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保衛戰一年記: 一個德國女生的中大故事》
「突然間一切都結束了。」
2019年11月,Sara在日誌上如此寫道。
11月11日,對於商家和很多人來說是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但對於現年21歲的Sara來說,卻是顛覆了她想像和認知的一天。
2019年11月11日,因周梓樂墮樓離世觸法的「黎明行動」開始,示威者在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展開的「二號橋行動」導致後來警方全面圍堵中大,後續發生多輪使用胡椒球彈、催淚彈、橡膠子彈和海綿彈的驅散行動和警民衝突。來自德國的交換生Sara,在槍林彈雨、滿地磚陣中完結了她的Exchange Semester。
「星期六晚上 (11月9日),我和朋友到了香港某個小島遊玩,當我們回到市中心時,見到了許多示威者。他們正在為一名年輕學生舉行的追悼會,該學生是首名在示威衝突中離世的示威者。你可能感覺到氣氛漸漸變得越來越緊張,但不會想像到香港的大學校園在不久就會變得像戰場一樣。」
Sara寫了一篇文章紀錄了她11月中旬在香港和中文大學的所見所聞,並投稿到德國的一份地區報,香港學生的抗爭故事在德國某地的城鎮裡落下了根。
「星期一 (11月11日) 早上我醒來時,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名警察向示威者開槍的片段。然後是關於我們校園被封鎖的報導。學生們設置了路障,並準備與警察戰鬥。」
在黎明行動當天,Sara看到了香港城市交通癱瘓的新聞,也知道了中大校園裡示威者已經設置好路障,當時中大校方仍然未就事件發表評論,因此Sara和同是交換生的室友選擇留在宿舍內,
「整個城市都癱瘓了,幾乎沒人能上班。當然,如果你是來自德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這個年齡的年輕學生會站出來示威抗議,並為此與警察發生正面衝突,以維護我們的民主權利。」
事實上,德國在東西德分裂後期,在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前,就曾出現學生民主運動「週一示威 (Montagsdemonstrationen)」,示威首先於萊比錫開始,然後附近其他東德城市如德勒斯登、哈雷、等人民陸續加入,這一代的東德中年人,很多都是經歷過社運的。
生於民主統一後的德國的Sara,留在宿舍四日後,眼見局勢緩和,決定離開宿舍。
「四天沒有離開房間是一種極度壓抑的感覺⋯⋯ 要去市區我們背包裡只帶了必需品,因為我們不知道要走多遠。校園及其周圍的所有交通方式都癱瘓了。我們已經在前一天制定了一個『計劃』,並決定在最安全的清晨出發,因為警察通常是晚上前來,試圖衝破路障。」
中大保衛戰後,校園裡的校巴路線全數停駛,Sara和她的朋友需要徒步下山,離開過程中Sara看到了無數黑衣和蒙面的學生起路障,演講廳變成了休息室,示威者分配應急用品,當然,還有辛辣的汽油味。在Exchange semester中住在 I House的Sara說,她的宿舍實際上距離主戰場很遠,儘管她在禁閉的四天裡在網上看到很多衝突的照片,但親眼目睹還是很震撼。
「我們都看呆了。我們全部人都感到很震驚。我們在宿舍時只在網上看到了照片。但是,當你實際上必須穿過這個戰場時,這些圖像只是小菜一碟,並不會觸動你的情緒。」
Sara在出門的路上碰到了一位 local hallmate,她在前幾天送她的一個黑色口罩,讓她保護自己免受校園裡散落的催淚瓦斯傷害。Hallmate見到驚慌失措的Sara,嘗試安慰她們。
沿路上Sara碰見很多參與示威的學生,「這些學生中有很多人向我們道歉,試圖幫助我們穿過路障。我的室友告訴我:『如果警察來,我們會戰鬥。』但當你想到,不知道這些學生最後會受傷還是被送進監獄,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最終Sara和她的朋友花了兩小時回到市區,之後收到中大校務處的電郵勸喻所有留學生回國,至此Sara的香港留學之旅終結。一年後的今天,Sara回到了香港實習。至今仍然難忘當日畫面,她最感慨的是看見同齡人走上了戰場。
「在我們這個年紀我們可能正在大學裡快活中,但這些二十多歲的學生卻是為了爭取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權利而抗爭著⋯⋯」
「如果是你,你會走出來嗎?」
「我會,當然會。」
「就算你知道了你有可能受傷或被捕?」
「 Ummm... 問題是理論上這應該不會發生的啊。」
還記得一年前那些夜晚,中大保衛戰和理大攻防戰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來說難以忘記,對於學生來說更是一場惡夢。一年後,城市裡的催淚彈味隱去,換上同樣刺鼻的消毒藥水味;曾經嚴文禁止的口罩,現在彷彿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市面平靜下來了,城市裡仍然一片迷霧。我們都分享著的同一個回憶,就像牆上曾經的標貼,縱然旁人歇力撕下粉飾堆砌如常,斑駁的印痕還是鮮明得很。
Sara的中大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但有些人的還沒有。留在她心中的還有一個疑問:一年以後,不知道那天她碰見的示威學生今日會在哪裡?有一句諺語:What doesn’t kill you,後半句,今日的你又會認同嗎?
