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當司法淪為政治壓迫的儀式,反抗是否仍然可能?
2021/9/5
【明報專訊】在今日香港,每日讀着匪夷所思的法庭新聞,畫幼童畫冊要還押,一句有無限詮釋的口號就係分裂國家情節嚴重,大概除了有權拘捕和有權審判的人以外,已無人相信政治案件還有公平審訊的可能。
然而莊嚴肅穆的法律程序,每日仍一絲不苟地進行着,用優雅文句專業術語寫判決,將一個個公民未審先送入監獄、重判異見者;但,偶爾,如果認罪認得早、求情信夠可信,如果警員證供真係矛盾到超過人類可接受範圍,還是會有好消息。
也還有法律界權威說,香港法治95至99%運作正常。
誠然,在一般人的想像中,司法淪陷並不是現在這樣,要到法官對政權言聽計從,警、檢、官全部都係佢嘅人,一條龍將異見者直送監獄個個判足10年才算——香港還遠遠沒到那一步,辯方仍可據理力爭、與控方互有攻防,有些法官還會講斥責控方/警方證人的人話;而「小勝」仍有,暴動、非法集結不是輕判、甚至無罪,國安案都有得保,政權眼中釘鄒幸彤昂首走出法院。公平審訊不可得,但「較佳」結果仍可能,官始終有「好壞」、「釘放」,律師辯才經驗都有高低長短,辯護策略、技術性疑點,求情內容……從輕發落,仍然可期。
但what if 這套仍有「希望」的司法制度,才對威權政體最有利?一啖砂糖一啖屎來回反覆,不斷將針對全社會的恐懼擴大,同時向被告發放「未絕望,仲有變數」的信息。
手足的一線生機,令司法也彷彿仍未徹底崩塌;而當重點只在被告的最大利益(最短刑期),審訊就只剩下認罪與否、如何避過定罪元素,行為和說話的意義可以有幾模糊,求情,見感化官幾有悔意,保釋條件講到幾盡……
當掌握被告生殺大權的法院,成為政權壓迫系統的一部分,已無人可以在司法制度中看得見達至公義的路徑,但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卻相當清晰:它正在誘使被控告者將個人利益置於首要、唯一的考慮,與運動、甚至過去的自己割裂開來。在此過程中,透過被告自我否定,消解受審事件的政治意義,將符合政權敘事的新現實強加社會。政治案件被告選擇走上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就要參與政權劃定的「法律」框架,無可避免被融入政治壓迫正當化的程序。
由此,政治犯身上,似乎出現一個兩難:自己的best interest,與自己對行動/所信之事的理解,在法律程序中必然衝突。身處此結構當中,面對結果已定的政治審訊,我想知道,反抗是否仍然可能?
一、法院作為威權體制的一部分:The legitimacy paradox
(或者這篇文將來要拿去呈堂呢……所以我更需要認真地、引經據典地討論這個問題:)一個仍享有「獨立」地位的司法體系,為何會「自主」地傾向威權,成為政權壓制意見與反抗最關鍵的工具?
