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政治類期刊重點摘要
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
*喀布爾恐怖攻擊之後 美國總統拜登誓言反擊
*白宮仍專注在處理從阿富汗撤退問題 國會已有聲音推動拜登支持反塔利班勢力
*伊斯蘭恐怖主義再次降臨美國? 塔利班比他們自稱的還要更像伊斯蘭國
*臉書再次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 禁止親塔利班言論將讓阿富汗人付出高昂代價
*“線上敦克爾克大撤離” 退伍軍人在網上發動協助阿富汗人逃離塔利班魔爪的行動
*印尼對印太地區的大國衝突毫無準備 雅加達的外交政策早已過時
*阿富汗之後拜登如何挽救他的中國戰略? 華府需要讓印太承諾有個明顯跡象
*整個中東都在為美國撤出敘利亞做準備 阿拉伯國家等不及要與阿薩德修補關係
*中東正變的難以居住 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卻是應對氣候變遷能力最差的區域
*北京強調的共同富裕似乎掩飾了再一次對富人的攻擊 但黨領導層除外
*在比Delta更糟的變種病毒到來之前全世界急需疫苗 美國應該把全球健康擺在首位
*巴爾幹國家不再相信歐盟 下一個想加入歐盟的國家發現進程遙遙無期已經自行採取行動
*泰國的抗議越來越趨向暴力 警方殘酷的回應讓原本平和的示威行動發生了質變
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務)
*封面故事:誰贏了反恐戰爭?
*賓拉登災難性的成功 蓋達組織以非預期的方式改變了整個世界
*敵與我 美國如何放任敵人劫持其外交政策
*從911到1月6號(美國國會遭暴民攻入) 反恐戰爭助長了極右翼
*美國為何不建立盟軍體系? 阿富汗就是最新一次的失敗例子
*阿富汗未走的路 不管拜登怎麼說 阿富汗的災難並非無可避免
*<新冠憲章> 一個處於危機中的世界新的發展模式
Der Spiegel(德國明鏡)
*封面故事:恐懼的回歸
*塔利班恐怖的閃電勝利 西方在阿富汗執行數十億美元的任務是如何失敗的
*德國在阿富汗失敗的協議 “不太可能在9月11日前接管喀布爾”
*在阿富汗發生的事情是西方的恥辱 德國聯邦政府必須拯救一直信任我們的人
*喀布爾機場發生兩次爆炸攻擊造成多死 美國總統拜登:我們會緝凶到底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心得]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導讀-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和台灣e院 ... 的評價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和台灣e院 ... 的評價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心得]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導讀- 看板book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心得]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導讀-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心得]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導讀PTT推薦book 的評價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心得]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導讀- book - MYPTT 的評價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零碳排放不是夢? 比爾蓋茲《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帶你思考暖化 ... 的評價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本周政治類期刊重點摘要
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
*要讓全球施打疫苗 供應量只是一半的問題 還要想辦法讓民眾願意接種
*中國淹沒的城市是氣候變遷最嚴峻的預示 基礎設施破壞危及全球汽車與電子業的供應鏈
*拜登政府的核心外交政策就是對抗中國 但風險似乎比華府意識到的要大很多
*拜登任命外交老手出任國務院高管 約翰巴斯曾處理過土耳其和阿富汗等困難的外交任務
*氣候暖化不僅帶來致命效應 更對種族暴力帶來不正義的衝擊
*自由貿易已死 取而代之的是充滿風險的”管理式交易”傳統交易秩序以驚人速度讓出舞台
*南海爭議在25年後仍缺少行為準則 中國的抗拒扼殺了外交努力 但外交也並非完全徒勞無功
*印度的水門事件 一名被間諜軟體Pegasus攻擊的記者說他不會有事 但印度民主恐怕難以存續
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務)
*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慘敗 伊斯蘭馬巴德將會後悔協助塔利班復興
*如何避免美國撤軍後的阿富汗災難 塔利班的勝利不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迫在眉睫的繼任危機 沒有指定接班人的習近平離開後會發生什麼事?
