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傳輸介面 #USB #SATA #NVME #SAS #PCIe #HDMI #Thuderbolt #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DAS #自動駕駛
【資料傳輸的高速公路】
電子行業技術的發展,IEEE1284 被 USB 介面取代、PATA 被 SATA 取代,SATA 又被 NVME 取代,SCSI 變成了 SAS、PCI 變成了 PCI-Express,傳統平行介面的速度已達瓶頸,取而代之的是速度更快的序列介面。於是,原本用於光纖通信的 SERDES 技術——SERializer (串列器)/DESerializer (解串器) 簡稱,成為高速序列介面的主流。
我們所熟知的各種介面或者傳輸方式基本都是序列介面,像筆電、PC 這樣的設備上已經找不到任何平行介面,取而代之的是實體層採用 SERDES 的各種序列介面,如大家熟知的 USB、PCIe、HDMI、DisplayPort 等。這些介面的傳輸能力也十分驚人,如:PCIe 6.0 的傳輸速率達到 256 Gbps、Thunderbolt 4 達到 40 Gbps、USB4 Gen 4 為 40 Gbps……。
汽車的智慧化技術演進,讓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ADAS) 和自動駕駛技術快速發展,AI 和機器學習在這一領域被廣泛使用。大量的感測器資料,如:雷射雷達、圖像感測器,將汽車周邊的資訊不斷回傳,如天氣、光線、周邊建築、運動物體,整個系統都需要高速處理時時收到的大量資料,並作出決策,這是汽車應用需要 PCIe 6.0 的主要原因。
PCIe 6.0 在技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將此前沿用 NRZ 128b/130b 傳輸編碼方案,遷移到了 PAM4 脈衝調製傳輸編碼,這樣可以在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實現傳輸速率翻倍 (不必增加傳輸頻率就能增加資料傳輸量),同時信號損失保持與 PCIe 5.0 相同的 36dB 水準。翻倍的資料輸送量和頻寬,可以減少設備佔用的 PCIe 通道數量,達到有效增加設備數量的目的,讓系統變得更為經濟。
延伸閱讀:
《邁向高速資料傳輸介面之路》
http://www.compotechasia.com/a/feature/2021/0713/48499.html
#英特爾Intel #Agilex #SapphireRapids #超微AMD #美光Micron
天氣雷達圖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稿頭}
過去40年裡,北極海冰層以每十年下降12%的速度在消退,這原本是氣候暖化給人類最顯著的訊號和警告,卻也成了另一個機會,一條經過北極海的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橫空出世。
連結北歐與東北亞的海上貿易,北海航道比蘇伊士運河的路線要快30%,但由於需要破冰船的引導,北海航道當前成本頗高。最近因蘇伊士運河的堵塞,最早開發北海航道的俄羅斯又大力提倡,這也才發現,俄羅斯在北極的投入,已超出外界想像。
俄羅斯除了擁有全球最多的10艘核動力破冰船,且仍持續打造新的核動力破冰船隊,這不只是增加北海航道的商業價值,還有瞄準北極海域豐富的礦藏與油氣資源,與這裡的地緣戰略要塞。
在遭西方國家圍堵的嚴峻形勢下,迫使俄羅斯尋求戰略突破口,北極就成了一個重要方向。俄羅斯總統普丁近年來多次前往北極,更從今年1月1日起,擴編原本守衛北極海的北方艦隊成為俄羅斯的第五個軍區,下轄兩個北極旅,俱備長時間在北極的作戰能力。
而這個北極軍區,在蘇伊士運河堵塞之際,舉行一場代號「白熊-2021」的軍事科考演練,以科學論證在北極的軍事能力,其中一幕是三艘核戰略潛艇在指定的時間和300公尺半徑內
,同時浮上北極厚達一米半的海冰層,讓西方軍事專家驚豔,也讓美國方面相當緊張,因為也展現俄羅斯的核潛艇,在冰層下更為隱蔽的核打擊力量。
美國《商業內幕》雜誌就指出,不曾把北極視為重點戰略方向的美國,在北極的實力讓人尷尬。但美國也非無應對措施,川普任內企圖向丹麥買格陵蘭島,將軍事部署前推北極圈內,雖然遭丹麥政府否決,但與北約盟邦,重啟了1950年代在格陵蘭島的一座廢棄空軍基地,成為美軍最北的軍事據點,近年來也聯手北約盟邦在北極圈內展開多場聯合軍演,演練不同軍種,在極地環境下的協同作戰能力。
