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滾吧男孩》續作《#翻滾吧男人》,紀錄 #李智凱 和 #黃克強 繼續在體操路上的奮鬥。相較於《翻滾吧!男孩》,我其實更愛《翻滾吧!男人》。
.
一,不同於《翻滾吧!男孩》的純真可愛,《翻滾吧!男人》更現實、更高壓、更殘忍。年幼時還能把體操視為興趣,到了二十歲的年紀,必須更嚴格地面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如果繼續練下去,卻沒做出成績,該怎麼辦?放棄或再堅持一下?放棄覺得可惜,不放棄又怕會後悔。小時候參加比賽,是國家級賽事,長大後面對的不只是自己的同胞,而是一整個世界,對於技術的要求更刁鑽,訓練時數更長、更辛苦、更看重自律、如何突破自我,不原地踏步、如何把握每一次的比賽,爭取成績並磨練自信、如何在受傷後爬起來繼續努力,而不是害怕與退卻...每一個成功選手的背後,故事都是落落長,有歡笑有淚水有挫敗有成長,每一個成功選手的背後,#都藏了顆害怕失敗的心和一顆好想衝破極限追求更強大的自我的期許。
.
二,「你才二十歲,你可以進步很多,也可以從此就沒了。就是你自己抗壓性沒有辦法提升,技術完全一流,比賽的抗壓就是做不出來啊,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那是你的心理層次的問題,我們都沒有辦法去打開這個問題,假如這個心理層次永遠壓在你身上,你永遠就不能做出更優秀的東西。」林教練
.
智凱在葡萄牙大獎賽上表演失誤,教練希望智凱心態上要能改變,不要教練說一是一,說二是二,要有自己的想法,要知道怎麼去面對難關,怎麼去克服心理的障礙,因為在比賽場上,最完美的技術都怕碰到內心最深沉的恐懼。
.
看著林教練對選手的叮嚀與付出,既是感動也是敬佩(他犧牲與家人的相處時光,傾全力訓練選手),但看到選手在賽場上失誤時,教練又急又氣的責備,又會替選手感到心疼。台灣從 2000 年後,相隔 16 年才又有體操選手進入奧運殿堂。智凱在里約奧運賽前一個月韌帶受傷,他選擇開刀,並在兩週內恢復訓練。好不容易來到奧運會,實現兒時的夢想,卻在鞍馬預賽落馬,提早結束他的奧運之旅。賽場就是這麼地殘酷無情,一個失誤,就只能再一個四年的等待(並且要再次爭取奧運門票)。
.
踏出體操場館,林教練在鏡頭前說他看到智凱落馬時,差一點暈倒,教練的話語盡是失落,可是林育賢導演卻偷偷將鏡頭對準了智凱,他臉上落寞、悲傷的表情,讓我看了超心疼,很想衝進銀幕給他一個擁抱。太鬆懈無法激發選手的潛能,太嚴苛又會給選手很多的壓力。怎樣算是一個好教練?從《翻滾吧!男孩》到《翻滾吧!男人》,我其實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
不過,這兩部影片在經過時間的考驗後,發現林教練看人與事相當精準。例如他在《翻滾吧!男孩》說最後能夠留下來的選手,可能只有兩三人、教練在十年前就覺得湯瑪士動作會成為取分的關鍵,很早就在訓練李智凱朝這個方向努力、教練在《翻滾吧!男人》說個人全能體操的最後一個項目是鞍馬,由於是最後一個項目,非常看重選手的體力和抗壓性,林教練說:「#世界冠軍常常無緣無故就會掉落(鞍馬)」而李智凱在東京奧運上,剛好就在個人全能的鞍馬項目落馬。幸好這次智凱的心態調整快速,個人鞍馬決賽便交出完美的表現,順利在東京奧運摘銀,不讓里約奧運遺憾重演。
.
三,「我發現你時不時就會觀察李智凱那邊。」導演
「只要他有做我就會看啊。」黃克強
「為什麼?」
「我不知道。」
.
黃克強是林教練和智凱眼中的天才型選手,小時候拿獎無數,只是國中時父母親跟林教練有了衝突,克強離開林教練,另外找人訓練。多年過去,智凱在林教練的督促(磨練)下,成為台灣體操選手的第一把交椅,而克強卻慢慢從領先集團退下,差一點無法選入國家隊中。面對小時候的勁敵,愈發強大,克強內心一定有很多感觸吧。是什麼讓他們兩人漸漸走上不太一樣的路?不夠認真?不夠努力?或是機運總是差了一點?
