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今年正夏天的書單是藍色系,而逐漸步入深秋的十月書單排開則是暖色系,粉紅、咖啡,連白底都會配橘紅字樣與書腰,看來大家是有默契的。就在分享這個月待讀書籍的時候,又熊熊發覺拍照時疏忽了一本友人的散文集《#我終於捨得讓雪落下》與日前才辦過活動的 Agatha Christie《#尼羅河謀殺案》,其他大多還是近期上市的作品,除了一本贈書回答燒到的松本清張《砂之器》,我們後面慢慢介紹。
先來看最中間的十月選書《#現代愛情》,無論改編影集或原著故事都相當好看,為《紐約時報》熱門專欄的讀者所投稿之真實人生旅程,從 2004 年開始,持續刊登各類型創作人親筆寫下自身關於愛的經歷,映照出人們在感情裡的笑淚與甘苦,此本書籍精選專欄中 42 個揪心掙扎的篇章,展現勇氣的不同形式。那些戀人之愛、親子之愛、夫妻之愛、陪伴之愛、遲暮之愛,關乎血緣的、無關血緣的,關乎命運的、無關命運的,愛慾交織的、柏拉圖式的,無從解釋的、難以量化的,篇篇撐開這些真實經歷的生命容器,這群踏實生活在遠方的人們會讓你相信,「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愛著你」不只是為電影而生的空泛金句,《現代愛情》透過多段人生風景,帶領我們重新看待各種形式的愛之可能,以及萌生更多勇氣從生活中尋找現階段的歸屬,用不著汲汲營營,用不著驅車趕路,最好的事物,真正屬於我們的一切,會在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的時間點,不慌不忙,翩然到來。
其次是首度與博客來合作的村上春樹全新散文集《#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相信大家都有領取到這裡的專屬折價券,這本輕巧細緻的新書,篇幅雖稱不上多,行文維持一貫的冷靜克制、字斟句酌,細讀之下卻沒由來地觸動心弦,就如天底下多數親子關係的模糊命題橫亙一生,兒子從少年走到中年,父親從黑髮走到白髮,村上春樹留存腦海的日常光景也是苦樂參半,從父子倆意圖棄養一隻貓的童年片刻,投射在爸爸被上一代「拋棄」的成長歷程,憑著有限的文獻資料揣摩父親一路走來遭逢的心境轉折與掙扎壓抑,於記憶和現實的錯落下尋找兩個世代和解可能,而後拉遠思考個體在命運洪流中的輪廓、責任以及位置。(完整文章:https://bit.ly/2FYZstl)
個人本月首選還有 Paulo Coelho 的《#嬉皮記》,這是這位享譽國際的作者年輕歲月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在路上遇見改變未來的人生導師,沒有這段旅程,就沒有日後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那時有個纖瘦、留著山羊鬍及長髮,懷抱作家夢,名叫保羅的年輕人,他為了尋找自由及人生意義而踏上旅程:首先到玻利維亞、秘魯、智利及阿根廷,接著他來到阿姆斯特丹的水壩廣場,在那裡遇見了卡菈,她說服保羅一同前往尼泊爾。他們一起搭乘魔法巴士,在嬉皮小徑上結識了一群有趣的旅伴,每個旅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每個人也因這趟旅程而轉變,重新排列人生的優先次序及價值觀。而保羅和卡菈透過探索彼此的關係,做出改變他們人生方向的抉擇。
去年讀過 Evelyn Waugh 的《一掬塵土》後就被這位風格獨特的英國現代主義作家圈粉,另一本代表作《#慾望莊園》也在最近問世,為 BBC 迷你影集《故園風雨後》的原著小說,描述一戰後的英國貴族、天主教、牛津大學校園、異性/同性情愛等議題。男主角查爾斯萊德和賽巴斯提安佛萊在牛津大學相識,出身一般中產階級家庭的查爾斯,個性拘謹卻嚮往隨性自由的生活;賽巴斯提安則出身於傳統英國貴族世家,天性浪漫不畏世俗禮教。兩人的友誼為喜愛藝術的查爾斯打開了一扇通往上流社會的門扉,使他得以造訪布萊茲赫德莊園,進而認識賽巴斯提安的親友,朝夕相處中,查爾斯漸漸發現自己為賽巴斯提安所吸引,兩人之間的關係日漸升溫而變得微妙曖昧,卻讓保守的母親表示不再歡迎查爾斯的來訪,兩人也斷了聯繫。多年後,查爾斯如願成為畫家,結婚育有兩子的他,仍對年少時在布萊茲赫德莊園的記憶有所憧憬,在一趟旅途中遇見了正與丈夫分居的茱莉亞,當年未萌發的激情一點即燃,兩人立即陷入愛河,然而在世俗道德和宗教教條約束下的兩人,又能何去何從?
