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艦抵高雄港之日
#就是德艦出港挖可燃冰之時
文:洪正 Âng Chèng
隸屬美國海軍的科研船湯瑪斯號(Thomas G. Thompson,T-AGOR-23),今天進入我港停靠,該艦排水量3250噸,由華盛頓大學海洋學院操作,屬於美國大學暨國家海洋實驗室系統(University-National Oceanographic Laboratory System, UNOLS)的一環。該艦具有遙控水下載具,可詳盡探查海底水文資料,預停泊到18日,才會離港前往澳洲。
#號稱純學術活動的美艦
去年底川普簽署國會通過的「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法案中明文提到:「國會建議美國政府應考量美台軍艦相互停泊對方港口的適當性與可行性,並邀情台灣參加「紅旗」演習等強化美台防禦合作關係的事務。」
法案通過前,中國駐美公使李(匪)克新裝腔作勢作勢大聲叫囂,表示「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匪)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雖然張牙舞爪,模樣囂張,但今年以後放話聲音是越來越小了。
雖然,國防部今天立刻表示該艦停靠與軍演等軍事行動無關,純屬學術研究,入港純粹為了補給日用品。但也表示該艦今年並非第一次泊港,而台大大氣系則表示台灣雖非團隊成員,但也協助提供觀測資料。從學術研究交流開始,台灣都可以爭取更多國際互動。
#任務更大的德國太陽號
美艦入港前不久,德國最新深海研究船太陽號(r/v Sonne)剛剛開出我港,出發前往高雄外海進行34天的研究鑽探。太陽號排水量高達8554噸,將以最新底岩鑽機探究我大高雄海域可燃冰的蘊藏。
今年參與科技部計畫在西南外海挖到可燃冰的是法國團隊,為了進一步了解資源運用可行性,這次德國科技部和科技部能源國家型計畫(MOST NEP II-GH)共同支持台德兩國合作,組成28位研究人員的跨國團隊,出海研究海底深部地層特性。
德法同樣看上台灣,當然是因為高雄外海極具可燃冰蘊藏潛力,並已有初步證據支持。但也需要更多的技術與資金投入,才能化潛力為經濟可能。
#高雄港是台灣海權與海洋經濟的中樞
從美、德、法等國頻頻經過高雄港進行「學術活動」,可以看出的是,高雄作為南海的頂點,又坐擁大量潛在海底資源,航運、補給、產學支援機能豐沛,早就是國際重視的重要據點。只有少數台灣人不知道,不是故意忽視盟國,甘願當中國的卒子;就是擺著門口可燃冰不挖,肖想跑50倍的距離去沒有探勘過的太平島挖。
如果好好善用高雄的優勢,發展海洋研究、深海探勘、能源開發,將可以善用高雄的金屬、造船技術根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並厚植學研能力,推動產業轉型。
更重要的是,在國際情勢快速變化的今日,若美國為首的圍堵中國陣營成行,高雄作為南海北端樞紐,以及南海到九州間,自由世界唯一的大型良港,經貿地位也會更加重要!
兩艘「純學術研究船」的造訪,我們該用平常心看待;但更該正視我們手上擁有的資源,放眼海洋,拋棄鎖(在中)國思維,思考港市發展的大戰略!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