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雖然議會無法開議,我的服務處仍然馬不停蹄地為各位鄉親處理陳情案件。民眾會找議員或是政府機關陳情,想必都是因為生活已經出現極大的不便。無奈市府工務局在今日的會勘中,不知是否因為疫情期間特別疲累緊張?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參與議員邀集的會勘,居然得到市府人員如此傲慢的回應,實在令我傻眼,這也是就任至今我的團隊邀集的會勘中,著實令人難忘(更多的是失望)的一次。
#建商圈地違建干擾社區出入政府卻無能為力
最近我接到來自民眾的陳情,有社區民宅車庫出入口的土地被某建商買下並圍起鐵皮柵欄,導致有好幾戶居民的汽、機車無法進出,甚至就連步行都得翻越鐵皮才出得來,造成極大困擾。為此民眾向區公所求助,得到初步的回應是,該建商地主私自設立鐵皮柵欄已屬違建,將依法列冊上報。
但由於該違建地為私人土地,加上公所評估並無立即的危險性,因此將不會列為優先拆除的對象,得等到比較重大的違建案拆除完畢後,這些次要的違建才會開始動工,然而,這一等恐怕是遙遙無期。
為此,當地居民生活已經大受影響好幾個月了,在這其中屢次與相關局處反應,換來的總是類似的答覆跟無止境的等待。為了盡速解決民眾的困境,我的團隊今天特別邀請工務局一同來現場會勘,看是否能夠先商討出一個適當的權宜之計。然而,沒想到這一切才正是噩夢的開始。
現場會勘中,工務局先是「無奈」表示,這件違建案區公所還尚未上報給局處,且依照現場狀況判斷,確實難以符合優先拆除的條件,因此到時也只能先列冊管理。至於民眾最關注的,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輪到該案拆除,工務局也完全沒有辦法給予一個較明確的期程。
陳情民眾氣憤地表示,建商這種如同圈地蟑螂的行為,要的就是造成一旁居民生活巨大的不便,再伺機喊高價賣出土地,姑且不論建商的目的是否如此惡質,現況就是現場的違建確實已經嚴重影響居民出入,造成巨大困擾。此時我們的政府單位卻只表達無能為力?難道小市民的生活環境,遇到隨意圈地的建商就只能忍?
#個資法萬用擋箭牌
#只是案件數量也能通靈個資
為了瞭解目前台南市違建拆除的進度,我的團隊現場表達將會向工務局索取目前優先及非優先拆除違建的「案件數量」,沒想到工務局竟然以這並非市府公開資料且恐怕違反個資法為由拒絕。讓人著實一頭霧水,到底是什麼樣的神奇數字會透露出違章建築的個資?
直到辦公室同仁提出對誤用個資法的質疑後,承辦人員才勉強改口說要請示上級。這種情形老實說我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過往對於那些不想給的資料,市府便常以不公開或者有個資法疑慮為由,以此拒絕議員索資,即便我要的資料裡面根本沒有任何的個人資訊。
#台南就活該比不上台北?
當民眾面對如此繁瑣的違建程序提出疑問,問為何台北可以做到即報即拆,但在台南卻連一個大概的處理時程都沒有辦法給予民眾時,沒想到承辦竟然直接對民眾說:「其他縣市是其他縣市,我們不是台北,你現在在哪?在台南。」我都不知道,原來現在公務員是以這樣的態度在回應民眾提出的疑問。民眾憂心違建使巷道縮減、影響逃生,承辦竟表示只要可以拉水線即為已足,2019年底,台南玉井曾發生該建物違反區域計畫法及建築法的重大火警死亡悲劇,回想當時黃市長說的嚴加查察,在今天這件事情上格外諷刺。我當然也理解,台南的資源無法和首都台北相比,但面對陳情民眾,這樣子的態度無異於兩手一攤我就爛,身為台南市民聽到這般回覆如何不痛心。
#市府人員說議員很有力快請議員去喬?!
