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肥油山 🇬🇧
「別人的地下是石油,倫敦的地下是...肥油山?」作為全球最古老的現代大都會之一,英國的倫敦地底下自19世紀開始,就大舉鋪設了城市下水道系統。然而隨著光陰的飛逝與社會的變遷,這批維多利亞時代留下來的衛生系統,也逐漸無法抵擋新世紀人類的污染摧殘——破壞系統、塞爆下水道的凝固「肥油山」(Fatberg)。
.
照片中的事發地點,在倫敦東區菁英熱鬧的金融中心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是負責管理倫敦下水道系統的「泰晤士水務公司」(Thames Waters),這星期所公開的「成發照片」。原本維護單位收到的通報,是附近民宅的排水不通、汙水回流,有經驗的工程人員隨即鑽入下水道,並找到了一坨坨噁心惡臭的「肥油山」堆積。
.
「肥油山」其實是世界各大都會區,常見的民生廢水汙染問題。主要成因,是都會居民時常有意無意地把「廚餘油脂」、「各種廢油」與「不可水解的無機垃圾」沖入廚房排水孔或馬桶,經年累月之後,廢油與垃圾就容易聚集在排水道的轉彎處、平緩處...等流速較慢的段落,並凝結成一團變成固體狀態的「肥油山」(結合「廢油」與「冰山」概念的拼裝字)。
.
肥油山的問題其實自古就有,但在20世紀末卻特別嚴重。這是因為世界各國的大都會區,都出現急速現代化,導致高度集中的人口爆炸;但城市地底下的下水道系統,卻沒有辦法隨著城市擴張的需求而馬上升級、進化,因此排水維護與汙水處理問題,也默默地成為了全球各大都會的頭痛隱疾。
.
除了人口暴增導致的「排油量」增加外,現代消費所生產的各種衛生用品,也時常是造成下水道堆積肥油山的主因。以英國為例,每季的下水道清理過程中,總會發現大量的保險套、衛生棉條、棉花棒、濕紙巾、塑膠包裝紙,甚至是尿片...等,不可分解也不該出現在下水道的民生垃圾——這些不經意或缺乏公德心的行為,不僅容易造成地下汙染,也會造成嚴重的下水道淤積、大幅減少排水系統的使用壽命。
.
這些堆積在地下的民生汙油,一開始可能看起來很像「黑色油沫」,但結合不可分解垃圾與空氣凝固後,它們就會形成黏膩而堅固的「肥油山」,甚至還會發霉、長出破壞下水道結構的入侵植物。
.
像是由紅磚砌成、有許多隙縫且年代久遠的倫敦維多利亞時代下水道系統,就特別容易堆積、並受肥油山現象的破壞;但其他先進新設的排水系統,亦無法完全免除肥油山的威脅,特別是在高緯度的城市地區,下水道的冬季防凍裝置,就時常因此遭到損壞。
.
肥油山的出現,已成為現代城市公衛設計的一大問題,因此定期的清理與維護,也成為各大管理部門疲於奔命的責任。但清理肥油山會耗費極大的人力、時間與預算成本,光是每年例行的清運維護,就需要新台幣7億元以上的支出。
.
以本回的金絲雀碼頭肥油山為例,清潔人員只能以高壓水柱配合「徒手挖掘」來清運阻塞水道的肥油山——短短一個街區的堆積,就需要超過兩個星期的清運排解,
.
「而且地下的味道超級噁心...聞起來像甚麼呢?就像是在腐肉倉庫,裡面還有流行音樂節過後、屎尿伴隨嘔吐物發酵噴發的露天廁所一樣。」
.
泰晤士水務公司表示,維護人員之所以要廣發這些「地下噁圖」,並不是要搞爆尿公社、都市傳說那一套,而是希望以這些實況照片來提醒倫敦市民「務必妥善清理民生汙油與衛生垃圾」。當局表示,目前倫敦的公衛宣傳不斷在提倡「廢油回收運動」,以修正市民習慣、延長下水道的使用狀態。
.
「為了阻止肥油山的擴張,請市民大眾記得廁所排水的『3P政策』——除了屎(Poo)、尿(Pee)、衛生紙(Paper)以外,其他什麼東西,都不要直接沖入下水道裡。」
.
Photo Credit:泰晤士水務公司。
.