此外,美空軍在阿拉斯加已部署兩個中隊的F-35戰機。而在俄羅斯「白熊-2021」北極科考進行同時,美軍與加拿大在北極圈內,也展開代號「北方利刃」的空中軍演,驗證極地狀態下的作戰能力。
蘇伊士運河塞了6天,北海航道的價值再被凸顯,儘管北極是公認的國際公共財,但這一地區缺乏一個安全框架,來約束軍事化的趨勢,也讓競逐北極利益的軍事博弈,不斷升溫。
{內文}
北極科考人員:「哇!那是好大一塊。」
北極的海冰層 ,正逐年減少。
Global News記者:「自1970年代以來,衛星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北極冰帽在每年夏天都會融化,然後每個冬天的冰蓋都會增加。但在過去的40年中,美國NASA稱,夏季(冰帽)最低的紅線顯示,海冰正逐漸縮小,總體北極海冰每十年下降12%。」
這原本是氣候暖化給人類最顯著的訊號和警告,卻也成了另一個機會,隨著北極海冰層持續減少,一條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橫空出世。
紀錄片《Sustainable Arctic shipping》 :「北海航線將北歐與東北亞相連,意味著可以直接在北極運輸貨物,這比現有蘇伊士運河的路線快30%,代表著航運的巨大節省。」
而這樣的航運時代已經來臨。當長榮貨輪卡在蘇伊士運河,俄羅斯趁機推銷北海航道,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就在官方推特發文說,「卡在運河的,可以找我們破冰。」
而這家俄羅斯的國營企業,擁有全球最多的10艘核動力破冰船,其中最新的「北極號」,最大航速24節,破冰船殼據說是前蘇聯KV2坦克1.3米裝甲厚度的兩倍,船上裝備三台核反應堆,全開的狀態下,破冰厚度能達到6米。當然,因需要破冰船的引導,北海航道當前成本頗高,但俄羅斯仍持續打造新的核動力破冰船隊,不只是增加北海航道的商業價值,還有瞄準北極海域豐富的礦藏與油氣資源,與這裡的地緣戰略要塞。
俄羅斯第一頻道主播:「法蘭士約瑟夫群島是俄羅斯,乃至全世界最靠北的地區之一 ,再往北,就只有北極了,這個群島有100多個大小島嶼,其中最大的島嶼之一就是亞歷山德拉島,正是在這座島上,俄羅斯建造了可以稱得上是不可思議的建築,在那裡服役的軍人,也進行不可思議的訓練。」
俄羅斯三葉草基地軍官:「拿好槍,在任何天氣下都要完成任務。」
遭西方國家圍堵的嚴峻形勢下,迫使俄羅斯尋求戰略突破口,北極就成了一個重要方向。三叉形、四層建築,花了7年時間 ,在2016年啟用的三葉草基地,是俄羅斯在北極圈內6個軍事基地之一,象徵俄羅斯揮師北上,在北極展開新一輪的軍事部署。俄羅斯總統普丁,近年來多次前往北極,更從今年1月1日起,擴編原本守衛北極海的北方艦隊,成為俄羅斯的第五個軍區,下轄兩個北極旅,俱備長時間在北極的作戰能力,並設一支北極摩托化步兵旅,隨時對各個北極基地提供支援。
在裝備方面,俄羅斯對S-300防空導彈、山毛櫸野戰防空系統與道爾防空導彈等,進行特殊改裝,與北極的雷達網,共同構建北極方向的防禦體系。
俄羅斯第一頻道主播:「我軍的艦隊、航空兵與北極的發展,又增添了新的一頁,三艘潛艇在高緯度地區浮出水面,突破了冰層。」
而這一幕,讓西方軍事專家驚豔。俄軍三艘核戰略潛艇,在指定的時間和300公尺半徑內,同時浮上北極厚達一米半的海冰層。這項軍事訓練是代號「白熊-2021」北極科考行動的一部分,以科學論證在北極的軍事能力,也展現俄羅斯的核潛艇,在冰層下更為隱蔽的核打擊力量。
海軍司令員葉夫梅諾夫同時向普丁通報,軍方還完成潛艇海冰下的魚雷發射,2架米格-31戰機在極地進行空中加油並飛越北極點,另有一支北極摩托化旅分隊,在複雜氣象候條件和陌生地形中,完成戰術演練。
俄羅斯總統 普丁:「戰鬥訓練、科學研究和所有這些措施,證明了俄羅斯海軍在嚴酷的北極地區,作戰能力和戰備狀態。」
CNN主播:「今晚的新聞,五角大樓說,正在密切關注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建設,我們將向你展示,為什麼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東西,我們獲得了新的衛星圖像。」
而美國軍方和輿論,對俄羅斯在北極的動作,已顯示出憂慮。
CNN資深編輯 Nick Paton Walsh:「因為北極冰融化的速度快,很大一部份在俄羅斯北部海岸線,你可以在這張地圖上看到,我們向你展示了俄羅斯北部沿海地區湧現許多基地,現在朝著這個區域的東部,有新的雷達在阿拉斯加附近,一個名為普羅維傑尼亞(Provideniya)和弗蘭格爾島(Wrangel)的地方,還有一些新的戰機與噴射機,在一個名為阿納德爾(Anadir)的地方。」
CNN細數俄羅斯近年來在北極圈的軍事部署,而美國《商業內幕》雜誌就指出,不曾把北極視為重點戰略方向的美國,在北極的實力,讓人尷尬!