令人感到荒唐的事當然不只這件,面對事情陷入瓶頸,承辦不但沒想著要如何解決,居然說:「議員很有力,乾脆叫議員出面敦親睦鄰,去和建商談談看有無退讓的空間。」我的天呀,萬萬沒想到針對這種明確的違建,市府的態度居然是叫議員去跟違規人談空間,去拜託他們退一步,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面對民眾的陳情,我想市府單位應該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但市府不但未苦民所苦、積極尋求合法與合理的解決方式,甚至向市民隱喻比起讓公權力介入,還不如請議員私下喬更方便有用。這種言行僅會降低民眾對公權力的信任程度,造成雙方更大的對立,不管對誰,相信都沒有任何一丁點好處。至於拆違建這件事,我也會持續追蹤,並盡力去推動更為透明、順暢的申報機制。
身為時代力量這樣的小黨在議會中唯一一席的議員,我若要說有市府人員口中的「有力」,絕對不是私下去跟建商喬事情這種有力,我會做最用力的監督者,我就不信,台南市政府面對市民權益明確受損、議員提出質疑與改善方案時,真的有辦法一直這般放任!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
干欄式建築時代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01】紐約地標The Vessel宣布關閉
2021年開年,當第三個年輕人選擇來此地跳樓結束生命,紐約當紅的打卡地標The Vessel終宣布無限期關停。充滿科幻感的蜂窩設計,無限延伸的樓梯, IG上相關標籤多達近20萬。
早在2019年建成初,這座位於哈德遜城市廣場(Hudson Yards)的大型樓梯就是不少游客必去之地。樓高16層,近50米,置身其中,甚至能俯瞰不遠處哈德遜河、曼哈頓高空美景。
據紐約時報報導,悲劇發生的兩年前就曾有遊客和專家擔心,The Vessel缺乏保護的設計可能會帶來安全風險。但這份「安全預警」卻隨著無數人潮被淹沒,直到一年內三個年輕人生命消逝,這個設計師口中充滿樂趣的社交場所,才被廣泛關注起來。
1. 年輕人蜂擁的網紅地標
對於The Vessel的設計者,你可能不會陌生。他就是全球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39歲時,Thomas擊敗了素有「建築界的女魔頭」的Zaha Hadid,贏得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權。
同時上海蘇州河畔的魔幻新地標1000棵樹、英國倫敦奧運會主火炬台(204朵銅花瓣)等標誌性建築皆是出自他之手。被譽為建築界達文西的Thomas,設計作品常常跳脫出「建築僅僅是建築」的局限,擁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據Thomas解釋,The Vessel並不是一個死板的靜態雕塑,而應該是一個充滿樂趣的社交場所。作為有史以來最複雜的鋼結構建築之一, The Vessel噱頭十足,遠看像一顆「大松果」。這座巨形觀景樓梯由8層重疊交織、互通的樓梯和平台構成,拋光銅色,流光溢彩,可謂賺足眼球。建築靈感源於印度階梯井形式,包含154段首尾連接的樓梯,2500多級台階,將井底的人一步步向上吸引…….俯沖向下看去,給人視覺、心理上強烈衝擊。
整個哈德遜廣場耗資250億美元,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混合用途私人開發項目。花費兩億美金的The Vessel則免費對外開放,除了流量擔當,同時也是紐約當地人爬樓健身、聚會場所。內部路線就像一個層層疊疊的山峰,有一公里長,遊客們可以來此攀爬、探索、遠眺。
