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體的行為究竟是代表著他所屬群體的文化與社會集體特徵,還是就只是這個個體的表現特徵?這個話題其實由來已久,從人類學最早期的討論,認為文化與社會都是集體性的,因此個體的行為必然必須被放在集體性的脈絡中來理解。再到上世紀70年代以後的討論,這些集體性的行為開始被從詮釋與象徵、表演的角度來思考,個體的行為開始在集體脈絡中有了空間。到了20世紀末,人類學對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更進一步透過語言人類學的論述,從信仰、慾望與行動的層面分別來看集體性與個體的關係。在這個人類學討論集體與個體的思路裡,我們如何看見動漫族群與社會大眾的關係?有時候動漫族群裡的有些個體讓社會大眾感到反感,而試著以個人行為來區分該個體與動漫族群的關係;有些時候則是社會對於動漫族群的不理解,使得族群中的個體背上不是來自自己的負面標籤。其實,這樣在認識上的錯誤理解,也常出現在不同文化或國家的人群溝通上。比如說某個美國人喜歡吃漢堡喝汽水,那麼他是否能代表美國的某種集體性呢?可是如果他只是個體的行為,那又如何解釋這個美國人吃漢堡喝汽水的印象呢?至此,小編相信相同的問題可以讓我們重新來討論動漫族群與一般大眾的互動關係之集體性與個體性的問題,而且這個集體性與個體的問題必須重視其複雜的狀態,而不是用簡化的方式來描述它。
————————————————
沉浸在一種興趣文化裡面,會學習、模仿社群的行為與語言習慣。對御宅族來說,作為動漫愛好者,往往肉身是孤獨的,但靈魂之間可以共鳴,可以與虛擬角色對話,跟同好間有不用明說的默契。
或許有時候實在過於沉浸了,在現實人際間,我們會失去一些肉身的實感,少了些情緒的察覺、關係的拿捏,誤會人與人之間像二次元世界那樣運作。但,這是「或許」,並非「一定」。
最近,批踢踢上有人貼出一位男性同好私底下與女性的文字聊天紀錄,男性同好被形容為「動漫噁宅」;最令人矚目的是,他的聊天方式有著圈子內特有的語癖,在文句後方以括弧附加情緒或動作,這通常是為了用來緩和氣氛,避免生硬文字造成溝通過程的誤會,跟現在流行的「emoji」顏文字或貼圖的功能相仿。
這種「括弧語癖」在十幾年前的圈子內十分流行,但現在已經非常少見;感覺上,現在維持這種使用習慣,看似落伍與中二,並被曾經使用過的同好視為一種「黑歷史」,更在不熟悉這個文化的「後進世代」與「圈外人」眼裡,像極了怪咖。
社會不尊重動漫這種興趣嗜好,當然也就不在乎御宅族對人生觀點特有的偏執,無法視作一種特質,用來讓人調節人際互動關係的平衡。就像有人會說,理組工程師感情上比較無聊、老師觀念比較傳統保守,刻板印象這時候給予了一點點人際之間的緩和,告訴別人「以他的身份,這很正常」。
御宅族承受著社會焦慮,大多來自父母親族或圈外同儕;要像別人那樣社交,必然就得有同等多的與圈外人相處的經驗,知道不聊動漫、逛宅宅地下街或安利美特與同人活動以外,同世代的人還能聊什麼、去哪裡、玩什麼。那麼必然,他得犧牲大量的時數與精神離開他的興趣嗜好,去培養圈外人日常尬聊的興致。
批踢踢這位「動漫噁宅」被淪為笑柄,正是來自這種經驗差異的嘲諷。在他後續於臉書上的說明(帳號已刪除),許多人認為他跟女性互動讀不懂氣氛,甚至自以為是,不但看不出女方在委婉拒絕邀約,甚至還誤以為雙方已經在曖昧,十足讓人傻眼。這中間的問題,或許是過於沉浸在興趣愛好中,以致他沒有足夠的圈外經驗解讀現實社交;但撇開御宅族不看,以當今「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與情感素養,好像也無法讓人有信心宣稱「這是大家的基本知能」。
我們沒有什麼動漫噁宅,這背後真正的問題是社會結構,套句尼特族經典漫畫《歡迎加入NHK!》的話來說:「各種現象被巧妙轉化為個人問題而矮小化,這些為了保護既得利益的巨惡,都該被炸掉。」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86/article/1143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黃豪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蝙蝠俠vs超人》超人到底做錯什麼?被誤會該如何解釋【幹嘛不匠說 ep2】 就算不是DC粉絲也一定聽過,英雄鬩牆經典之最的「超人大戰蝙蝠俠」, 兩位英雄大佬好兄弟也曾經因為壞閨蜜而反目成仇,甚至不惜殺了對方?! 當兩人打得不可開交之際,竟是一個「瑪莎」讓他們冷靜了下來?! 先不論這場大戰畫面多精...