.
「那世大運再過關,下一關是什麼?」導演
「亞運。」克強
「那18年的亞運再過關呢?」
「應該就準備奧運了。」
「嗯,就2020,你想去嗎?」
「當然想。」
「你們一起去。」
「一起去喔?可以,假如我們可以台灣體操隊進去奧運,我覺得更棒。」
「那要有四個人。」
「對啊,就一起去比一個團體,因為台灣體操好像沒有進過團體,我們應該要成為第一批。」
.
《翻滾吧!男人》片中,克強和導演的這番對話,在幾年後重看,又是一番感慨。克強在 2017 年生了病(EB病毒,身體瘦了六公斤),不得不退出世大運比賽,而在東京奧運選拔前,右手舊傷復發,也讓他無緣成為台灣體操團隊的一員(台灣體操團隊終於進入到奧運殿堂),克強想要跟小時候一起練體操的智凱一起去奧運比賽的夢想,暫時無法達成。
.
想來,如果 2024 年台灣體操團隊能夠再次進入奧運比賽,而且克強和智凱都是成員之一,我應該會感動萬分吧!
「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的推薦目錄:
- 關於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新聞] 原來小孩子偷東西的心理是這樣?! - 看板KIDs 的評價
- 關於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元品心理諮商所- 孩子偷竊怎麼辦?(上) 談行為背後的原因文 ... 的評價
- 關於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妹妹一直偷東西怎麼辦 -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同學家玩捉迷藏,半年竟偷走10萬元財物!孩童偷竊 - 媽媽經 的評價
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毒的父母
對自尊而言,父母的作用確實非常大。導致孩子出現自尊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的確是父母教育無方。然而在一般情況下,父母在教育上的缺失,對孩子自尊的損害其實是有限的,它們可能帶來痛苦和磨難,但並不一定會對成年之後的心理平衡產生嚴重後果。
不幸的是,確實存在一些真正「有毒」的父母,如數年前的一本美國暢銷書《父母會傷人》(Toxic Parents)便為我們揭露了一系列可怕的父母形象。這些「偷走童年的人」的共同點,就是嚴重地損害了受害者的自尊。以下列出幾類「有毒父母」的典型。
■ 事事控制型父母
這種濫用家長權威的父母,認定只有他們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好的,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權利。如果孩子試圖反抗,他們會令他產生罪惡感,或用情感來要脅:「我是為了你好。」即使長大成人以後,孩子仍舊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對他的日常行為和人生選擇處處橫加干涉。
這種父母對孩子自尊的影響很明顯,孩子直到成年之後,都會認為自己沒有父母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很可能從「依賴父母」變成「依賴配偶」。聽聽四十二歲的繪畫老師弗朗索瓦的講述:
「我花了十八年長大成人,花了四十年才擺脫我母親的影響!還是吃了好幾年的抗憂鬱藥物、進行心理治療才成功的。我心想,我人生最大的悲劇也許是身為獨子,母親全部身心始終都是為了我,這是一種考驗。」
「比如,她幫我買衣服,每天早上,按照天氣預報幫我選好該穿什麼。我想反抗時(我很少這麼做,但到了青春期,我開始對外表打扮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她總是跟我說我完全沒有品味,太容易被人影響。後來,她還限制我出門和朋友往來。不管白天、晚上,隨意進出我的房間,查看我的信件。」