*為保護受訪者,文中已使用化名。文中內容和相片均由受訪者提供,不代表本專頁立場。*
德勒斯登柏林交通 在 跟著恬恬與Fabianㄧ起刮世界地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德國德勒斯登|三天兩夜自由行,七大必去景點。
完整文章:http://tinybackpacker.com/travel-guide-dresden/
德勒斯登是薩克森自由州的首府,也是德國東部除了柏林外,文化、經濟與政治的發展中心。二次世界大戰城市被摧殘殆盡,但是德勒斯登得以重建過去美麗的建築,而這些建築充滿巴洛克式風格,及其華麗與壯觀,加上緊鄰易北河,德勒斯登又被大家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德勒斯登城市規模雖然沒有很大,但是它真的非常的美麗,有許多德國特色料理,交通也很便捷,如果你有機會也有時間來到德國東部,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美麗的小城市。
你去過/認識德勒斯登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STAGRAM: tiny.backpacker
更多生活動態以及更新。
https://www.instagram.com/tiny.backpacker/
[最新德國社團]
跟著恬恬認識德國 | Das Leben in Deutschland
歡迎所有對德國有興趣的人加入 ❤
德勒斯登柏林交通 在 德國萬事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德國印象系列#11 St. Nikolaikirche in Leipzig】
#萊比錫_聖尼古拉教堂
被歌德稱為「小巴黎」的萊比錫,是德國音樂和貿易展覽的重鎮,更是1989年推動東德民主和平革命的起點,也是我來德國前,少數叫得出名字的德國城市之一。
#萊比錫
12世紀開始,被授予「城市權利」和「市場特權」後,發展成活絡的交通和貿易樞紐,萊比錫到東邊的德勒斯登是德國史上第一段的鐵路建設。
文學家歌德來過這裡,音樂家巴哈也在這裡成就了許多樂章,萊比錫是當時最具吸引力的人文薈萃之城,萊比錫大學更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三所大學之一。
#1989年的燭光_星期一遊行
然而,二戰期間大規模的空襲讓城市滿目瘡痍,而戰後被東德政府控制的萊比錫經濟地位更是急遽下降,人口也少了許多,重要性不如以往。
1989年10月,人民對政府累積的不滿情緒到達高點,每週一在聖尼古拉教堂的和平禱告活動,逐漸成為規模越來越大的人群聚集,人們拿著燭光和平遊行,與警察對峙的畫面傳播到德國各地,間接引發一個月後,11月4日在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的大規模抗議,並導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下,結束東德政府的控制。
我去年秋天到萊比錫兩天一夜的小旅行,拍下這張照片是在聖尼古拉教堂旁的街區,還看的到教堂棕櫚葉的柱子,週邊有著當年燭光遊行的地圖,1989年追求民主自由的堅定,讓今日的寧靜祥和成為可能。
#萬事包德國趴趴走地圖
#這裡冬天會有聖誕市集喔
#萊比錫火車站附近有comebuy
#不是業配的too_much_information之好想喝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