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西域戰略:C形包圍圈與「絲路基金」 (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 「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爲天子言其地形所有。」這麼多中亞國家,需要翻譯。張騫身邊只有甘父是匈奴人,可做通譯。這說明,匈奴語可能是中國北方,乃至中亞的通用語。匈奴既把持著草原絲綢之路,也把持著沙漠絲綢之路。狹義的西域——天山南北,是匈奴糧秣、兵源、賦稅的來源。而廣義的西域——蔥嶺以西大國,如奄蔡、條支、安息、大秦,則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市場,既買進中國的絲綢,也賣出香料、珍玩。匈奴可以從國際貿易中獲取高額利潤。
2. 「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張騫推測身毒與中國西南部有商路通行。這說明,貿易路線的開闢,遠遠早於國家外交的開鑿。無論西南商道、沙漠商道還是草原商道,都是很早就存在的。
3. 匈奴擊月氏,烏孫擊月氏,月氏擊大夏,掀起了亞洲大規模民族遷移的序幕。大夏本是亞歷山大東征後,希臘化國家之一。目前月氏佔有其地,意味著希臘文明在中亞的消退,操東伊朗語的諸民族重新崛起,為從漢末到唐朝,粟特人把持絲綢之路商道打下了基礎。
一切都茅塞頓開了!打通西域,由漢朝來接管絲綢之路,打斷匈奴的經濟命脈;再施以持續的軍事打擊,減少匈奴的有生力量。就這麼做!
漢朝君臣的執行力極強,這一點值得當下政府和企業學習。
公元前121年——張騫回國後的第5年,只有19歲的「95後」將軍霍去病,發動河西會戰,將匈奴勢力逐出河西走廊,徹底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通道。
公元前119年——河西會戰兩年後,漢廷又發動了漠北會戰,衛青和霍去病雙璧同耀,一出定襄,一出代,擊破單于本部,殺匈奴士卒10萬以上,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祭天;同時,武帝設鹽鐵官,算緡錢,籌集軍費。從此以後,漠南無王庭。筆者多年來一直認為,漠南、河西、漠北三場會戰,是漢匈之爭的主要轉折點。但目前看來,也許只是為了爭一個時間差——給我幾年時間,我要完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偉業!
是的,就在這一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時從長安到蔥嶺,已無匈奴威脅,一路通暢。張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國。」這大概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絲路基金」了。張騫既是「絲路基金」的支配者,也是漢朝西域政策的前方指揮官。史載張騫的性格是:「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這裡面包含兩個信息,一是要寬厚,二是要強悍。
僅用「絲路基金」開道是否就能擺平一切?答案是否定的。
兩伐大宛:漢武帝的武力開埠
無論是廣義上的西域,還是狹義上的西域,從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民族,與漢朝的關係,最初不過是貪漢財物。這在張騫出使烏孫時可見一斑,烏孫王在面對琳瑯滿目的漢朝奢侈品時,竟然對張騫行了拜見單于一般的禮節。「因漢絕遠」,所以西域各國怕匈奴多於怕漢朝,甚至搶掠、攻殺漢使。漢使的隊伍,實際上是官方商團,除政府官員外,還有企業家、賜物、財貨,掠殺漢使竟成了絲路小國發財致富的最佳途徑。而匈奴在西域設有「僮僕都尉」,徵收稅負,徵發兵源,小國稍有忤逆,隨即大兵相向。
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先行的路子走不通了,還要亮劍,彰顯軍事存在。還是剛才提到的大宛國,有寶馬,就是汗血寶馬。漢武帝很想要,一方面,滿足下自己的奢侈品收藏欲;一方面,要通過這種馬改善馬種。漢馬和秦馬類似,都是河曲馬。這是一種挽馬,多做力用,說白了是力畜,適合幹農活兒。漢跟匈奴作戰,河曲馬不如蒙古馬,因此在漠北決戰後,漢亦無力進行大規模的追殲。傳說中的汗血寶馬,能日行千里,無疑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國防利器。
漢使帶著商團去了。除了絲路基金一千金,還有國禮:一匹金馬。請貴國與漢通商,很有誠意吧?結果大宛稀罕漢朝財物,其結果是,漢使被殺,財務被搶,漢朝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起者,權威收到了嚴重考驗。
(三之二,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讀書時,就知道張騫是漢朝通西域的大功臣,他不僅將中原絲織品傳入西域,也讓西域的音樂、良馬、水果,傳入中原。 歷史記載,張騫前後出使西域兩次,第一次是漢武帝即位初期,為共同抗擊屢犯邊境的匈奴,派張騫首次出使西域,聯絡同樣飽受匈奴欺凌的大月氏回敦煌、祁連山舊地。 於是張騫從隴西入河西走廊,途中遭伏,張騫...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讀書時,就知道張騫是漢朝通西域的大功臣,他不僅將中原絲織品傳入西域,也讓西域的音樂、良馬、水果,傳入中原。
歷史記載,張騫前後出使西域兩次,第一次是漢武帝即位初期,為共同抗擊屢犯邊境的匈奴,派張騫首次出使西域,聯絡同樣飽受匈奴欺凌的大月氏回敦煌、祁連山舊地。
於是張騫從隴西入河西走廊,途中遭伏,張騫等人被匈奴扣留了十年之久,並娶妻生子。張騫並未因此忘了漢武帝給的使命,終於在十年後的某日,趁著匈奴監視放鬆之機,逃離匈奴地區,繼續向西進發,最後終於到達大月氏。然而相隔十多年後的大月氏,早就沒有回敦煌、向匈奴復仇的想法,張騫只好踏上歸途,歷經千辛萬難,才得以返回漢朝!雖然並未完成使命,但因其親歷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國,對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比較詳細的瞭解,也成為漢朝開闢通往中亞交通要道的重要Know-how。
爾後,在漢軍再次大敗匈奴且控制河西走廊後,武帝便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四年後張騫成功歸來,西域各國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漢朝與西域和中亞、西亞的交通從此開通,外來文化的輸入也自此開始,而我們所謂的「絲綢之路」也因此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管道!
想去走走絲路嗎?別忘了二千多年前的外交家兼探險家——張騫!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