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直播_跟內在父母和解是回家的唯一道路
.
▍案例/ 難以向父母發聲的W 小姐
不到三十五歲的W小姐來尋求協助時,已經失去活著的希望,反覆自殺過無數次,陷入身心千瘡百孔的狀態。一再地試圖自殺、自殘,強烈的自我否定,慢性的空虛感……從優秀大學畢業,還考上研究所的W小姐,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呢?
W小姐是家中三個小孩的老二,從小就是乖巧不須大人操心的孩子。父母經營工廠,一年到頭都很忙碌,還時常因為經濟問題爭吵。不只如此,由於最小的妹妹體弱多病,母親的注意力都放在妹妹身上,疏忽了對W小姐的照顧。
內向文靜的W小姐曾在學校遭同學霸凌,這個經驗導致她成年後仍恐懼人群,對自己沒有自信。
幸好用功的W小姐成績不錯,從學業上重拾了些許自信。在升學班就讀的國高中時代,是她人生中最安穩的一段時光。
然而,明明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入學後她的狀況卻漸漸不穩定。身邊充滿優秀的同學,她再也考不出過往的好成績,無法維持一路走來的模範生自我認同,使W小姐失去自我支持的力量。
一場失戀後,她陷入自己毫無價值的苦惱,整個人被想死的情緒困住。第一次試圖自殺時,受到驚嚇的父母也曾一度溫柔對待她。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試圖自殺,最後只換來父母「妳夠了吧!」的指責,也不再繼續關心她。
考研究所和找工作的過程也一樣,原本表現都很完美,途中卻對太完美的自己感到筋疲力盡,只要一受教授或上司嚴詞責罵,W小姐就開始覺得活著很累,產生想結束一切的念頭。
為她提供臨時安全堡壘,傾聽她訴說心聲一段時間後,我深切感受到W小姐了無生趣的根本原因,出在認為自己不被雙親所愛。如果不想辦法改善這一點,恐怕很難扭轉病情。
從W小姐從小到大經歷的過程看來,她的父母也有可能不願意提供協助。只是,如果能得到他們的協助,這一定會是個起死回生的好機會。
於是,我問她是否能請父母也來和我見一次面。起初W小姐顯得有些為難,我便要她轉告父母,身為主治醫生的我,無論如何都希望他們配合。
不久之後,我見到了W小姐的父母。才剛開始說明,他們就濕了眼眶。看到他們的反應,使我明白W小姐的父母絕對不是不關心她,只是雙方一碰面就容易起爭執。看來,W小姐還是有希望康復的。
我先肯定這對父母養育子女的辛苦,再盡可能忠實地代替W小姐說出內心話。我請他們不要只看表面上的行為,也要去理解W小姐只能藉由這種行為表達內心想法的背後原因。
W小姐的父母噙著淚水,回想過去自己如何讓這個女兒承受寂寞。他們告訴我,只要自己做得到,什麼都願意配合。於是,我請他們成為W小姐的安全堡壘,並告知做為安全堡壘該注意哪些事項。此外,我也告訴他們,最重要的是付出父母體貼女兒的溫柔心意。
之後,W小姐臉上慢慢開始出現開朗的表情。
再後來,她一點一點復原,找到工作,也和在職場上認識的男友結了婚。對照剛來接受診療時的情形,真想像不到她後來竟能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W小姐說,看到父母疼愛自己孩子的模樣,過去對父母的不諒解都煙消雲散。
■ 面對無法回頭與改變不了的父母或伴侶時
遺憾的是,並非所有案例都像W小姐一樣幸運。世界上也有無論如何都不懂反思、自省,無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父母或伴侶。
那樣的人只會認為自己是被害者,也改變不了他們看事情的觀點。
無論當事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善和這種父母或伴侶之間的關係,只有自己不斷受傷害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重拾安全穩定的依戀,就算開始感到安全了,很快又會再次受到傷害。
這類案例必須先和對方拉開適當距離,以確保個案本身的安全穩定為優先。等經過一段充分時間,或個案也找到其他安全堡壘,本身狀態完全穩定下來,也有多餘力氣了,才能再次嘗試修復與對方的關係。即使如此,最好仍不要抱持太大期待,必須謹慎行事,依然維持一定距離,避免再次承受巨大傷害。
■ 即使只有一方進行修復依戀療法
某些案例的情形,是只有父母或伴侶這一方希望改善關係而前來尋求諮商。這種時候,即使諮商師不跟孩子或另一半見面,兩者之間的關係也能得到大幅改善。
有時,子女或另一半的行為甚至會達到判若兩人的地步。這正可說是依戀療法的真髓。
只有父母或伴侶進行依戀療法時,父母或伴侶改變了自己,進而帶動雙方關係愈來愈好,這種時候經常發生一件事,那就是看到父母或另一半的改變,子女或伴侶也開始對諮商感到好奇,想知道諮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於是自己也加入諮商的行列。事實上,這種例子非常多。
以親子關係不佳的個案來說,若感到痛苦而來諮商的只有子女這一方,這時往往無法適用修復依戀療法。相對地,若來諮商的只有父母這一方,這種療法則多半非常有效。光是父母願意改變想法或態度,就能連帶地讓子女產生明顯改變。類似這樣的案例,至今我已接觸過許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內在慈愛父母形象建立的重要性
■ 如何成為安全堡壘
.