Der Spiegel(德國明鏡)
*封面故事: 接種疫苗? 也許需要
*群體免疫的巨大錯覺 無知和質疑阻礙了對抗疫苗之戰
*疫苗接種速度緩慢但Delta變種病毒正在肆虐 德國必須為下半年的疫情做好準備
*德國經濟正面臨過熱 4%的通貨膨脹沒有理由恐慌
*洪水奪走了邁紹斯鎮的街道、電力、飲用水還有人命 市長有收到警告卻不相信大難將至
*一場天災改變了選舉策略 德國西部洪災給綠黨新動力爭取總理大位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奕齊給台灣的三十個幸福提案 /22/】
❚❚搶救1.5℃:氣候危機與系統轉型的政策時刻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地球暖化1.5℃》(《Global Warming of 1.5℃》)特別報告的決策者摘要(SPM)中指出:
「地球暖化限制在 1.5℃,或有限突破 1.5℃ 之途徑,需要能源、土地、城市與基礎建設(包括交通運輸及建築)與工業系統上快速且深遠的轉型(高信心水準)。這些系統轉型在規模上是前所未見的,但在速度上不必然須如此,同時也意味著所有部門需進行深度的排放減量、各式各樣的減緩方案、以及針對這些方案進行更多更大量的投資(中信心水準 )。」(註)
等一下,原本不是說控制地球氣候升溫在2℃以內就可以嗎?為什麼又變成1.5℃了?
如果任其升高到2℃,地球的生態系統將瀕臨危機臨界點,社會與政治經濟衝擊也將面臨前所未見的超高風險,唯有多留住0.5℃的緩衝空間,我們才能多一點機會,保住地球與人類社會。
以用水為例,根據聯合國IPCC的報告,在升溫2℃的情境下可能導致全球兩億人口面臨用水危機。而控制在1.5℃,受到衝擊的全球人口還有機會縮減近半。水資源匱乏而可能誘發的其他衝擊(爆發區域衝突、全球疫情失控、國際糧食短缺等)也都還沒有討論進去。
再舉珊瑚礁為例。珊瑚礁為什麼重要?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有足夠的珊瑚礁,我們就不需要水泥 #消波塊(保護 3Q 陳柏惟!);全球 100多個國家因為珊瑚礁的屏障,可大幅避免海嘯災難或沿海土地流失。珊瑚礁也是近海漁業的基礎,珊瑚礁生態系為我們帶來穩定的海鮮漁獲來源,也保障了全世界將近2.8億人的生計,包括台灣近海漁業的大量漁民。珊瑚礁作為珍貴的生態庫,蘊藏許多疾病治癒的重要物質,從止痛劑、抗發炎物質到癌症藥物,目前已成為全球新藥研發的重要寶庫。
對人類社會如此重要的珊瑚礁,在升溫2℃的情境下,預計99%將消失,這對海洋生態以及人類社會將造成極其嚴重的衝擊。即使我們用盡全力把升溫控制在1.5℃,珊瑚礁還是會消失70%~90%。但無論如何,至少免於全數滅絕的命運。當珊瑚礁全數滅絕,第一個受害的,是人類,而首當其衝的將是社經地位弱勢的勞工、農漁民、老年人、兒童及其他弱勢社群。
因此,控制全球氣候升溫在1.5℃以內,是保全人類社會的關鍵任務。
注意,聯合國IPCC報告的用語:「地球暖化限制在 1.5°C,或有限突破 1.5°C 之途徑,需要能源、土地、城市與基礎建設(包括交通運輸及建築)與工業系統上快速且深遠的轉型」。
也就是說,要搶救這0.5℃的保命緩衝帶,需要的是整體社會經濟的系統轉型。系統轉型在台灣是極其艱鉅的任務:我們一方面要「騰籠換鳥」,防衛我們脆弱的民主共同體不受極右保守帝國勢力的侵蝕;另一方面還要加速啟動土地、城市與基礎建設和工業領域的系統轉型,從高碳的褐色經濟轉型為低碳的綠色經濟。
大家都知道,光是一個同志婚姻合法化都歷經險阻,才得到一個妥協版本的施行專法。要阻擋親中極右翼政治經濟勢力在各種層面的滲透,又要推動可能觸動財團各種利益的產業系統轉型,將是多麼艱鉅的挑戰。特別是當我們推動能源與綠色經濟轉型的同時,如果無法落實兼顧勞工與各利害相關社群權益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在能源與綠色經濟轉型過程中遺落的勞工階級,很可能會成為極右翼民粹動員的對象,導致嚴重的社會對抗甚至弱弱相殘的悲劇。
台灣,我們的母親,正面對這個帝國滲透入侵與全球氣候危機的雙重挑戰。在這個系統變革啟動的「政策時刻」,我們需要更沒有包袱的、基進(radical)政治力量,驅動這個艱鉅的政治經濟系統轉型工程。
2020新國會,請支持我們,讓台灣基進來扛!
