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他,就給孩子即時性的回應」
每個星期我都會選一天去咖啡廳寫作,最近因為樓上鄰居在整修房子,去的更頻繁了,有時中午懶得回家煮一人食,就留在外面吃飯,可能是因為職業病的關係,在外面時我很喜歡察路人,尤其是親子間的互動,只要覺得有價值寫下來分享的,就會馬上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這一天,上海下著小雨,我剛好坐在櫃台附近,這是一個觀察路人最有利的角落,突然間我看到一對夫妻,帶著一個年約幼兒園中、大班的女孩,這對夫妻進來就忙著點餐,女兒似乎為找不到傘桶放傘而焦慮,她出口問媽媽:「媽媽該傘放哪兒?」一連說了5、6次,爸媽都沒有回應她。
停頓了一會兒,她拉拉媽媽的衣角又大聲問了一次,聲音大到應該店內的所有顧客都聽得到的程度,女孩子的父母還是繼續研究菜單,完全沒有理會她,倒是好心的店員聽到了,跟孩子解釋傘桶滿了,如果她沒地方放可以先放櫃台裡面。
過了幾天,我在同家咖啡廳看到一對父子,爸爸牽著兒子的手,一進門就招呼兒子一起看菜單,點餐的時候問孩子想吃什麼,父子倆各點了自己想吃的,然後坐在一起玩手遊等候餐點,爸爸在玩手遊前提醒兒子,食物來了就要放下手機,兒子也乖順應答說好。
果然不期然食物來了之後,倆人就放下手機,兒子指著先到的義大利麵問:「爸爸,這是什麼口味啊?」爸爸說:「這是海鮮青檸口味的,你要嚐一口嗎?」兒子點頭,爸爸又說:「那你自己試著夾一些到盤裡,還是爸爸來?」兒子大聲應:「爸爸我想自己來,我可是爺們。」
途中兒子不小心掉了一些麵條到桌上,看了爸爸一眼,爸爸繼續鼓勵他:「沒事,麵條本來就不好夾,咱們慢慢進步。」兩人相視而笑,後面也邊吃邊聊天,吃完又開始進行男人們的活動-拚手遊。
雙寶娘大學讀的是幼兒教育,在讀幼兒發展時提到幼兒在2-3歲期間,處在 #平行遊戲的階段,與鄰近的幼兒玩類似的玩具,但不受其他幼兒影響。
沒想到,很多人跟自己的孩子也處在 #平行世界裡,就算生活在一起,也好像是不同世界裡的兩個人,彼此的關連性是那麼薄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就像第一對的親子,孩子是那麼努力想與自己的爸媽產生連結,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最後還是店員給出回應,父母甚至沒對店員說聲謝謝,點完餐後自己走在前面,孩子跟在後面入座。
我曾經聽過一個家長跟我說,因為有三個孩子的關係,他覺得孩子們平常太吵了,所以有時不得不選擇性關閉自己的耳朵,孩子們所製造出的聲音有聽到卻沒有聽進去,來維持自己淡定的情緒。
人性對已習慣的東西會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會自動屏蔽掉我們沒興趣或是厭惡的聲音。
但是,吵鬧聲和孩子發出的請求與疑問是不同的,像我舉的例子一,女孩是因為找不到傘桶跟父母求救,並非吵鬧不休,那之後的幾天,孩子落寞的神情ㄧ直縈繞在我心裡,想到就心疼不已。
最傷害親子關係的兩種行為就是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這種漠然的冷暴力比真正的暴力行為傷害性更大,人性是這樣的,當自己的意見得不到傾聽和重視,久而久之他也會認定自己是不重要的人。
尤其孩子天生並沒有自我認同的能力,是借由觀察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來認識自己,而朝夕相處的家人,是孩子最重要的觀察對象,由家人所傳達出的破壞自我的力量也是最大的,愛他,就請給孩子即時性的回應吧!
那麼,又該如何回應孩子呢?以傘桶女孩為例,可以用以下5種方式回應:
✅#同理心:「如果我找不到傘桶也會很著急。」
✅#同意:「你說得對,這家店怎麼沒有提供傘桶給顧客。」
✅#提供協助:「爸爸媽媽陪你一起問店員傘桶在哪裡好嗎?」
✅#讚美:「你這麼著急找傘桶,是因為不想弄溼地板,做得真好。」
✅#恢復信心:「不要擔心,我們一定可以找到解決辦法。」
這些正面積極的回應,都是父母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著你,所以你的每一句話、每個意見,爸媽都很重視,我們願意同理你的情緒,站在你的角度看事情,如果你希望爸媽也會伸出雙手幫助你,更願意在你失落沮喪之際讚美鼓勵你,看著你恢復信心,陪伴你成長。」
順著人性來教養,其實就是學習如何和孩子更好溝通、更好的去愛孩子,如果你愛著孩子,就嘗試給孩子即時性的回應,如果辦不到就要向內尋找問題的根源,是不是孩子的狀況反應了你小時候沒被滿足的匱乏,父母先練習傾聽自己聲音,才有辦法好好傾聽孩子的聲音。
#順著人性來教養
#歡迎分享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