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個案第二次的文字心得,委託女兒都會很認真的回覆給我,個案是左眼眼中風,因為我的能量協助,在我結束療癒之後,能量依然會在身體持續進行。
小雨第二次親療心得:
這次的能量感覺小雨小姐的治療強度增強很多!
眼晴視覺上的明亮度有增加,當日治療,回到家後雙眼的眼白部分更加淨白!(原先是眼球的眼白是黃黃的及佈滿血絲)
受傷的雙臂及肩膀受傷處感覺一直在修護中,一直感覺到有能量在打通經脈感!
治療當晚睡眠並不入睡,感覺精神很好。隔天睡醒後雖然前一晚沒什麼睡,但並不覺得疲累及不影響精神!
-
以下是小雨我想表達的:我所堅持的,就是我希望讓我的能力一直去實踐奇蹟,宇宙的愛真正的推廣,是我發自內心,然後幫助有緣份的人。
我的能力雖然很抽象,但是一點一滴的正在進行各種的證實,而這一年來我為了要證實我可以做到的程度,我真的犧牲掉我很多時間、親情、友情,像是苦行僧一般的去幫助每一個個案。
今年年初上天見證看到了我的堅持,讓我遠端成功而且效果達到委托家人的期待,讓我不需要到現場就可以協助個案。
從小我的個性就是如此,到時我也不會改變,很多事情都是莫忘初衷,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為什麼要做,人活著真的太痛苦了,如果可以給更多人希望,可以更堅強的活下去,我願意繼續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在這個前提,我協助的緣分,就是我們要互相信任,而且你們的心也是要往堅強的路前進,會讓我的能量協助的效果更好。
這一條路真的很辛苦,背後的辛酸我都熬過來了,有時候是把一些比較搞笑的事情分享在網路上面,但是我對於我療癒的這項決定,是很慎重而且是很嚴肅去面對的。
許多生命都擺在我眼前,而我需要很理性的去完成每一次的挑戰,我尊重醫療,我也請個案要尊重醫療信任醫生,然後我的一切都是輔助的,讓我們在病痛之中,找到一個可以讓大家更有信心的一條路,好好讓自己健康吧!
委託委托正字 在 蔣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海牙博物館看林布蘭著名的作品「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一具男性屍體是畫面主要焦點,在刻意的照明下發亮。杜爾普醫生右手拿鉗子,夾起屍體切開的左手臂裡的血管和筋脈。
這是1632年外科醫師工會委托林布蘭繪製的工會開業群像,當時林布蘭26歲,也因為這件作品而成名,開始接受各工會訂單,創作工會群像巨作,畫面包含屍體在內是九個人像,林布蘭巧妙地運用金字塔構圖和錯綜複雜的照明,形成畫面戲劇性的層次。
我看著畫面表情各異的眼神,思考科學理性年代荷蘭對人的存在實驗探索的精神。
1581年獨立運動成功,脫離了西班牙殖民統治,到林布蘭畫這張畫時不過半世紀光景,荷蘭美術的黃金時代拉開了一個新民族自信健康務實的建國核心價值。
建國以後,教堂不再懸掛聖像,宗教畫沒落,建國以後,不再歌頌君王貴族,政治畫的歌功頌德結束。沒有了教會與君王的資源,接下來,畫家要靠什麽存活?
中世紀以來,歐洲藝術創作來自教會委托,來自君王付款,達文西如此,米開朗基羅如此,委拉斯蓋茲一生為菲利普二世家族畫像,葛雷科的業主是托雷多教會。
失去教會與君王資源,荷蘭的美術要如何找到新的業主?
新建國的荷蘭以工會(guild)管理做社會的核心信仰,各個行業都有工會,醫生工會、紡織工會、社區保全民兵工會⋯⋯,工會成立,每位成員繳納費用,委託畫家畫團體像,懸掛在會所大廳,以昭公信。
十七世紀荷蘭出現大量「團體群像」,因為每人出的費用一樣,畫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畫一排人像,大小一樣,讓每位業主滿意。是的,時代的創作是在與業主的拉扯間完成的。
有畫家呆板畫成千篇一律一字排開,也有畫家像林布蘭用光的流動處理前後,用表情眼神使畫面成為統一卻變化萬千的舞台。
林布蘭最著名的「夜巡」是社區保全民兵的群像,他使每個人都被看見,他使每個存在人物都有自己獨特不可取代的價值。
如果在義大利、在西班牙,這一具「屍體」應該是「卸下聖體」,充滿宗教情操。然而17世紀的荷蘭,「屍體」是人遺留的肉體,提供做解剖課的學習。
那是17世紀荷蘭帶給世界的新精神,理性、務實,探索真相,是做為主角的那一具屍體,擺脫了宗教性,回到人體的原點,提供了真理的研究。虛浮的情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也與真正的建國運動無關。
一張畫可以看很久,看到一個時代多少人踏踏實實的為探尋真理努力。杜爾普醫生的努力,林布蘭的努力。在這張畫前站了很久,發現群眾中走進一隻狗,我有點驚訝,再看,是一隻導盲犬,牠的主人拉著特殊設計的導盲架套。
盲人也安靜站在畫前,「凝視」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
他在「看」什麼?