#總統票3政黨票5
#35好友一起前進
#奕齊進國會一起進國會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心得]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導讀- 看板book - Mo PTT 鄉公所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作者】:比爾.蓋茲(Bill Gates) 【譯者】:張靖之、林步昇【出版】:天下雜誌圖多, ... ... <看更多>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心得]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導讀- PTT評價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作者】:比爾.蓋茲(Bill Gates) 【譯者】:張靖之、林步昇【出版】:天下雜誌圖多,排版優化原文. ... <看更多>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摘要 在 [心得] 《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導讀-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作者】:比爾.蓋茲(Bill Gates)
【譯者】:張靖之、林步昇
【出版】:天下雜誌
圖多,排版優化原文
Medium|https://tinyurl.com/tjynmd9c
Matters|https://tinyurl.com/b93b2f9m
可縮放、收合的心智圖|https://www.xmind.net/m/qyCRQ5/
3月1日的深夜,守候在電子書平台前,彷彿要搶購演唱會門票似的是的,坐等3月
2日解鎖,手刀購入比爾.蓋茲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至零方休的革新:從 510 億到 0】
關於氣候變遷,比爾.蓋茲要我們知道兩個數字:510 億與零。
▍510 億,是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噸數。
二氧化碳是最常見的溫室氣體,但還有其他好幾種溫室氣體,例如一氧化二氮(俗稱笑
氣)和甲烷;許多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效果比二氧化碳還嚴重,例如甲烷,暖化效果是
二氧化碳的 120 倍,只不過甲烷停留在大氣的時間不像二氧化碳這麼久所以學界
設計了單一度量單位「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s,縮寫CO2e),
來處理前開現象。
本書提到的 510 億噸,就是指二氧化碳當量。此外,書裡的噸,是指美噸(1 美噸 =
0.907公噸)。最後,為了文字的變化,有時會用「碳」做為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
的代名詞。
▍零,是指歸零,溫室氣體的排放必須減到零零排放。
這個「零」不是真的零,而是排放的「淨值接近零」。首先,自然界的碳匯(carbon
sink)能吸收一部分的碳排;再者,務實地來看,人類完全不可能停止製造溫室氣體,
但在比爾.蓋茲期待的未來零碳世界裡,也會有辦法清除因此排放出來的碳。
總結來說,510 億噸是現狀,而零是未來2050 年前零排放的目標。
■【背景知識締結:W-H-A】
接下來的三章,被我歸類在「背景知識庫」的建立,作者和讀者之間,必須先締結一
定程度的同步率,更之後的討論才有交集。
書中並沒有「W-H-A」一詞,這是我自己為了理解方便,私自取的代號,分別是「為什
麼要歸零」、「零排放真的很難」及「氣候對話,一定要問的 5 個問題」Why、
Hard、Ask,串連字首而成。
Why 和 Hard 會簡單帶過,我想聚焦在 Ask 上。這是比爾.蓋茲逐漸將自己理解的東
西,在腦海裡築起的一個架構;要知道他是電腦軟體出身,而非氣候科學,但身為蓋
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的最高決策者,勢必得悟出一套掌握全局的方法,這樣
當新訊息進來時,才有足夠的背景脈絡去了解,讓資金挹注花在刀口上。
這種方式對瞭解任何新議題都很有幫助,值得我們效法。
WHy - 為什麼要歸零?
「過度」溫室效應使地球暖化,溫度升高導致氣候的各種變化;雖然沒辦法把某個極端
氣候事件歸咎於氣候變遷,但科學家可以預測大趨勢機率增加了多少?
Hard - 零排放真的很難
逐一盤點,眼前最大的障礙有哪些?化石燃料實在是太便宜,所以關鍵在於使清潔能源
技術和目前的化石燃料技術一樣便宜、穩定這句話從頭貫穿本書,不斷示現。
Ask - 氣候對話,一定要問的 5 個問題
〔1. 這占 510 億噸多少比率?〕
這令我想到已故全球衛生推廣家與教育家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備受推崇的著作
《真確》中,用來扭轉「失真型直覺偏誤」的方式善用除法。有些人只單看總數,
然而比例通常更具意義。
比爾.蓋茲廣邀全球富豪所組成的「突破能源」(Breakthrough Energy),只資助一旦
研發成功並全面實施後,至少能年減5億噸的技術,就是抓「1 %」左右的門檻值。
〔2. 你的水泥減排計劃是什麼?〕