還有兩本因為觀賞了改編作品,決定趕緊入手的原著小說,《我想結束這一切》與《神棄之地》。相信看完電影的觀眾都對《#我想結束這一切》感到一頭霧水,歡迎一起從原著解惑,在陌生荒涼而充滿壓迫感的場景中,看似甜蜜熱戀的男女主角面對感情的不安、遲疑、倦怠逐漸聚焦放大,使他們不斷重新估量彼此了解的程度、懷疑自己愛與信任的能力、焦慮於內心感受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脫節錯位,終至惶恐得無法辨別身邊詭譎的景物與事件,究竟是心魔的象徵還是真實的威脅。這是一部兼具懸疑性與文學性的驚悚小說,也是關於孤獨、疏離感與存在危機的深刻探索與漫長辯證。另一方面,《#神棄之地》電影也相當精彩,Tom Holland、Sebastian Stan、Robert Pattinson 幾位要角的精彩詮釋都是看頭,透過幾個極度扭曲的靈魂,多段沒有救贖的人生,交織成一部節奏緊張又極度暗黑的暴力驚悚之作。述說從二次世界大戰到 1960 年代,一個讓靈魂麻木的暴力小鎮,一群奇特人物無可避免的絕望命運,他們不時向上帝苦苦祈求,然而始終只得到魔鬼的回應。Donald Ray Pollock 井然有序地編織與敘述故事情節,揉合奧利佛史東扭曲強烈的《閃靈殺手》和美國南方宗教哥德式筆調,揭開美國夢的陰影下潰爛化膿的偽善及恐怖人性,如同《舊約聖經》中最血腥的章節充滿暴力,又集結了黑暗、悲慘、罪惡、謀殺與懸疑各種迷人元素。
東山彰良也再度出了新書《#越境》,以自身獨特的成長經驗,融合幽默的文字紀錄,為一本觀察臺灣與日本的絕妙隨筆集,作者親自表示:「無論小說或散文,我之所以持續書寫,或許便是為了傾聽那股聲音。越境的意思,大概便是『跨越境界線』,而這並不僅限於國界,我們週遭充斥著許多的境界線。首次寫小說時,我便跨越了一條境界線。希望這本散文集,能成為你跨越境界線的某種契機。跨越之後,或許是一片什麼都沒有的荒蕪風景,也或許會遇到比現在更糟糕的處境,但不試圖跨越,便什麼也說不準」。另一方面,身為昭和時代最後一位文豪,松本清張《#砂之器》生火之處在於他拓展了推理小說的可能性,以沙子堆砌的容器,象徵著隨時可能崩垮的空虛之物,一個在社會底層的陰影中,鍥而不捨追逐真相的刑警。一個在通往未來的光亮中,乘風破浪抓住夢想的青年。是怎樣的完美犯罪,牽引永遠不該產生交集的兩人,在命運之路的盡頭相遇?揭開重重疑雲之際,人性的卑微可憫與現實的無常悲涼,織就一部難解的宿命樂章。楊照老師更進一步解析,「清張的推理是為了探究犯罪的動機,鋪陳犯罪動機又是為了彰顯社會正義。一個沒有推理習慣,缺乏推理能力的社會,必然招來許多謊言,更多黑霧。我們從清張的筆下,跟著他一起看見世人的形貌,看見我們自己。這是清張的胸懷,也是世世代代都閱讀清張作品的原因所在。」
同時,麥田推出的新版《#科學怪人》為 MIT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的特別註解版,透別收錄七篇由哲學、歷史、倫理學、性別研究、生物科技等各角度探討《科學怪人》的論文,從人造技術、基因倫理、性別思考等 21 世紀關鍵字出發,與 19 世紀文本跨時空對話,讓讓一般大眾思索科學的發展史以及人類未來的拓展能力,並且反思對於這類能力蘊含的責任。再者還有主題上有些呼應的精準與詩意兼具的醫學書寫之作《#變形記:一部醫學與人體變化的文化史》,兼具執業醫師及暢銷作家身分的 Gavin Francis,以東西神話、藝術、文學、歷史及醫學知識為經緯,結合臨床診治的個案實例,透過深富人性關懷的二十四篇專文,探索人類身體的各種改變,闡述「變化」正是你我從生到死、身而為人的本質,進而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思想、行為與情緒,接納再自然不過的身體變化。