在香港的公共論述中,「法治」往往與「公義」直接掛鈎,但不同時空、地域的前例已顯示,法治、司法獨立、程序公正、政治審判與威權統治,可以並行不悖,甚至相互依存。如果法院不能為政權所用,早就落得如公民社會其他範疇一樣的下場;威權之下,法院本就無遺世獨立、做「公義最後防線」的條件。
學者M. Shapiro如此描述威權下法院面對的Legitimacy paradox(正當性悖論):
「法院若挑戰政權的不公義,會引發政權加強箝制,無法保持獨立而失卻正當性;但法院若迎合政權,則會在公共眼中不再獨立,同樣失卻正當性。即使法院取得平衡,維持到自身的正當性,這份正當性卻只會令威權整體更具正當性。」[1]
① 面對政治檢控 無知即力量
目前政權瘋狂清洗公民社會不同範疇,祭出的說辭是「法律」(「我哋只有一把尺就係『依法辦事』,總之你犯法我哋就會執法」,蕭澤頤),手法是拉晒啲人上法庭直接還押,或以此為威脅。
不同威權政體的例子告訴我們,政權的合法性來源(革命功績/經濟成果/意識形態)愈疲弱,就愈須倚仗「法律」、「法院」、「法治」,利用程序與「法」的正當性,解決自身無足夠能量處理的政治問題,迴避政治後果。與不確定性較大的選舉或隨時反噬的暴力鎮壓相比,具有「超然政治之上」光環的法院,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於是政權不斷將政治問題推向法院,法院則一邊強調「只處理法律問題」,一邊被迫作出各種政治判斷:徐子見或危害國安而鄒家成不會,難道是沒有政治判斷的司法認知?「水炮車係權威嘅象徵」,又如何不是一個政治判斷?「只僵化地引用法律條文,不看條文及裁決是否符合法治精神,本身就是一個政治決定」(戴,2018)[2]
但既偏離法律範疇,法院又有何權威去做這些判斷?即是不計其政治立場有否偏頗,香港法官對政治的「司法認知」,分分鐘連一個中學生都不如(否則點會問李立峯「集會唔係有組織者嘅咩」或稱「不相信防暴警會眾目睽睽下說出『阿sir做嘢唔×使你教』」)。結果,法庭往往全盤接受控方版本,還自詡專業公正、不受民粹左右;政權則用法院判決為政治打壓正名,以「尊重司法獨立」為名,神化法官及裁決,壓制質疑。
② 為免被人推翻,先要自我推翻
威權政體往往牢控立法、修憲權力,一旦法院判決偏離其掌控,即可透過修改法律,推翻法院判決。要確保法院「醒醒定定」,唔使用劍亦唔使提法官有老婆仔女,只需讓法院知道自己的判決隨時可以被政權無效化就夠。若判決無人尊重,法院的存在亦無意義;為了維持自己剩餘的獨立、自主與權威,法院有誘因順從政權(但無乜誘因諗人權)。
於是我們不時見到「我輕判你,一陣DOJ又覆核㗎啦」,以及「一陣人大釋法咪仲大鑊,香港發展嘅空間又會再細咗」,裁判官選擇直接重判,高院上訴庭和終院選擇在人大出手前先自我調節。於是,港澳辦副主任鄧中華盛讚香港法院「對國安法形成了正確認識,特別在保釋、陪審團,指定法官制度……較好地落實了立法原意」。
直頭摸頭讚你乖。「如何判決不至引來政權干預」,與「如何判決才能讓政權滿意」,其實是同一回事。在威權法治下,法官究竟有否「捍衛法治」的意圖,都改變不了他們正在將政權對異見者的壓迫正當化的事實;而香港法官連僅餘的人權保障空間亦不善用,更令人質疑其正在利用社會對釋法的疑慮,積極地迎合政權。當你為了保存自己而無制限地妥協時,你想保存的早就被你親手斷送了。
③ 選擇性裁決 鞏固無力感
「正當性」不過一重外衣。法院對抗爭共同體真正造成的傷害,遠不至於此。
政治壓迫的司法化(Judicialization of oppression)將打壓針對少數、個別人的特例,轉化為可穩定地恆常操作的系統;最穩定的不是僵化地有殺錯無放過,而是充滿彈性、可鬆可緊,令人愈觸摸愈觸不到,但又無法脫離其威脅,已足以透過恐懼牽制整個社會(簡單來講,即係國安法啲保釋咁)。