#英國 #倫敦 #城市 #下水道 #環保 #環境 #UK #London #Fatberg #ThamesWaters #CanaryWharf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常想像七老八十那些年,日子是怎樣過。會如這清晨行人道上,衣衫襤褸的老漢;抑或如斑馬線上,推着紙皮車過馬路的老婦?或許運氣好一些,可如被一個年輕小伙子攙扶着步進茶樓的婆婆;又或如眼前正步出茶樓門口,恩愛的老夫婦。這對老夫婦沒有手牽手,老爺爺姍姍地走在前頭,老婆婆則緊隨在後,婆婆雖然落後,但從步履間可...
廚餘問題成因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開放山林之亂:嘉明湖妹池只是一個縮影】
就說了吧。今年疫情爆發之後,國內遊憩壓力真的是異常巨大,我去年雙十連假從戒茂斯上嘉明湖也沒見到這麼浩大的陣仗。新聞照片中一眼望去不少都是同款帳篷,幾乎可以確定就是商業隊伍的經營方式。
本來嘛,我們也可以不在意這檔子事。但其實就只需要幾張照片,就能勾起輿論的怒火,比如說新呂武溪營地和妹池附近繞一繞看有沒有排遺、衛生紙、垃圾,或是附近找一找帳篷跟鍋碗瓢盆都藏在哪,或是廚餘有沒有亂倒 ... 到時候背黑鍋的還不是「登山客」?
.
但事情沒這麼簡單,我們要分析一下成因才行。
撇開真假自組隊伍不提,這麼多同款帳篷應該能顯出商業隊伍的規模了。這裡面有兩種人:消費者和業者。
安全是自己的責任,OK。然而保護環境是不是自己的責任?商業團客戶會在乎環境嗎?答案是大部分人會視而不見,因為消費者只是付錢而已,他們會認為商業行為造成的破壞不是他們的直接責任,業者跟政府才是事主。
業者的話,其實無法可管。嘉明湖的協作體系是順應市場「自然進駐」的存在,基本上戒茂斯也是他們的地盤,一開始就跟政府不存在契約關係。沒有契約關係,就沒有規定的責任、義務和罰則,出了問題只能試著用既有法條開罰,但依然沒有定義出身為業者的責任和義務何在。
然後我們就會體認到一點:政府對山域商業活動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透過地區性協商來找解決方法,但沒有法源的情況下,總歸是一紙君子協議,執法可有據?監督可有力?
---
接下來,我們看看新聞的內容:
台東林管處長劉瓊蓮說,林管處針對向陽山、嘉明湖國家步道有實施總量管制,每天限一七六人入山,但只是針對山友住宿兩座山屋人數管制,目前中央政策是「山林開放」,對民眾未申請入山,「無法可管。」
至於有人帶團上山,在高山林地架設營帳,她說林管處可依占用國有林地移送法辦,追訴刑責;但因涉及台東縣海端鄉當地原住民就業,恐會引來「打擊部落經濟,阻礙鄉民就業斷生計」抨擊,內部調查後再做評估檢討。
---
是啊,原住民協作體系在嘉明湖是個很強勢的存在。我認同協作一職對當地的經濟貢獻,但轉念一想,靠山吃飯的人,難道不該更加在意環境嗎?
這是個非常粗淺的道理。破壞環境也會破壞訪客的體驗,所以發揮引流功能的商業服務對環境有更大的責任才是。不然一旦環境劣化,就不會有人想來了。假定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業者,他們在破壞的是自己未來的市場哪。
有光明必有黑暗,這即是開放山林的黑暗面之一。業者可以推託法律沒有規定他的責任義務,政府可以推託無法可管,這個中央主導的政策,勢必還是要由中央來處理善後。
但我還有另一個觀察,就請大家自己判斷了。
如果我說,這個地方一年365天,只有連假的時候才會大爆滿,你認為應該要管理嗎?
.
.
.
.
.
