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幾乎每天都有做有氧運動40分鐘
也有重訓
因為民宿有免費的健身房
老實說身體偏累
但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呢
原因很簡單
因為一定要更乾
為什麼體脂一定要更乾呢
舉個例子吧
假如你今天看到老闆賣一塊豆乾
他很多水分 那就是豆腐 那不叫豆乾
可是我明明是點豆乾啊
為什麼給我豆腐呢
這個會有法律責任的
說白了真的很可能會有刑責
所以乾很重要
就像很多我們身旁的朋友
常常會把「乾」當成發語詞
「乾笑死 哈哈哈」
「乾好屌」
「乾 真假」
這都是因為他們在提醒自己乾的重要
乾功能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所以不是我們要追求什麼
是我們都無法接受不乾
因為「不乾是弱」
這個是我小學一年級
老師就有教的一句經典成語
我銘記在心一直到現在才體悟 明白
當然 都這個時代了
很多道理大家不一定要認同
那你就做一個豆漿吧
就做豆漿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弱的成語有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緊箍咒》
上週末,小夥伴傳了即將要on檔的社群layout來,想問問我,A版B版哪個配置更好看。
社群的事,我已逐漸授權給年輕的孩子自己做決定。這麼久的時間下來,也慢慢讓她摸出一點心得和成就感。偶有拿不定主意的文字或設計,她就會來敲敲我的門。
兩孩子在身邊鬼哭神嚎,我快速瞄了一眼排版,想用最快的時間解決,只要不太離譜偏頗,社群梗原本就該奔放。我這個老人家最好別太中二。
然而,下一秒,我感覺到自己的頭腦,規律地發出高速運轉的聲音,像印刷廠趕印明日早報頭條那樣,「A版選色飽合度這麼低,看起來暮氣沉沉,完全沒有節慶感。」,「B版又太活潑一點了吧,主要訊息都被淹沒,眼花撩亂。」
手指開始打字回覆,沒打幾個字覺得速度太慢,切換成語音模式,這下快多了,說出來的話也急火火的,「親愛的,妳要不要試試簡潔的設計,配色用品牌主tone,訊息濃縮成一句話。或發展成社群金句之類。」
要按下enter鍵前,我想起了一件事。整個人停頓在半空中。
在複訓一階時,John曾形容,頭腦與邏輯中心,是強勢的,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這麼柔弱。聽到這,我在銀幕前,不禁撇了撇嘴,哪有啊?身為這些區域被高度定義的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強勢。也感嘆,白白被啟動了這麼多區域,要做決策的時候,一點忙都幫不上。強勢有屁用。
有了實際發生的例子,我咀嚼John的觀點,這些能量場域之所以強勢,是因為串接頭腦、邏輯的通路屬性,全是個體人與社會人迴路,我們於是依照「自己認為正確」、或「這樣做對於大家都好」的信念,而思考、歸納、與表達。沒在管家族人的感受,我們外顯的觀點,來自於靈光頓悟、事實推敲、歷練驗證,絕少根植於傳遞支持,目的也不在尋求盟友。
所以,有一種好,叫做,我跟你說,這樣做最好,也會讓所有事情步上正軌、一切邁向成熟與進步。
強勢,更可能是一種霸凌。因為,小夥伴的頭腦和邏輯中心,都是開放的。一開始共事時,我驚訝於她的天馬行空,而這些天上奔騰的馬,永遠落不了地,或是落地之後,就變成泥池打滾的驢,久久圈繞不出去。
我曾以為,這個世代的年輕孩子,多半如此。缺乏思考辨證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她們面對我,也戰戰兢兢,反駁不了幾句又去抄筆記、爬google、忙著回答我一籮筐的問題。
現在,我願意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差異。我也發現,共事一段時間的團隊與夥伴,最後形成的論述、做出來的作品,就是我的復刻樣板。對此,我曾十分自豪,直到最近重修了一階、又跟著瑪麗安老師練習了四週的覺察,使我願意正視頭腦與邏輯中心的盲點,並展開一個有趣的邏輯中心練習,「把自己非常在意的點,記錄下來。」
所謂在意的點,借用John的解釋,就是你特別容易嗤之以鼻、不以為然、急著辯駁的地方。不記錄還好,一認真觀察,馬上就有以下GY的各點出現,像是:
(1) 天外飛來一筆,沒有事實根據、也缺乏細節執行的想法。
(2) 固鎖或武斷的結論,被告知這件事情只能這麼做,沒有其他彈性空間。
(3) 來龍去脈不夠清楚、正反資訊的陳述失衡。
(4) 跳躍式、非線性推導、太過感性的溝通過程。
這也證明了,我果然是理解迴路相對發達的設計,很愛唱反調,常詰問對方,為什麼?從哪裡推斷得到這個假設?會不會不夠全觀?能不能換一種思考或執行的角度?