一個「自主」的法院,全權掌握對任何人任意趕盡殺絕的權力,但又始終保留「放過」個別人的可能性,令焦點從檢控和羈押本身的正當性,轉向研究怎樣的官司策略,才能成為個別被放過的人:只是一個「可能」,足以耗盡抗爭陣營絕大部分資源、關注、心神、情感能量,甚至意志。
最折磨人心的從來不是恐懼,而是「希望」:無力感會在反覆的徒勞嘗試與無常的滅頂之災中生根,直至行動的可能被徹底蠶食。
二、不要被政權奪走詮釋敘事的權力
「一場政治審訊,是在一個可見的場域,由對立的各方就法律秩序規範正當性爭辯,而不僅僅關乎當前司法框架下官司的勝敗。」[3]
一場審訊所影響的,遠不只是一個抗爭者個體的命運,關鍵政治案件尤其——營造恐懼與不確定,消耗民間社會,建構政權要的敘事,改寫集體記憶,徹底改造一個社會的政治空間,才是威權下政治審訊的作用。
法院之所以對政權重要,還因其「展示」的功能:政權要你消失、要你沉默,還要你自我推翻、背棄同儕,即使毋須像蘇聯show trial一樣對黨國感激涕零,也要你以順從來認可這套儀式。它從不需要你心悅誠服,違心的配合,正好助其維繫以恐懼牽制所有人的壓迫系統。「留得青山在」實是一場無限滑坡,達至個人最低刑期之法,也包括成為控方證人。如果看一場官司不僅僅關心刑期長短,認罪和配合與否的決定就包括你是否要對政權編造的「事實」,在法律程序中給予無條件的認可,讓法院亦因而免卻自身監察及制衡政權的責任,繼續扮超然。
唔知唐英傑判九年,多少人反應是「早知就應該認啦,扣三分一好過」?唐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決定不認罪時,他想必衡量過敗訴要承受的後果。因是經審訊定罪,法院就必須在判辭中清晰交代理據,於是條文本身的缺陷,法官對政治問題的獨斷,對基本人權的無視,對政權敘事的投誠,對合理質疑的左閃右避,都在判辭中一清二楚。
這是一份根本無法自圓其說的判辭,「賣飛佛」是「因為兜多咗幾個街口所以情節嚴重」!
即使被困囿於這個系統,也不等於我們與政權的分歧,只能體現在程序與細節之中。我對「法治」並無任何執念,所謂法治精神,只是一個社會如何理解何謂「公義」的載體;而在司法是否合乎公義的問題上,政權抑或法官,都沒有凌駕任何公民之上的權威——普羅百姓(ordinary men)對法院的檢驗和監督,是普通法制的基礎。
今日香港法院所維護的而非公義,而是政權的利益;法院對法律與「事實」近乎絕對的詮釋權力,也非來自對法律/法治的權威理解,而僅僅來自一言不合就可以全無合理解釋將異見者收監的制度暴力。當法院的權威,要靠拿攝錄機對準公眾席,隨時將旁聽公眾收監的威脅來維持,這座法院還有何正當性可言?
政權正努力地以司法改造,消滅抗爭敘事,但在它放棄司法作為合法性外衣——轉為閉門審訊——之前,它都必須給予被審判者說話的空間。就在此空間中,我們要與政權爭奪的正當性的話語權,不容政權壟斷對公義的詮釋,不容審訊歪曲記憶與事實,不容法官迴避自身真正的責任。
政權利用司法與其他工具散播恐懼與無力的目的,是改變「香港」之所以為「香港」的一切意涵,徹底否定「香港」的存在。而我們每一個行動與選擇,都在抵抗與反擊政權對香港的強行扭曲,重新定義香港之所以為香港的本質。
這本就是一個永不會完成的使命。
Best interest是什麼?
當然,被拋入「政治犯」身位, 不等於就有在政治審訊中頑抗的責任;法庭不是唯一的戰場,也無人有義務犧牲自己的best interest去嘗試開拓。
但這個討論的缺口在:究竟所謂一個人的best interest是什麼?在律師、官司與法庭的語境,它必然等同獲批保釋或最低刑期,因而必然和運動對立。
「唔好諗其他嘢啦,你都要諗吓自己」都聽唔少。於是我好認真咁「諗自己」:究竟我的best interest是什麼?
