相信的話,導致出現很好笑的現象,挺教改的人把政策修成很像聯考復辟,馬系的人不明所以去推,還真以為可以回歸聯考洗腦教育。實際上埋了一堆地雷跟陷阱,通通在蔡英文上來後炸掉,挺聯考復辟派幾乎崩潰。
然後那個年代的大學長姊,說的都是一派輕鬆,你問他明明程度更好,為何不去走那條路?實際改革教育?
就不願意啊,個性不適合啊,有的老師就是只想安靜教書,不想涉入政治,連個主任都不想當,最後在一間學校變成扛霸仔,新來的校長都要對老老師態度尊敬。不去當主任,往備用校長,教育界的高階事務官之路,純粹是不想,跟能力無關的在教育界多如牛毛,每一個放到教育局長的位置能力都夠,他就不想當是要他怎樣,頂多每幾年被推去當個主任兩年就好,人生教書看學生成長,快樂無比。
我講這個的意思是,實際聽到這些故事,你會更理解為何許多的改革方案,例如我這幾年罵的翻轉,或是不大認同的多元素養,事情不是那麼單純。並不是我罵,就代表這些方案一無是處,或是全盤否決,推下去對學生一定都是好的,俗話說沒有好老師只有好學生,只要老師態度正面,學生都可以從中學到一些。
問題是,數量、時間、比例。
前幾年台北狂推PISA,為何講素養考題講那麼久,現在都不講了,直接變成素養教育,這當然跟潘文忠部長知道怎樣推政策的優秀手腕有關,但誰敢說這跟公行系主導無關。
馬英九時代推PISA為何注定失敗,並不是PISA是錯的,而是PISA本身只能針對特定的學生,是一種能力指標,類似我們做性向測驗。但要拿PISA成績當作教學標準,強迫大家依靠這個標準教學,變成實際的政策就是胡搞了。
就好比中國的PISA成績超棒,我就問過好幾個大學長姊,到底他們怎麼做到的?回答的很有趣,「作弊」。
蛤?
對,作弊,做法很簡單,理論上是隨機抽選抽考,實際上因為有時間差,所以學紅葉少棒隊,把該區的第一名學生集中在一起,例如你叫做王小明,但記得現在座號是5號,姓名是陳大華,給我記住不得有誤…
一個人講,我還可以說是偏見,複數的人而且完全不同的學校,彼此沒有交集的老師,可以講同樣的狀況。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有參加過台灣70-80年代的類似考試,都經歷過很接近的狀況,當時的國民黨教育人士靠作弊來拿好成績,方便繼續申請經費,推動既定政策來牟利。
台灣在阿扁後就已經不可能這樣國家級作弊了,所以成績必定會掉下去,那為什麼馬時代的一些教育官員,完全相信這是台灣教育失敗的結果?
一個大學姐跟我說原因,因為他們沒遇過,所以不相信這種國際級的還可以作弊,我們遇過所以知道。問他為何不出來反對,告訴大家實情?