最後一本翻譯小說《#德文女老師》也令人深感好奇,關於昔日戀人的重逢,沒有溫情敘舊,只有刀鋒上的舞,電子郵件、對白、兩人彼此傾訴的故事、警局筆錄、一段一段手術刀般切割出來的人生與多種敘事手段,奧地利作家 Judith W. Taschler 以舞台劇般的詩意及真實人生的凡庸,回答關於「相愛」和「故事」的謎題。
接下來五部華文作家作品,本本皆是佳作,正在閱讀的是游善鈞《#瞬間正義》,相當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的科幻小說,在不遠的未來,為了解決警察用槍意外頻傳、誤傷無辜民眾的問題,並提升辦案能力,透過人工智慧與員警連結,分析出員警最佳用槍時機的「瞬間正義」系統。薛博澤正是首批祕密參與此計畫的員警之一,在一樁超商搶案中,系統讓他射殺了一名少年現行犯,輿論一面倒譴責警方執法過當,逼得警政署不得不將計畫公諸於世。記者會上,科偵中心蕭苡麟博士出面說明系統機制:於警察大腦植入晶片、配槍加裝生物鎖,執勤時,人工智慧即能透過員警們的感官蒐集外界資訊,警員之間還能相互「共感」,進而決定扣下扳機的唯一瞬間。貫徹正義的那一天眼看就要到來,卻接連傳出民眾遭警方誤擊,隨後,這些發生誤擊的同仁一一「被自殺」,參與計畫的成員人人自危,薛博澤和蕭苡麟該如何挺過風波,並釐清重重疑雲?
以及備受期待的馬翊航新書《#山地話/#珊蒂化》,「山地話」是一個「不正確」的詞,也回返帶動記憶的形狀,是關於身分、空間、家族、書寫的重重探問;「珊蒂化」則以陰柔聲音與姿態,反問標籤貼在哪裡?藏著什麼?也與體內種種親愛、殘餘、騷動與失去對話。書中有「是」與「不是」的反串,失能與可能的照明,不那麼整齊的身體與身分。本書以作者歷經家人聚散的成長剖面、離鄉背井的路徑、風景及閱讀軌跡,在家族、學校和小鎮的危機中繞路運轉。甚或從唱片、蝸牛等微小物事,目擊被身分和性別禁錮的劇場。那些上不了舞臺、豔麗或哀傷的原住民、男孩、女人與同志,從馬翊航的文字具象化為真實的面孔,豔光四射地提槍擊發。
吳明益老師本月罕見推薦了兩本作品,陳宗暉的第一本著作《#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從母親因病離去的記憶談起,寫下曾被霸凌的童年經驗、大學時努力克服內向性格的嘗試、軍旅時期的荒謬歲月、在蘭嶼工作時找回生命意義的過程,以及近年來與父親相伴、一起練習面對死亡恐懼的日常時光。此本散文集分為「共病生活」、「帶病旅行」、「後病時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疾病隨行,更有他者相伴。在一篇篇沉潛於病中所產出的文字裡,讀者得以看見一個努力向外界「報平安」的人的身影。「平安報信是快樂的,收到回信是快樂的。如果這些信件可以讓你也覺得健康快樂 ── 衷於悲哀的快樂,衷於傷病的健康。」先無論那是不是一個別字,這段話中的那個「衷」,不是某種故做堅定的「忠」,也非結束於此的「終」,而是一顆與他人分享心內話的由「衷」之心,而那也是散文創作能夠動人的初衷。另一本為陳信傑的《#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台灣第一本以『電玩遊戲』混合『情慾探索』的小說集,作者以其電玩成長背景,開闢了六條探索的路徑,跟著他和柴貓,我們一起搭乘著大翅鯨,前進最暗黑的欲望之地。這本揉合魔幻場設和情感詩意,集結電玩遊戲主題和同志文學的小說集:在聲光電幻的遊戲架構中誕生的故事,自由的切換了通俗而易感的文學劇情收服了每個人的眼睛,正式將特殊議題的小說,引入大眾文學小說的世界。
