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盜版王國再現?!
前陣子,看到大塊文化發表公開聲明表示讀者買到盜版書,本來想說誰叫讀者貪便宜,買什麼一頁式網頁的書,被騙不意外。沒想到童書界也深受其害!!也是,童書明明是最好賣的書種,媽媽們一方面不手軟一方面又很斤斤計較(完全互斥XD),盜版商一定會盯上的。
早在1950年代,台灣便有許多漫畫、小說出版社自日本引進未經合法授權自行翻譯的作品。在1960年代初期台灣開始實施《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時,許多出版商更是私下賄賂漫畫審查官員,讓盜版日本漫畫取得合法出版字號,並以低價、大量、快速來霸佔台灣漫畫出版市場(wiki)。
也就是說,早期台灣根本沒有版權概念也無法律保護,而且政府還鼓勵出版,所以跟我同年代的人應該還會記得,同一本書會有好幾間出版社出版,像是前幾天介紹的保母包萍,國語日報有出,志文也有出,這叫未取得正式授權自行翻譯出版,在當時並無違反法律。
而另一種盜版,就是直接翻印複製,也是隨處可見,菜市場就可以買。我家小時候超愛的信誼圖畫書視聽之旅,就是我媽從菜市場買來的錄影帶,小時候當然不知道,看得很開心,長大之後才覺得怪怪的,為何我家的這套沒有書?所以大學時代自己重買了一套,當時已經換成VCD(時代眼淚)還曾經被信誼老闆當面說我家小時候沒書的那套那是盜版,我只能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199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就以301條款將台灣優先列為觀察中的地區,且台灣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壓力。因此,1992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實施新著作權法,訂下落日條款規定盜版翻譯外國人的著作只能販售至1994年6月12日(也就是所謂的「六一二大限」),以重視保護智慧財產權(wiki)。不過實際上大家還是會繼續賣,我記得當年正版納尼亞王國小說上市時,我還在誠品當店員,忙著把架上所有無版權的書下架。
┄┅┄┅┄┅┄┅┄┅┄┅┄┅┄┅┄┅┄*
※修正:為避免大家搞混,在落日條款前有些出版品的是未正式取得版權,但當時法律並未有相關規定,所以各家出版社會自行翻譯出版。而盜版指的是未經許可自行複製翻印人家的出版品,現在蝦皮盛行的就是這種。
┄┅┄┅┄┅┄┅┄┅┄┅┄┅┄┅┄┅┄*
如前述,我一直覺得這個出版斷層,導致許多經典作品消失,再重回台灣市場大多也是2010年代之後的事,那時大家都讀過新時代的作品,已經回不去了。我對小時候的出版品有種特殊的情感,除了是小時候讀過的書之外,我也深深覺得那時的出版品質(尤其是有聲書)比現在好。或許是當時經濟起飛,又沒版權費,所以大量引進了國外的好書,尤其是套書。像是志文的新潮少年文庫,我在念研究所時才發現,這套書怎麼這麼厲害???編輯太厲害了吧!!可以囊括全世界超經典重要兒文作品?!北歐的林格倫、姆米,德國的凱斯納、英國的羅爾德·達爾和保母包萍,捷克的恰佩克...我上課讀文本都靠這套了,因為日文太爛看不懂。很久之後的某天我看到日文版的時候才恍然大悟(連封面設計都一模一樣XD)我念研究所時才重出林格倫的皮皮,我拿著印著皮皮的贈品便當袋,我跟日本同學說這是剛出版的贈品,日本同學嚇死了,說你們現在才出林格倫?我只能尷尬的說,以前也有,只不過...