但美軍也非無應對措施,除了川普任內企圖向丹麥買格陵蘭島失敗之外,美國聯手北約,重啟了當地一度遭廢棄的圖勒(Thule)空軍基地,成為美軍最北的軍事據點;此外,美國近年來也聯手北約盟邦,在北極圈內展開多場聯合軍演,演練不同軍種,在極地環境下的協同作戰能力。
2018年10月,美軍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27年來首次進入北極;而今年美國海軍部長簽發一份北極戰略藍圖時也說,美海軍將定期在鄰近俄羅斯的北極海域航行,以遏制俄羅斯的擴張。
此外,美空軍在阿拉斯加已部署兩個中隊的F-35戰機;而在俄羅斯「白熊-2021」北極科考進行同時,美軍與加拿大在北極圈內也展開代號「北方利刃」的空中軍演,驗證極地狀態下的作戰能力。
CNN資深編輯 Nick Paton Walsh:「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沿著北方路線的那條海上航道,可能成為蘇伊士運河的替代方案,這讓俄羅斯試著從中獲利。而這一切發生的太快 讓美國官員非常擔心,他們如何適應這一點,他們也向挪威派出轟炸機和陸戰隊,但情勢變化比融冰消退更快,這導致這種新的失衡,讓每個人都非常緊張。」
蘇伊士運河塞了6天,北海航道的價值再被凸顯。儘管北極是公認的國際公共財,也有1996年成立的北極理事會協調各國的政策,然而,緊臨北極的8個國家,與6個非北極的利益相關國都各有各的想法,而這一地區缺乏一個安全框架來約束軍事化的趨勢,也讓競逐北極利益的軍事博弈,不斷升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6UR5Lp_2k
天氣雷達圖像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汽車電子 #自駕車 #人工智慧AI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光達LiDAR
【光達,要不要?】
真正的大商機,總是發生在每一次的產業變革之後!行規的異動、技術的創新、社會的變遷……,都是新一輪競賽的號角。自駕車也是如此。
現階段——至少在車聯網 (V2X) 建置完善且可信任之前,要達到 L4 或 L5 自駕層級,感測器融合 (Sensors Fusion) 仍是普遍共識——光達 (LiDAR) 強在可「鳥瞰」全景、創建即時 3D 地圖,雷達 (Radar) 擅於應對雨雪霧霾惡劣天氣,尤須相輔相成。
然而,體積大、難以無損美觀地融入車體且成本高達 1 萬美元,是傳統機械旋轉光達最被詬病之處。為此,借助半導體與光電技術取代馬達驅動的 3D 固態光達 (Solid-state LiDAR) 便應聲而起,有光學相控陣 (OPA) 與閃光 (Flash) 兩種方式;雖有部件成本低的優勢,但亦有三大軟肋。於是,取巧以在鏡面內部置入微機電 (MEMS) 改變光線射出角度以實現掃描的「混合固態光達」(Mixed Solid-state LiDAR),遂成折衷方案。
這是因為 OPA 產生的光束發散性更大,更難兼顧長距離、高解析度和寬視場;Flash 每次發射的光線會散佈整個視場,只有一小部分雷射能投射到某些特定點。隨著技術演進,機械與固態逐漸走向整合;但即使是 MEMS 微型掃描鏡,由於投射的雷射量有限,也有難以探測遠處物體的缺憾;且光電探測器陣列的每個像素都非常小,又限制了可捕捉的反射光量。所幸,只要加大 MEMS 反射鏡直徑、使用大面積反射鏡將大部分入射光引導到光電感測器上,就能拉大視場 (FoV)、檢測遠處物體。
一場疫病,加速了自駕車產業的演進與淘汰~~~有興趣搶食大餅者,一定不能錯過這篇深入探討的報導。
延伸閱讀:
《開發自駕系統,一定要知道的事!》
http://compotechasia.com/a/feature/2020/0513/44706.html
#特斯拉Tesla #VelodyneLidar #EasyMile #Quanergy #Ouster #三菱電機MitsubishiElectric #美信Maxim #MAX40026 #MAX40660 #MAX40661 #Luminar #博世Bosch #Waymo #高通Qualcomm #SnapdragonRide #麻省理工學院MIT #VISTA虛擬圖像自動合成與轉化模擬系統
天氣雷達圖像 在 香港天文台HKO - 識睇雷達圖應該咁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識睇雷達圖應該咁睇】天文台網頁同手機app嘅「 天氣雷達圖像 」,可以畀大家參考香港同鄰近地方嘅雨區發展。以今早(30/4)嘅雷達影像為例, ... ... <看更多>
天氣雷達圖像 在 想知道空中雲雨的含水量嗎?看我們的雷達回波圖吧!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中央氣象局建設了四座氣象 雷達 站,本局網頁上的 雷達 回波圖是怎麼來的?圖上的顏色代表什麼意義?為什麼在網路上看到 雷達 回波圖的時候都要比圖上標示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