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想把劇情類比內在的心靈世界
成年以後,你心裡曾經有這樣的感覺嗎?
1.每次過年過節回家,都會害怕
2.面對父母,總是有很多糾結無法開口
3.待在家裡覺得焦躁,但離開家又放不下家人
4.有時候真的很想一了百了,但又怕家人難過
5.害怕面對某一個家人的情緒,但太久沒回去又會擔心
6.憎恨某一個家人,但如果他真的走了,心裡又會有捨不得與後悔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你就會明白,回家真正的困難並不在於和家裡面的人相處,而是在你內心的世界當中空出一個位置,找回你跟家人之間的認同、接起你和他們之間真實的連結。
那該怎麼辦呢,在這之前,我想先談談跟我一起追斯卡羅的朋友,Amy的故事。
「我從21歲那一年開始逃離家裡,對我來說,那裡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一個被詛咒的地方。10年以來,我靠著自己在外面賺錢生活,每天工作的時候都戴著面具,過年過節我都主動說要留下來加班,有些同事說我是貪戀那兩倍的薪水,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我真正要的不是薪水,而是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Amy在看完《斯卡羅》「福爾摩沙公主」那一集的時候跟我說,我認識的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堅強的女人,一路從公司小職員做到主管,大小事都一手包辦,一個人可以當十個人用,我都覺得自己已經是工作狂了,沒想到有人還比我更嚴重。於是我把我的治療師跟我說過的話送給她:「會不會你透過拼命的工作,真正想要的是逃避某一些,你不想碰觸的傷口?」她點點頭,表面上這句話好像是對她說,但實際上是對我們兩個人說。
11歲那年,Amy的父親就跟媽媽口中的「外面的女人」跑了,那天以後,媽媽開始變得歇斯底里,各種情緒勒索,Amy是家裡面的大女兒,只能夠一個人承擔炮火,年幼的弟弟還不懂事,甚至在媽媽聲淚俱下的時候吵著要吃養樂多冰,她也只能夠一邊安撫媽媽的情緒,一邊到冰箱冷凍庫拿養樂多冰給弟弟,一湯匙一湯匙地餵——重點是,她自己都沒吃半口。
「後來媽跟叔叔在一起,一開始叔叔對我們很好,後來每天打我們罵我們,我從一個人的出氣筒變成兩個人的出氣筒。只是叔叔比媽媽更過分,還會罵一些很難聽的話,說我是媽媽跟別人生的賤貨、下三濫、妓女等等⋯⋯重男輕女的他,對弟弟卻是呵護有加,弟弟要什麼科學用具、湯瑪士小火車,叔叔都買給他。有一天晚上我趁大家都睡著,跑到弟弟的房間把他床鋪底下的湯瑪士小火車拿出,來想說要把它折成兩半,可是看到湯瑪士火車的臉,就覺得可怕,好像看到我自己一樣,一張想要復仇、充滿怨恨的臉,卻用微笑來掩飾。」她說,於是那天晚上,她又把貨車玩具放回床底下,這是,整個晚上她都再也有沒有睡著⋯⋯。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聽完Amy的故事,我想起上面這句話,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是,Amy雖然逃家逃得很遠,遠從屏東上來台北,可是是內心的某一塊還是留在家裡;她想在心裡面努力的抹掉那條回家的路,但是同時又很想想起這條回家的路。
就像《斯卡羅》的蝶妹一樣。
#心理治療就是找一條回家的路
(以下小雷)
「心理治療一定要這麼痛苦,去挖過往的傷口才能夠痊癒嗎?」我曾經問我的治療師這個問題,他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跟我說,這可能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解答。我那時候想可惡沒回答我的問題還要收我錢!