雖然項目背景提到「健康都市」、「公民優先」,但設有的3部電梯只為老人和殘障人士提供。擁有無數樓梯的The Vessel,對於孩子、或者推幼兒車的成人其實並不方便。
項目吸引的還是喜歡趕潮流、爬樓的年輕人。2020年初,第一位在The Vessel自殺的是來自新澤西州的大學新生。第二起發生在去年12月,一名患有抑鬱症的24歲女孩自殺,緊接著幾週後,又一名來自聖安東尼奧自殺的21歲男子直接跳下去,結束了自己生命。接連3起事故發生後,哈德遜廣場的開發商終於宣布The Vessel將「無限期關閉」,直到商討出最佳對策為止。
2. 「我早知道這座建築會有自殺問題」
The Vessel悲劇發生前,其實就有質疑聲傳出來了。《建築師報》(The Architect's Newspaper)前副主編Audrey Wachs提出:「當人們爬上建築時時,儘管欄杆高度一直保持在人腰部上方,但人只要站在是高處時,就會有跳下的傾向。」
被人詬病的還有漩渦式造型以及炫目效果,有人曾表示身處The Vessel 內部,會產生嚴重的眩暈感與不穩定感。建築色彩是一種公共色彩,建築心理學研究中,色彩的變化,會導致強烈的心理暗示。尤其當被鮮豔建築包圍時,人們情緒往往伴有衝動感。反之亦然。例如英國倫敦的倫敦塔橋橋身曾是黑色,經常有人跳橋投水自殺。後來倫敦市政府乾脆聽取醫學專家建議,將橋身從黑色粉刷為藍色,跳樓自殺的人數頓減了56.4%。
當建築影響情緒時,針對年輕人,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放大。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Charlotta Thodelius提出,年輕人的自殺往往非常衝動,具有突發性。
「他們可能並不想真正死去,只是想讓一些事情暫停下來。這可能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些在有經歷的成年人看來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與伴侶分手、與父母吵架、考試沒考好,或者被人說閒話。」
The Vessel引起巨大的爭議就在於此。雖然打造了一個令無數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網紅建築,但並沒製造一個真正有效的剎車閥門。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研究副總裁Jill Harkavy-Friedman博士對建築師和建築商提出建議:「在設計建築物時應該考慮預防自殺,因為人們永遠不知道誰可能有危險。」
所以,高空建築中,無論多麼微小的防預措施,可能都會影響那些想要自殺的年輕人瞬間決策。
3. 「被浪漫化」的網紅自殺聖地
世界上像The Vessel這樣,被人們主動選擇自殺的建築並不少。維基百科給出的網紅自殺聖地排名中,中國南京長江大橋受歡迎程度排名第一位。從1968年到2006年,有人甚至會千里迢迢跑到這處極富盛名的景區跳橋,自殺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
其中最有名的阻止案例,是志願者在南京長江大橋的欄杆上寫的一行字,「馬達加斯加的首都在哪裡」。他們希望用這個問題讓跳橋的人短暫抽離出來,重新思考,留下緩衝時間。
還有,金門大橋也是全世界最熱門的自殺聖地之一。跳橋人數在1993年大橋上達到10000人便不再有正式統計。金門大橋被譽為20世紀橋樑工程的一項奇蹟。全長約2.7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吊橋之一。
當人們走在這座雄偉壯麗的大橋上時,會被酷似仙境的美景震撼,進一步喚醒心底自殺的傾向。而從227米(745英尺)最高的橋面上跳下幾秒後,大多數人都來不及反悔,就會被極速江水沖走,當即喪生。