最後一本為最具影響也最受爭議的中國當代作家閻連科精心醞釀十年的全新長篇散文集《#她們》,書寫家族裡外四代女性的散文集,一個又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女性,以情意低斂深長的文字,點出難以言明的女人與家族心底事,深刻思索女性生而為人的困乏與她們的命運路徑。這本書旨在叩問「人」的存在性:你若放棄黑白分明的男性、女性視野後,把她們當做女性的「人」或「做為人的女性」時,那就能看到她們身上的光芒。閻連科透過《她們》傾訴女性的運命,爬梳數代女人的生活經驗和際遇。記述母親、姑姑等母輩的生活故事,也書寫同輩的姊姊、嫂子們的身影,一直寫到與孫女輩;他寫出人生的不易與生命的趨光性。從不同世代的女性生存狀態,得以窺見生命在時間之河沖積的生活天地,以及新時代如何改變女人的生存條件與亙古不變的生活困境。
宿命般的戀人意思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宥:
天能:最好不要知道未來。無知是你最大的優勢。
異星入境:就算知道未來了,你還是願意去經歷自己的人生。
今天是【異星入境】上映四週年!!
雖然很喜歡【天能】的酷炫複雜;不過更愛這部片的溫馨與人文情懷。
重評【異星入境】-重要的是,這一秒,有你陪在我身旁
(Arrival,2016)
2016年此片上映時,憑著網路上盛傳的一句非官方宣傳:「屬於文科的科幻」這噱頭,根本還不是很熟悉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是誰的我,就帶著啥也不懂的表弟進戲院去了。
電影結束之後,嗯……畫面很美很壯觀,劇情談的一些「語言決定認知」的概念也算有意思。懵懵懂懂的,我總之就覺得這部片還不錯。
然而,我那讀理工組的表弟就頭大了,一臉疑惑地問我,「為何那女主角明明知道以後一定會離婚、自己的孩子一定會病死,她卻依然決定要結婚生子?」。
我並不是不懂,但那種感性的心靈悸動是很難用理性的言語去解釋清楚的,所以這問題我整整想了四年,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異星入境】此片在談的核心主題,其實是「語言的功能」——與他人建立連結。
外星人剛到地球時,所有地球人都是懷著恐懼與敵視的心態在提防牠們。你可以看到美國政府派出軍隊全面戒備,雙方接觸時也要全副武裝、保持距離。
且政府的消息封鎖,不僅導致無知的國內群眾對陌生事物產生了仇恨,更使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猜忌,訊息表達、接收的誤解,差點就招致了世界大戰。
一切都是「不理解」所造成的。現代科技讓人類的通訊更發達了,但人心的隔閡卻依然存在;「語言」看似是溝通的工具,卻也是上帝因「巴別塔」(Tower of Babel)而懲罰人類、分化族群團結的武器。
就電影的整體視覺而言,丹尼·維勒納夫那壯闊卻空寂的鏡頭語言、冰冷的色調、低沉緩慢的配樂,某種程度上都正好呈現了這種「疏離」的氛圍。
反觀女主角露薏絲(Amy Adams)與外星人交流的過程。
語言不只是傳達信息的媒介,她知道,透過語言,雙方是有機會真正地互相理解的。所以為了能更方便地溝通,露薏絲率先脫下層層防護,去接近、接觸對方,給予信任,踏出了建立關係的第一步。