「在感情方面,我一直沒有跟人交往過,一想到要面對母親理所當然的拷問,我便失去了勇氣。我找到工作之後,儘管已經有了工資收入,她仍執意要求我還是住在家裡,我也照她說的做了。這麼多年一直被她灌輸我沒有獨立的能力,我信了。最要命的是,她一面處處鉗制我,一面批評我不夠成熟、猶豫不決、脆弱……當我決定離開家獨立生活,她又用盡一切手段阻止:威嚇、要脅、自殺、住進精神病院、打電話或在街上找我大吵大鬧,但是我不為所動,我一點都不後悔。」
■ 酗酒茫醉的父母
這種父母讓孩子承受他們起伏的情緒,從消沉到充滿敵意的大起大落。因為他們自己患病,沒有能力顧及孩子的需求和心態。他們那種極度脆弱的形象,乃至身體和精神上的衰敗,都使孩子自尊變得很不穩定。
正如一位女病人所說:「看到我母親那個樣子,我怎麼可能覺得自己是個不錯的人?一分鐘也不信。」
父母如果酗酒,孩子有時候會為父母的病態而感到自責:「他發脾氣,也許是因為我的錯。」「他喝酒,可能是因為我讓他不高興。」
如果父母有一方酗酒,家庭情感及教育環境,在孩子眼裡看來往往混亂無序—他們無法預知酗酒的那一方,對於他們的行為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有時做錯一件事可以被容忍,甚至博得父母憐愛;但有的時候,即使默不作聲,仍會惹得酗酒生病的父親或母親大發雷霆。
孩子無奈的心聲是:「我們心裡清楚,有些晚上,不管做什麼,只是露個面也會引發一場爭執。」
父母酗酒的家醜不可外揚,更加增強了他們的羞恥感和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儘管如此,有一部分孩子仍能夠在這種毀滅性環境中倖存。研究表示:有大約二十%的孩子,能夠建設自己的心理,保護好自尊,透過對環境的超強控制策略,成為早熟而獨立的小大人,不僅學業成績好,還能獨立自主。
但是,這種「超強的自我拯救辦法」引發的問題,可能在他們成年以後才會體現出來,比如這位年輕女人就告訴我們:
「我的公公酗酒。我覺得我丈夫之所以能挺過來,是因為他小時候把自己變成了『小大人』。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照顧父母,因為他母親患有憂鬱症,他經常在放學回家時,看到母親躺在黑暗中,家裡亂得嚇人,父親則在酒館裡喝酒。他一個人照顧妹妹、打掃房間、做作業。等父親一回來,他就得想辦法保護大家,因為會大吵大鬧,有時父親的拳頭會像暴雨一般砸下來。」
「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跟我談過一次這些事情,然後再也不提起了。但我看得出來小時候的這段經歷,給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現在他仍然著了魔似的要讓一切東西井井有條,像是透過『控制一切』來安撫童年留下的焦慮情緒:帳單都付清了嗎?孩子們的作業都做了嗎?家裡有什麼要修的東西?等等。」
「他是個好爸爸、好丈夫,但他缺少幻想,他跟我和孩子在一起時從來不放鬆。我批評他這點的時候,我覺得他完全不理解我的意思。後來,慢慢地,我試著教會他『自然而然、無憂無慮』的感覺。很不容易!」
■ 言語虐待的父母
這類父母擅長貶低孩子,用殘酷的言語批評他們的錯誤、弱點甚至他們的體貌特徵。更具傷害滲透力的是用冷嘲熱諷的方式,評論孩子的各種表現。這些言語上的虐待常針對以下幾種情況:
一、孩子偏離期待時
孩子表現出任何偏離父母期待的態度或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砲轟。
對孩子自尊的影響是:孩子將記住最好遵從別人的期望,他心裡的新想法和個人願望都應該忘掉。
二、威脅到父母的權威
當孩子的態度威脅到父母的權威時,受到的辱罵將升級,變得更惡毒。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時,這種母親會看不得女兒變得嫵媚、漂亮、吸引人;這種父親會覺得兒子高大的身材和體育方面的成績對他是一種威脅,或者嫉妒兒子對女性的吸引力。
三、看不順眼的任何事
這種父母隨時可能對孩子言語虐待,也許直接貶低孩子,或以間接諷刺的方式表現,對孩子提出完美主義的苛求,而且永遠不滿意。這使他們的孩子成年之後自尊極其脆弱,對別人的評語極度敏感。
■ 體罰孩子的父母
這類父母,出於各種原因,一般是因為他們自己缺乏愛,無法控制暴力虐待孩子的衝動。與酗酒者的孩子結果類似,家庭成了一個危險而且難以預測的環境。孩子記住的是:不論他在哪裡,無論他做什麼,永遠都不安全。更嚴重的是,他覺得自己對這種狀況負有部分責任。
