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殺了一隻長頸鹿 ◎簡玲
我殺了一隻長頸鹿,誰叫牠笑謔我膽小,牠忘了六米高的身長曾蜷曲在我的心臟取暖。我殺了一隻長頸鹿,牠駝著色盲的顏料嘲諷無光夜裡失明的我。我殺了一隻長頸鹿,牠反芻的胃裡無法容下草原的鼾聲。
我殺了一隻長頸鹿,用悲傷的眼睛,不,是牠自己,在我瞳孔裡。
◎作者簡介
簡玲,兒童文學碩士。曾任教職。曾出版小說集《歸來》、《黑店》。曾獲好詩大家寫、葉紅女性詩獎、臺灣詩學散文詩獎、臺灣詩人流浪計畫。散文詩選入《躍場—臺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兒童文學作品輯入年度《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
◎小編林宇軒賞析
本詩取自同名詩集《我殺了一隻長頸鹿》。在台灣現代詩的創作與出版上,散文詩若要出版,大多會以「分輯」或「隨意散置」的形式收入一本詩集中,整本書都是散文詩的「散文詩集」非常稀少(和日本製的壓縮機一樣),畢竟「散文詩」在現代詩創作中非主流,在「小眾的小眾」上要能夠被重視是非常困難的事。
今天我們讀的〈我殺了一隻長頸鹿〉詩中,簡玲不選擇具有象徵意義的傳統意象,反而以不常出現的「長頸鹿」作為這首詩的主角之一,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說到「散文詩」與「長頸鹿」,相信大家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商禽的〈長頸鹿〉(請參考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4/20160406.html )。在商禽筆下,牢獄與時間的情境將囚犯指向了長頸鹿,也因此「長頸鹿」在該詩中可以說是商禽所給出的最後資訊,讀者在讀詩時從「人情世故」被引導到「長頸鹿」;而簡玲的〈我殺了一隻長頸鹿〉則恰好相反,她直接寫明「長頸鹿」(並且還是被「殺了」的長頸鹿),將讀者從「長頸鹿」引導到「人情世故」。
詩中所有的物件都一定有其功能,簡玲為什麼要殺長頸鹿呢?讓我們一一檢視原因。在詩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引發「我」殺機的詩句為「牠笑謔我膽小,牠忘了六米高的身長曾蜷曲在我的心臟取暖」、「牠駝著色盲的顏料嘲諷無光夜裡失明的我」、「牠反芻的胃裡無法容下草原的鼾聲」三項,這些高度複雜與詩質濃密的詩句,間接呈現出一個作者故意設計的矛盾:一般的長頸鹿有這麼聰明,可以進行這麼複雜的思考嗎?
答案呼之欲出——長頸鹿不是真的長頸鹿,殺當然也不是物理上的殺(警察嗶嗶)。詩中的三項殺機都是非常「自私」或「忘恩負義」的表現,這是在一個人類社會文化中必定存在的互動,可能是家庭、戀愛關係、校園、職場甚至是政治(如果將「我」視為台灣;長頸鹿視為「國民黨」),我們無法確切得知。簡玲給出了客觀情境的詩句,這些跳躍的情節以及無法準確抵達的詩句,端看讀者的主觀經驗去各自解讀。
在整首詩中,最深沉、最痛徹心扉的非最後一句莫屬。對於一切,「我」感到悲傷,以致於長頸鹿在我的眼中原本的形象與感覺已經破滅、死去而無法挽回,而這些是長頸鹿自己一手造成的。看著曾經美好的一切在眼前毀滅,「我」對此卻無能為力,這是多麼沉痛啊!簡玲寫「我殺了一隻長頸鹿」,實際上卻是「長頸鹿殺了牠自己」。
前面我們討論了整首詩的情節與內容,現在我們來看看形式與結構。詩中共重複了四次「我殺了一隻長頸鹿」句子,「說明原因」的前三次皆安排在同一段落,第四次的「事件過程」則單獨一段。重複同樣句子卻有不同功能,這種「同中有異」的設計能夠在詩的結尾帶給讀者轉折,可以看出簡玲在現代詩手法上熟練運用的寫作能力。
這種「重複句型」在散文詩中似乎不少見,比如前幾週介紹過紀弦的〈畫室〉:「至於誰是用鞭子打我的,我不知道;誰是用斧頭砍我的,我不知道;誰是用繩子勒我的,我不知道;誰是用烙鐵燙我的,我不知道;誰是用消鏹水澆我的,我不知道。」以及出版台灣第一本女性散文詩集的然靈詩作〈對鏡〉:「我求他回頭,他不理我;我笑他,他沒有回應;我斥責他,他只微微低下了頭。」都是使用重複的句法層層堆疊、推進情節或情緒,讓讀者能夠緊緊跟隨詩中明快的律動,去更貼近作者展現出的氛圍。
這種短句重複的手法除了將作品的畫面向前推進,同時也能夠用詩的音樂性營造出散文架構下難以呈現的節奏感。當然,如果只是無意義的「為重複而重複」,則會弄巧成拙,使得讀者在閱讀詩作時停滯不前(如果是故意設計停滯不前的氛圍則另當別論),也因此從這些細節中,可以判斷出一位寫作者在書寫技巧上的高下。
從詩題來觀察,簡玲在寫「殺了長頸鹿」時選擇了不定冠詞「一隻」,沒有指向特定的目標,而是將長頸鹿視為一個群體,以模糊的身分定位去進行描寫,其能夠指涉的對象也就讓人擁有更多的想像與解讀空間了;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生活中曾經對自己很重要的一個人如今再也「回不去了」,寫「我失去了一個人」比「我失去了他」更能表現出情節的張力與情緒上的落差,更加抽離了對方,心境上的痛楚也更加深沉。
閱讀詩作時,很多細節是必須自己挖掘的。在這首情緒豐富而悲傷的詩中,我們可以分別從「我」、「長頸鹿」、「旁觀者」三種不同的角度去閱讀,但當詩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闡述內心深層的情感,且情節特殊、對象與自己並非高度相關時,我們往往會直覺地以「旁觀者」的身分去切入閱讀,因而錯過了許多可能感受到的面向。如果下次讀詩時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像遊戲一樣切換視角重新閱讀一次試試看,說不定會有全新的體驗喔!
