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電影永遠都是看不膩的題材
小編每次都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今天就來推薦大家幾部親情電影
這個週末就跟家人一起觀賞起來!🥰
1️⃣《漫長的告別》
以一家四口的父親罹患失智症作為開場
父親出現許多異常行為、搞得全家人手忙腳亂
同時兩姐妹也有各自的人生難題
但在照顧父親與談話的過程中
發現就算患病後記憶慢慢消散
家人的羈絆與愛早已深深刻在心中
整部電影充滿家人之間的體貼和關心💕
2️⃣《老大人》
這部是台灣少見關於老年照護問題的電影
描述身體欠佳的老父親與兒女之間的矛盾
故事描繪寫實、貼近現代社會
細膩刻劃每個角色的無奈與不捨
在家人之間的固執與爭吵背後
其實滿是互相著想、為了對方好的沈默體諒
貼切描寫長輩與兒女之間的情感😭😭
3️⃣《神奇大隊長》
故事開頭主角一家在山中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實踐資本主義體制外的生存之道
在母親過世後踏上參加告別式的旅程
孩子們慢慢踏入文明體制、接受各種文化衝擊
彷彿從不同角度審視當代社會
跟著主角一家共同經歷一段奇幻之旅
讓觀眾不斷反思親情與社會的矛盾🤯
4️⃣《小偷家族》
描述東京社會底層的五口之家
決定撫養在寒冷夜晚撿到的一個小女孩
從此帶出線索交代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
電影畫面深刻刻劃他們複雜交錯的情感
描繪與社會體制不同的「家庭」
卻比一般家庭有更深厚的羈絆
看完只有震撼與滿滿的後勁!😭💕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失 智 症 異常行為」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生活倉庫 Life WareHous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失智症常見精神行為症狀(完整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重複問題、異常行為...如何發現家人罹患失智? - Facebook 的評價
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怪癖中探索人性與自我 #怪癖心理學
·
心理學是一門探索人類行為與心智的科學。而當中,臨床心理學這個學門,特別專注於探究人類行為當中異常的一面,並試著為這些現象找出背後成因,以及有效的處遇方式,這些工作主要由受過訓練的臨床心理師來完成。
·
在取得執照前,心理師養成路上得接受不少心理學知識與臨床實務的訓練。在受訓的這七年裡,我們其實與「怪癖、怪異」這幾個字,有著分不開的緣分。
·
好比,引領我們踏入這個領域的第一堂基礎課程就稱為「變態(異常)心理學」。我對這堂課有個特別深刻的印象。在大二剛開學的第一堂課時,教室擠滿了許多「不是」心理系的學生,不少外系學生希望能加簽這堂課。
·
這種「熱潮」或許透露著,不只有心理學家對變態、異常的人類行為感到好奇,其實許多大眾也對這類人類行為深感興趣。不過,在老師開宗明義解釋了變態的(真正)定義,以及這堂課會討論哪些內容之後,開學第二周的教室就恢復了「常態」,留下的清一色幾乎都是心理系的學生。
·
在討論變態或本書要談的「怪癖」之前,從原文abnormal一字來思考會有些幫助。此字意指:「非」「常態」。但到底要如何界定常態與非常態呢?
·
這個問題正是變態心理學這堂課的第一個重點,而答案是,專家至今仍沒有一個完美答案。目前僅存在一個多數專家都能接受的共識:我們不能用「單一」指標來判斷行為是否正常,而須仰賴多種指標來做綜合評估。這些指標好比:
·
👉偏離常態(Deviance):這個行為是不是「不」符合典型常態分配內多數人的樣貌?
👉喪失功能(Dysfunction):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已讓人失去生活能力,好比無法工作、無法完成課業、自我照顧、人際關係都因此顧不好?
👉個人主觀痛苦(Distress):這種行為本身是否讓當事人自己感覺痛苦不堪?
👉造成危險(Danger):這種行為是否會對當事人自己,或者週遭的他人與社會帶來危險性?