一直到我和Amy在一起追斯卡羅這過程當中,才慢慢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然後我也才明白,這個答案真的是要靠自己慢慢摸索才會漸漸明朗的。
原來,我們不一定要去挖過往的傷口,但不論我們想要採取的自我探索和治療方式是什麼,這一輩子其實都是在找一條回家的路。就像片中的蝶妹與阿杰一樣,會歷經下面幾個過程:
—忘了回部落的那條路
—想起這條路但是不敢踏上
—踏上這條路覺得後悔了,可是進退維谷
—有幾次回了家,卻被趕出來、不被接納
—有幾次回到家,被綁架,無法離開
—有幾次終於離開了,告訴自己再也不要回去了,但心裡還是有疙瘩
—在回家的路上,和同行的人起衝突
—回家的路上,覺得不知所措,甚至自我厭惡
這裡的「回家」,有可能隱喻的是回到過往的記憶,去探索原生家庭的傷口;也可能是「踏出一段改變的路」,做和過往不一樣、不熟悉的事情;更可能是直接指涉整個心理治療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在接受治療的時候,會面臨失望、恐懼、害怕、不舒服、退縮、甚至想要放棄。
#心靈的自我防衛系統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要回到讓你曾經感到痛苦的地方(想一想那個曾經被燒掉好多次的房子),自我防衛機轉很快就會跳出來,就像是駐守在山林間的斯卡羅勇士,任何外人只要就要進入這座山,就會慘遭射殺。
「有些事情是連祖靈都不知道的。當年祖靈拿這把山刀開疆闢土的時候,瑯橋還沒有那麼複雜。現在洋人的槍炮和武器都那麼先進,我們如果只是困守在山裡,是沒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的。」大股頭卓杞篤曾經講過類似的話,他知道分隔的心靈是無法存活的,所以一直沒有放棄和漢人交流。
把這段話平行到我們的內在心靈、把斯卡羅的這座山頭想像是我們的內在世界,其實就是:受傷的心靈會自我保護,心靈會用過去自己「成功抵禦外敵」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例如過度警覺、解離、負面思考、人際焦慮等等⋯⋯),儘管這個方法現在已經不敷使用或者是過時,甚至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仍然在所不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改變太痛苦了,可能要面對各種未知的後果。如果維持現狀還可以苟活,為什麼要冒險去嘗試新的東西?
可是就像大股頭所說的,其實你內在有一個很清澈的聲音知道: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只是知道跟做到時間仍然有距離,一直到兵臨城下,被漢人包圍,這個痛苦無法再忍受那一刻的時候,戰火一觸即發時,內在世界的18個部落會議才會召開。危機就是轉機,會議召開的時候可能會引起很多衝突,但你也可以藉由這個機會看見那個「自我防衛」的自己是如何保護你。
#對自己的內在慈悲為懷
舉例來說,如果你小時候曾經經歷過一些傷口,那麼你應該最常面對的就是「自我批評」的聲音。當你出現這種聲音的時候,你可以問問那個「自我批判」的自己:「你現在幾歲?」
然後憑直覺在第一時間內回答。
或許你會發現,「他」所回答的那個歲數發生了很多你生命當中關鍵的事,所以「他」被滯留在那個時刻保護你,一直到現在。可是當你再進一步的問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他可能會告訴你說:「我好累了,我想要休息,可是我沒辦法,我放心不下,內憂外患,我無法讓剩下不同『部分』的自己來管理這個身體,我怕他們會把這個身體搞砸。」(有沒有聯想到卓杞篤一直不敢放手大股頭,暫時不辦五年祭的那一幕?)
上面這一段,是我前陣子我參加「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初次課程印象最深的段落,當我問自己那個內在批評的聲音是幾歲的時候,第一個冒出來的聲音是: 13歲。原來, 13歲那一年是我人生第一次減肥成功、因為功課好開始嚐到甜頭、也是我因此脫離被霸凌的第一年。從那一刻起,這個自我要求的自己就不斷鞭策砥礪,所以才能夠有今天的我。