--
美術設計:林宇軒
圖片來源:林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我殺了一隻長頸鹿 #簡玲
#長頸鹿 #散文詩 #詩人流浪計畫 #葉紅女性詩獎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28.html
弄巧成拙相反詞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有想到《佈局》在台灣的票房是開低走高、倒吃甘蔗,當初還以為會像一般冷門片一樣,不趕在上映的首兩週看就會向隅,卻意外現在加開這麼多場次,其實最近也沒什麼其他電影真正打從心底推薦的,就屬這部劇本非常厲害的西班牙懸疑片摟,文章滿滿的雷請斟酌點閱。
-
一場命案牽扯著另一場命案,身經百戰的女律師思緒清晰、推理能力極強,帶著見過大風大浪的凌人盛氣,軟硬兼施的手段令人打從心底望而生畏,與擁有大好前程的最大嫌疑人 Adrián 為出庭作準備,進行所有可能的沙盤推演。
跟隨他們兩一來一往所展開各種版本的事發經過,層層排除諸多疑點,從一開始擺明誤導觀眾,穿插非線性敘事的手法,雖然峰迴路轉卻是井然有序,因為致命漏洞去除了第一個可能,也因為忽略細節撇開第二個假設,又因為邏輯不通再刪去第三個說詞,層層抽絲、細細撥繭,真相越挖越深,也越來越難以直視人性的道德底線。
-
先入為主不見得就是真相,反而我們往往在看待一件事情時,切入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不同,陳述的方式不同,則會產生完全迥異的結果,這是人類心態非常微妙的部分,導演善用鋪陳的技巧、剪接的功力,在一不小心可能弄巧成拙的懸崖邊走出如此兼具合理和驚喜的劇本。
弄巧成拙相反詞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一個笑話:曾經有位官員應邀對參議員做報告,雖然講個不停,卻是語意不詳、不知所云,台下的議員坐立難安。
其實,要做一場精彩演講,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困難,世界著名企管培訓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溝通大師黑幼龍在他出版的新書《聰明擁有説服力》中,為我們介紹了成功演講的特殊技巧。
技巧一:平時就做準備
隨身要攜帶紙筆,把你看到、聽到任何有趣的事記錄下來,平時蒐集的這些題材,上臺時都有可能派上用場。
1985年,黑幼龍參加大兒子黑立言在大學裏的一個頒獎典禮,副校長在臺上對底下的學生説:“你們今天能夠得獎,證明你們的記憶力比別人好,不過也僅限于考試前那一段時間的記憶力。如果,我們現在要你們重考一次,有勇氣重考一次的人請舉手。”
結果,底下沒有一個人舉手。這時候他又説:“分數再高,只是一時的成績,還不如把溝通這門課學好,對於你的人生會産生更高的價值。”
黑幼龍聽罷,馬上把這段話記下來。後來有機會到學校演講,常常會應用這段素材,因為跟考試、分數有關,學生聽起來,比較有親切感,也容易産生共鳴。
其實,很多演講高手都有類似的習慣。有一次,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在等飛機的空檔看雜誌,一般人看雜誌,可能就是翻過去了,看到重點,就在貼紙上記一下,黏在書頁上。我們平時看書或雜誌時,遇到精彩的內容,也許就折一下,可是事後很容易就忘記了,而石滋宜博士這樣的閱讀方式,找起數據來,就方便多了。
技巧二:不要寫演講稿
因為求好心切,很多人為了要讓演講獲得滿堂彩,除了事先準備很多資料,還一字一句地寫下演講稿。但是,這樣就能讓演講變得更精彩嗎?黑幼龍的答案是,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
讓我們回想一下,什麼樣的演講,聽起來最枯燥無味?很多官員面對公眾講話時,難以産生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魅力,那就是因為他們只是在念事先寫好的講話稿。
寫下的文字,和我們在口頭上所説的話,不太一樣。比方説,我們寫稿子時會出現“之”這個字眼,但是平常人在説話時,很少會出現“之”。還有,我們提到價錢時,書面的稿子會出現“三元”,口頭上的表達卻應該是“三塊錢”。如果你只是在念稿子,就不像在“説話”,也就是説,你並沒有在“溝通”,就更別提説服力了。