「如何解釋誤會」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何解釋誤會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解釋誤會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解釋誤會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解釋誤會 在 黃豪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解釋誤會 在 閱讀人- 讀到一句蠻有意思的話: 「你誤會我時,我挺想解釋的 的評價
- 關於如何解釋誤會 在 當別人認定了你是錯的,就算你冷靜地解釋了也會越 ...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如何解釋誤會 在 我該解釋嗎還是繼續被誤會 - 女孩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如何解釋誤會 在 [心情] 被誤會會解釋嗎? - 看板WomenTalk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如何解釋誤會 在 莫須有被誤會...心寒.....解釋嗎?(圖) - Mobile01 的評價
如何解釋誤會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如何解釋誤會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產 Deep State 之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路透社》消息指,北京當局「於閉門會議要求香港地產大亨守規矩,應運用資源和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協助解決香港房屋短缺問題」。此一重量消息,旋即引發地產公司股價急挫,從恆地、新世界、新地到長實都錄得整體股價一成左右跌幅。《香港 01》也在今天(21 日)表示,該社獲悉香港一個「首富級家族」早前邀請國安公署要員到家中舉辦宴會,並邀請家中所有重要成員出席。消息指,宴方在席間表示「家族於反修例暴動期間的一些言論,並非同情黑暴,希望不要持續有所誤會。」消息甚至提到,「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的說法早於 2018 年經已出現。
林鄭被問到有關消息之後,也只好用官腔打發過去:她「無法證實相關傳聞,但感覺地產商今日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以解決房屋問題」。反正對高於自己層級的資訊,不承認不否認還是較好的做法。林鄭在中秋節早上在記者會的原話為:
//……事實上呢幾年呢,你問我自己嘅親身體會,因為我都當過發展局局長,都同所謂地產商打過交道,我覺得今日呢其實佢地係好願意係配合我地特區政府嘅政策……//
所以她也在回答中間接表達了:話題圍繞「地產商」而不是一般商界,而地產商今日比較主動支持政府,你就會聯想到以前地產商可能「不太主動」支持政府。
上述兩個非官方消息令人想到 2018 年的香港,似乎是「毫不重要的一年」,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當年表面上風平浪靜。2014 年佔領運動、2016 年旺角事件之後,社會「恢復平靜」,民主派大黨搞活動,也基於工作關係而宴請特首林鄭,後者也基於禮節而出席,還捐了 3 萬元。暴動青年被判入獄仍有「判刑合適」之說;「罪犯」逃亡也會被社會賢達公開勸告回港面對……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從歷史時序的維度去看,19 年的事情必然部份肇發於看似安定的那一年。
2019 年一些人已經在討論「香港問題」的成因。對很多人來說,最初和現在的解釋一脈相承:暴亂是由外國勢力煽動資助的,激化了長期樸素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由守法的順民慢慢變為不守法的刁民。19 年的一切也是一個「青年問題」,是青年無法上流和置業而引發的社會騷亂。對愛好研究問題的人,這些解釋似乎說服力不足。因為很多參與者都不是青年人,早在更之前的事件,已經有中老年人在前線被捕。很多人也是有資產的,而不是手停口停的貧困人士。
然而人數較少的決策層要鉅細無遺理解中國境內的所有事情,本身就不可能,只好依靠「事件定性」,為之後的研究和跟進提供輪廓。事件定性之後,地方和前線的研究和跟進就會圍繞外國勢力資金流、地產問題、青年出路等等,至少表面上得如此。「社會事件」發生後,商界巨賈經過一輪醞釀,也紛紛在報章上表態反對暴亂。我們一直以為這些表態,是為了應對 19 年突如其來的種種事件。但「香港商界影響中央治港政策」的現象或觀察,應該不是香港特區近期的新聞,而是要追溯到英治前朝,那可能是一個起源傳承自 1840 年的「香港 Deep State」俱樂部。因而有「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不在政府而在馬會」的講法。
所以據說香港的地產問題是歷史問題,不是一兩屆政府可以解決。在有關消息流傳之前,我們由自己角度觀察一切,會覺得 19 年帶來了清算香港「利益固化」現狀的空隙。然而有關戰略卻可能是長期的。據《路透》和《01》的北京消息,這一切在 18 年已經正式提出,並不是 19 年。而且你再推遠一點,2014《一國兩制白皮書》已經提出了很多類似思路。
所以回到最切身的問題,很多經歷過 19 年之後洗禮的香港人,都會覺得/知覺自己好慘。表面上展露歡顏的人,也是有苦自己知,但其實最終人們會發現,所有人都要面對「改變」的。現在股民都會受影響。反對派就不用說了,這是香港人逃避了一兩個世紀最終還要首次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重置程序中,每一個政治光譜、社會階層、年齡層都鑲嵌了新的義務和守則。守則理論上是一樣的,但下降到現實時都有不同的則重點。創作人面對的是資金和創作的線,學者面對的是要不研究某些問題,地產商面對的是賺錢之外的「社會責任」,建制派要面對全新的選舉和競爭……甚至「藍絲民眾」內心都有莫名其妙的怨氣。
我甚至會認真聽一些藍絲頻道,他們描述的世界仍然充滿危機,雖然表面上的暴徒已經被鎮壓,但很多人的意識已經被污染,例如移民就被形容為扔下父母沒有孝心,因而很多黃絲移民,因而黃絲都沒有孝心,因而黃絲根本沒有道德,被黃絲佔據的香港也沒有希望。當然藍絲網絡只是在重演早期反對派動員政治中的「激語主義」,盡量聳動地描述出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而「正義」一方永遠是弱勢,令人很焦慮。
所以有些藍絲也會覺得自己弱勢,他們覺得黃絲影響力無處不在。始終人如果沒有敵人的話會相當寂寞。由於每個階層或取向要面對的新世界也不一樣(移民的香港人也要面對適應 literally 的新世界),使得後重置的社會也進入了原子化的前夜。也許在一段長時間的各散東西之中,廣義的光譜不同的香港人,也只能以 2019 年來作歷史的相認。即使是一方支持一方反對,起碼是在說同一件事,我懷疑這樣的共同點將越來越珍希。
這當然是在一個大破大立時代下人人皆要承擔的轉變,經那一兩年的濃縮蒸製,我們之間的其他連繫變得薄弱和平面。要證明外國聯繫也是在否證「存在民間自發」那一點,但不代表不防範民間一旦自發時會動用的網絡和資源。先不說「商界」在 19 年對《逃犯條例》的態度,也不說地產問題形成的民怨是否香港政治問題的動力之一……「民企」和「人民」走得太近,如何?