是自由地說話,是在一個真正開放的公共空間,與其他自由的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是始終可以用批判的精神思考任何現象,挑戰一切定見,即使自詡為歷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巨大結構;是體認自己一切行動的意義,不因任何強制或壓迫而扭曲。
所以我必須直面這一個戰場。
法院要如何面對它的paradox,是法院的責任和決定(吓,唔使幫你諗埋啩?);但於我,那個政治犯面對、諗自己定諗個運動的paradox其實係假的。政權及為其所用的司法機器正試圖將我從共同體中割裂出來,再透過抹殺我作為個體的存在,否定共同體的存在;若我始終拒絕被抹殺、拒絕自我否定,拒絕成為政權營造恐怖的一部分,透過固守自身,就同時固守了共同體的一部分,令其不至消亡。
自我正是已突破壓迫的姿態所定義,而「香港」的存在,就是有一個個仍未被威權同化的個體的自我所組成。即使因隔阻而無法感應到共同體是否仍然存在,即使眼見她已破碎成無數相互拉扯的平行現實,要重新找到她,其實只需反照自身便可。
身處各異的困境中,每個人的best interest都不同,只有自己知道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和角色是什麼。不論在怎樣的紛擾與壓迫下,依然忠於自己,就是一個人可為自己、同時為自己所認同的共同體能做的最重要的事。而兩者,本就無從分割。
[1] Shapiro, M. (2008). Court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T. Ginsburg & T. Moustafa (Eds.), Rule by Law: The Politics of Court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戴耀廷(2018)《法治的挑戰: 威權下的思考》
[3] Schervish, Paul G. (1984). Political Trial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eviance. Qualitative Sociology. Vol.7
文˙何桂藍
編輯•王翠麗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03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VM0X9JHVdZY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如何 拋 鑊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吃,是恢復身體以至精神的一種。當我們早就習慣外判日常飲食,又如何實踐飲食自主,甚至食好啲?
疫情期間不少人開始在家煮食,但懂得煮之先,也要懂得吃。如何還原基本步去了解吃這回事,又如何從吃去認識社區,或許可以先從既是飲食又是社群萬花筒的灣仔出發,了解居民如何從「食」中求同存異。
八方匯聚,如飲食聯合國,如街坊所言,灣仔集合了富裕和地道,新店與舊舖,味道比我們想像中更繽紛。有澳州裔主廚在藍屋旁賣泰國美食,活用自己在曼谷工作時建立的人脈,在外地採購食材和香料,團隊成員來自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儼如一條小地球村;而專賣意大利美食的外賣店,在汕頭街一個130呎舖位,用最少資源製作最多款式,靈活運用私家街做意粉外賣。店舖見證了灣仔的發展,它們自身的歷史亦是早年香港社會的側影。
國際風味外,有街坊對還原街頭美食,念念不忘,仿製利東街曾出現的一碟海陸豐人傳統美食「菜茶」,把多種蔬菜切條、炒好再撈拌;也有街坊認為「油菜」太無聊,研發出「辣炒鹹檸檬芥蘭」。拋磚引玉,只希望鼓勵大家踏前一步,從飲食出發,把自己身心照顧得更好。一如藝術家雄仔叔叔所道,切一磚豆腐,靜觀其在鑊中轉色,簡單的烹調已能安頓心神,令進食更愉悅。
種種都是這份從「料理」出發的社區報起點。為延續社區廚房的概念,搞手 Make A Wish Return 也舉辦社區導賞、料理工作坊、食譜徵集等活動,與大家共同思考「食」的各樣可能。
圖片來源:Make a Wish Return Facebook
#還原基本步 #灣仔料理社區報 #社區廚房 #吃在灣仔
如何 拋 鑊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食明周】今早說到杏仁霜的前世今生,有人極愛有人不了不了,那麼「紅豆冰奶昔」和「鳳凰奶昔」又如何呢?在這天氣下來一杯簡直是一大樂事:https://bit.ly/3yiUcH4