一位病人童年時曾經受到暴力虐待,他說:「我那時候覺得我父親打我,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好;因為他不打我姐姐,所以我覺得是我的錯。我是個沒用的孩子,挨打是活該。」
父母中的另一方不干涉,往往是被動同謀,徹底使孩子認為他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甚至認定自己的存在,引起了別人的攻擊性。我們把這稱為「家庭內部的祭品」。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深深懷疑自己個人價值並自我貶低:「父母沒有保護我在身體上不受虐待,是因為我不值得被保護。」
■ 性虐待的父母
家庭暴力中罪大惡極的就是父母中的一方有亂倫行為,一般是父親侵害女兒或繼女。孩子在最親密的關係中受到了侵害,無處可逃。隱形暴力的氛圍通常很明顯,少女會收到各種令其產生罪惡感的資訊:「如果妳不做,再也沒有人愛妳了!」「如果妳不接受,我會傷心難過。」「我會狠狠揍妳、揍媽媽還有妳弟弟!」「妳要是告訴別人,我會坐牢,那就是妳的錯。」
不舉發也不保護女兒的這種母親,往往是被動或主動的同謀,她會帶給孩子這樣的壓力:「妳要是不肯,我們都會受折磨。」
一位十六歲的病人被繼父性侵,她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我同意,我覺得自己是壞女孩、不正常。如果我拒絕,他說我對他態度差,我拘謹不開放。如果我繼續抵抗,他會對我媽媽和我弟弟很兇作為報復。所以我覺得我媽媽寧願我屈從於他。」
被性侵的孩子的自尊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傷害,往往會罹患各種精神疾病,比如「邊緣型人格」。
.
issue
很遺憾,許多父母並不稱職,但更遺憾的是許多孩子的自尊因此犧牲。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3)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之前有朋友希望我討論父母的不成熟行為,我透過這本書的內容,補充在這篇。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影響很大,這我們都知道了。但傳統父母視而不見,這種狀況到現在還會出現。
還好現在社會夠進步了,有自覺的父母越來越多。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其實跟兒童青少年保護相關專業的社工多聊聊,會聽到更多辛酸的故事。
祝願您,能認清我們已經長大了,有了足以脫離有毒父母而獨立的力量了!
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獨立評論網路文章發表】孩子偷竊說謊怎麼辦?讓父母變身偵探,找出背後的動機與解方
。
在親職教養的諮商時,多數都是這樣的劇碼:
家長氣急敗壞或無奈地:「孩子可以做的不去做,講也沒有用,都是故意的...」
親子關係很悲情,不是孩子要氣死家長,就是家長會打罵孩子
這,到底是誰逼誰?
我想,不會是孩子天生來討債,沒有這種人設
而是要求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某些事不對勁了才會這樣,是孩子的?是家長的?抑或社會化本身就錯了?
去當偵探了解事情歪掉的真相吧
。
尋找偷竊背後的需求與動機
「偷」是不敢光明正大,趁人不備時拿取。與其譴責這樣的行為欠缺道德,不如探討孩子為何這麼做的動機。
首先,刪除「孩子天生就是壞胚子」的假設。不會有人天生無故使壞,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定有原因驅使他從行為中得到好處。「偷竊」本身是不好的,大多數小孩都知道這件事。但如果明知道偷竊不好還是不顧風險,那就更值得探究背後有什麼夠強的動機了。孩子也許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做父母的就來當一回偵探,去找出行為背後的意圖與功能吧!真相只有一個,是「這麼做能滿足他什麼?」底下幾種猜測供大家參考:
。