答曰:為什麼我要?再說也改變不了什麼。
呃,想想也是,都變成政策,還有大量的利益團體介入,印教材的推補習的,一個人對抗整個產業,人家還有大量媒體跟網路公關洗,一個人是要怎樣解決。
所以最後,這些很厲害的老經驗學長姊,就跟我5年前遇到的大學姐一樣(還跟我同一間高中),心態就跟唱空空歌的空劫半僧功一樣,開心過好每一天就好。
只要看到學生沒有變壞,在街上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日子可過,就心滿意足。
性向測驗意思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抽獎贈書活動】《#解密陌生人》x3本
🙋你知道嗎?要從一個人的外表跟臉部情緒判斷他是怎樣的人,可能是非常失準的。騙子可以看起來忠厚老實,間諜可以看起來忠心耿耿,無罪的人可以看起來緊張兮兮。
💥然而,要真正透徹地理解一個「#陌生人」,從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作者葛拉威爾的觀點會顛覆你的傳統認知。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talking-to-strangers/
【這本書在說什麼?】
《解密陌生人》的作者是知名的記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我之前讀過他筆下的《異數》和《引爆趨勢》,他擅長用不同的眼光詮釋大家習以為常的事物。自此之後我便被圈粉,陸續找了他的所有作品來讀(還沒讀完!)。
這本書在美國出版之後,引發熱烈的討論和爭議,主要原因是內容碰觸到許多敏感議題,例如:白人警察路邊臨檢黑人女性最後演變成獄中自殺、史上最駭人的兒童性侵案被掩蓋長達20年、校園撿屍性侵是酒精催化後意識不清的結果。
作者試著從這些真實案件中抽絲剝繭,指出這些悲劇事件的背後,跟「人們對於陌生人的誤解和盲點」有著強烈的相關性。我們該如何認識眼前的陌生人?又該如何跟他們打交道?書中給的不一定是答案,而是顛覆你既定看法的另一種新視野。
【親眼所見不一定是事實?】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回想起一部前幾年看過的泰國短片《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當時讓我印象非常之深刻。五分鐘的短片裡,呈現的是一個時常霸凌市場攤販的收租婆,但實際上這個收租婆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
影片的內容跟書中所說的觀點很符合,我們時常會用陌生人的「面部情緒」和「肢體動作」,來腦補判定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看到表情憤怒、口出惡言的人,我們會認為是惡人。看到忠厚老實、語調堅定的人,我們會認為是好人。
書中以金融業最龐大的「馬多夫龐式騙局」為例,說明詐騙首腦馬多夫本人,其實是個外貌平凡、渾身散發一股誠實氣息的人。曾經察覺事有蹊蹺的資深金融記者,也因為親眼見到馬多夫,被他誠摯的外表影響而放棄追查和報導。
作者說人們傾向「預設為真」,尤其對馬多夫這種表裡不一的人更是如此,行為看起來誠實的人骨子裡也可能是個說謊者。相反的,真正誠實的人,也可能看起來像個緊張兮兮的說謊者。尤其當我們想判斷的人「表裡不一」的時候,我們的判斷會非常失準。
「相信」不等於沒有疑惑,你相信一個人是因為你對他的疑惑不夠多。
【我們常自以為瞭解陌生人?】
回到這篇文章的開頭,我寫道:「要從一個人的外表跟臉部情緒判斷他是怎樣的人,可能是非常失準的。」如同作者說的,我們自以為陌生人很「透明」,我們自以為只要夠仔細觀察就能瞭解別人。這是大錯特錯,尤其是攸關人命的時候。
書中有個段落談到,依據研究指出,AI人工智慧對被告者的「保釋判決」,通常會比起人類法官更加優秀。原因在於,人類法官容易將被告者的情緒和反應納入考量,因此踏入了透明性問題的陷阱。我們從以下的案例就可以知道這種問題的嚴重性。
幾年前在德州有一位名叫沃克的男子,持槍抵著女友的額頭扣下板機,慶幸的是當時子彈卡在槍膛。法官在裁示保釋判決時,認為沃克沒有前科而且顯得很後悔,因此他大幅降低了保釋金,讓沃克保釋在外。法官認為沃克很透明。
但作者質疑,「顯得很後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只要有人換上悲傷的表情、眼睛往下看、低著頭,我們就以為他們的內心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親眼觀察沃克的表情並沒有幫上法官的忙,反而害了他。保釋的四個月後,沃克仍然射殺了女友。
當我們判斷的人表裡不一致時,我們就成了糟糕的謊言偵查者。
【跟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開始回憶起自己最需要用到這些觀念的時刻,也是當一個主管最艱難的挑戰之一:「面試新人」。回顧以往的面試經驗,我彷彿落入作者所說的「預設為真」和「透明性迷思」兩個盲點裡。
在面試新人的時候,對方相當於是一個完全的陌生人,你可以應用的工具有兩種:他的對談態度和內容、他準備的履歷資料。但我自己的傾向是相信人性本善,而且很看重語調的誠懇。我曾經遇過好幾次跟對方談得很投緣,之後卻被人資澆冷水的經驗(主管跟人資是不同時段跟新人洽談)。
具體來說,就是對方即使看起來誠懇老實、口條無礙,但是人資仍會從履歷資料進一步追問:性向測驗的結果、在學成績的趨勢、前幾份工作的年資、轉換休閒興趣的歷程……等,探究新人背後的工作動機跟工作態度。
回想以前我面試時關注的重點,都從新人現場的談吐來判斷,卻時常在人資事後跟我的分析討論中,才察覺被自己忽略的事情。這也讓我有所啟發,理性地從數據和資料來做判斷,有時候比當面看著那個人還來得準確。
為什麼面對一個陌生人,有時候反而讓我們比不見面更難瞭解他們?