針對這點,李志銘表示:「臺灣在更早之前的五、六○年代書商翻印西書或文史哲圖書竟也不乏選書眼光與氣魄,許多印刷品質絲毫不遜於時下的正版書。相較之下,如今有些書籍(比方臺灣某些現代詩人作家作品全集)正版裝幀設計品質反倒編印得比以前盜版還差!對此,我必須嚴正地向那些出書不用心思的出版商說:「不要以為你是合法正版,就可以如此沒有品味、沒有設計美感地亂印書」!因為,姑且不論盜版與否,所謂的「好書」,在所有愛書人心目中其實是自有一把尺的。」
那為什麼現在沒辦法像過去一樣選好書,做好書?出經典有人要買嗎?有多少人真的看過小兔彼得或艾摩與小飛龍?現在市面上實在充斥太多「譁眾取寵」或「只求實用」的書了。大家最愛講的小百科跟「中國」童話,做出來一套要好幾萬,有人要買單嗎?上禮拜聽漢聲前美編的講座,他們做一本雜誌花兩年,好想問到底你們做書花了多少成本?而台灣自製一本好繪本要多少成本?不過也很難說啦,我看很多家長買一堆套書玩具或是點讀筆啥的跟團購真的很大手筆買買買,我真的不太懂台灣生態,也許是不同族群吧。
除了FB充斥的詐騙廣告,還有哪裡買得到盜版?原來就是蝦皮...在蝦皮上吃過好幾次虧,真的沒事盡量避免,但無奈越來越多人在上面開店。因為能抽取手續費,銷售量很好的賣場怎麼檢舉都不會下架,比淘寶還不如。看到評價很多媽媽買得很開心,給雲端下載MP3還給五星好評?!!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品質沒有差很多,這樣長久下去,就會跟我前面說的一樣,只會劣幣驅逐良幣。如果只是因為預算不想花錢買而買盜版,就算看到書,大人也是在品格教育上做了最壞示範,還讀什麼品格教育繪本呢?
參考資料:
臺港盜版時期wiki
李志銘,讀書人不可承受之重:翻開臺灣那一頁書籍盜版史
少年愛讀世界史mp3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兒童雜誌第一品牌-未來兒童7周年團購優惠方案到3月31日喔!把握最佳跟團時間
🔗開團連結:https://bit.ly/3vZjMQw
🛒結團時間:#此優惠活動至2021年3月31日止 僅限台、澎、金、馬地區訂閱,
#如需掛號寄送郵資另計
#為了歡慶未來兒童七周年跟團特別訂閱加碼精裝百科喔!
✅未來兒童1年12期+知識庫權限3999元
還有好書二選一: 地圖全新增訂版或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
✅未來兒童2年24期+知識庫權限6899元
超值套書二選一: 小小科學人5冊或素養小學堂4冊
✅未來少年1年12期+知識庫權限4399元
加贈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
✅未來少年2年24期+知識庫權限7599元
加贈套書素養小學堂4冊
#跟團除了以上四個團購方案優惠之外跟我的團不限方案都加贈1期新刊與2期未來Family精選期數!
#舊訂戶或還沒到期的用戶也可以續約唷!就是接續後面的期數但會先寄開團的書籍贈品㊙️㊙️㊙️
#然後來小小重點介紹(畫重點快來看🤣)
《未來兒童》特色
1. 語文力|專屬注音版
最佳的文字啟蒙書刊,帶領孩子輕鬆認字、快樂閱讀。
2. 美感力|超精美插圖
建構每個孩子的審美感知能力,健全孩子的五感發展。
雜誌紙質不反光,閱讀更護眼。
3. 知識力|超強大補給
涵蓋自然科學、社會人文、藝術創作、國際新知,
還有孩子最喜歡的知識漫畫,絕對是孩子最棒的學習小夥伴。
4. 輔助閱讀|MP3線上聽
除了親子共讀,更能於知識庫線上收聽有聲版,學習方式更多元。
《未來少年》特色
1. 抓住世界脈動
瞭望全球與青少年有關的重點時事,認識底球村裡精彩動人的城市,
打開孩子通網往世界的視窗。
2. 趣味生活知識
獨家科學、品格漫畫,讓知識變得平易近人;
特搜生活中的關鍵科技與發明,激發孩子的創意。
3. 培養人文關懷
提供多元觀點,從人文藝術到自然科學,從生命課題到經濟趨勢,
以多元文本引領孩子領略寓意、表達想法,訓練閱讀與思考能力,也培養人文關懷的素養。
4. 擴充知識涵養
豐富精彩的主題策劃, 「封面故事」、「名家學堂」、「創意作文」…等單元,
不僅豐富孩子的知識,更打開孩子的眼界。
不可錯過最強 未來兒童‧未來少年 知識庫
✅簡單查‧快速找‧隨時看‧馬上聽
✅提升閱讀學習力|訂閱同享紙本雜誌+數位知識庫
✅關鍵字搜尋!全方位資訊隨找隨看
✅100期精彩內容無限觀看,行動圖書館帶著走
✅100種主題跨領域選單,養出閱讀好胃口
✅1,000支未來小學堂影音及MP3音檔全收錄
#跟團豪華贈書簡單介紹(價格大家可上網查就知道多豪華)
1️⃣出發吧!環遊世界國家公園
百萬人氣暢銷書《地圖》、《地下世界‧水下世界》,波蘭人氣夫妻檔作家全新代表力作!