哈哈哈,然後對方就會開始焦慮,落入和我一樣,不斷地設立又推翻的迴旋,再多正反佐證都不夠。充分反應了我對於未知、對於徒勞無功、對於被他人挑戰或拒絕的莫須有恐懼。
邏輯中心,是距離能量中心最遠的覺察雷達,如實承接了頭腦中心不斷運轉的壓力,也許能夠發聲(只是未必會被當成救世之音),但終難發起,只能在不受控制的孫悟空頭上,套上美其名是邏輯思辯,實則是高壓控制的緊箍咒。
回到《區分的科學》,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邏輯察覺的價值,並不在於控制,而在於能夠分享獨特的觀點,清楚傳遞生而為人的體驗與可能,在正確的時候滋養與鼓舞他人。」人生中,絕大部分的事,不放手去試,永遠不會知道。也不是所有的問題,經過面面俱到的思量,就會出現兩全其美的解答。
那麼,A版B版,孰優孰劣,它對我而言,是一個決策,我可以用頭腦與邏輯的無敵鐵金剛,輕易找到一百個攻訐點。而,它對小夥伴而言,卻是一個嘗試和體驗。我反問她,妳喜歡哪個版本呢?
她說想換換繽紛的版型,一貫沉穩大器的用色主軸,雖然維持了質感,可是TA的反應沒有那麼好…。
換了以前,我聽到這裡就會開始搬出大道理,是嗎?妳有看過哪些數據證明反應沒那麼好?除了版型之外,有考慮其他變因嗎?妳覺得突然改變風格,會不會有更大的反效果?
然後,我會毀了大家的週末。只為了想要控制未知的恐懼。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不知道,就算認認真真推演過,我們最後的選擇,也可能是錯的。
那不如,就從這裡開始放手,讓空白中心的靈活,跳脫長久以來我自以為精準的制約,孫悟空有滔天覆海的本領,該放她躍出我的五指山。外面如何山高海深,她從此會有決斷和領悟。我也用不著當包山包海的如來佛了。苦海無邊啊,讓我們各自到內在權威靠岸吧。
我用剛買的貼圖,回覆了一張小學生比出「鶴」的姿勢,意思是,好,交給妳決定。接著把手機調成靜音,我轉頭對兩小女說,YA,媽媽功課做完了,那我們現在來開下午茶趴踢囉!
無論你是空白中心的靈活悟空,還是能量被定義的高深如來,願大家多多覺察,既不需要對所有的問題照單全收地思考,也不需要事事都在思辨過程中九彎十八拐,該放手體驗時,別瞻前顧後,希望大家,各得自在。
*照片取自網路
弱的成語有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越工作越久,30分鐘。
小熊的國一成語課本。這可不是媽媽的自願教學。因為老師只有教一下下,我們家程度沒有很好,媽媽又住在台北,用畫的,從此食髓知味。都要媽媽畫才肯背。
本來隨便畫也很容易解決,但是我們FB有一位70歲的大姐,說我畫得太密集她眼睛很費力,叫我最好每一個成語畫一張。

您知道,亂畫的人就是都把它擠在一起,看起來就不會太差,每一樣一張,就要考驗功力⋯很難!