去年連假到這兒的時候,人還沒這麼多,妹池畔猶可見到石頭排出的「GiGi」字樣,現在是否安在?不知連假期間紮營於此的人們,裡面有多少知道這號人物?或許,也只想得起「比基尼」三個字吧。
自由的代價即是自律。缺乏自律,就需要法律。
廚餘問題成因 在 魏嘉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縣議會第2次定期會總質詢|
花蓮縣議會第19屆第2次定期大會的會期已於本週一結束,緊接而來的第六次臨時大會將接續召開,在這短暫的空擋嘉彥來向各位關心花蓮縣政的朋友們,報告此次嘉彥於縣議會總質詢當中所質詢的概況重點。
#加速秋冬旅遊補助經費核撥速度
自交通部觀光局國旅秋冬旅遊補助以來,本縣已向交通部觀光局爭取自由行與團體部分經費補助共計4千萬元,共有約4萬8千多筆旅遊費用,除了部分退件與補件情形外都已完成相關行政程序。
花蓮縣東大門夜市所收到的夜市消費卷高達19萬張,位居全國第一,核銷速度卻僅需一周即可完成,因此嘉彥收到許多飯店、旅館與民宿業者的反應,擴大秋冬旅遊補助的部分縣府爭取到1億6千萬元,縣府的核撥速度卻相當的緩慢,因此嘉彥希望觀光處能夠加快核銷速度以減輕業主負擔。
#應關注及重視高中職改隸東華大學案
近期國立花蓮高中、國立花蓮女中與縣立花蓮體中三間高中,各自收到改隸東華大學的效益評估徵詢,而各校的校務會議也皆已通過盼改隸東華大學的決議。
鑑於此案影響花蓮教育資源的平衡與分配,嘉彥希望花蓮縣政府教育處加倍的關心,並且透夠教育部的溝通機制,要求未來若有更新一步的進展時,務必舉行公聽會、說明會來廣納地方民意及專家學者建言。
#重視外送勞動者權益並協助籌組工會
自今年10月中旬以來,共有2家美食外送平台先後進駐花蓮,在短短的1個月內,花蓮外送員就業人數就達到790人,迄今發生8起車禍、6人受傷。
有關台北市率全國之先推出「外送平台業者管理自治條例 」,以自治條例強制外送業者為外送員投保意外險、教育訓練的政策,嘉彥認為十分的值得花蓮參考。
因此在此次定期會總質詢向社會處提出,期盼縣府推出相應政策並協助外送員籌組工會以保障勞動者權益。社會處張逸華處長也允諾,在等待勞動部推出公布全台一體適用的辦法前,縣府方面將主動行文、邀集二家外送平台業者一同共商外送員勞動權益。
#整合公私社會福利資源列冊關心近貧戶
嘉彥觀察到縣內有部分的民眾,總是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困頓生活,但礙於法規的限制及種種先天因素的交互影響下,這些近貧戶總是無法順利申領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的資格,以致造成他們往往無法順利得到,維持基本生計的社會善心資源。
因此嘉彥希望縣府能夠透過實際訪查的狀況,將近貧戶們逐一列冊進行關心與追蹤,並媒合社會資源以協助這些弱勢鄉親。社會處張逸華答詢表示,花蓮縣政府建立幸福實物銀行,整合公私部門資源協助這些弱勢鄉親,並將利用智慧福利行動躍升平台,在第一時間媒合公、私部門的社會愛心資源。
#推廣循環農業經濟養殖黑水虻消耗廚餘
花蓮縣面臨非洲豬瘟的疫情升溫已禁止廚餘養豬,使得花蓮每月超過30萬公噸的廚餘成為燙手山芋。以彰化田中鎮公所清潔隊為例,黑水虻的飼養技術經半年的試驗,每日已可產出近10公斤黑水虻幼蟲,而黑水虻處理廚餘的效果更是遠超預期,甚至出現廚餘不夠吃的問題。
嘉彥期盼縣府效法彰化田中鎮公所引入黑水虻試驗,並嘗試透過黑水虻扶植打造循環農業經濟的產業鏈,把廚餘廢棄物轉化成有用資源,以達成里山倡議永續資源利用的精神。
——————————
花蓮禁用廚餘養豬 議員建議養黑水虻生態處理
https://reurl.cc/qD64QE
花蓮美食平台外送員近800人 縣府擬協助籌組工會
https://pse.is/M5AQ9