【後記:再多問自己一些問題】
讀葛拉威爾的書有一種很有趣的感覺,你不一定會被他完全說服(至少我),但是他簡潔、優雅的文字很容易讓你沉浸在故事裡頭。他傳述的不一定是真理,但可能會推動你邁上尋找真理的道路。
不久之前,美國黑人佛洛伊德被壓頸致死案鬧得全美沸沸揚揚,我在這本書中讀到另一起類似案件〈2014年美國黑人埃里克.加納被員警鎖喉致死〉的時候,感到一股強烈的既視感。但是,種族議題,在這本書中並沒有被提出討論。
作者引用〈白人警察臨檢黑人女駕駛,演變成獄中自殺的悲劇事件〉,當成呼應全書論點的最末章,他這麼評論這個事件:「他們彼此是陌生人。如果我們願意從內心省思我們如何接近和了解陌生人──她就不至於最後死在德州的牢房。」
我心裡的疑問是,如果被臨檢的對象是白人女性,白人警察安辛尼亞在上前盤查的時候,對女駕駛的懷疑心會這麼重嗎?受到威脅的感覺會提高得這麼快嗎?對方不願服從命令時,他會這麼強烈地施展警察的權力嗎?
最後,引用作者在書本開頭的這句話:「悲劇,不該只是喧騰一時的新聞」,透過作者的觀點,你會對這些悲劇多一些認識。但也別忘了提高警覺,再多問自己一些問題。推薦這本書,你會得到不同於以往的觀點,用新的視野去探索這個世界。
與陌生人談話的正確方法視帶著審慎和謙遜。
【抽獎辦法】感謝 時報出版
1、抽出「3本」《解密陌生人》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是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知道如何辨認陌生人在說真話還是謊話」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04(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3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06(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性向測驗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介紹
訪問作者:Sandy Su(蘇盈如)
內容簡介:
第1本為臺灣工作者量身打造的轉職專書‼】
職場上的你是否──
✓低薪瞎忙 ✓找不到天職 ✓老是換工作 ✓面臨中年危機 ✓想到海外發展
10大關鍵技能+8大軟性技能+32則真人職涯路徑,
國際獵頭教你跳脫框架,漂亮轉職!
人人都在問:「未來工作在哪裡?」你是不是也經常自我懷疑:「再不換工作我就沒機會了!」即使心有疑慮,仍舊舉棋不定,深不知自己早已列為職場上即將被淘汰的高危險群……
【獵頭觀點1:搭上國際趨勢,才能卡到好位置】
■「我是不是該轉職了?」──掌握去留的時機,保持隨時可加入新東家的狀態
①關注業界競爭對手的人事動向。
②設定停損點,檢視自己的成長與資方的承諾。
③每二年將個人履歷放到就職市場上測試水溫。
■「我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善用領英的轉職計畫
①經常更新個人檔案。
②主動向獵頭、業界人士建立關係,拓展「#專業人脈網」。
③研究並仿效業界好手們的轉職路徑。
■「這家公司好嗎?適合我嗎?」──正確判斷公司,避免匆促簽下賣身契約
①投履歷前,研讀「公司內部組織圖」。
②面試中主動出擊:「請問貴公司有『接班人計畫』嗎?」
③想快速升遷,瞄準正在積極擴點的公司。
■「有面試攻略寶典嗎?」──丟掉攻略,設計出色的個人履歷與面試作答
①調查企業主是二代接班還是傳統世代。
②運用「職業性向測驗」,置入個人履歷與面試作答。
③主動蒐集業界競爭對手的消息,向面試官分享。
【獵頭觀點2:未來不被取代的8大「軟性技能」】
❶持續學習(Continuous Learning)
❷創造力(Creativity)
❸自發性(Initiative)
❹領導力(Leadership)
❺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❻問題解決能力(Problem Solving)
➐人脈網(Networking)
➑狼性(Aggressive)
【獵頭觀點3:32則真人真事轉職案例與分析】
