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關鍵問答 帶你看懂最新政策與臨床研究
【Q:疫苗混打效果會更好嗎?】
台灣COVID-19疫苗數量逐漸增加,除了AZ之外,莫德納(Moderna)也開始施打。這些疫苗臨床研究都需要打2劑才能有完整保護力,那2劑疫苗究竟能不能混打不同品牌?混打搭配有限制嗎?保護力和副作用有什麼變化?
混打問題不只國人關切,全世界都熱議,儘管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不建議混打疫苗,但各國正展開相關研究,也陸續發表研究數據。
👉〔組合一〕AZ+輝瑞,副作用略升、但效果更好
英國牛津大學自2月起進行AZ、輝瑞兩款疫苗混打研究(Com-COV),5月12日先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初步結果顯示,混打會造成發燒、頭痛等輕中度副作用些微上升,但沒有其他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6月28日,該研究釋出最新結果:混打AZ與輝瑞疫苗,免疫反應會比打兩劑AZ疫苗來得高許多。
西班牙一篇刊登在《刺胳針》的文章指出,第一劑接種AZ疫苗的人,8週後接種輝瑞疫苗作為第二劑,抗體效價增加108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說,接種兩劑AZ疫苗,第二劑抗體效價增加不到10倍,「混打效果是非常好。」
德國則是目前最支持混打的國家之一。他們的疫苗接種常務委員會(STIKO)表示,接種第一劑AZ疫苗者,無論年齡,第二劑都應接種mRNA疫苗(即輝瑞或莫德納)。德國總理梅克爾在4月時接種第一劑AZ疫苗,也在6月宣布第二劑接種了莫德納疫苗。
●混打順序先打AZ、再打mRNA
雖然英國的混打研究認為,不管是先打AZ還是先打輝瑞作為第一劑,都可以有效激起抗體。不過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NACI)建議,若要進行疫苗混打,第一劑打AZ疫苗者,再混打mRNA疫苗;第一劑若接種mRNA疫苗,則不建議混打AZ。
黃立民解釋,mRNA疫苗第一劑打完的保護力約只有百分之50幾,因此第二劑是非常重要的補強,兩劑都打完,才能讓抗體增加;但AZ疫苗的免疫原性沒有mRNA疫苗高,若將第二劑時換成AZ疫苗,對免疫系統來說刺激並不大,效果就不會比打兩次mRNA疫苗來得好。
👉〔組合二〕AZ+莫德納,效果和風險尚未有研究
目前台灣有AZ與莫德納兩種疫苗,但指揮中心尚未開放混打。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解釋,國際上的混打試驗都是AZ加上輝瑞,效果確實不錯,但卻沒有AZ加上莫德納的試驗。雖然輝瑞和莫德納都是mRNA平台的疫苗,但不一定可以通用,因此除非有實證資料,否則暫時不建議混打。不過,若打完第一劑疫苗,且有通報不良反應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可以和醫師討論,第二劑則可更換疫苗廠牌接種。
👉〔組合三〕莫德納+輝瑞 或 輝瑞+莫德納,學理可行但副作用未知
兩種同屬mRNA平台的莫德納跟輝瑞能否混打,目前相關研究未有明確結果。但因為疫苗的運送狀況不如預期,各國開始出現無法如期接種同款疫苗的問題。6月底因輝瑞疫苗延後出貨,加拿大許多第一劑接種輝瑞疫苗,第二劑只有莫德納疫苗可選。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直接建議,輝瑞跟莫德納可以混用。《加拿大廣播公司》更報導,當地專家認為,輝瑞跟莫德納的製程相似度極高,「兩劑混打應該毫不猶豫配合。」
黃立民表示,輝瑞跟莫德納確實是兩款非常像的疫苗,多數專家就將兩支疫苗視為相同。「其實過去我們也有過經驗,一種疫苗有3家廠商供給,一家斷貨,就換第二家、第三家,也不必做研究,看來也確實有效。」要以什麼依據決定混打,是國家選擇,有些國家認為科學判斷合理就混打,有些則決定做研究。
例如美國就顯得保守許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一般情況下應以兩劑同款疫苗為主,若確定無法取得同款疫苗,再選擇接種他款mRNA疫苗。
台大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認為,混打疫苗要觀察「有效性」跟「安全性」。前者以學理上來看沒有問題,不管如何搭配疫苗,都只是透過不同面向,讓人體的免疫系統認識這一隻病毒。「但副作用就不可預期」,目前只能依靠實際接種、甚至要大量接種,才能明確了解副作用是否會增加。
張上淳則表示,兩種同平台疫苗能否混打,國內的疫苗諮詢小組專家會就國外證據來討論,若有共識認為證據充足,就會開放。 (文/陳潔)
★更多疫苗關鍵問答:https://bit.ly/3vtIuYr
#AZ #莫德納 #輝瑞 #副作用 #疫苗 #COVID19 #報導者
急診醫學 期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寒流」來襲!