他「看見」了什麼?
我退在一旁默默觀看。
剛剛動過一隻眼睛手術,雖然醫生強調是小手術,戴著金屬眼罩時,還是有莫名的恐懼,怕失去視覺,怕看不見了。
大概兩個月間,都很難像往常一樣長時間閱讀聚焦有困難,看久了會酸痛流淚。以往良好的視覺寵壞了我,我沒有機會有視覺障礙的恐懼,沒有機會思考盲人視障朋友「看」的渴望。
我們的美術館思考過視障者也有的「看」的需要嗎?一位女士站在盲人旁邊輕聲為他導覽,話說得極少,如此安靜,她專心閱讀著盲人臉上的表情。盲人臉上有光,像林布蘭畫裡的光,對知識渴望的光,對一切未知渴望的光。
我曾經在廣播中介紹畫作,聽眾看不見畫,我在播音室,對著空氣說話。我閉起眼睛,試圖讓自己的聲音變成畫的色彩線條頻律,變成林布蘭的光,變成郭熙「早春」裡的雲嵐。試圖讓聲音在空氣裡震動成一幅畫的頻律。
我提醒自己:我永遠無法取代美,我只是引領人到美的面前,讓美發聲,讓美的頻律在每個人心靈震動。如果我的聲音囂張聒噪,我努力提醒自己:靜默可能才是美更好的註解。
藝術現場充斥著聒噪囂張的聲音,從羅浮宮到台北故宮,看到導覽者花枝招展像小丑表演,聒噪誇張,美,被逼到無處容身。
美,究竟到哪裏去了?
我凝視畫,凝視盲人,凝視導盲犬,連導盲犬都如此安靜,伏臥地上,彷彿感覺到主人的眼睛裡亮起來的幽微的光。
是的,我多麼渴望有盲人視障者「看」的渴望。我多麼希望「看見」盲人「看見」的美。
打開眼睛,看見物象,閉起眼睛,才能看得見心事。
金剛經裡「天眼」「慧眼」「法眼」都能見「肉眼」所不能見,「肉眼」如果狂妄囂張,常常結果是「視而不見」。金剛經最後說「佛眼」,到了「佛眼」,也許是領悟了適時適當應該無所恐懼做關閉「肉眼」的功課吧?
今日,在杜爾普醫生解剖課前,感謝林布蘭,我無所恐懼,閉起眼睛,和盲人一起做「看」的功課。
註:1581年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成立,1648年正式獲得西班牙承認。
委託委托正字 在 蔣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海牙博物館看林布蘭著名的作品「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一具男性屍體是畫面主要焦點,在刻意的照明下發亮。杜爾普醫生右手拿鉗子,夾起屍體切開的左手臂裡的血管和筋脈。
這是1632年外科醫師工會委托林布蘭繪製的工會開業群像,當時林布蘭26歲,也因為這件作品而成名,開始接受各工會訂單,創作工會群像巨作,畫面包含屍體在內是九個人像,林布蘭巧妙地運用金字塔構圖和錯綜複雜的照明,形成畫面戲劇性的層次。
我看著畫面表情各異的眼神,思考科學理性年代荷蘭對人的存在實驗探索的精神。
1581年獨立運動成功,脫離了西班牙殖民統治,到林布蘭畫這張畫時不過半世紀光景,荷蘭美術的黃金時代拉開了一個新民族自信健康務實的建國核心價值。
建國以後,教堂不再懸掛聖像,宗教畫沒落,建國以後,不再歌頌君王貴族,政治畫的歌功頌德結束。沒有了教會與君王的資源,接下來,畫家要靠什麽存活?