■人資➜公關:在第一份工作中讓自己被看到。
■人資➜金融:跨出十年的舒適圈,成功轉換跑道。
■筆譯➜建築師:走出親情綑綁,利用現有資源達成內部升遷。
■生科➜金融:三十歲的背水一戰,讓每段轉職歧路都沒有白走。
■主播➜AI:展現可塑性,沒有理科背景也能跨進AI領域。
■非洲➜日本:串聯跨國「#人脈網」,三十歲以前被日企挖角。
■日本➜新加坡:在對外國人與女性不友善的日本職場中,找出突破口。
■英國➜瑞典:從被二百多家公司拒絕,到晉身為國際面試官。
作者簡介:Sandy Su(蘇盈如)
國際獵頭。海外職涯專家。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企業管理系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日文系與企管系雙修學士。
國一時離開臺灣,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求學期間嘗試各項打工與接案:移民簽證的律師事務所、零售百貨業、餐飲業、房仲業,還曾協助臺灣公司在英國創業。為了增加自我競爭優勢,大學選擇念日文系,學習第三種外語能力;碩士則就讀企管系,增進商管知識。畢業後前往日本從事獵頭與企業人資的工作,接觸產業涵蓋金融、IT、醫藥、傳產、快消、教育。目前海外生活與工作經驗已經步上第二十二個年頭。
從事與「人」相關的工作以來,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理解臺灣人在海外生活與工作的不易,因此開始經營部落格「Sandy's Recruitment note」,撰寫國際職涯專題報導,日本工作趨勢相關文章也投稿於Worklife in Japan、商周等平台。
海外生活的自我探索經歷、危機管理的決策力,以及人脈網,成為職涯上的重要武器。興趣是不間斷地參加各種聚會,不定期出席各式工作分享會,希望將國際實戰經驗分享給在職場上奮鬥的迷惘年輕人。
作者粉絲頁: Sandy's Recruitment note
出版社粉絲頁: 遠流粉絲團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BiCgw_m9Jg/hqdefault.jpg)
性向測驗意思 在 111-2性向測驗解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111-2 性向測驗 解釋.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If playback doesn't begin shortly, try restarting your ... ... <看更多>
性向測驗意思 在 【測驗解釋系列之一】性向測驗篇-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AboutPressCopyrightContact usCreatorsAdvertiseDevelopersTermsPrivacyPolicy & SafetyHow YouTube worksTest new features. © 2023 Google LLC. ... <看更多>
性向測驗意思 在 Re: [問題] 大家覺得性向測驗有用嗎? -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要討論這個問題,請先分清楚「性向測驗」 & 「興趣測驗」
性向測驗:
針對某種「特殊能力」的「潛能」所設計出的認知測驗,題目都是知識題,有標準答案
目的是要預測受試者在某學習領域出類拔萃或失敗的可能性,通常用在鑑定資優生&選組用
比如外語學習性向測驗,就包括對音素的敏感度、機械式記憶、文法分析歸納能力等
至於國中和高一常做的「多因素性向測驗」則包括文法修辭、詞彙、計算、挑錯、空間等
↑常模超級古老,不要盡信 XDD
算是比較全面性的性向測驗(有些接近智力測驗,但各分測驗範圍更明確)
興趣測驗:
針對個人的個人對不同領域的知識「興趣」做測量,題目都是問個人的感受
會說「我喜歡在OO地方做XX的工作」,然後用五點/四點量表問你是否同意,沒有標準答案
比如大考中心出的興趣量表
↑ 大家所說的「性向測驗」應該是指這種吧!?