1.環境誘惑大於意志控制。像我小時候的例子,打開抽屜就能拿錢,實在太輕而易舉,「拿幾個銅板應該不會被發現吧?」等於天天考驗孩子抵抗誘惑的能力。與其要未發育完全的孩子單憑意志力,我都建議不如「抽屜鎖起來」更簡單。
。
2.生活太無聊,拿錢找樂子。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偷的錢究竟拿來做什麼,有時候從用途可以看出「孩子想要什麼」的端倪。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偷錢也只是想滿足當下的玩樂需求而已。這表示孩子生活無聊,玩手機、看電視可能都被限制,突然發現有錢就可以去做很多事。一個案例是偷錢去夾娃娃,一千多塊的零錢只換到一個盜版玩具。但孩子不在意這個成本,因為他要的只是玩樂過程中的刺激與成就感。另一類孩子是偷錢拿去請客,以金錢維持友誼關係。這可推論孩子原來的人際關係不好,因為沒人跟他玩而想出來這個辦法。孩子想要的是玩伴,只是方法錯了。
。
3.要起疑「太容易被抓的偷竊」。孩子若故意偷竊,通常會精益求精改善技術,以免下次再被抓。然有些孩子很奇特,偷竊被抓好像都不曉得要改進,說謊也是一戳就破,問他為何要這麼做也說不上來,簡直偷得莫名其妙。一直重複卻沒有改進的行為,通常屬「衝動行為」,此時除探求行為動機,還要另外考慮孩子是否有特殊狀態,主要是發展障礙,如注意力缺乏(無法延宕情緒滿足,當下想要就行動)、亞斯伯格特質(自我中心的想法,固執認為這是拿、不是偷)等等。發展障礙是先天性神經系統問題,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
4.來自他人的壓力。這更麻煩,這不是孩子想偷,而是逼不得已,如被威脅恐嚇、被迫繳保護費,或者是不小心闖禍要賠償對方又不敢講。這類原因除了偷竊行為,孩子在性格表現及生活態度上也會有變化,要特別留意。
。
全文連結: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1355
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元品心理諮商所- 孩子偷竊怎麼辦?(上) 談行為背後的原因文 ... 的推薦與評價
遇到孩子不斷偷竊,許多家長心理會又氣又急,或許有些老師也常常不堪其擾。無論是用講道理的、搬出法律恐嚇、甚至威脅打罵,效果都不好時,心裡就會開始擔心小時候偷摘葫, ... ... <看更多>
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妹妹一直偷東西怎麼辦 - 心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跟妹妹年紀差比較多,我現在23,妹妹高一,她從小時候到現在一直不間斷偷家裡各種東西,偷錢、偷手機或是各種物品,無論我們怎麼勸說管教依然死性不 ... ... <看更多>
小時候偷東西怎麼辦 在 [新聞] 原來小孩子偷東西的心理是這樣?! - 看板KIDs 的推薦與評價
原來小孩子偷東西的心理是這樣?!先從了解他們開始吧!
https://toments.com/62722/
育兒路上會碰到許多磕磕碰碰的問題,關注微親子,找到解決方法,因為育兒路上,你不
是一個人在戰鬥......
微微媽告訴你:微微媽收到熱心讀者的留言,問:孩子學會偷東西怎麼辦?這是很多家長
苦惱的問題啊,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偷錢,你是衝動地斥責批評一頓孩子,還是心平氣和
地應對呢?看看下面6個聰明父母的做法,一定能讓你受益匪淺。
01
巧妙告誡孩子的媽媽
爸媽平時的零錢都隨意放在抽屜里,強強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嘴饞時總是偷偷從抽屜里拿
走一塊或5毛去買零食。一天晚飯時,媽媽在飯桌上說:”家里有多少元多少分我都記得
一清二楚,不要以為抽屜的錢放得很隨意,我每一張都用本子登記了編碼……“強強大吃
一驚,再也不敢偷錢。
02
讓孩子了解金錢的媽媽
媽媽床邊的小鐵盒總有很多零花錢,平時媽媽總是從里面拿錢讓凱凱去買醬油、或者幫忙
買白糖之類的調味料。後來凱凱忍不住從小鐵盒里偷錢,還用錢買了糖給班里的小朋友吃
。
一次班主任電話告訴媽媽說凱凱最近總是買零食給同學吃,讓媽媽不要給凱凱那麼多零花