·
每一個用來判斷異常與否的指標都有限制,不能僅仰賴單一指標做出判斷。好比,新聞上出現的反社會人格特質的殺人犯,可能並不至於「失功能」(他還是可以好好上班),自己也不覺得痛苦(不構成個人主觀痛苦),但他違法的行為確實造成了社會危險。讀者可善用這些指標作為輔助,來觀察、思考本書裡的不同案例。
·
此外,我對這堂課還留下另一個印象。當時總覺得不少課本裡的描述,好像就是在講自己。後來發現,這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會出現在不少修習變態心理學或醫學系的學生身上,被稱為「醫學生症候群」。我們時常看著看著,就不小心「對號入座」了。
·
也許,讀者您也會在某段文字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其實,我們也和書裡提到的各個主角一樣,身上多少都有些「非典型」的存在,不管你稱為怪癖、異常,或「怪」都好。這些我們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或許正構成了我們每個人自己獨特的樣子。
·
因此,我們不需要急著替自己貼上任何標籤,反倒是要記得,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界線真的很模糊。書中不同角色也為我們示範了,他們如何善用了自己身上與他人「不一樣」的特質,將之轉化為力量,成就了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這是我想提供讀者,可以輔助您閱讀本書時的第一種觀點。
·
再來我想分享的是,本書以「真實人物」做為書寫主體的這部分。
·
過往閱讀心理相關書籍時,不免會看到許多「模擬個案」。礙於倫理考量,書籍在介紹個案時,往往必須從真實案例來改寫或改編。有時為了要精確地呈現出症狀的特色,示範的案例有時過於「完美」與「單純」。讀起來總有種隔靴搔癢的「間接感」,常感覺某些案例不夠立體。
·
本書以真實人物為主角,透過資料回溯,一步步從史實資料分析他們的性格面貌。這種切入角度讀起來別有另一種滋味。畢竟,這些人物都曾經是真實、活生生的人啊!雖然分析起來複雜,也難以用一套簡單的理論來企圖完整歸納他的一生。但這種複雜性,其實更接近人類心理的本質。
·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心理會理論會如此多元、百花齊放了。在每個行為——不管它是所謂正常或異常——的背後,我們總能找到不同角度與理論去理解與詮釋它。
·
這也提醒了我們,既然人類行為能用各種理論與觀點去詮釋,那本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心理學分析,也就只是其中的一種詮釋而已。同樣的人物,交到不同專家手中,很可能會寫出不同版本的《怪癖心理學》。
·
閱讀本書時,偶爾你會覺得作者的分析很有道理;而有些時候,你可能對作者的詮釋不這麼有感覺。這是非常OK的。我們對於作者分析是否認同,背後可能源於每個人自己生命經驗與成長背景的不同。
·
在探索人性時,這種允許「百花齊放」的開放性是格外重要的。我自己的經驗是,當我們願意放下預設立場,開啟「好奇心模式」,我們的重點就不再是「支持或反對」某些觀點,而是想去知道,這種觀點與理論是如何發展出來的?透過這種觀點,能幫助我們更深入探究出人性的哪些面貌?
·
若能採用這種方式來閱讀本書,跟著作者一起練習探索人性,相信這趟閱讀之旅,會變得更加樂趣。祝福您,閱讀愉快!
···································
···································
本文出自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所著之《#怪癖心理學》(あなたの中の異常心理)一書之推薦序,由心理師想跟你說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撰寫。
·
天才如何為異常心理所苦,又如何因怪癖而成就非凡?
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
·
●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
●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美主義」,自殺前還交了最後一篇稿;
●甘地節食禁欲,是出於罪惡感、近乎「強迫症」的潔癖;
●尼采、叔本華、海明威、王爾德,皆因母親的掌控欲引發身心問題……
·
完美主義、控制欲、潔癖、強迫症、囤物癖、暴露狂……有些怪癖能讓一個人走上成功的道路,但也可能反成傷害自己的利器。即便是身心健全的人,也會在某一瞬受到「異常心理」的影響,而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
·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岡田尊司舉出大量名人案例,分析日常裡無所不在的異常行為,帶領讀者認識其背後的心理機制,了解生而為人的基本欲望,藉此自我覺察、釋放執念。
·
閱讀本書:https://tinyurl.com/1usoclyo
本書由寶瓶文化發行
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和大家分享《大腦百科》,我本身就對於醫學很有興趣,所以讀起來特別有趣~開會和編輯聊這次的書籍,她們本來怕我覺得很無聊,但我和她分享跑醫藥的時光,總是要採訪許多醫生,(我之前還去醫院上課),所以對這些書籍特別有感,而且從小就喜歡研究什麼藥和什麼藥物有交互作用,去陪家人看醫生還會問醫生有些問題,醫生都會嚇一跳想說這病患也太認真XD...(題外話)
今天我也特別加碼問了很多腳本沒有的問題,例如憂鬱症、失眠、強迫症、成癮....是現代人很關心的,但其實憂鬱症不是病,它只是一個狀態,是正常的現象,就像我們人有分比較外向、內向、高矮肥瘦,所以它不該歸納成生病。
也許很多人對於腦部沒有太多的認識,因為相較於其他的器官人類的大腦就外觀而言不是令人特別印象深刻的器官,但我們應該必須認識它,腦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可以手腳被打斷、眼睛被挖掉,還可以存活,但只要腦部一點點受創,就可能讓你四肢癱瘓、言語不協調甚至植物人到死亡。
大腦的重量只有1.4公斤約3磅摸起來質感有點像果凍或冷凍奶油,而且原來它是不會痛的。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以來其實人們對腦部是沒有這麼重視的,在古老的埃及製作木乃伊的時候總是細心的將心臟保存下來,但往往大腦挖出來直接丟掉,而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們甚至認為大腦只是將血液降溫的散熱器。
大腦與心智互相連結唯一的依據往往都是因為天災人禍藉由在意外中腦部受創的患者產生的異常行為所得到的結果,
直到現今科技發達,有儀器、核磁共振、掃描...人類才開始全面的了解大腦的奧妙之處,大腦中大約有一兆個神經元,它調節著呼吸心跳甚至你的飢餓感、口渴、性衝動和睡眠週期,大腦都掌管你的思想引導你各種的行為。
大腦是一個很奧妙的探索,邀請你們跟著老師的腳步進入大腦的世界💯
購書連結🔗 https://momo.dm/NNZiiu
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重複問題、異常行為...如何發現家人罹患失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失智 專題】#中山醫學大學# 失智症 工作坊#清活小屋如何發現家人 失智 ?身邊親友確診 失智 的心情? 中山醫學大學鼓勵學生關心 失智 ,由學生自發性採訪、製作 ... ... <看更多>
失 智 症 異常行為 在 失智症常見精神行為症狀(完整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失智症 常見精神 行為症狀 (完整版). 124K views 6 years ago. Anny Chiang. Anny Chiang. 416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