一本囊括國際觀、知識、趣味、探險、文化、歷史的故事百科,用最有趣的圖文漫畫一覽世界的美麗!
這本書是嚮往親近大自然的你、熱愛旅行的你、家裡有好奇寶寶的你、求知若渴的你、覺得書櫃永遠缺了一本書的你,9到99歲的你絕對要珍藏的經典!
不能錯過的5大理由
臺灣獨家∥作者親自手繪中文書名,獻給臺灣讀者最特別的獨家禮
精美跨頁∥手繪全彩超級大開本,將世界國家公園的美麗盡收眼底
知識漫畫∥妙趣橫生的圖畫故事,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記憶與背誦
國際素養∥啟發多元觀點反思與探究精神,必備核心素養一手掌握
手繪圖鑑∥1:1植物圖鑑,兼顧細節與美感,用心記錄生態的奧妙
2️⃣地圖(增訂版)
4,000多幅原創插圖,全球40多國讀者搶購珍藏
史上最獨特的手繪風世界地圖
臺灣三大通路暢銷書榜首
超越4D 搜出世界的美好
‼️地圖增訂版三大特色
★特色1★臺灣限定版獨家,新增:臺灣、南韓、越南、土耳其
★特色2★最新版本修訂,包含註記與插圖
★特色3★希望男女比例平等,因此書裡許多角色都重新設計
最特別的手繪地圖,最新的呈現面貌!
新增臺灣、南韓、越南、土耳其,
還有更多古今重要名人、經典建築……
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臺灣、進一步探索世界吧!以56幅精心描繪的地圖,帶領你遊歷世界7大洲、46個國家和南北極地!
精彩呈現各地的地貌、疆界,更著力於特色城市、知名人物、原住民族、獨特的動植物、文化習俗和重大歷史事件。
3️⃣10歲開始學 公民素養小學堂》
一次掌握未來人才必備的關鍵力
|理財|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為自己的金錢做最好的規劃
|企管|想當CEO,不需要特別的人格特質
|政治|現代公民要了解,自己可以影響政治的方法
|經濟|了解選擇的成本,而且透過選擇來保護地球
4️⃣小小科學人
天空的藍不是真的藍,只是「光」玩的小把戲?
太空爭霸戰的爆炸場面其實很安靜、更沒有火光?
雙胞胎的出生時間竟然可以相隔好幾年?
《小小科學人》系列透過貼近孩子的趣味主題,搭配清楚實用的彩色圖表,讓孩子在情境中學習 #科學、#宇宙、#人體、#食物、#數碼 等超有趣的科學知識,不著痕跡的帶領小讀者進入科學的奧妙世界!