錢。媽媽把凱凱找到跟前,沒有責罵,只是將里面的錢全部拿出來遞給凱凱,說未來一周
買菜的任務都交給凱凱負責。凱凱因為媽媽沒有責備,也因為在買菜過程中知道賺錢不容
易,家里的零錢再也沒丟過了。
03
保護孩子自尊的媽媽
寧寧總是喜歡呆在書店翻書看,這天對書店的一本漫畫書非常著迷,悄悄地將漫畫書藏在
胸前,被書店的監控拍攝到了。
當店主把他抓住綁在柱子並撥打了媽媽的電話後,媽媽趕來給孩子墊付了罰款沒有責罵,
而只是輕輕地問孩子:“今天你覺得自己有做錯事嗎?”孩子點頭並將事情描述給媽媽聽
。最後媽媽讓孩子自己用零花錢承擔罰款,孩子感激媽媽的寬容和理解,也意識到自己做
錯事是要承擔責任的。
04
寬容孩子的媽媽
媽媽帶著安安到朋友家玩,剛進門就被小姐姐的一個芭比娃娃吸引住了。她偷偷揣了一個
小芭比放在褲兜里。當媽媽帶著安安走在回家的路上,安安忐忑地告訴媽媽,自己偷偷拿
了小姐姐的一個芭比娃娃。
媽媽說:“沒經允許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小姐姐的芭比娃娃是一套的,你拿走了,她
該多傷心呀!你如果喜歡,媽媽給你買。”媽媽陪著安安一起返回去歸還,抱歉地跟朋友
說孩子不小心”拿走“了芭比娃娃。多年後的安安時常記得媽媽的寬容。
05
引向正路的爸爸
家有兩個孩子的男人,在熱鬧的街邊開了一家蒸包子店。這天他們在店鋪里忙著,一個陌
生的小男孩髒兮兮的小手伸進了饅頭蒸籠被發現。陌生孩子一臉惶恐,男人微笑著讓孩子
坐在凳子上,溫和地問孩子:“告訴叔叔為什麼偷東西,如果你的理由充分,叔叔就送你
5個包子。”“真的嗎?”男人點頭。
孩子說:”我沒錢,但是我想吃包子,奶奶總不給我買,我從來也沒零花錢。“店主感動
於孩子的坦誠,”孩子,偷東西不對,別人的東西需要用錢或勞動換來的,你下次想吃,
就過來幫我洗毛巾,每洗5條毛巾送你一個包子。“孩子感激地點頭。
06
旁敲側擊的媽媽
斌斌和娜娜是兄妹,這天哥哥從媽媽的床頭櫃偷偷拿走了兩張50元,兩兄妹一人一張。午
飯的時候媽媽擔心地問:”我不見了100塊,家里肯定有小偷!“
當妹妹害怕地偷偷將50元放回後,媽媽說:”我記錯了,原來隻丟了50元,但是這50元去
哪裏了呢?我考慮要不要報警。警察叔叔的破案能力很厲害,一到家里準能發現蛛絲馬跡
。“當害怕的哥哥也歸還了剩餘的50塊,媽媽笑著說“媽媽老糊塗了數錯錢,從來沒丟過
錢呢。”兄妹倆相視而笑,家里再也沒失竊。
大家看看上面幾位父母的做法,他們雖然應對孩子偷東西的方法各異,但是毫無例外的是
,他們都沒有懲罰和責罵!為什麼呢?看完下面你就會明白。
前段時間孩子由於偷了幾個西紅柿遭致菜農一頓打,還被綁在木棍上示眾的事件,一石激
起千層浪。網友紛紛發表意見:
“誰家孩子不淘氣,你那幾個柿子值幾個錢,這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啊!”
“你有什麼資格綁孩子?他這麼小,以後還怎麼面對周圍人?”
“熊孩子,現在不教育,以後早晚進監獄”。
其實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會有偷拿別人東西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如何處理很關鍵,下面聽
聽專家怎麼說吧。
一、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二三歲的孩子有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常常會拿回來自己玩,不過這並不屬於真正的偷竊
行為。真正的偷竊行為一般會發生在孩子6歲至青春發育期之間。
有的5歲至6歲或者10歲至12歲的孩子偷別人的東西,其價值數小。有時拿回來的東西自己
家里也有,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拿回來。要想知道怎麼教育孩子,首先就得搞
清楚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1.沒有所有權的概念。孩子往往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突出,身邊的東西只要是他
所喜歡的,就對別人喊:“這是我的,你別動!”