廚餘問題成因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時常想像七老八十那些年,日子是怎樣過。會如這清晨行人道上,衣衫襤褸的老漢;抑或如斑馬線上,推着紙皮車過馬路的老婦?或許運氣好一些,可如被一個年輕小伙子攙扶着步進茶樓的婆婆;又或如眼前正步出茶樓門口,恩愛的老夫婦。這對老夫婦沒有手牽手,老爺爺姍姍地走在前頭,老婆婆則緊隨在後,婆婆雖然落後,但從步履間可見她的腳力較好,然而,她選擇默默地守護在老伴身後。追隨二人的身影,終於來到一座米色建築物前,抬頭一看,是九龍城街市。
二人有默契地沿着電梯直上二樓,轉彎來到一個檔口前,不少迎面而來的途人都親切地打着招呼。如果是九龍城的老街坊,必定認識老爺爺,他有一個稱號——「蛋王」,人人喚他「錦叔」;老婆婆就是「錦嫂」。二人如此相依,說是愛情故事,倒不如說是一份情義,就如悉心孵化出的雞蛋,破殼時傾湧而出。
行行出狀元
這是多麼恆常的一天。夫婦二人七時正就會到附近茶樓飲茶,八時正回到檔口準備開檔功夫。檔口由數個鋪位連成,燈一亮,上方掛着「錦記蛋莊」的老舊招牌醒目起來。錦嫂先將最外圍的乾貨填滿,先是米油鹽糖這些日用品,整齊堆疊於層架內。然後是上方的香料及豆類,以透明小袋包裹着,香料有丁香﹑桂皮﹑花椒﹑草果等;豆類則有西米﹑薏米﹑花面豆﹑鷹嘴豆等,種類繁多,但都有條理地分門別類,寫好標籤價錢掛好。拐個小彎,上方掛的是較為值錢的山珍海味,有花膠﹑海帶﹑沙爆魚肚等,接着,她又走到中央的雪櫃前,將蓋面的布打開,裏頭有螺頭﹑蠔豉﹑生曬蝦乾﹑鮑魚等。更珍貴的,他們有三十年的老陳皮賣,而且價錢相宜,多是識貨之人才懂門路。檔口幾乎整理好了,此時,方見錦叔緩緩地把一盤盤的雞蛋推出來。雞蛋,當然是小店的鎮店之寶。所謂行行出狀元,錦叔亦因為對雞蛋相當有研究,而有了「蛋王」的稱號。
現時,檔口只賣三款雞蛋。第一款是內地的湖北蛋。優點是體積較大,蛋黃帶甜。缺點則是運送時間較長,而且內地運送期間的保存較惡劣,導致質素參差;第二款是歐洲蛋,西班牙出產,算是歐洲當中最便宜的雞蛋,蛋殼色澤偏深,體積較小,但勝在運送時,用貨櫃雪藏運來,所以較少壞蛋出現。雖然雪藏過的雞蛋味道比較遜色,但西班牙蛋蛋殼較厚,所以保存得較好,仍能保留蛋味;第三款則是香港蛋,元朗出產,他表示香港蛋不是任何地方可以買到,坊間不少都是騙人,用大陸蛋假裝,就連錦叔都被人告過兩次,指其賣假蛋,現在網絡都仍然在流傳,他有點勞氣地拿出一張證書,上面標明了雞蛋的出處:「你睇吓呢張證書,你話邊有得假呢?」如此多人掛羊頭賣狗肉,此蛋必定是好蛋。他解釋本地的雞場,現在只餵飼粟米,不會餵飼廚餘,所以煮出來的雞蛋較香較滑,而且較安全,只是價錢貴一點,賣三元一隻。
然則,如何分辨雞蛋的好與壞?錦叔托托眼鏡,得意地道:「我好多嘢都知,已經達到神化,一睇隻蛋表面就知好唔好。」至於門外漢,則要先從「買」入手。一般方法就是照燈,照燈能看到蛋黃有沒有黏殼及散黃,因為黏殼就會有細菌,變成黑色,所以雞蛋在燈光下要晶瑩剔透;此外,有部分商家為了賺錢,會照樣出售受精蛋,受精蛋煮熟後會呈一半水,一半實肉狀態,不能進食。故此照燈時要留意蛋黃有沒有紅筋,有紅線的話就是受精蛋。再來就是聽聲,拿起雞蛋輕晃,如果有「噗噗」聲,就叫響殼,代表雞蛋暗藏裂縫。煮雞蛋時,主要看打出來的蛋黃是否好看完整,以及蛋白是否清澈夠膠,他舉例指,現時泰國蛋的質素很差,因為那邊天氣較熱,雞喝水比較多,蛋液就會較稀,一旦壞了甚至會變水。
此外,很多人關心蛋黃是否偏紅,以為偏紅代表靚蛋,但原來蛋黃偏紅是人工造成,因為加了蕃紅粉,他謂:「最初嘅蛋全部都係白蛋黃,後來有人教佢哋養雞時用紅粉餵雞,蛋黃就變成紅色啦。」故此,靚蛋與否,跟蛋黃是否偏紅無關。他強調,買回家的雞蛋不要放在雪櫃門,因為一開一關﹑一冷一熱就會令雞蛋變壞,保存得當的話,雞蛋放在雪櫃一個月也沒有問題。放好了最後一盤雞蛋,已經將近九時,小店正式營業。
情義我心知
開檔後,錦叔反倒清閒,老人家都愛講舊陣時,難得有人當聽筒,他便滔滔說起。