外星人提供了「新的武器/工具」,且將之分散在12個不同的國家,目的也是希望人類學習新的語言之後,可以藉此而團結互助。
正因如此,露薏絲在學會外星語後,才有辦法找到好戰份子尚將軍(馬泰 飾)內心情感的突破口,阻止戰禍發生;同時為了世界各國可以再次串聯彼此,她也說服了美國先向世界開誠布公、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有。
語言可以被當成「武器」,卻更應該是傳達意念的「工具」;「對話」只是過程,但「心意的聯繫交流」才是真正的目的。
當然,你可以從故事中外星語「文字和語音分離」的語言概念,看出原著作者姜峯楠(Ted Chiang)在故事裡放入了一些中文字「獨體」的特性。這也是電影概念設計上的小小巧思。
另外,片中外星人的思維與時間觀,亦帶有著東方哲思中「道」與「輪迴」等循環史觀的影子。
露薏絲在學會了外星人的語言後,感知時間的方式再也不是線性的,而是同時可以看見「現在」與「未來」,自己的一生的每個時刻仿佛同時發生,有如外星人「七肢體」所寫的文字一般,是一個沒有前後、頭尾的「圓」。
電影特地在開頭、中間都穿插著她未來的女兒所發生的事,讓觀眾對於先後順序、「回憶」或「當下」產生小小的疑惑混淆,表達的是露薏絲「逐漸看到未來」的歷程;且同時電影的收尾呼應,似乎也呼應了東方人/外星人的時間觀中,「圓」的循環結構。
然而,我們可以設想,假設一個人,什麼事註定會發生、什麼事會如何結束他都一清二楚了,這樣可以看穿古往今來、前世今生的「宿命通」,難道不會在性格上有所扭曲嗎?
就像【守護者】(Watchmen,2009)的「曼哈頓博士」,因為可以看透未來,反而意識到了生命的渺小與微不足道,漸漸地對人世失去關心,最後成為了冷血無情、離群索居的「神」。
對此,姜峯楠與丹尼·維勒納夫則巧妙地將故事裡「時間」與「人的關係」兩大主軸擰成一股繩,提出了另一種更「人性」的看法:
即便露薏絲本來就知道了最後會婚姻破碎、女兒病逝,而這個結果將讓她傷心欲絕。然而,正因為她早就已經經歷過那段未來,愛過了那還沒出現的丈夫與孩子,體驗過了跟他們在一起時的種種喜怒哀樂,那些羈絆與情感在她的感知中都是真實發生的;所以,要她放棄(未來)深愛的戀人,放棄(未來將)深深掛念的女兒,是不可能的。
沒錯,這問題就像是「你是否願意斬斷目前人生的一切牽掛,去過另一種不一樣的人生」的未來版。
雖然每個人都是孤單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但人卻沒有辦法將自己隔絕,完全不與他人發生關係;
更何況,每個人都是需要與別人接觸,去消解寂寞,並透過「愛」來找到存在的意義的。而「愛」與「關係」,重點都不是結果,而是那互相陪伴過程、那段「知道自己不孤單」的快樂時光。
因此,人是很難去切斷自己與親朋好友、家庭情人,乃至於與其他人之間,千絲萬縷的「連結」的。
預知未來沒有讓露薏絲變得無情疏離,反而使她更懂得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生命中的所愛。
簡單來說,【異星入境】這部片,以「語言」來闡述「連結」和「瞭解」的必要性;以「時間」來點出「經歷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之於個體生命的重要性。
你可以感受到,會說出這樣故事的創作者,不僅要有「科」的知識基礎與「幻」的想像力,更是有著詩意且浪漫的情深,有著某種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人生。
如此厲害且動人的作品,要說該被科幻界記上一筆,一點也不為過啊!
