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民宿】
離開繁忙煩囂的台中,跨過大安溪,已經是苗栗縣的卓蘭鎮,只是半小時的車程,景物全非。山青水秀,鯉魚潭水庫也滿水了,滿眼青翠。由炎熱的台中瞬即跌到了瑞士阿爾卑斯山一般的山間小鎮農場,滿目都是鮮花盛放,蝴蝶飛舞。心情自然放鬆,腳步也放慢,繽紛的彩葉草、芬芳的香草園、豔麗的蘭花館,還有仙霧繚繞的魚池,半年之前的紫色薰衣草田已經變成了五彩的暹羅鬱金香田。不變的還是主人家的熱情,譽文招呼我到雨林部落餐廳: 「半年之前你吃的是迷迭香雞腿,這次要試一試我們的挪威燒鯖魚」!真是天生的民宿主人,處女座的他還記得半年前我吃過什麼午餐!
我羡慕在這個鮮花香草叢之間成長的農場第二代、高大俊秀的陳譽文,能夠每天在這個仙境一般的山間農場與蝴蝶蜜蜂為伴,外面世界疫情紛亂,又干卿何事呢?
「疫情和花露農場還是有密切關係! 」午餐後譽文帶我來到他在疫情期間「砍掉重練」,全新的精油城堡民宿「桐心雙人房」。五月中台灣疫情大爆發,觀光業及飯店風聲鶴唳,花露農場也閉館,但他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趁機改造已經有十年歷史的民宿房間。
我記得冬天來訪時,他已經表示想重整已有老態的民宿房間。疫情前,這間Google排名第一的卓蘭鎮景點,長期爆滿,怎麼可能進行大規模的室內工程? 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5月15日台灣三級警戒,直至7月26日降為二級,農場全面閉館期間,他開始重新大肆改裝民宿六個房間。由疫情之前的傳統農村風味,變成了時尚的年青潮流玩味。
最大的動作就是切牆,將洗手間與睡房之間的厚實磚牆切去,變成一整塊的透明玻璃窗。譽文得意洋洋地指著變得寬敞光亮的新房間,「這像九坪的房間嗎?你看一看,洗手間泡澡的時候也可以欣賞到窗外的美景了,睡房也可以看到洗手間,視覺效果就延伸了。老闆(他的老爸)之前問我為什麼要切牆,難道洗澡要洗給大家看?我回答,沒錯,現在人洗澡就是要洗給大家看的!」他笑了。
@東周刊eastweek.com.hk 光明旅樂943期
山青玻璃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鴻梅推藝文 ►嘉義【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
嘉義「嘉義市立美術館」現正展出《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特展。方慶綿(1905-1973),人稱「新高伯」,自1927年起在嘉義市經營「新高攝影社」超過50年,除一般寫真館業務,亦受僱出勤外拍。在他1926年首次登玉山後,便逐漸發展出販售高山風景照和帶團登山、拍照的商業模式,一生不斷地往來平地、阿里山和玉山之間,拍攝山岳與登山客。山岳影像與登山復返,看標題即可知,此展有兩個重心,首先即是嘉義在地攝影師方慶綿的山岳影像、歷史背景、設備檔案等;另一即美術館策展小組與當代影像工作者藉著方慶綿的攝影與採訪、檔案,開展出的復返行動-循線上山(玉山)、沿線拍照與印刷影像。展覽主體聽來單純,但現場的展出頗為紛雜,除了方慶綿的影像、文獻和設備;展場上頭安插播送著復返小組採訪方慶綿長子方重雄的幾段錄音,和在一半敞暗室播放一部交叉剪輯採訪其家族、相關人等(山青)和登岳攝影過程的感性長片,以及借用方慶綿過去製作山景照片(於山屋販賣)的方法學,現場散置許多新製明信片堆疊出的長條柱,供觀者免費拿取、收集。另外,還有那呼應著當下行動與過去時空,在美術館玻璃帷幕上描繪的巨型山稜意象和方慶綿的登岳攝影。大體而言,過去的攝影作品與當下的採訪、行動記錄構成這檔十足平衡的展覽,這「補風景的人」既是過去的方慶綿,亦指稱著當代的影像工作團隊。然而,這有點勉強的平衡同時帶出此展本質上的有趣之處,即隱於其後的復返行動者們的體驗、反饋的不可現於展覽。簡言之,這是檔主客拿捏均衡的研究實踐型策展,但亦召喚出研究對象與藝術行動之間的主客討論,值得觀眾前往現場觀察之。
✍推薦者
楊浤淵|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得獎者、2021鴻梅年度特約藝評人
【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
展覽日期|2021/03/13-2021/08/29(週末及國定假日公休)
展覽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展覽地址|嘉義市西區廣寧街101號
展覽時間|週二 - 週日 09:00 – 17:00
展覽網址| https://pse.is/3ljmwe
山青玻璃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但點亮家鄉,更要讓亞洲發光|#南投縣:何培鈞 #鄉鎮因為這些人而美麗
南投竹山一房難求的民宿 天空的院子、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何培鈞,9年前為了讓竹山青年能跨域學習而開辦 #光點小聚,卻是第一次出手就失敗。第一堂課聽眾不到10個人,讓他的同事大失所望:這個地方怎麼這樣子?
但與其計較為何只有四、五個人,不妨思考這些人為何而來、如何讓更多人來?相信家鄉有發光潛力的何培鈞,漸漸掌握竹山的關鍵聽眾,在一切已然成形的現在,他還要將竹山小鎮的經驗,輸出到亞洲更多國家......一起看他如何點亮家鄉→
作者:馬萱人
========
📌關於微笑二十週年《#島嶼自信》
20年過去,週休二日讓我們習慣有旅行點綴的日子;Google地圖使我們幾乎能抵達每個角落;高鐵通車,台灣人得以去到更遠的地方......
看似一切都在變,卻有人為了家鄉,投注一、二十年不變的堅持。是誰形塑了家鄉的形狀?微笑台灣二十週年,一起見證他們的耕耘,看見地方最堅韌、最柔軟的生命力。
📖【二十週年特刊】單本→https://bit.ly/3wz5o1d
📖【二十週年刊】1~3年期+明順壓花玻璃紙鎮→https://bit.ly/2TWvp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