錦記在一九五五年至五六年開業,至今已經七十年,養了錦叔一輩子。他猶記得自己仍是小伙子時,就已經跟着母親穿梭於街市間。媽媽在日軍攻打香港前是當小販的,當時窮苦人家有臘味就賣臘味,過年就賣糖果餅乾,他讀書時已經幫忙擔雞蛋出來賣,每晚都做到凌晨兩三點,幾兄弟姊妹從小做到大都是這樣做。然而,大哥卻爛賭成性,欠下了一屁股債,家人把家當都拿來填數,當時仍在讀中學的錦叔,沒有錢買貨到街市上賣,於是就去找一些相熟的買手求助:「佢哋聽完就話得啦,我幫你,我畀雞蛋你賣,冇錢找數我哋幫你承擔!嗰個年代啲人好講義氣。」做習慣了就繼續做,於是,他開始了全職賣雞蛋的生涯。先是在九龍城的臨時街市租個小位置擺賣,黃大仙的居民﹑九龍城寨的人都跑來買雞蛋,當時生意最好,而且周圍都有雞蛋檔,很多人見沒甚麼好賣就賣雞蛋。後來新街市落成,他就搬入現時的鋪位,上街市至今剛好三十一年。
賣雞蛋看似簡單,但其實很多問題要面對。一來,因為需要存貨空間,要有很大地方才做到,租金及人工卻愈來愈貴;二來,買賣雞蛋風險高,譬如入貨十箱雞蛋,當中可能有一箱是壞蛋,供應商不會退貨或退款,虧款要自己承擔,加上現時的人要求高,人人都知道衛生二字,不同以前隨便有得吃就好,爛了的雞蛋都有人買,他笑言:「有人食臭蛋架!仲叫我唔好掉留畀佢,真㗎!其實炒熟食冇事,反而更易消化。」;三來,雜費重了,放雞蛋的紙卡,現在要三毫子一個;至於最艱難的,就是沒有來貨,以前大陸沒有貨來的話,香港就沒有雞蛋賣,所以要靠賣家的眼光,錦叔自豪地表示,自己確是比人勝一籌,他去買貨時,其他買手都會找上他,問今日環境如何,倘若看時勢不太好,就要多入貨。如此愈做愈難,他也唏噓表示這一行站不住腳,多數行家都做不住而倒閉了。至於他可以屹立至今的原因,就是信譽。就如有禽流感時,蛋檔理應第一個遭殃,其他檔口都做不住,他反而生意更好:「人哋話我賣好貨,相信我,靠唔靠得住,有人知道嘅。」成功之人,在於願意扶持別人。
錦叔於街市有他的江湖地位,因為他是一個相當重情的人。他直言,太好生意他也不想,不能佔盡街市的所有客人,寧願自己虧一點,讓人家也賺一點,他豪氣地說:「原本賣菜唔可以賣雞蛋,應該屬於樓上乾貨區,但人哋都係搵食啫,我冇理由倒人哋米啊?冇咁自私嘅,我咪扮睇唔到囉!我就係咁樣做人。」或許早已接受只有辛苦,沒有發達的事實,對於錢財,他不是太緊張,但求賺夠養活兒女,一家平安就好了。
他一輩子,這是這樣為家庭﹑為別人。想起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就是要背起整頭家。這就由認識錦嫂開始。二人未結婚時,錦嫂在旁邊的菜檔賣菜,二人如此認識而相戀到結婚。當時女方的父母相繼離世,留下兩個弟妹要她照顧,錦叔於是也擔起她的家,供養他的弟妹,更拚命地工作,早上六時起床,一直做到凌晨五時回家睡一會,又回來工作。回想起來,他不禁嘆聲辛苦,需要很大的能力才做到:「而家唔得啦,八十九歲啦!」只是,凡事有借就有還,舊債他扛起了,於是得了肺癌,電療了十次,氣喘﹑精神沒有年輕時好。他說,是因果。他不是相信鬼神,而是信人緣,所以除了日捱夜捱外,也忙於交際應酬,畢竟做街市生意,人家不打擾你,除非當你是兄弟。應酬多,街市佬煙酒不斷,老來還是要承擔其果。他調侃現時還能走路,不用柺杖已經很好。只是,捨不得退休。做慣了捨不得熟客,多年感情,大家又常常聊天過日辰,令他覺得還有一點生存活力,不做了會寂寞。然而,四個兒女都不肯接手,他開口:「能夠做幾多就做幾多啦,應該仲做多一兩年啦,九十一二歲已經頂盡啦,冇啦,等死咋嘛。」
說起死亡,他也不畏懼,他說,人都規定了一個時期,一雞死一雞鳴,這屬必然。那時候,他也就功成身退。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錦記蛋莊
地址:九龍城衙前圍道100號市政大廈1259號鋪
電話﹕2382 2637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7:30am-7:30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