以信度(每次所得分數的一致性)和效度(測驗達到本身目的的程度)來說
情意測驗(如興趣、人格)絕對會比認知測驗(如性向、智力)來得低
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幾種興趣測驗,也能達到低度
(.1~.3的係數,能解釋百分之1~9的變異量)
有的甚至是中度相關(.3~.5的係數,能解釋百分之10~25的變異量
所以興趣測驗"不大準"是正常的,但"沒有參考價值"是假的
※ 引述《gr1031 (G.R.)》之銘言:
: ※ 引述《lovekimbum (天涯海角)》之銘言:
: : 以前國中 高中也做過像賴氏人格測驗
↑這是標準的"人格測驗",測量情緒問題
跟上面兩種測驗八竿子打不著邊
: : 分組前也做過心理測驗
: : 但是對我來說 做測驗對我來說似乎沒用
: : 因為喜歡什麼 自己的專長在哪 自己心裡最清楚!!
興趣測驗答題時很容易受到"心向"(如:社會觀感)的影響,故有時不易反映真實想法
: : 像我很討厭 數學 物理 我就不可能會去選自然組
: : 所以我一直很恨 為什麼學測還是要考物理 = =
: : 為什麼不把學測的規定改成
: : 自然組考 國 英 數 物理 化學
: : 社會組考 國 英 數 歷史 地理
: : 其實很多社會組人 大學讀了語文類科系 或者是社會服務科系
: : 就再也不會碰數學了
我高中時和原po一樣,想讀個不必碰數學 & 任何理科的語文科系
卻臨時被家人弄到去讀特X系,唸一堆心理統計、人體生理、普通心理(雖都只是皮毛啦)
才發現自己對心理學等"社會科學"(而非文學)最有興趣
很慶幸自己高一在數理班,國中也很認真,所以理科很紮實,邏輯比一般文科生強!
: : 雖然我現在讀國際企業管理系 還是有微積分跟統計學 = =
: : 我恨.... 哈哈
: : 大家覺得做心理測驗有用嗎? 老實說 我根本不會管測驗結果
: : 就直接挑我喜歡的說
: 我印象中 高中好像做過兩、三份性向測驗
↑興趣測驗!?
: 其中有一份說 我適合作服務業之類的
: 另外一份主要是講性向
: 結果出來是單碼型(A) → 藝術領域
這叫做何倫碼,總共有藝術(A)、社會(S)、企業(E)、事務(C)、研究(I)、實際(R)六型
呈六角型相對A的相反是C,但也有兩種並存者(比較少)
一般人會有幾組三碼組型(越前面越明顯),但也有像原po這樣只有少數一兩碼的
另外何倫碼還有理想我(自己"以為自己是")和實際我(測驗告訴你的結果)
兩種,輔導室強調的都是實際我,但有時候對照理想我也滿好玩的
→小弟我的"實際我"組型是SEA & ESA "理想我"組型是ISE 剛好都符合心理系的特質
(所謂心理系的特質,是去找心理系學生去做此興趣測驗,得到"該科系大多數人較符合
該組型"的結論)
我老姊組型RI就超級難選,唯一符合的科系是現在最夯的牙醫(當初熱門度還好)
卻因為"沒進過牙醫診所 不知道牙醫在幹麻"而選了中X系八年不歸路........ XD
↑當年可雙修 分數比牙醫高的那個
: 我當時唸的是三類組 現在在大學念醫學院相關科系
: 填志願時 我壓根沒想過去參考什麼性向測驗
: 也談不上對什麼科系特別有興趣
: 所以我就用刪去法
: 我不要唸數學 最好一輩子都不要碰到~
: 高中數學唸排列組合和機率 一整個就是肚爛到不行
: →商學院、理工學院全滅
: 雖然我大一還是得修微積分 修得蠻肚爛的
: 倒也不算造成我極大的困擾
: 那剩下來的就只剩文學院、法學院和生物相關學院
: 法學院 條文有點難背......
: 文學院 自己也不是有興趣到想念文學、各種相關知識
: 至於藝術相關科系 感覺自己沒那本錢~
: 加上考量到高中是唸三類的
: 我最後選了醫學院
: P.S.
: 家裡很不爽 父母不太支持 吵了幾天
: 讓我填完想填的之後 隨便他們填
: 好險 有上我要的 感謝上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7.105.50.17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