中世紀以來,歐洲藝術創作來自教會委托,來自君王付款,達文西如此,米開朗基羅如此,委拉斯蓋茲一生為菲利普二世家族畫像,葛雷科的業主是托雷多教會。
失去教會與君王資源,荷蘭的美術要如何找到新的業主?
新建國的荷蘭以工會(guild)管理做社會的核心信仰,各個行業都有工會,醫生工會、紡織工會、社區保全民兵工會⋯⋯,工會成立,每位成員繳納費用,委託畫家畫團體像,懸掛在會所大廳,以昭公信。
十七世紀荷蘭出現大量「團體群像」,因為每人出的費用一樣,畫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畫一排人像,大小一樣,讓每位業主滿意。是的,時代的創作是在與業主的拉扯間完成的。
有畫家呆板畫成千篇一律一字排開,也有畫家像林布蘭用光的流動處理前後,用表情眼神使畫面成為統一卻變化萬千的舞台。
林布蘭最著名的「夜巡」是社區保全民兵的群像,他使每個人都被看見,他使每個存在人物都有自己獨特不可取代的價值。
如果在義大利、在西班牙,這一具「屍體」應該是「卸下聖體」,充滿宗教情操。然而17世紀的荷蘭,「屍體」是人遺留的肉體,提供做解剖課的學習。
那是17世紀荷蘭帶給世界的新精神,理性、務實,探索真相,是做為主角的那一具屍體,擺脫了宗教性,回到人體的原點,提供了真理的研究。虛浮的情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也與真正的建國運動無關。
一張畫可以看很久,看到一個時代多少人踏踏實實的為探尋真理努力。杜爾普醫生的努力,林布蘭的努力。在這張畫前站了很久,發現群眾中走進一隻狗,我有點驚訝,再看,是一隻導盲犬,牠的主人拉著特殊設計的導盲架套。
盲人也安靜站在畫前,「凝視」杜爾普醫生的解剖課。
他在「看」什麼?
他「看見」了什麼?
我退在一旁默默觀看。
剛剛動過一隻眼睛手術,雖然醫生強調是小手術,戴著金屬眼罩時,還是有莫名的恐懼,怕失去視覺,怕看不見了。
大概兩個月間,都很難像往常一樣長時間閱讀聚焦有困難,看久了會酸痛流淚。以往良好的視覺寵壞了我,我沒有機會有視覺障礙的恐懼,沒有機會思考盲人視障朋友「看」的渴望。
我們的美術館思考過視障者也有的「看」的需要嗎?一位女士站在盲人旁邊輕聲為他導覽,話說得極少,如此安靜,她專心閱讀著盲人臉上的表情。盲人臉上有光,像林布蘭畫裡的光,對知識渴望的光,對一切未知渴望的光。
我曾經在廣播中介紹畫作,聽眾看不見畫,我在播音室,對著空氣說話。我閉起眼睛,試圖讓自己的聲音變成畫的色彩線條頻律,變成林布蘭的光,變成郭熙「早春」裡的雲嵐。試圖讓聲音在空氣裡震動成一幅畫的頻律。
我提醒自己:我永遠無法取代美,我只是引領人到美的面前,讓美發聲,讓美的頻律在每個人心靈震動。如果我的聲音囂張聒噪,我努力提醒自己:靜默可能才是美更好的註解。
藝術現場充斥著聒噪囂張的聲音,從羅浮宮到台北故宮,看到導覽者花枝招展像小丑表演,聒噪誇張,美,被逼到無處容身。
美,究竟到哪裏去了?
我凝視畫,凝視盲人,凝視導盲犬,連導盲犬都如此安靜,伏臥地上,彷彿感覺到主人的眼睛裡亮起來的幽微的光。
是的,我多麼渴望有盲人視障者「看」的渴望。我多麼希望「看見」盲人「看見」的美。
打開眼睛,看見物象,閉起眼睛,才能看得見心事。
金剛經裡「天眼」「慧眼」「法眼」都能見「肉眼」所不能見,「肉眼」如果狂妄囂張,常常結果是「視而不見」。金剛經最後說「佛眼」,到了「佛眼」,也許是領悟了適時適當應該無所恐懼做關閉「肉眼」的功課吧?
今日,在杜爾普醫生解剖課前,感謝林布蘭,我無所恐懼,閉起眼睛,和盲人一起做「看」的功課。
註:1581年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成立,1648年正式獲得西班牙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