p.s.1:諷刺的是,在這部講述兼愛非攻、帶有東方色彩的電影,裡面最好戰的反派就是中國人
p.s.2:原作者姜峯楠與導演丹尼·維勒納夫也確實是受到了科幻界的讚揚。姜峯楠這篇〈你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Life,1998)受到了雨果獎、星雲獎等科幻大獎的肯定;而【異星入境】也榮獲土星獎、奧斯卡的多項提名。
(【異星入境】2016年9月1日首映於威尼斯影展)
#宥影評 #Arrival #DenisVilleneuve
#TedChiang #StoryOfYourLife #AmyAdams #JeremyRenner #MichaelStuhlbarg #TziMa #JóhannJóhannsson #BradfordYoung
延伸閱讀:
【異星入境 – 不存在的時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37322342968274&substory_index=0&id=1316628188371024
【銀翼殺手2049 – 後現代的破滅】
https://www.facebook.com/…/a.13747545358…/1683404451693394/…
宿命般的戀人意思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放下你手邊的工作,打開Netflix,馬上收看兩季的《北愛少女》(Derry Girls)。你不會後悔,你絕不會後悔,這部喜劇影集有多好笑?我只能說,它有讓人一次追完兩季的魅力。
《北愛少女》:https://www.netflix.com/title/80238565
你熟悉北愛爾蘭近20年的歷史嗎?你知道北愛爾蘭的德里在哪裡嗎?答案可能是不知道跟不知道,這樣難免讓人對原名「德里少女」的《北愛少女》保持距離。這太可惜了,因為它只需要一點點觀影前小知識:北愛爾蘭住民幾百年前以來,有許多天主教徒,但是因為殖民政策與政治種種考量,越來越多新教徒(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基督教),移入北愛爾蘭地區,造成這塊愛爾蘭島北部地區發生了許多次的激烈衝突。而到了20世紀,愛爾蘭島獨立呼聲越來越高,終於舉行了自治選舉──外加一場獨立戰爭──愛爾蘭正式獨立,而北愛爾蘭6郡決定繼續留在大英國協之內。
這多尷尬,這就像台灣終於獨立了(以上為舉例),但是高雄雲林宜蘭決定回歸祖國(以上為舉例),可惜這些都市沒法分離游向對岸。更麻煩的是,北愛爾蘭之內也分成兩派,佔多數人民的聯合派希望回歸祖國,偏偏有一支人數較少的民族派仍然希望獨立──跟愛爾蘭島其他地區一樣獨立於英國之外。
這支少數派不惜以武裝暴力來強調他們的主張,導致北愛爾蘭之內的聯合派與民族派大打出手,流血爆炸事端頻起。這連帶讓北愛爾蘭在全世界的名聲很不好,這裡是眾人皆知的是非之地。
北愛充滿衝突,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互相鄙視、支持統一與獨立的人們交戰,這裡沒有一致的國旗、國歌。更糟的是北愛爾蘭與愛爾蘭之間,還沒有海峽隔離他們的歧見。如果有人說台灣是鬼島,那他們應該慶幸至少咱們還是座島,北愛爾蘭內部已有歧見,而他們還要與愛爾蘭緊密相連。
但是,《北愛少女》不是歷史喜劇,它應該改名叫《北爛少女》──它是低級喜劇。它無意為你上一門百年北愛爾蘭奮鬥史。而以一個混亂的北愛爾蘭家庭為中心,隱喻明喻北愛爾蘭的紛爭與連帶而起的尷尬。劇情聚焦在這個家庭的女兒艾琳,與艾琳的四個朋友們,她們自稱「德里女孩」。
預告: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033523