一個在演講中念稿的人,即使他説得再字正腔圓,因為不夾帶情緒,也就難以令人感動。所以建議最好不要寫演講稿。可是,這並不代表,你不該事先組織演講的內容,你再根據大綱進行發揮。這樣,你説的話聽起來才會更有“滋味”。
技巧三:運用説故事技巧
在某一次的卡內基訓練班上,卡內基先生給了學員一個題目,就是談“成功之道”。一開紿,學員們談起“勤奮”、“堅持”、“進取心”,都是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卡內基給學員們一個建議,要他們找出身邊的兩個朋友,一個成功了,一個沒有成功,用他們的故事來談“成功之道”。
在一位學員接受了建議,輪到他上臺時,就講了兩個大學同學的故事:我的這兩個同學,一位個性保守、謹慎,對金錢十分計較,志向倒也不小,他在畢業時曾經強調,絕對不從最低的階層做起。結果,一直等著好運從天而降的他,經過了25年,還待在當初最被人看不起的低職位上。
另一位同學則是天生的交際家,人人都喜歡他。雖然他野心不小,卻還是從最基層的職位開始做起,只是隨時注意是否有更好的機會。他後來到紐約和別人合組公司,開始做承包生意,接下一家電話公司的案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果然賺了一大筆錢。
不用多解釋,一般人都可以從故事中了解,什麼是“成功之道”。更重要的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詮解主題,更容易吸引聽眾的興趣。這就是“描述”的魔力。
同樣一件事,有些人就説得平淡無奇,但是有些人就是能夠講得生動活潑,讓你聽得津津有味。重點在於,你懂不懂運用描述,來豐富你所想要表達的重點。美國知名女主持人歐普拉就説過,描述,是用語言畫一幅畫,然後你把這幅畫,送到聽眾的心頭上,讓他看到的也是一個畫面。
技巧四:建立自己的風格
許多國外的政治人物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演説風格,比方説,前一陣子過世的前美國總統裏根,他曾經做過廣播的主持人,也當過演員,因此在他的演説中,很能夠掌握到一種戲劇的效果,看過他在電視上演講,或聽過他的演講錄音帶的人,都會由衷地感到:那真是一種享受。
美國歷史上另一位很善於演講的總統就是肯尼迪,他在1961年發表的就職演説可以説是經典。他説:“我們今天慶祝的並不是一次政黨的勝利,而是一次自由的慶典;它象徵著結束,也象徵著開始;意味著更新,也意味著變革。因為我已在你們和全能的上帝面前,作了跟我們祖先將近一又四分之三世紀以前所擬定的相同的莊嚴誓言。”
如果肯尼迪只是説,舊的政府結束了,他今天新上任,完全只是平鋪直述,那麼他的演説就一點都不感人,而實際上我們看他的講詞,震撼力十足,加上他個人的風采,打造了一場經典級的演説。
另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演講者,就是美國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1963年8月28日,他在華盛頓市的林肯紀念堂演講“我有一個夢”,精彩的講詞,配合他抑揚頓挫的演説風格,有人就稱讚他的演説是“充滿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徵和聖經的韻律”,他這場演説甚至改寫了黑人的歷史。
有風格的演講,不只是聲音的語言,也涵蓋了肢體語言。同樣以多篇著名演講稿留名歷史的美國總統林肯,就擁有非常迷人的肢體語言。一位林肯傳記的記者就指出,為了表示喜悅與歡樂,林肯會“高舉雙手,大約成50度,手掌向上,仿佛渴望擁抱他所喜愛的那種精神”;如果他想表現出的是厭惡的情緒,比方説,當他在譴責奴隸制度時,他會“高舉雙臂,握緊拳頭,在空中揮舞”。
如果能好好地運用肢體語言,你的演説就會更有風格,也更具説服力。不過,在使用手勢之前,你最好先考慮自己的特質、個性、所講的題目以及和現場聽眾,如果“為動作而動作”,可能只是産生相反效果而已。
關於個人特色,卡內基先生説得很好:“只要你不做作,完全順著個性自然地表達,就沒有人能講得和你完全一樣。這就是説,你是具有獨立特色的。身為一個演講人,這就是你最寶貴的資産,你要珍視這項資産,要保有它,培養它,它一定會使你的演講真誠而有力量。”所以,別因為刻意模倣別人,而失去了你自己本來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