蝶妹也是一樣的。她一路在各個不同勢力當中穿針引線、輾轉斡旋,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拉攏、又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討厭,可是到最後最終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她,就連她的主子李仙得都開始懷疑她說的話。其實她要的很簡單,就是希望部落和瑯橋的各個勢力之間不要打仗,能夠開啟談判,可是努力了一大圈,最後還是發生了很多自己都不願意看到、令人傷心的事情。所以最後她累了,病倒了,身體沒有辦法承受這麼多複雜的事情,這一刻開始,她才可以真正休息。
也像是我一樣,那個不斷自我要求的自己,到現在還在一直燃燒,也難怪耳鳴會一直沒有消失,焦慮都跑到肚子的肥油和晚上的啤酒裡面。但是那個自我要求的自己,也好想要休息(所以我九月底要去台東渡假了不要攔我)。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內在世界就像是一個斯卡羅的世界,你現在的疾病、瘟疫、困境、焦慮、恐懼、憂鬱,是不是正在提醒你身上有一個「過分努力的自己」,一直以來做了好多好多的事情,卻從來沒有被看見,從來沒有被愛?到嗎,她就像是蝶妹一樣,像是Amy一樣,像是那個一直不斷努力的我一樣,要的其實不多,只是希望可以被愛,可以有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我們一家人不能夠像山胡椒一樣,各自分裂四散」阿杰、蝶妹腦袋裡面都印象很深刻媽媽瑪祖卡說的這句話,可是造化弄人,一路經過各種分分合合,生離死別,大家的命運似乎在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分別。不過,我跟瑪祖卡有不太一樣的想法,我反倒是覺得,有些時候分開是為了回來,遍地開花,是為了在每個地方都滋養茁壯。如果不是這一家人跨了不同種族的血緣,如果不是阿杰、蝶妹的活躍,這場心靈的戰爭可能永遠都會被壓抑下來,永遠不會開打,內在世界看起來風平浪靜,可是卻在潛意識裡面分裂。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那該怎麼整合這個紛亂的內在世界呢?其中一個整合自我的方法,就是對自己慈悲(self-compassion)。我想用前陣子我在課堂上面到了這首詩《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的一個段落,來呼應整部斯卡羅的劇情: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
你能否愛內心的勇士
那個披荊斬棘的自己
你能否愛你的瘋狂
你能否愛你的清醒
你能否愛你的愚昧
你能否愛你的混亂
在你之內有個苦悶的自己
有個緊張焦慮的自己
你可否兩個同時都愛
還有那個不斷盡力的自己?」— Leah Pearlman
發現了嗎,你內在住著斯卡羅勇士,一路披荊斬棘,也住著一個愚昧的道台,瘋狂的必麒麟(或水仔),有時清醒有時混亂的李仙得。更重要的是,你能否看見內心有一個緊張焦慮、非常苦悶,還有不斷經歷的蝶妹,她正在找一條回家的路,而你可以給她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這個家並不在山的深處,也不在統領埔,而在你的慈悲裡面。當你能夠慈悲地愛那個你所討厭的自己,像是用一雙厚實的大手把風中的花瓣掬起來一般,細膩敏感地呵護自己;當你能夠愛那個苦悶、不斷努力、瘋狂、混亂、愚昧、披荊斬棘、甚至這一路以來都已經很累,得了熱病的自己,你就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
把自己深深擁抱起來,
你可以帶自己回家。
#斯卡羅 #內在家庭系統 #IFS #蝶妹
#湯瑪士小火車真的很可怕
#全文與參考書目見此
https://reurl.cc/l5RdeY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很久以來都不敢碰觸的問題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閒聊 #死亡的意義 #文長慢慢看
在思考『死亡』這個議題時,想了很久。我不是個常常和死亡擦身而過的人、過去工作過的職業,也沒有會造成生命危險的可能;那麼,對於『死亡』,我能談的是什麼部份呢?
接著,當動物靈性卡抽出蛇之靈、星座骰出現水星射手十宮,乍看是兩個完全不相關的訊息,卻在深入思考後,忽然理解一件事:
蛇之靈,主內在自我的修復、療癒,透過磨練、傷痛、苦難,來使心靈成長並帶動人際與職場的個人柔軟度,類似塔羅牌中的倒吊人;水星主思考、射手主大格局、十宮主事業;
如果沒有處理好、面對自身關於『死亡』帶來的生命課題,那麼在自我的人性/人格發展上,也就會有所缺失,對嗎?
--