少年愛讀世界史mp3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 #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中)】
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尚未曝光的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透過共感產生世代對話」,是楊雅喆暗自的願景,《天橋上的魔術師》的編劇團隊,聚集老中青三代,最年輕的編劇和楊雅喆差距 12 歲,並非所有人都經歷過戒嚴,這時楊雅喆就扮演起時代講師,不斷和編劇團隊溝通,在改編過程中,劇本改了又改,推翻再推翻,對於劇組團隊而言,若沒活過 80 年代的觀眾無法投入,那戲就沒得唱,等同宣告失敗,因為這是給所有人看的劇。
至於編劇的最高原則,唯一尊奉的「logline」是:「80 年代,天橋上來了魔術師,不同的大人、小孩、青少年遇到他都會看見內心的渴望、不足與不滿,最後他們因為魔幻時刻,創造生命中的奇蹟。」
對編劇團隊而言,遇到瓶頸或防範偏離初衷時,就用上述的「logline」檢視每一集劇本,「『logline』看起來很簡單吧?但要符合這句話就有很高的難度。幹!每一集都要有魔幻時刻,都要有魔術把戲,幹!原著只出現一半的魔術師,沒有那麼多的魔幻,那要延伸創造的想像就更多。」楊雅喆大笑說。
這次的改編,實際上楊雅喆和編劇團隊調動甚鉅,從章節名稱就可窺見。原著中有章節名為〈九十九樓〉,這與第一集符合,但第三集的〈水晶球〉就是編劇發揮想像,原著並無此章節,楊雅喆表示之後的集數名稱也會脫離原著章節名稱。「如果改編都符合原著,哪一章寫了什麼我就得做什麼,這樣會有點辛苦,雖然我們將原著視為聖經,但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除非碰上重大困難,否則不會重新翻看。」楊雅喆說。
這樣的做法,也使得編劇團隊開始將「原著」與「改編」混淆,時常分不清楚筆下的角色、故事的走向,到底是原著就有的情節,還是彼此腦力激盪下的產物,記憶就逐漸被竄改而後相交疊映,「故事是從記憶的裂縫長出來的」,吳明益小說中的這句話,就成為編劇團隊默默實踐的原則。
「幹,那到底什麼是記憶的裂縫?」楊雅喆先笑著提問,而後解答這題:「其實『裂縫』就是隔了很久的『時間』。同一件事,我講的版本跟你講的版本會不一樣。小說是虛構(fiction)不是紀實,所以有實、有虛,我們都被吳明益矇騙,以為他筆下中華商場的故事都是真的,但錯了,這當中有太多是他的『虛構』。
吳明益聰明地設計連環套接龍遊戲,小說中每個角色口中的魔術師都不一樣,況且這本小說對於中華商場的描述,一定也有很多讀者不認同,這是因為大家的『記憶』都不同,所以任何改編這本小說的團隊,其實都是在吳明益記憶的虛構基底中,再虛構幻化成另個故事。我們在虛構中找到裂縫,從裂縫中再度虛構,這當中就需要『時間』幫忙,時間是最大的魔術,它能改編人的記憶,把紀實變成虛構,對這齣劇來說,時間是非常重要的魔術。」
「紀實」與「虛構」,就成了《天橋上的魔術師》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楊雅喆進一步說:「雖然改編中有很多是我們的再度創作,但我們不能違背這部作品在講『消失』的核心,但要怎麼解釋『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如果觀眾看到一直消失、消失、消失的故事,感受只會越來越委靡、陰暗,但如果消失能夠證明愛曾經存在,就有意義。」
楊雅喆以「mp3」舉例:「小時候 mp3 存進很多愛歌,但科技進步後人們有了 ipod、雲端等等,時間一久,『曾經存於 mp3 的愛歌』和 mp3 一起被封存,接著消失。但某天,你突然想起這些愛歌還存在 mp3 ,但 mp3 消失了,這時候你就想辦法上網找回那些愛歌,所以,mp3 的消失進而湧現出兒時聽音樂的美好記憶。因此,消失闡述了愛真實存在過的痕跡。」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這篇專訪文章共 8421 字,先節錄到此,以網路平台的閱讀習慣,再繼續把內文貼出來應該也沒人看,週日會連載最後一篇,但若有興趣直接看全文的讀者,全文請點👉https://bit.ly/37HFHkO
圖片來源:【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myVideo 影音隨看】
少年愛讀世界史mp3 在 School X - 【小學生歷史入門】打從哥哥幼兒時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世界* 《給中小學生讀的世界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582 《少年愛讀世界史》( ... 【希利爾講世界史(小樹文化給中小學生讀的世界史)】 ... ... <看更多>
少年愛讀世界史mp3 在 少年愛讀世界史:上古史I 字畝文化管家琪基督宗教的創立人 ... 的推薦與評價
開打之前,羅馬皇帝奧里良招降這位31歲的芝諾碧雅女王,要求她開城投降。招降書沒有用「女王」的頭銜稱呼芝諾碧雅,芝諾碧雅很不高興,立刻回了一封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