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臺灣循環經濟週】
跨部會與民間攜手總動員 建構永續綠台灣🌳
#2021臺灣循環經濟週 今(9/28)正式開跑,由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內政部、工程會攜手籌劃系列活動,結合政府部門、在地資源、產業生態、綠色經濟,希望將台灣循環執行成果與未來願景展獻給全世界!
#五大部會11大特色活動
2021臺灣循環經濟週從9月跨至11月,五大部會11大特色活動陸續登場。其中經濟部以鏈結國際、鏈結在地、鏈結未來為主軸,分別舉辦「#ESG暨永續製造高峰論壇」、「#台灣循環經濟大聯盟論壇」、「#跨領域企業循環設計工作坊」。從台灣到國際、農食到高科技、趨勢脈動到行動實踐,引領產業邁向循環永續。
#鏈結國際 #ESG暨永續製造高峰論壇
本活動由產官研合作攜手,集結國際重量級高科技產業專家,包括台積電、高通、應用材料、日月光、台灣默克等,探討半導體、高科技產業對於永續發展的未來方向及策略。
💁♀️「ESG暨永續製造高峰論壇」:https://www.semicontaiwan.org/zh/ESG-%26-Sustainable-Manufacturing-Summit
#鏈結在地 #台灣循環經濟大聯盟論壇
該活動結合「2021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會展」,於11/10-12在高雄展覽館舉行,以「實踐動靜脈整合,打造循環生態系,建構永續新台灣」為主軸,齊聚循環經濟相關產業界之翹楚,以「跨產業、創新性、多元化」為訴求,從全球循環經濟趨勢及產業脈動切入,建構動靜脈產業發展循環生態圈之新策略,並從循環創新設計打造永續新商機。
#工業局臺灣永續主題館
同時,經濟部工業局也特別設置「#臺灣永續主題館」,展現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四大策略成果、循環生態圈及創新循環技術,透過實際成果展現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及高值化產品;彰顯政府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之循環經濟政策,為台灣建構循環經濟整合解決方案。
💁♀️「2021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會展」:https://tassasiaexpo.com/
#鏈結未來 #跨領域企業循環設計工作坊
透過企業跨領域交流,突破自身專業領域之分界,進而激盪出更多創意發想。將從國際新趨勢、循環設計方法與流程以及循環設計案例切入,而後引導企業了解如何在產業中推動循環設計,探討從循環設計到循環實踐,解決邁入循環經濟所面臨的癥結問題。
📰經濟部工業局新聞稿:https://www.moeaidb.gov.tw/external/ctlr?PRO=news.rwdNewsView&id=37142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工業 局 循環設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想,是有必要請《 臺北設計獎 TIDA 》背後的承辦單位——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 出來說個明白。
.
一個設計獎究竟應該要有怎樣的定位?端看主辦與承辦單位的格局與視野,綜觀之前的《臺北設計獎》主視覺,每年都會有些許改變,可以發現該獎項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視覺規範,每年都會生出一張主視覺海報,再將此主視覺延伸成各種視覺應用。
.
在我的認知當中,大部分的設計獎都是固定一個主要LOGO,除非遇到獎項定位重整,或是經過一定年份,才會有重新設計獎項LOGO的狀況出現。而國內的三金典禮獎項可說特例,每年都會有一張所謂的主視覺出現,再從該主視覺延伸出當屆的VI計畫,不過這種狀況也漸漸也改變中,金曲獎前幾屆開始,由顏伯駿設計好的「GMA」三字成為金曲獎的標準字,目前每一年都會沿用來搭配當屆的主視覺,金鐘獎也有跟進的現象。
.
每一年都會有不同的VI計畫,是因應每一年的獎項可能會有不同的主題,或者想溝通的議題,我覺得設計獎如果每年都有一張不一樣的主視覺來延伸,也是一種很有趣的做法,事實上《臺北設計獎》在2012年從《臺北工業設計獎》轉變為《臺北設計獎》後,每年也都會有些許改變,2018年增設共融設計獎、2020年增設循環設計獎等,都看得出來主辦單位希冀求新求變的精神。
.
台灣有許多能見度高的獎項、典禮都能給予平面設計師、動態設計師舞台,設計出非常挑戰大眾美感的視覺設計,但工業設計界在這幾年相對非常沈默,以往活躍於媒體的產品設計師幾乎都默不吭聲地埋頭做自己的設計(我明白大家辛苦),再者我知道有更多人在接中國設計案,為免在敏感時刻不小心講錯話,不如就低調過活,跟產品設計有關讓人振奮的新聞已經越來越少。
.
《臺北設計獎》過去以工業設計為主,幾年前開始把視覺傳達、社會設計等分類都慢慢納入評分範圍,但仍不脫以工業設計獎項為基礎的事實。從過去主視覺設計的演變你也看得出來,2012年之後的設計明顯變得活潑,每年都有讓人眼睛一亮的風格轉變,我想大家都有目共睹這樣的視覺呈現,其實鮮少出現在工業設計掛帥的獎項中。
.