從小到大,溺水、車禍的次數真的不在少數,但真正讓我感受到『死亡』的存在,和生命的流動沒有關係,而是很小的時候,對母親的記憶。
先不提母親最後去世是怎樣的醫療疏失,即使我看到蓋上白布前一刻那鐵青的臉色、後來為期一個月的守靈、家父的崩潰,我都沒有太大的感覺。蓋棺那天,我是被長輩拖著去看所謂的「最後一面」、到火葬場後在沙堆玩到全身髒被揍的半死,到這一刻我都還沒有真正的感覺母親已『死亡』。
直到火化後,鐵床拉出來那一刻,身為家中唯一一個小孩,必須參與撿骨時,我才愣住。我想,那時候應該是愣住吧。
進去是一個人,拉出來就是一副死白、被燒成半成粉狀的白骨,頭骨中那本來是眼球的地方,變得空洞無比,我可以看到眼窩後方頭骨成為半粉末的樣子;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人體骨骼的全貌,也是第一次看著一個人從活蹦亂跳、變成只剩一個小罈子的生存空間,但直到那刻,我還是不明白這就是『死亡』。
那年我還沒滿六歲。
--
二十年後,和一個好友在家中小酌閒聊時,忘了聊到什麼,她忽然對我說:「所以妳打算什麼時候,和我談談妳媽的事?我們認識也有幾年了,除了知道妳是單親、妳媽很早就過世,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妳有沒有試著向誰說出來過?」
那時年輕氣盛的我,好鬥愛辯、一張嘴從沒有講輸人、沒有說不出話的時候,卻在那刻,出現人生以來第一次的沉默。
因為我不知道從何說起,也從沒有人真正想要知道這件事,當我還年幼時,試著想要和一個人說這件事時,不是得到「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長輩背後討論我有多可憐的反應、就是換來同儕間的霸凌,最後我選擇「假裝忘記」這件事。但記憶很聰明,它知道你想假裝忘記時,確實不會出現在你眼前;它只會用別的方式來影響你,讓你無時無刻都記得這件事,就算你「想要假裝忘記」。
它反應在我對工作的態度:在職場上,我不自覺成為和母親一樣個性的人,因為,我以為當我成為了她,我可以安慰自己她已經不存在的事實,因為我就是她、她就是我;
它反應在我的愛情生涯:一旦對方也是喪母、或和母親關係不好,我就不自覺被對方吸引,因為這讓我感覺是同類;或是對於家庭特美滿的人,我也會被對方吸引,因為我渴望成為他家中的一份子,所以那時候我對婚姻的看法,也一併的跟著扭曲;
它反應在我的人際關係:因為沒有足夠的父母庇護,直到國中畢業前,我都認為拳頭大的人可以說話;如果我的拳頭不夠大,那就依附在有力量的人身邊,來求得安全感;
它反應在我的金錢觀:因為心裡像個啷噹響的空罐頭,於是我試著往裡面丟了很多錢、物質、名聲、成就,期望可以填滿這個罐頭,但最後這個罐頭還是啷噹響。
我試了所有的方式,都無法正確解開死亡帶給我的束縛,直到這個朋友直接戳破這層窗戶紙,她要我和我談談這件事;她要我學會「說出來、面對、承認、然後放下」。
--
真正接受家母死亡這件事,我大概花了兩三年,這中間學會的事情就是:『死亡不可怕,忘記了已死去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你選擇假裝忘記的時候,因為這表示,你也不認同自己這段人生過程。』
直到前幾年,在家母過世滿2X年時,我第一次主動和家父聊起了這件事。我知道,他絕口不提,是因為他不敢去碰觸這部份的潘朵拉盒子;我知道,我和家母長得一模一樣(證明完全是親生的),所以他很恐懼看見成年後的我,才會在我剛成年就把我丟上台北念書生活。
於是在某次和家父對飲時,借著酒意,我和他聊聊了關於母親的事,能言善道的父親也是第一次在席間沉默、沒有吐嘈我說的任何一句話,就是默默的盯著自己的杯子,聆聽。直到吃完飯,他一句話都沒有說。
但在那之後,父女關係就開始緩合。父親的笑容真實多了,說出來的話也不再那麼帶刺,雖然還是很愛吐嘈我。
--
對活著的人來說,『死亡』最可怕的,是你無法接受一個人曾經對他付出情感的人,從此以後就不見了;
死亡是生命的必經過程、不可逆的,然而,它其實就和失戀是一樣的道理:你心裡的依賴、支柱忽然消失了,身而為人,一定是痛苦的,因為你有情感;而更多時候,失戀的感覺,也真的跟死亡一樣,因為很多人分手後,這輩子再也不相見了。
你發現共通點了嗎?
當你經歷一次失戀,其實也同時在經歷一次送別死亡;它們兩者其實,都叫『失去』 ,要教會你的共同課題叫『活在當下、學會珍惜、離別時懂得放手』。
--
👍占卜好評點連結:
3.0:https://reurl.cc/e9QxoQ
2.0:https://reurl.cc/g8zjzQ
1.0:https://reurl.cc/E2ZMnm
--
怎麼問問題:https://reurl.cc/OXpNx9