本來我想假裝沒有聽見,可是想到有人這麼認真,也就只好完成她的許願🙏🙏🙏(奇怪,您這麼用功幹什麼🤣)
其實我一直是一個別人希望我往東,我偏偏要往西的人,最近可能是吃了大紅麴血管比較暢通,好像變比較乖(哈哈,這個叫做置入?好朋友的公司!)那個娘家的執行長林香蘭,超級認真讀書的人,其實她白頭髮比我多,才在念政大EMBA⋯⋯我這個人有弱點,只要看到別人很認真在讀書都會感動,都覺得要幫忙🙈🙈🤪
完全中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毒。我😰
好了,不囉唆了。如果有國中一年級學生,就拿去用真的不用問我。
各位媽媽應該也都挺辛苦的。我家還有爸爸在陪著一旁讓她上線上課程(她開學了,私立學校怎麼這麼拼!她自己選的🙈🙈還好我以前都唸公立!鬼混長大⋯⋯)我夠幸運了其實,所以幫大家整理一下成語也應該。不然你看看下面有一張照片是課本,寫這樣硬小孩到底是怎麼吞的下去!
(對不起因為我不知道是誰寫的!不知者不罪,就當我亂講話喝醉)

弱的成語有什麼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有時候閱讀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當你那一陣子關注某個主題的時候,你也沒有特別去找什麼內容或什麼書籍,但是相關的東西就會一直出現在你眼前。
如果你是我長期聽眾的話,前一陣子你一定可以聽到,我談很多關於從眾行為啊、媒體操控的影響啊、群眾到底是怎麼影響我們的認知啦…等等的。
那好巧不巧,我在最近讀到《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這一本書是由時報出版的喔。
它裡面呢就問了一個問題,那我就忍不住再跟你分享一則,它的問題是這樣哦,它說:「為什麼人們總愛跟風、搶排隊?」。
它假設一個情境,如果你想吃醬油拉麵,你剛好看到有一家拉麵店的生意很好,於是呢也跟著排隊,不過呢你發現這一家店最有名的好像是鹽味拉麵,因為所有人都點這個鹽味拉麵。
在這樣的情況底下你會怎麼做?
你會點一剛開始就想吃的醬油拉麵,還是改點這個店的招牌鹽味拉麵,你會怎麼選呢?
其實我們很容易受到周遭意見的左右,所以呢除非你是非吃到醬油拉麵不可,如果沒有這麼堅定的意志跟決心的話,你就很容易受到當下氛圍的影響,而選了鹽味拉麵。
在這樣的心理狀況底下,叫做「同儕壓力」,你內心的os會說,因為大家都這樣點啊,因為大家都這麼說啊,那同儕壓力或者社會壓力,它會形成一個結果,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流行」或者是「暢銷」商品。
那當然也不可避免的也是造成股價暴跌,或者是社會恐慌的一個背後原因。
如果進一步回到我們的工作或生活,其實團體當中有一定程度大家的意見相左,如果就長期跟整體的角度來看,它其實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大家的想法都一樣的話,它就會造成一個叫「團體極化」的結果,這也是在同儕壓力底下形成的現象,這樣的結果呢會讓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甚至於創意不敢發揮出來。
因為當你有一個不同的想法的時候,你心中可能會有一個os,你會覺得這是大家共同的決定,所以它應該是正確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那如果回到我們每個人生活裡的主觀認知的話,你可能在心中經常有這樣的os叫做:「誒!最近大家好像都結婚了」,或者是「誒!大家收入好像都有提高」這樣的一個假象,為什麼說假象呢?
當你內心的信念、內心的語言說的是「大家」的時候,你有沒有仔細的想想,這個「大家」大概具體來說是幾個人?其實通常是只有三個人而已。
因為在我們內在運作裡面,只要人數超過三個人,就會削弱單一、個人的具體性,所以呢,我們就會覺得是「大家」。
可是當你已經覺得是「大家」的時候,你不會去想它其實只有三個人,你會把它假設成「無限大」。這樣的內在運作它造成很大的危險,就在於其實你所認知的現象,搞不好只是你身旁局部的小樣本的小範圍。
但是你會覺得好像「所有人」都這樣,於是呢很多的偏見、很多你對自己不理性的看法,甚至於很多你的痛苦、你的糾結,就是這樣子來的。
因為到頭來你沒有專注在「自己」的身上,你把它專注在「大家」身上。而這份「大家」又不是真正的「大家」,而是只有三個人而已。
談到這裡,我們不是有一句成語叫「三人成虎」嗎?你可以想一想,那隻讓你害怕、擔心、焦慮的老虎,到底存不存在?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7月21號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在6月份我們也有相關的講座,在我們影片的說明部分,都有相關的連結,凱宇很期待有一天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