也因此看到今年2021年的主視覺,不管網友怎麼說,坦白說我是興奮的。#很明顯在挑戰大眾對美學的認知水準,目的性明確,勢必會造成討論話題(實際上也真的造成),更多人開始注意「居然有個《臺北設計獎》?獎金還這麼高?」這不正是這個視覺設計成功的地方?(一開始3.8億的低級英文失誤就不提,那是內部設計師自己做錯,並非主視覺設計師所為)
.
然後我就看到主辦單位「中國生產力中心」在今天中午,於《臺北設計獎》粉絲頁出了一篇文,說要「#對今年的主視覺再度進行調整」,我就問,是有什麼好調整?調整成一個無聊至極的視覺讓大家過目即忘嗎?我就拿你們自己放在《臺北設計獎》網頁的文字來提問:
.
————————————————————————
臺北市政府致力於將臺北市打造成為一座具有設計遠見的城市,更鼓勵設計師們反思設計的意義,把設計當成解決問題的工具,透過設計思維,解決社會大眾以及社會或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進一步展現臺北設計獎「為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之精神。
————————————————————————
.
請「中國生產力中心」捫心自問,因為網友的不喜愛就如此乾脆地把經過正式評選會議選出的主視覺設計撤下來、甚至要求設計師修改,請問貴單位的「設計遠見」在哪裏?是否有鼓勵到設計師們「反思設計的意義」?你們這樣的行為,是否能展現「臺北設計獎為不斷提升的城市而設計之精神」?我認為,身為一個行之有年的設計獎執行單位,貴單位的做法已然失格。
.
設計師 #葉忠宜 對此事在自己的FB也提出質疑:「臺北設計獎這樣讓此惡例一開,也讓設計師從此更輕易地陷入被民粹意見與高層霸道給綁架的危機,設計人不僅再也無法好好做事,尊嚴更是被踐踏一地。這已經無關設計好壞問題,更多的是程序的正義。」原本看見本屆走出新意的主視覺,已經報名參加的葉忠宜,看見主辦單位如此不尊重設計後大感失望,#並揚言要抵制該獎項,將繳交空白的設計作品。
.
#我支持設計師葉忠宜的行動,希望「中國生產力中心」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並對今年的主視覺設計師 Peter Chang 提出正式的道歉。
「中國生產力中心」如何看待臺北設計獎的品牌價值,端看接下來貴單位對公眾的回覆與作法。請三思。
工業 局 循環設計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眼尖的黨員發現,為何六月大雨過後,阿公店水庫的蓄水率才3.3% ! ㄟˊ,真的耶!怎麼會這樣
💦阿公店有效容量是1526萬立方公尺,目前蓄水量是50萬💦
辦公室同事仔細爬了一下 #阿公店水庫運用要點,發現阿公店水庫有特別的「空庫防淤期間:自 #每年六月一日至九月十日止」,也就是這段期間,是阿公店水庫在排砂清淤的時間;根據南水局的說明:南台灣的水庫中,阿公店比較特殊,有定期在颱風季前把水放乾的作業方式。
🐟一來可以在颱風來前清淤,二來借助颱風的雨勢蒐集庫底邊坡泥沙,一次從溢洪管排出,來增加水庫的有效容積。
不過,還是有個疑問,因為去年跟今年,颱風幾乎沒有進到台灣,如果按照過經驗法則訂下的清淤時程,在今年雨量旺盛的六月反而清空水庫,會不會讓阿公店水庫在下半年缺水,反倒影響明年供水?
為此,查了一下過去三年的雨量資料,阿公店雨量測站的資料顯示,2018~2020年,都是7~8月降雨最盛,今年則是六月降雨已經達到過往7~8月的降雨總和,所以還是有點擔心,萬一今年雨都提前下完了,之後沒有降雨怎麼辦?
☔阿公店 (不是 #人與人連結 的阿公店) 的特殊功能
再查了一下去年阿公店9月之後的水位,發現9/10清淤作業完成後(蓄水量0.05%),居然,在9/25就達成95%的蓄水量,往年,則是在十月中之後會逐漸接近滿水位;從這邊可以知道,其實阿公店水庫的蓄水,的確有其特殊功能在:在冬季,阿公店水庫的確會慢慢注滿,在夏季,則是扮演防洪角色。
台灣近兩年的缺水情況,是警訊,台灣的水資源來源,應該朝向更多元的取水方式,所以高雄目前的水源,除了阿公店、南化水庫,其他70%的民生水源來自高屏溪攔河堰、以及近幾年大力開發的高屏伏流水;而屏東東港溪供應的鳳山水庫,則主要供應高雄的工業用水;另外還有鳳山污水廠再生水(供應中鋼)、以及預計在2022年完工的「臨海水資源中心」(供應臨海工業區)。
水資源利用在氣候變遷下,對於島嶼型國家的台灣來說,是很嚴峻的課題。因為台灣河流短而湍急,水從山上到海中,速度非常快;如果水庫淤積留不住水,再遇上久不下雨,就會造成旱季的水情吃緊。近幾年,水利署也有很多水庫清淤計畫,希望提高有效蓄水容積。
台灣要蓋新的水庫,畢竟難度很高,而工業用水的上升趨勢,又會對原本的民生及農業用水產生排擠壓力,所以高屏伏流水的開發、以及屏東匯集地下水的潮州人工湖,都是新形態的多元水資源工法。
都市建築的水資源循環設計,在未來也會扮演重要的角色,陸續再來跟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