氣象局表示,7日起受東北季風加冷空氣影響,有機會達寒流等級,8、9日最冷。
要注意低溫,它可能單獨是過敏性休克的誘因喔!
來看看美國的病例
「洗完熱水澡,美國男子差點“冷死”了」
2020年10月27日《急診醫學期刊》報告一則特別的病例:
一名美國科羅拉多州34歲男子洗完熱水澡後,拉開浴室門,突然昏倒在地。
他的家人發現時,他因暴露於冷空氣中後出現低血壓、呼吸急促,身上皮膚出現有大量類似蕁麻疹發作的紅疹塊,於是家人緊急連絡EMS。
當EMS醫療人員趕到現場時,他的家人告訴他們,該男子有‘‘allergic to the cold weather. ‘‘「對寒冷天氣過敏」
於是EMS醫療人員根據病史及現場狀況,診斷男子患有寒冷性蕁麻疹(cold urticaria)。
他們並且迅速對男子使用2劑0.3mg腎上腺素注射 、50mg Vena和12L/min氧氣進行了治療。
即使如此, 仍無法讓男子生命徵象穩定, 於是經緊急送往急診,並安排病人住進加護病房後,密集的供氧和藥物治療後,這位病人的過敏症狀消失,生命徵象穩定。
其家人表示,該男子曾有對“寒冷天氣”過敏的病史。但先前症狀較輕,只是身上有些紅腫塊。
最後他雖然出院,但需要日常服用抗過敏藥,避免冷刺激。醫師還給他開立腎上腺素注射器,以便於用於自我急救。
這種病例常見嗎?當然不常有!
但是寒冷、冷水過敏導致休克的病例,雖然罕見,卻常常不易及時診斷。
「寒冷性蕁麻疹(cold urticaria)」
這是一種皮膚、黏膜暴露在低溫環境後出現的過敏症狀,症狀的程度從輕度到嚴重都有可能。
最常見的症狀是暴露在寒冷後出現粉紅色、發癢的蕁麻疹,但在更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這可能導致血壓驟降,氣道攣縮狹窄,呼吸困難。這些更嚴重的反應通常發生在全身皮膚暴露在寒冷中,比如患者在冷水中游泳。
最後提醒大家,
在寒冷天氣下:
1.穿著適當的保暖衣服是很重要的。
2.避免冷水、冰水的活動
3.避免過度暴露於寒冷的天氣
急診醫學 期刊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急性心肌梗塞難測 奇美推急診AI人工智慧輔助
最新更新:2020/12/22 14:52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22日電)台南市87歲老翁因胸悶急診就醫,由於高齡且患有多種慢性病,醫師透過AI 人工智慧輔助急診胸痛預測系統評估心肌梗塞機率高,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狹窄及時進行手術。
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培毅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患者有高血壓、慢性腎衰竭、阻塞性肺病史,日前在家休息時胸悶近1個小時就醫,經抽血檢查,心肌酵素正常,加上病人年紀大、慢性病較多,病因較難評估。
張培毅表示,經以「人工智慧(AI)輔助急診胸痛預測系統」評估,顯示病人在1個月內心肌梗塞機率為64%,住院後隔天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2條冠狀動脈狹窄並實行支架置放術,病人康復出院後目前定期門診追蹤。
他說,台灣急診室壅塞已成常態,依衛生福利部資料,2019年全台急診就醫高達764萬人次。其中「胸痛」為急診常見的主訴之一,但胸痛的成因包括骨骼肌肉疼痛、致命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肺栓塞、食道破裂等,如何快速、正確診斷與處置,對醫師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
張培毅指出,實際上只有小於10%的急診胸痛病人最後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因此許多急診胸痛病人的檢驗、檢查甚至住院,容易造成醫療資源的巨大負擔,人工智慧輔助急診胸痛預測系統可提升效率、降低誤判機率及節省健保醫療資源耗用。
他說,奇美醫療體系以2009至2018年的急診病人資料進行整合,導入監督式機器學習技術建立AI預測模型,模型調整到最佳狀態後,準確率可達90%。目前已把預測程式整合到急診醫囑系統,輔助醫師進行醫療決策,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今年的國際期刊。
附圖: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培毅(中)22日表示,由院內跨單位團隊建置的人工智慧(AI)輔助急診胸痛預測系統,可提高預測心肌梗塞患者的準確率。中央社記者楊思瑞攝 109年12月22日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12220119.aspx?fbclid=IwAR2k1ICRekmM7RFlfltJJ5QMVdAWZBO0s17_NMOmHNIOwTJOhOJG4Eit4mk
急診醫學 期刊 在 台灣急診醫學會- 本會期刊Journal of Acute Medicine Vol.7 No.1... 的推薦與評價
本會期刊Journal of Acute Medicine Vol.7 No.1 已出刊,歡迎各位夥伴至學會官網或是華藝線上圖書館下載檢閱。 學會官網https://goo.gl/oqQ9CE 華藝線上圖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