占卜預約流程:https://reurl.cc/qmOR9D
--
月亮塔羅坊🌙
📍IG:https://instagram.com/cat.moon.tarot
🔎FB:https://www.facebook.com/CatMoonTarot/
🌙預約占卜專線:https://linktr.ee/cat.moon.tarot
--
#月亮塔羅坊🌙 #喵子 #讀牌師 #死亡 #放下 #失戀 #成長 #占卜 #tarotreader
很久以來都不敢碰觸的問題 在 山姆先生這一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次吃飯就是心累...#副食品之路
進入到自主進食的戰場後✨(想知道好好吃飯需要多久😱)✨,橘子吃東西屬於"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給我們吃也給地板先生吃,每次事後清理跟煮飯一樣辛苦,有舖過報紙跟墊子等等,但湯水多少還是花上許多時間清潔,也不一定都會掉在控制範圍內。所以從自主吃飯二個多月以來,體驗Tidy Tot防水圍兜/托盤,它的領口是魔鬼氈,約莫10秒就可以輕鬆穿脫,一開始以為橘子穿會稍為不習慣,沒想到穿起來舒適完全沒問題,真是太佛了🙏
跟橘子一起吃飯20-30分鐘,用了Tidy Tot托盤與圍兜後地板上還是乾淨的狀態,掉食物機率大大降低,偶爾會拿飯粒丟爸爸😊。出門帶上衣圍兜就好(有短跟長袖),袖口是鬆緊設計不容易進水,附有吸盤所以可以黏在餐椅光滑的表面。在家就會再加上大托盤,就算橘子拿著絲瓜到處推來推去玩耍也很OK(桌面每次要清也是累<<),清潔的時候跟著圍兜一起拆下到廚房洗手台上刷一刷清洗,晒一下繼續可以下一餐使用,相見恨晚的吃飯圍兜神器,實際用很不錯,寶寶自主吃飯、也是爸媽們的宅家自煮神隊友好幫手喔
---
🌟限時優惠價開團 (6/29-7/5午夜截止)
🌟團購下單👉🏻https://tomali.tw/thtdk
---
❤️❤️Tidy Tot防水圍兜懶人包分享🙏
🌈🇬🇧英國 Tidy TOT 餐桌圍兜的介紹
Tidy ToT創辦人來自英國3個孩子的媽媽,她發現家中小朋友開始吃副食品的時候會吃的到處都是(非常有同感😨),需要花很多時間清潔,她花了4年的時間研究以及改良,設計出防水圍兜/防髒托盤二合一,榮獲多項歐美嬰幼兒產品大獎的肯定喔!
🌈🇬🇧防髒托盤二合一套組(有附收納袋喔💪)其他體驗感想
比較敢給橘子嘗試吃咖哩、火龍果,桌面跟地板會清非常久,目前實測後很好清潔,水一沖就乾淨,圍兜的話如果碰到火龍果食物就稍微搓一下即可,很推薦的育兒好物!360度環繞的防水材質,食物不太會漏接。使用過後也可以折疊,再長大一些就可以拿來當美術創作畫畫的版版。
🌈外出時會準備什麼圍兜
我們有額外帶一件「Tidy防髒吸盤圍兜」,吸盤可以黏在外面的光滑餐桌上,很方便,而且超級超級好收納又有附收納袋XD!完全不佔媽媽包空間,建議一定要備一件!也是防水材質喔
🌈雖然是防水材質,但穿了會不會很熱啊?
我們自己是週末會帶橘子到一樓一起吃飯(冷氣是壞的,只有電扇),吃個20-30分鐘,不大會受到什麼影響,例如煩躁什麼的。大部份寶寶都在冷氣房底下,夏天的確穿起來會稍微熱,不過Tidy Tot有出夏天款短袖喔!還有它是調節式領口魔鬼氈設計,所以背部還是透風的,不是整件包緊緊的圍兜喔!
🌈🇬🇧自主進食要怎麼訓練?可以讓寶寶愛上自己吃飯
我們目前都是會跟著橘子一起吃飯,讓她有參與感,玉米她一開始不懂怎麼啃,慢慢自己摸索才知道,會給她自己選擇想吃什麼或是吃多少,想讓她感受到吃飯是有趣的。比起以前橘子真的進步很多,不要放棄的陪伴引導她,只要在一定歲數前不讓她碰觸到風險易過敏的(像蜂蜜、硬糖果等)只是每次清理地板會很痛苦就是了XD,我們用Tidy Tot圍兜清潔起來方便快速很多,所以推薦給大家參考,還滿值得購買喔。
🌈🇬🇧托盤適用任何餐椅嗎?
適用多數的餐椅,防髒托盤尺寸直徑80X直徑69.5公分的橢圓形,收納攜帶方便不佔空間。將托盤打開放進餐椅,固定圍兜下擺與托盤連接的魔鬼氈,將吸盤緊貼椅背與桌面就可以穩定托盤
🌈🇬🇧英國 Tidy TOT 餐桌圍兜其他特色
1>圍兜改版!材質更加輕薄,好穿又舒適
2>餐桌圍兜二合一,完美保護桌面和衣服
3>可當畫畫衣、理髮衣,6m 用到 3y
4>防水快乾,水一沖就乾淨
5>可折疊、附收納袋,攜帶方便
#TidyTOT #英國防髒托盤 #圍兜 #防潑水材質 #吃飯 #自主訓練 #寶寶日常 #嬰兒日常 #育兒日常 #育兒日記 #嬰兒用品 #親子 #育兒 #寶寶 #魔鬼氈設計 #好洗快乾 #收納袋 #山姆先生這一家 #圖文 #插畫 #漫畫 #painting #團購 #育兒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