在媒體、大眾的渲染下,大橋自殺屢見不鮮,甚至被浪漫化,成了跟風效應。南京心理危機干預志願救援中心主任張純認為,壯麗的風景能滿足許多自殺者告別世界前享受最後一次的心理。金門大橋的倖存者採訪,就提到想要尋求「浪漫」﹑「壯觀」的景色,在充滿美學的環境下中結束一生。
值得強調的是,無論是南京大橋還是金門大橋,都是一個時代過去的地標符號,預見性遠不及現在。在紐約已經擁有帝國大廈、世界貿易中心等眾多高空打卡地標後, The Vessel更應該吸取教訓、注重設施安全,而不是僅僅只追求轟動效果。預防自殺沒有靈丹妙藥,高空建築自殺有非常多的複雜性,但如果有一個更高的屏障可以增強安全係數,阻止死亡,不失為權宜之計。就像村上春樹說的︰「人們真正的恐懼是對自己的想像力懷有的恐懼。」旅
消除恐懼唯一的辦法是面對恐懼。希望無論是建築商還是建築師,都能將健康、安全作為是城市建築的基石。畢竟建築服務的最終目的永遠都是人。
#旅遊 #建築 #藝術
干欄式建築時代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月旦法學教室第220期
📌訂閱雜誌,實體 #講座免費參加,👉http://qr.angle.tw/gyj
去年下半年,政府決定開放含有 #萊克多巴胺 (俗稱: #瘦肉精)的 #美國豬肉 進口。此舉除了在臺灣的政壇造成長達近半年的紛擾之外,同時進一步也引發了各種憲法與法律層面的爭議輿論辯。而這些可能發展出的憲法或法律層面爭議之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有些地方政府於數年前即通過相關食品安全管理的自治條例,規定於該市所販售豬肉之瘦肉精檢出量應為零。然而,在該政策於立法院正式通過確定後,產生地方自治條例與中央法規政策衝突,進而引發聲請釋憲的問題。本期「新聞法律講座」,特別針對此憲法層次的爭議,邀請吳信華老師為讀者詳細剖析。
另外本期「法學論述」欄目,第一篇是由林鈺雄老師就2020年9月公告「科技偵査法草案」中,就使用定位或監視目的之科技偵查問題,如GPS追蹤器、無人機、M化車、基地台三角定位;以及搜索雲端硬碟及物聯網裝置或伺服器之授權依據,接著分析侵入資訊科技系統等,逐一說明之。看來法律人在現行科技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時代,必須得跟上時代潮流,才能在不論是實體法或是訴訟法的學習上,都能完整與深入。另一篇則是由邵慶平老師,就釋字第770號解釋與主管機關近期預告企業併購法修正草案,是否有符合上開大法官會議解釋之意旨。同時也是一篇逸脫傳統法學,與時俱進的法學評論,值得讀者細嚼。
【本期精彩內容】http://www.angle.com.tw/magazine/m_single.asp?BKID=2676
《法學教室》
ℹ撤回懸賞廣告的法律漏洞/#林信和 教授
ℹ法律利害關係第三人參加本案訴訟之效力/#林洲富 法官
ℹ國道急煞堵車的刑事責任/#許恒達 教授
ℹ約定取槍──違法搜索扣押之證據禁止/#王士帆 教授
ℹ檢察官訊問證人違反告知證人有拒絕證言權對於本案被告之證據能力/#陳文貴 教授
ℹ章程與股東會決議門檻之調整/#廖大穎 教授
ℹ善良卻可憐的媳婦──房地合一稅的陷阱及隱藏性法律漏洞/#李惠宗 教授
【新聞法律】
📃美豬進口的自治條例爭議/#吳信華 教授
【法律論述】
✒科技偵查概論(上)──干預屬性及授權基礎/#林鈺雄 教授
✒司法院釋字第770號解釋與企業併購法的修法方向/#邵慶平 教授
✒臺灣法社會的「長者尊嚴」──法律科際整合的觀點/#施慧玲 教授
【時事直擊】
🎯大法庭制度
🎯出名人就借名標的設定信託的法律效果
🎯‧109年台上大字第1869號──個資法41條之「利益」,僅限於財產上之利益?