討論書籍:
《#依戀_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
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作者:岡田尊司
直播時間:
6/9(三)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可以因為被出生而控告父母嗎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
子女 告父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跟內在父母和解是回家的唯一道路
.
▍案例/ 難以向父母發聲的W 小姐
不到三十五歲的W小姐來尋求協助時,已經失去活著的希望,反覆自殺過無數次,陷入身心千瘡百孔的狀態。一再地試圖自殺、自殘,強烈的自我否定,慢性的空虛感……從優秀大學畢業,還考上研究所的W小姐,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呢?
W小姐是家中三個小孩的老二,從小就是乖巧不須大人操心的孩子。父母經營工廠,一年到頭都很忙碌,還時常因為經濟問題爭吵。不只如此,由於最小的妹妹體弱多病,母親的注意力都放在妹妹身上,疏忽了對W小姐的照顧。
內向文靜的W小姐曾在學校遭同學霸凌,這個經驗導致她成年後仍恐懼人群,對自己沒有自信。
幸好用功的W小姐成績不錯,從學業上重拾了些許自信。在升學班就讀的國高中時代,是她人生中最安穩的一段時光。
然而,明明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入學後她的狀況卻漸漸不穩定。身邊充滿優秀的同學,她再也考不出過往的好成績,無法維持一路走來的模範生自我認同,使W小姐失去自我支持的力量。
一場失戀後,她陷入自己毫無價值的苦惱,整個人被想死的情緒困住。第一次試圖自殺時,受到驚嚇的父母也曾一度溫柔對待她。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試圖自殺,最後只換來父母「妳夠了吧!」的指責,也不再繼續關心她。
考研究所和找工作的過程也一樣,原本表現都很完美,途中卻對太完美的自己感到筋疲力盡,只要一受教授或上司嚴詞責罵,W小姐就開始覺得活著很累,產生想結束一切的念頭。
為她提供臨時安全堡壘,傾聽她訴說心聲一段時間後,我深切感受到W小姐了無生趣的根本原因,出在認為自己不被雙親所愛。如果不想辦法改善這一點,恐怕很難扭轉病情。
從W小姐從小到大經歷的過程看來,她的父母也有可能不願意提供協助。只是,如果能得到他們的協助,這一定會是個起死回生的好機會。
於是,我問她是否能請父母也來和我見一次面。起初W小姐顯得有些為難,我便要她轉告父母,身為主治醫生的我,無論如何都希望他們配合。
不久之後,我見到了W小姐的父母。才剛開始說明,他們就濕了眼眶。看到他們的反應,使我明白W小姐的父母絕對不是不關心她,只是雙方一碰面就容易起爭執。看來,W小姐還是有希望康復的。
我先肯定這對父母養育子女的辛苦,再盡可能忠實地代替W小姐說出內心話。我請他們不要只看表面上的行為,也要去理解W小姐只能藉由這種行為表達內心想法的背後原因。
W小姐的父母噙著淚水,回想過去自己如何讓這個女兒承受寂寞。他們告訴我,只要自己做得到,什麼都願意配合。於是,我請他們成為W小姐的安全堡壘,並告知做為安全堡壘該注意哪些事項。此外,我也告訴他們,最重要的是付出父母體貼女兒的溫柔心意。
之後,W小姐臉上慢慢開始出現開朗的表情。
再後來,她一點一點復原,找到工作,也和在職場上認識的男友結了婚。對照剛來接受診療時的情形,真想像不到她後來竟能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W小姐說,看到父母疼愛自己孩子的模樣,過去對父母的不諒解都煙消雲散。
■ 面對無法回頭與改變不了的父母或伴侶時
遺憾的是,並非所有案例都像W小姐一樣幸運。世界上也有無論如何都不懂反思、自省,無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父母或伴侶。
那樣的人只會認為自己是被害者,也改變不了他們看事情的觀點。
無論當事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善和這種父母或伴侶之間的關係,只有自己不斷受傷害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重拾安全穩定的依戀,就算開始感到安全了,很快又會再次受到傷害。
這類案例必須先和對方拉開適當距離,以確保個案本身的安全穩定為優先。等經過一段充分時間,或個案也找到其他安全堡壘,本身狀態完全穩定下來,也有多餘力氣了,才能再次嘗試修復與對方的關係。即使如此,最好仍不要抱持太大期待,必須謹慎行事,依然維持一定距離,避免再次承受巨大傷害。
■ 即使只有一方進行修復依戀療法
某些案例的情形,是只有父母或伴侶這一方希望改善關係而前來尋求諮商。這種時候,即使諮商師不跟孩子或另一半見面,兩者之間的關係也能得到大幅改善。
有時,子女或另一半的行為甚至會達到判若兩人的地步。這正可說是依戀療法的真髓。
只有父母或伴侶進行依戀療法時,父母或伴侶改變了自己,進而帶動雙方關係愈來愈好,這種時候經常發生一件事,那就是看到父母或另一半的改變,子女或伴侶也開始對諮商感到好奇,想知道諮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於是自己也加入諮商的行列。事實上,這種例子非常多。
以親子關係不佳的個案來說,若感到痛苦而來諮商的只有子女這一方,這時往往無法適用修復依戀療法。相對地,若來諮商的只有父母這一方,這種療法則多半非常有效。光是父母願意改變想法或態度,就能連帶地讓子女產生明顯改變。類似這樣的案例,至今我已接觸過許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內在慈愛父母形象建立的重要性
■ 如何成為安全堡壘
.