而當他看到別人有他喜歡的東西時,也希望能據為已有,而且,他們往往分不清“所有權
”的概念,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有的而自己喜歡的東西,都理所當然地視為已有,有時候
孩子可能還有這樣的想法,就算是別人的東西,“我只是想拿來玩玩”,像章自己的玩具
一樣,不需要告訴別人,結果就成了“偷”。
2.希望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有的孩子知道隨意拿別人東西不對,但見到別人有自己喜歡
的東西,就總希望自己也能有,但父母又不給買,於是就隻好來個既滿足願望又不被人發
現的“偷竊”行為。
3.僥幸心理作怪。有時孩子明知道偷竊別人的東西不對,但還想起人不注意時占點便宜。
會認為只是偷偷拿一個,不會被發現。比如東東就是,在去朋友家玩的時候發現很多積木
,特別喜歡,覺得那麼多自己“拿”一兩個也不會被朋友發現,於是就理所當然地“拿”
了一些回家。
4.顯示自己勇敢。一些孩子總是願意在同齡的孩子中表現出自己的勇敢,於是便嚐試這種
偷竊的冒險行為,以此來證明白己的膽子很大,很勇敢。只是,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這種
“勇敢”行為是錯誤的。
5.對同齡人的模仿。可能身邊的孩子偷竊,讓孩子開始模仿,所以才會產生偷竊行為。這
些需要和孩子溝通,或者多多觀察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們,因為年幼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判斷
力,所以會一貫的模仿別人。
二、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1.幫孩子建立所有權觀念。雖說“自我中心期”是成長軌跡,但身為父母,我們不能對孩
子的“貪得無厭”視而不見,要開動腦筋盡早幫孩子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即讓孩子
知道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在收好自己的物品同時,囑咐孩子及時歸置好自己的物品,父母
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紙筆,並告訴孩子要使用多長時間,征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
品帶走,在歸還時要向孩子說“謝謝”。
例如:在家里,和寶寶一起認一認,哪些是他的東西,比如,衣服是寶寶的、芭比是寶寶
的;手機是媽媽的、筆記本電腦是爸爸的。告訴寶寶,家里每個人都有私人物品,這些東
西,如果沒經過本人允許,是不能動的。當然,寶寶的東西也一樣,沒經過寶寶允許,媽
媽和爸爸也是不能把玩具隨便給別人的。
2.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控製衝動的能力。例如,買回
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可以不馬上給孩子,而是告訴孩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才能得到。
如果孩子沒有亂碰商場里的東西,家長一定要表揚孩子的自製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
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不要為占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自己有過失
時要及時彌補或道歉,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很重要。
3.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手偶遊戲、編故事等方
法,例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讓寶寶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要他體會丟了東西會是多麼著急,並鼓勵他及時歸還物品。在日常
生活中,如果我們看到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們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強化
他的分享行為,這樣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並學會尊重他人所有權的行為習慣。
4.讓孩子承認錯誤。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要讓他還回去,並且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
拿,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別人道歉,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擔當,並且會有效的杜絕
孩子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5.和孩子溝通教育。發現孩子將別人的東西帶回家了,不要用偷這樣的字眼,這些會給孩
子心靈造成陰影的,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將別人的或者公共的東西帶回家,告訴孩子這樣
做是不對的,孩子需要什麼,應該告訴爸爸媽媽,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都會滿足
他的,這樣孩子以後肯定就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6.適當滿足孩子需求。有些父母,平時對孩子要求太苛刻了,孩子想要的東西總是不買給
他們,其實很多玩具都具有益智性能,可以鍛煉孩子的智力,也是孩子快樂成長必須的,
父母不必對孩子要求那麼苛刻,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隻好拿別人的。
三、發現孩子偷東西千萬不要這麼做
1.不問緣由打罵。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偷竊行為都十分氣憤,一旦發現,往往不問任何原因
就采用斥罵、責打、處罰等嚴厲的懲罰措施來矯治孩子的問題,結果常常使孩子產生抵觸
情緒和逆反行為。孩子偷竊肯定有自己的原因和理由,爸媽應該先詢問孩子偷東西的理由
;另外打罵會迫使孩子撒謊,並且導致日後更多的撒謊,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打罵會讓
孩子委屈,關閉了溝通的“門”。
2.給孩子貼標簽。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責罵、訓斥,“小偷”、“賊”等
字眼不斷,這無異於給孩子貼標簽,貼標簽最大的作用就是強化或者及其逆反之心。幾乎
每個孩子都有過“拿”別人東西的經曆,對於孩子的偷東西行為,切忌給孩子貼上“小偷
”的標簽,因為孩子可能沒意識到自己行為有多麼錯誤時,大人已經給自己貼上了不道德
的標簽,無疑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可能會導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3.不顧及孩子自尊心。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當著很多人的面教育,甚至在他
的朋友和同學中提及,導致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抬不起頭來,對心理造成無法挽回的傷
害。家長們發現孩子偷東西,事過之後,一般不要在別人面前提及,爭取把事件的影響範
圍縮減到最小。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周圍存在著譏諷孩子的人,他們的嘲笑今孩子拾不起頭來,家長要想辦
法幫助解決解決,以便使孩子重新找回自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18.129.20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IDs/M.1495764678.A.C2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