🍴想了解更多飲食文化,記得like & share👉 想食明周 專頁
---
看更多飲食連結
#明利油器 變 #愛心粥店
https://bit.ly/3gJDOJy
半夜拋鑊 #炒河、燒柴煮 #雞粥
https://bit.ly/2S8fmqT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奶昔 #紅豆冰 #冰室 #茶餐廳 #嘉樂冰室 #荃灣美食 #milkshake #港式甜品 #集體回憶 #我就是我
如何 拋 鑊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03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VM0X9JHVdZY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政府進一步延長食肆晚市時間,每枱最多兩人限制不變,有食肆認為放寬幅度太小,對生意幫助聊勝於無。本港新增確診病例,源頭不明個案仍佔一定比例,反映社區仍有隱形傳播鏈,放寬食肆限制,步伐需要審慎,否則有可能重蹈今年6月解封過急的教訓。疫情反反覆覆,業界若要「可持續復常」,長遠毋須「又開又關」,有必要提升防疫規格,符合更高要求,可是中小型食肆與大集團的處境和條件,差異可以很大,大集團做得到的事,茶餐廳未必可以。從防疫角度看,政府可以因應不同食肆防疫規格,決定疫下經營限制寬緊,然而實際執行起來,亦可能出現有利大集團、不利小食肆的情况。飲食業如何與疫共存是一大難題,當局需要審慎處理,兼顧防疫與公平。疫下百業凋敝,飲食業是重災區之一,過去半年,香港為了防疫,大多數時間都處於嚴限社交距離狀態,食肆生意慘淡,若沒有抗疫基金「吊鹽水」,可能早已出現大規模倒閉潮。
蘋果頭條
前商台DJ蘇耀宗(細So)被踢爆背妻出軌,偷食女主角練美施(Macy)今晚接受《蘋果》獨家訪問。她在訪問中,詳細交代她和細So的感情瓜葛。訪問中,Macy多次強調和細So這段出軌孽緣一開始便是錯,可是往後越愛越深,越錯越難以自拔,結果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訪問其間,Macy一度爆喊,更暗示自己為細So做人工流產手術,而她亦就感染HPV給老公一事而感到抱歉。Macy在逾30分鐘的電話訪問中,她多次表示:「我知道呢件事係錯嘅,亦都覺得對唔住。」對於今次因朋友看不過眼,為她抱不平爆大鑊,Macy堅稱事前不知道,如果得知必定會阻止。
東方正論
一個社會是否文明,端看其對待動物的態度。從律政司放生涉嫌虐殺動物的疑兇,激起社會嘩然,輿論沸騰,當知香港不是不文明,不是不重視動物權益,而是律政司從中作梗,放生成癮,成為文明社會的終結者。更遑論在其卵翼之下,反中亂港集團橫行霸道,「警察拉人,律政司放人」不斷上演,香港距離文明社會已是愈來愈遠。今年二月情人節,深井青山公路一屋苑發生駭人聽聞的虐殺動物案,多達三十隻動物疑被人從高處拋下,其中十八隻動物死亡。事緣有人在上址對開山坡發現大量懷疑動物屍體,包括寵物鼠、雀鳥、貓及兔仔,另有多隻貓及寵物鼠重傷奄奄一息,遂報警求助。數日後,再有保安員在屋苑尋獲多隻與案有關的英國短毛貓,全部有輕傷及受驚。
星島社論
政府因應疫情影響經濟,推出「防疫抗疫基金」資助各行各業,但騙徒各出奇謀企圖騙取資助,當中最新行騙方式是「P圖」等五手法,即修改相片上的店名或拍攝虛假店鋪相片用作申請「基金」,騙徒合共提交近五十宗相關申請,意圖騙取近四百萬元資助,當中三宗成功獲批,涉及二十四萬元,警方接報調查後,一連五日拘捕十五人,包括綽號「八十後樓神」的物業投資者吳X飛,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督察劉嘉明昨交代案件,指出騙徒涉嫌以五種手法企圖騙取「防疫抗疫基金」,當中最新行騙方式,是申請人透過不同方法製作虛假店面及店內相片,以證明報稱業務有實際營運。
經濟社評
限聚措施屆滿前夕,港府昨宣布讓部分行業明天有限度重開,冀審慎行事,重啟經濟。疫情持續,限聚令難以全面解禁,部分行業面臨生死存亡之秋,港府財政儲備大減,難以無止境地支援,企業更須自救,鼓勵員工檢測,並設法提升防疫措施,為經濟復常創造有利條件。當局昨宣布,食肆晚市堂食明天起延長1小時至10點,但每桌仍維持兩人,並允許按摩院、健身室和部分體育場館重開,有關措施維持7天再作檢討。當局以擠牙膏式放寬措施,是審慎而具彈性的做法,明顯是汲取6月一下子放寬限聚令和停業令引發第三波疫情的教訓,因應當前疫情稍緩而有序地放寬措施,以免經濟被掐死,亦給業界復業在望,願意撑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