討論書籍:
《#依戀_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
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作者:岡田尊司
直播時間:
6/9(三)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子女 告父母 在 惇安法律事務所 Lexcel Partner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家看電影】姊姊的守護者
作者:李佶穎
姊姊的守護者是由茱迪皮考特同名著作改編而成的電影,描述女童安娜從小在父母主導下,為罹患血癌的姊姊凱特提供幹細胞、骨髓、血液,以維持凱特的生命。由於安娜尚未成年,醫療行為的決定權自然在父母身上,但安娜十三歲時不願意再遵循父母之意,無止盡的成為姊姊病發時的解藥,決定控告父母奪去她身體的使用權。
藉由劇中設定的特殊情境,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人們期望、且經常假定父母都能為子女做成最有利於他們的決定,但未成年子女的意願仍可能被看似公允的父母親的意見而掩蓋。不禁讓人思考,一個人究竟要有何種程度的成熟,才足夠為包含身體在內的種種事物自主決定?在父母子女間出現利益衝突的疑慮時又應如何處理?
另一問題是,人對於自己生命身體的意願是否應受到及有受到受到完全的尊重?例如藉由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等方式,人們可以決定在性命垂危時是否接受急救,但在社會觀感上,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在患病或急救時放棄治療,似乎是一種不負責任、逃避的行為;就年長者而言,若是子女直接同意放棄急救,亦可能被認為不孝。生命的價值與神聖性,以及病人自主權之間的衡量,誠然是一個相當困難的課題。
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許多拉扯,至親的家人在彼此都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下,打了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本文之內容不代表本所之立場或法律意見)
子女 告父母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記得打開CC字幕 #可以因為被出生而控告父母嗎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18 【男子山謬的奇特控訴】
03:14 【什麼是反出生主義?】
05:11 【可是活著也有快樂呀?】
06:35 【所以人類滅亡最棒?】
07:27 【我們怎麼看?】
10:01 提問TIME
10:13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鯉鼬
|腳本:鯉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夯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沒經過我同意,就把我生下來」印度男子要告父母:https://bit.ly/2SSKtqe
→「人類滅亡對地球有好處」印度男子宣傳「反出生主義」,控告父母未徵得同意就把他生下:https://bit.ly/2BNZe2W
→地球圖輯隊臉書專頁:https://bit.ly/2NmvLBJ
→臉書專頁:Nihilanand:https://bit.ly/2SSKvym
→三松閣:但願不曾活過?:https://bit.ly/2NO6BP5
→【泛哲學】什麼你也厭世?主張人類滅絕的反生育主義:https://bit.ly/2GTM3Rr
→維基百科:反出生主義:https://bit.ly/2GII3Uu
→wiki: Antinatalism:https://bit.ly/1IYZbM1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GqM-UIFkAQ/hqdefault.jpg)
子女 告父母 在 父母拋家棄子,晚年子女有扶養義務嗎?什麼情況下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社會局不同意減免費用的話,你最後還是要告上行政法院去申訴了。如果沒有相關的專業真的相當辛苦。 其實大部分的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並不是用法律 ... ... <看更多>
子女 告父母 在 生活與法律-以家人為名遺棄罪的界限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相關新聞:女律師11歲遭父遺棄告不成住老人院還得養他一輩子 … Show more. Show more. Show less ... 拋家棄子的 父母 ,晚年 子女 有扶養義務嗎? ... <看更多>
子女 告父母 在 律師談吉他- 過年時爸媽說:「來,紅包我幫你保管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中國有一個子女,面對這樣的事情不姑息,提告父母要求返還紅包,真的是非常有勇氣。 ... 雖然子女未成年,萬事原則上要得到父母的同意,但是在法律上仍受到「所有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