這個問題背後的含義是,一個解決方案,應該考慮所有會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
一共有五大類,每個面向都必須照料到。稍後詳談。
〔3. 這是多少電力?〕
提出這個問題,是要對電的量詞有「具體」的概念:瓦、瓩、千
▍瓩、吉瓦。
▍瓩 = 1000 瓦
▍千瓩 = 100 萬瓦
▍吉瓦 = 10 億瓦。
但這些都是抽象的數字,書中則是為它們賦予提示聽到「瓩」,就想到家庭;聽到
「吉瓦」,就想城市,「100 吉瓦」,就是大國。
〔4. 你需要多大空間?〕
有些電力來源比較占空間,可以參考的指標是功率密度(power density),讓我們知道
在一定面積的地面/水面上,不同電力來源的發電量。
〔5. 這要花多少錢?〕
大部分的零碳方案都比採用化石燃料的成本高,這些多出來的成本,稱之為「綠色溢
價」(Green Premium)。
綠色溢價可以作為一種衡量標準,從中看出我們全世界對抗氣候變遷的進展,
可以逐一衡量各個產業實現零排放的成本,凸顯出哪些地方還需要創新,是做決策時絕
佳的透視鏡,幫助我們把資源用在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本書中半段,也是篇幅最長的部分,都是透過綠色溢價去澄明,五大類人類活動中,哪
些是現有技術可以解決的,哪些是還需要突破的。
■【比爾.蓋茲對核電的看法】
在進入本書中半段以前,先附上整理好的 Mind Map (見原文)。
一方面,承前「至零方休」與「W-H-A」的回顧;再者,也是為「五大類溫室氣體排放
活動」啟後:
▍我們如何用電,占年排放量的 27%。
▍我們如何製造,占年排放量的 31%。
▍我們如何耕種養殖,占年排放量的 19%。
▍我們如何運輸,占年排放量的 16%。
▍我們如何調節溫度,占年排放量的 7%。
儘管製造產品的排放量更大,但最重要的驅動力可是來自電力(用電)。
如果有零碳電力,就能用在其他活動上的去碳化,所以發電技術的突破,可謂攸關至極
。這裡就下方圓餅圖(見原文),左半部三種零碳能源,摘錄一些資訊。
以美國來說,有豐富的太陽能和風力資源這不是普遍現象,而是例外故著墨不
少再生能源探討;「風光發電」在實現零排放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仍需要透過其
他發電方式,來補充其不足,即「間歇性電力」這個不穩定的特性。
至於水力,在美國,可開發的水力發電資源幾乎都已被開發了,成長空間有限。
接下來,比爾.蓋茲對於核電的看法是:
// 這是唯一證實可以不分晝夜、不分季節、不挑地點,穩定且大規模發電的零碳能源。//
// 沒有任何其他清潔能源能做到目前核能發電給我們的這些好處,而且是還差得很遠。//
// 如果希望未來電力網能以可承受的價格去碳化,很難想像要如何不增加核能的發電量。
// 核電有很多問題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但我們面對的方式竟然不是著手解決問題,
而是直接停止發展這個領域。//
// 核能發電技術還是要改良,就像我們改良汽車一樣,把造成事故的問題逐一分析清
楚,再設法以創新來解決。//
// 全球重新認真發展核能領域。這個領域太值得期待了,不應該被忽視。//
除了上述三個「老面孔」外,還有更多能源革新方案。像是碳捕集技術原來「火廢
料」也是可以比照核廢料的處置,把它隔離封存起來呀!
■【讀後感:掙脫二元對立的框架】
以前看過幾本能源、氣候議題的書籍,有些枯燥乏味,有些過於高冷(預設讀者是專業
研究者),然《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並沒有這道隔閡。
彷彿置身台下,聽一場 TED 演講。比爾.蓋茲似乎掌控了「聽眾」的節奏,不時運用
一些巧妙的比喻,滿滿的同理心在談避免氣候災難前,得先幫讀者克服種種阻礙,
避免另一場閱讀災難,是吧!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每當碰觸這類議題時,常常陷入《真確》一書提到的「二分
化直覺偏誤」陷阱裡,傾向把各種事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但本書掙脫這框架。
就拿燃煤和天然氣發電廠來說,縱使它燒化石燃料,只要備有碳捕集設備,也可以歸入
零碳選項畢竟目標是實現「零排放」。
肯定化石燃料的平價和穩定,但也希冀清潔能源技術迎頭趕上。
再拿創新一事而論,我們常聽到網路上有人在戰「文組(青)誤國、理組治國」的嘲諷,
只從嚴格的技術角度來思考能源創新。但比爾.蓋茲卻這樣認為:
// 創新不僅僅是發明一台新機器或新製程,還包括對商業模式、供應鏈、市場和政策
提出新穎觀點,以協助新發明問世、達到全球規模。創新既代表全新的工具,也代表全
新的做事方式。//
為此,我們需要各種學門的鼎力相助,拯救氣候不分文理組,對嗎?
最末,這本書也承襲《真確》裡帶給我們的進步樂觀。
這不是樂天派的一廂情願,而是具備基於事實的世界觀後,理解世界並沒有看起來那麼
糟,就能明白必須採取的行動,從政府到個人也是書中後半段的討論努力讓世
界愈來愈好。
我看完了這本書,殫精竭力地留下一絲足跡,願漪起你心中的波紋。
這是我的行(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172.1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15447558.A.5CA.html
※ 編輯: leo7283 (218.35.172.186 臺灣), 03/11/2021 15:26: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