🎯科技防逃/#王子鳴 法官
🈵2021 #線上國際書展(活動期間享75折起)💝:http://qr.angle.tw/p3e
📕訂閱 #月旦雜誌,#加贈書籍2本,#影音1場:http://qr.angle.tw/gyj
👨🏫#月旦講座, #增進職能實力👉http://qr.angle.tw/9tb
🏫【月旦精粹之選】▪網羅 #修法重點論述👉http://qr.angle.tw/ki0
📖#月旦知識庫 優惠方案👉http://qr.angle.tw/bpn
#徵收補償、#違章建築、#釋字796、#獨立董事 與 #審計委員會 權限
【#1月新書推薦】
👉http://qr.angle.tw/if0
【#12月新書推薦】
👉http://qr.angle.tw/bjh
干欄式建築時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干欄式建築時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孫中山紀念館Dr. Sun Yat-sen Museum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衛城道7號,前身是何東胞弟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紀念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介紹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生平及他與香港的關係。紀念館於2006年12月12日(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後1個月)正式開幕。甘棠第建於1914年,由香港富商何東之二弟何甘棠興建,何甘棠亦於1950年在此終老。1960年,甘棠第售予鄭氏家族,其後鄭氏又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作教會的聚會場所。1990年,甘棠第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02年,教會曾計劃拆卸改建,結果引起中西區區議會及居民強烈反對,政府亦認同甘棠第的歷史價值,最終出手以5,300萬元收購,並預算動用9,100萬元進行修葺,作為孫中山博物館。甘棠第在201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甘棠第樓高4層,屬愛德華時代的古典建築風格。一、二樓設有弧形露臺,以希臘式巨柱承托。外部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臺牆身的瓷磚,以及室內的柚木樓梯均保存良好。甘棠第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並裝設供電線路鋪設的私人住宅,亦是香港現存少數的建於20世紀初建築物。房間的天花均飾有以金箔點綴的灰塑鑲板,而主樓梯及其他當眼位置亦裝設了色彩斑斕的玻璃窗,並以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風格圖案作為裝飾。甘棠第於一九一四年興建,以第一任屋主何甘棠的名字命名。何甘棠(一八六六至一九五〇年),別名何啟棠,又名何棣生,是何東爵士的胞弟。何甘棠不但是傑出的商人,而且也是著名的社區領袖和慈善家,在二十世紀初的華人及歐亞裔人商界中地位顯赫,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建築物的牆身由紅磚築砌,門窗四周飾有花崗石,露臺建有精巧華麗的鐵製欄杆。建築物內部富麗堂皇,糅合了巴羅克及洛可哥風格的建築特色。地庫至二樓以寬闊華麗的樓梯連接,梯上設有精緻的扶欄。孫中山先生雖然未曾踏足過甘棠第,但他與甘棠第的原主人何甘棠卻有不解之緣。何甘棠生於1866年,與孫中山先生是同年,兩人均曾就讀於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並同於1886年在該校畢業,所以他們兩人原是同學。何甘棠的長兄何東更曾襄助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and Walkway System)是往來香港島中環至半山區的行人交通系統。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由殖民地時期的香港政府興建,原意是為方便半山區居民往來中環商業區,並紓緩半山區狹窄道路的繁忙情況。系統耗資2億4,000萬港元興建,1993年10月15日啟用,估計每年所使用的電費約500,000港元。計劃原興建6條類似的扶手電梯系統,後來興建中途發現嚴重超支問題,最終只完成了興建一條便沒有繼續該項計劃。扶梯系統全長800米,垂直差距為135米,由20條可轉換上下行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手電梯和3條自動行人道組成,連接有蓋行人道和行人天橋。系統由中環街市為起點,沿閣麟街、荷李活道、些利街、摩羅廟交加街、羅便臣道,終點為干德道。根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此系統是全球最長的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完成整個旅程需時20分鐘。

干欄式建築時代 在 MOT TIMES 明日誌- 【干欄式建築】#又稱吊腳樓#日本人將 ... 的推薦與評價
其種類雖有高架式、高床式、 樁上屋等類型,不過通常是木頭,竹子所構屋樑,並用 茅草蓋頂遮蔽的住屋。後來,也有柱樁頂端設軛木的較 牢固的干欄式建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