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你分享一部紀錄片—-《#有時》
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有時」這個名字,是在工作休息的空檔,我看到朋友看著她的手機,裡面傳來一陣孩子的聲音,朋友也跟著笑了,我跟著過去湊熱鬧,看見了一個大眼娃娃,鬼靈精怪扭扭身體,逗得大人們樂不可支!問了她的名字,叫「有時」,我想到傳道書-生有時,死有時,萬物都有定期~有個特別名字的女孩字她的父母肯定很有想法呢!
果不其然!
昨天,我看了有時的爸爸以她為名拍的一部紀錄片。將近中午,我囫圇吞棗剛吃過早午餐,還未洗漱,手邊拎著一顆蘋果磨成泥,正在餵我剛學會吃副食品的女兒,聽到片中的以 #青年返鄉到以 #自拍 為題材的導演夫婦,正在經歷 #成家立業 #懷孕生產...為人生帶來巨大變化的場景與對話,雖然我們很不一樣,但有許多心聲卻是心有戚戚焉!或許紀錄片對我來說的魔力正是這樣樸實說故事,事事說到心坎裡的共鳴吧,就像一次 #心理治療的療程裡,當你能夠深切地被懂,就已經得到某層次的療癒。
這是一部名為《有時》的紀錄片,敘說著人面對接踵而至的生命場景交織出現時的種種心理狀態,以導演父親的喪禮為始,那是「死有時」,緊接著以太太懷孕、生產的過程接續,那是「生有時」。我覺得本來單純的青年返鄉題材到最後用自我的敘述的方式呈現,真的非常勇敢,因為我們說別人容易,但看清自己太難,然而,導演誠懇地將這些悲喜都放進片中,反而給我一種用影片溫柔承接生命的感動。
一次導演夫妻的對話,導演問:「你不覺得《有時》很悲觀嗎?凡事都有limit...?」阿man說:「不會啊,你不覺得很正向積極嗎?其實有限制才會....沒有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你覺得呢?萬事萬物都有定期,是宿命般的悲觀?還是凡事都有安排的豁然?
我倒是覺得阿man的話好有哲理,我喜歡!若凡有時,則總盡心,就像我一直喜歡一個哲學家Thomas Attig對 #悲傷的論述:「即使喪慟是一個別無選擇,但悲傷的經驗卻是一個積極適應的歷程,充滿選擇。」,這個態度恰好吻合了 #心理治療的核心精神。#我們無法改變現實但我們可以選擇日子要怎麼過!是一個心理層面有力量的狀態。
這部片子其實呈現了許多生活的兩極,夢想與現實、結婚前與生子後、生之喜與養之難、死前之負擔與死後的懊悔....,這些看似生活裡樸實會上演的劇碼,在導演的鏡頭前放大呈現,凸顯了某種對比與衝突感,觀眾甚或也投射了自己生活中的兩難,讓人不由得隨著故事線的進展,引動了屬於自己的思考,我便是如此餘波盪漾的,動筆寫下了這些。
我不確定導演最後怎麼回應自己關於「有時」對提問,但總覺得紀錄片的製作好像走了一次 #敘事治療,從藉由影像的敘說,再次建構屬於自己的真實,可能是豐富生命故事,也可能從中找到亮點、理出意義,為過去或當下的問題提供出口,發展出其他新的可能性。
總之,謝謝素昧平生的 #李權洋 導演,用你的故事帶給我一次關於生命有時的思考!
https://www.ptsplus.tv/season/00157315-6344-4db0-b82e-eb4e4473d9a1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