艾琳(圖二)是我看過史上法令紋與雙下巴最深的少女,飾演艾琳的瑟夏摩妮卡傑克森(Saoirse-Monica Jackson)跟青春玉女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都叫瑟夏,而且瑟夏羅南也是愛爾蘭人,但兩者相貌可說有雲泥之差。IMDB寫白了,瑟夏摩妮卡傑克森以「顏藝」出名,這條資訊沒唬爛,傑克森光伸展法令紋再擠出雙下巴就很好笑,很糟的是,這個醜表情似乎是艾琳的預設表情,幾分鐘不擺一次就不舒爽。
艾琳自作清高,認為自己是文學少女,發言喜歡追求政治正確,用字喜歡華麗高雅,但如果她做人更謹慎一點就好了。可惜混亂之地的少女內心永遠有小豬亂撞,她時常表錯情、會錯意、導致她的每個好意,最終都淪為害人害己的餿主意。
艾琳如果想做白蓮花,蜜雪兒(圖三)就立志做殘花敗柳,這位火爆少女偏愛黃色笑話、把奶子與老二掛在嘴邊,而且她希望自己能早日成為成功的蕩婦淫娃──她可以任意上她想上的男生就好了。
蜜雪兒找尋任何上床、喝酒、嗑藥的機會,儘管她是教會女子學校的學生,她那符合90年代時尚的蛇魔女爆炸髮型,完全坦露了她胸中的豪放不羈。她當然是團隊裡的壞份子,但這裡是北愛爾蘭啊,叛逆與反抗是北愛人的血液基本組成,好寶寶是阻止不了蜜雪兒的。
克萊兒(圖四)是艾琳最好的朋友,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克萊兒基本上是這群女孩的唯一良心,她屏棄任何上床、喝酒與嗑藥的行為,胖胖的她看起來就像是好萊塢的梅麗莎麥卡錫,但是她比麥卡錫好笑一百倍。
任何虐待狂都會愛上克萊兒,因為她會為了善盡良心的責任,每一集都苦口婆心嘴沫噴盡地規勸好友們不要做傻事,那股慌張的模樣就像在轉輪上賣力奔跑的小倉鼠──用心可嘉,徒勞無功。
歐拉(圖五)是艾琳的表妹,所以跟媽媽一起住在艾琳家。歐拉似乎並不是北愛人、應該說不是地球人,她的想法已經不能用奇葩形容,偏偏她並不天才,導致很少人願意支持她奇葩的想法,但她每次都至少像個勝利者一般地堅持己見,而後自得其樂地接受失敗。
詹姆斯(圖六)是蜜雪兒的表弟,沒錯,詹姆斯是男的,但是這整齣劇都在質疑詹姆斯是不是男的──不是生理層面而是心靈層面。四位德里女孩全程霸凌這個和平主義者──講難聽一點,詹姆斯很沒種──只因為一個極其簡單的理由:詹姆斯是正港英國人。
北愛爾蘭不是願意與英國統一嗎?那麼北愛人應該接受英國人吧?錯錯錯,上面提到,北愛爾蘭大多是天主教徒,自然與英國的新教徒格格不入,加上地域性的隔閡(中間有道海峽)與政治上的齟齬,北愛爾蘭人瞧不起高富帥的虛假英國人、而英國人也鄙視粗魯不講理的北愛爾蘭人。
問題來了,因故得寄住表姊妹家、進而與北愛四姝相處的詹姆斯,就像孤狼進了羊群。但這群羊是不吃素的,還蠻愛吃草的這頭英國狼,在此連性別與性取向都一起被鄙視。在德里女孩眼中,詹姆斯不是個男的、不可能是戀人候補、而且還是個gay。
其實可以暫時忘記北愛爾蘭與台灣在認同矛盾上有多類似的這件事,因為《北愛少女》本身就已經夠好笑了,不需要任何政治隱喻也能看得很有意思。況且《北愛少女》定錨在動盪的90年代,90年代的愛爾蘭金曲與流行文化,讓《北愛少女》能喚醒你對可兒樂團、小紅莓或是接招合唱團的回憶。
艾琳的假清高、蜜雪兒拼命搞腥羶色、克萊兒氣急攻心、歐拉魂遊太虛、還有詹姆斯的強國人就該死宿命,讓這部每集僅有半小時的喜劇短得令人不捨,目前《北愛少女》已經有兩季上線,它同時也已經成為了北愛當地的驕傲,就跟《飛翔吧!埼玉》一樣,《北愛少女》呈現了最糟的北愛年代、與最棒的北愛人們。
你如果看完《北愛少女》之後很想移民到北愛爾蘭的德里去,我一點都不意外,別忘了,德里人沒有炸物是活不下去的,熱愛鹹酥雞的你應當能在那個炸物之鄉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