雖然兩次重大歷史分水嶺的背景其實相距極遠,但「六七暴動」之後,英政府快速推出了大量公屋,很多人和家庭受惠至今。據房屋署網站一篇名為〈公屋發展歷程〉的文件,香港公屋政策從 1967 至 1977 這十年間的重大內容是:
//1971 華富邨落成,是首個規劃成自足社區的公共屋邨,設有商場、學校、巴士總站,以及其他社區配套設施。
1972 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計劃」,在 1973 至 1982 年間,為 180 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
1973 重組原來負責公共房屋的多個機構,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 政府又將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處合併成為房屋署,作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硤尾邨展開。
1976 政府決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成為業主。//
甚至有說之後興建的籃球場、遊樂場,都有著「讓殖民地青年發泄多餘精力」的用心。用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很多人沒參與暴動,但在之後都獲得了好處:一個較有「住屋正義」意識的社會。現在就是一個「搵地方起籃球場」的過程。當年港英成功將反殖政治鬥爭吸納進房屋政策之中,成果有目共睹,培養了一整個靠攏英國的世代。現在中國人能不能呢?這是中西之間廣義隔空比拼的一個中層項目。至於高層項目是「核心文明對周邊地帶持續郡縣化」此一歷史傳統,更是一個出於潛意識的不必回答題,20 世紀之後的傳統認為,「做不做」的問題已經由前人答了,現在的問題僅是「如何做」的問題。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必須首先通過「起籃球場」的考驗。
如何解釋誤會 在 黃豪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蝙蝠俠vs超人》超人到底做錯什麼?被誤會該如何解釋【幹嘛不匠說 ep2】
就算不是DC粉絲也一定聽過,英雄鬩牆經典之最的「超人大戰蝙蝠俠」,
兩位英雄大佬好兄弟也曾經因為壞閨蜜而反目成仇,甚至不惜殺了對方?!
當兩人打得不可開交之際,竟是一個「瑪莎」讓他們冷靜了下來?!
先不論這場大戰畫面多精彩,「幹嘛不匠說」第二集 EP2 我們要來探討的是:
如果當初超人這樣說,是不是兩人就協力合作救出瑪莎,並阻止雷克斯?
《正義曙光》超人到底做錯了什麼,讓兩人一言不合就開打?
被誤會該怎麼解釋?其中的關鍵技巧&禁忌有哪些?
如果你說話可以如工匠般精準,幹嘛不「匠」說?
▌我也想「匠」說?想如工匠般精準說話,現在就購買我的表達課程:
蝦皮賣場從此進-https://sho.pe/3fvf44
#如何解釋誤會 #誤會 #說話技巧 #解釋技巧
==============================
想了解更多 #黃豪平?
FB:https://www.facebook.com/sayhellotoping
IG:https://www.instagram.com/smaljohn/
如何解釋誤會 在 當別人認定了你是錯的,就算你冷靜地解釋了也會越 ...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當別人認定了你是錯的,就算你冷靜地解釋了也會越描越黑,還會被認為是在狡辯。 不解釋卻只能吃啞巴虧,會被解讀為 ... 當別人對你萬般地誤會,你只能暫且默默忍受。 ... <看更多>
如何解釋誤會 在 我該解釋嗎還是繼續被誤會 - 女孩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該解釋嗎還是繼續被誤會 . 女孩. 2016年9月22日21:54. 哈嘍各位想聽聽大家的意見跟看法如果妳們願意可以先看一下這篇會比較清楚一點 . ... <看更多>
如何解釋誤會 在 閱讀人- 讀到一句蠻有意思的話: 「你誤會我時,我挺想解釋的 的推薦與評價
讀到一句蠻有意思的話: 「你誤會我時,我挺想解釋的,但想到你是這樣想我的,突然覺得沒必要了。」 如果對方是信任你的朋友,遇到問題時應該當面詢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