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每次產檢都要去。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茲炫。以下我就單純以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二~三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
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
必須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八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但其實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那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其實答案類似:
出血以週數來區分,因未滿三個月約有四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我也要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九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大可不必自責。超過三個月,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
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再來就是,懷孕六個月前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六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
大 衛 早 早孕試紙 幾天 在 律師娘講悄悄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親愛的貝貝:
剛知道有了妳的時候,我和爸比是意外大於喜悅的,因為距離媽咪上一次懷孕已經是將近九年前的事了。
二年前,我們和奶奶、外婆一起出發的家族歐洲之旅半途,媽咪突然覺得身體不適,看到滿桌的異國佳餚,胃中一陣翻攪,每一口食物都在舌上散發著奇異的怪味。
「我真不適合當歐洲人。」當時第一個閃進媽咪腦中的念頭是這句話。
肯定是水土不服,讓媽咪頭暈腦昏,精神無法集中,旅途的每一步都像踏在破浪的船隻上搖晃著,我不明白,連七十好幾的外婆,都能在一天將近十小時的步行中健步如飛,毫無懸念地大口大口吃下這些異國料理,反而是媽咪怎麼像是整天都在花都巴黎的美景中暈船。在暈船的狀態中美食能是美食嗎?不能!
「我只要踏上台灣的土地就好了….」隨著歸期的逼進,媽咪持續這樣說服自己,終究還是故鄉好。
好不容易回到了台灣,卻像是踏上了另一艘船,走在街道上,每一股撲鼻而來的氣味,都能讓我捧著胃,憋著氣,深怕一口吐在人行磚道上。每一道原本喜愛的台灣美食,光是端到眼前,就足以讓我有憂鬱的厭世感。
整天昏昏欲睡、精神不濟,正打算去看醫生時,才驚覺,該不會…..?
出遊前媽咪為了規劃旅程前後的工作安排忙翻了天,沒注意到每月重要的大事該來的似乎沒有來,不想打草驚蛇的媽咪(咦?這成語用得對嗎?),自己上了藥妝店買了試紙,好啦~答案揭曉,「九」違的(九年)兩條線,快速地在試紙上浮現,果然就是媽咪最後才想起的這個原因。
走出浴室,我搖醒了在沙發上的爸比,把試紙交給他。
「送你個禮物。」
他睡眼惺忪地,揚起眉,一臉不解。
十秒鐘,足足十秒鐘,他才回過神。你知道十秒鐘的靜默在法庭上有多難熬嗎?我想所有正在執業的律師們都懂。
「妳懷孕囉?」
「嗯,應該是。」如果試紙的檢測結果是準確的話。
「怎麼會?」問我咧?誰是共犯啊!?
然後再過了整整兩天,爸比才突然告訴我:「我還蠻開心的耶~」
妳說,爸比反應傳導速度是不是也太慢了。
總之,媽咪在此也要跟妳做個衛教宣導,安全期其實並不安全。
這就是關於妳的故事的開場了。
接下來,大家….嗯妳知道,媽咪在我這個年代還算是網路上有點名氣的部落客,什麼是部落客?如果當妳看到這封信時,Google還是你們常用的網路資訊搜尋引擎的話,妳就自己google一下吧!
也就是說,大家開始關心的,就是妳(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在從超音波得知結果以前,身旁認識的、不認識的加起來,媽咪起碼被問了一百遍以上,不過我猜,都抵不過妳爸比心目中的問號來的大,因為老早在好幾年以前,親朋好友不停的催生(聲)中,爸比就講了無數次的:「如果你能保證是女孩,我現在就回家生。」
我知道,他好幾次看到別人的爸比抱著女兒一臉幸福,或是被女兒撒嬌,就多多少少有羨慕的情結,也不是他重女輕男,他愛你的哥哥,也是愛的不得了的,但就是想要再有個疼的不得了對象唄!即使媽咪跟他說,那你就把我當女兒疼好了,他面對媽咪的拳頭,依舊勇敢地回答:「不一樣!不一樣!」
不過,即使他心裡明明還想要個女兒,他還是會像是逞強又像是安慰自己似的說,生女兒也不好,半夜還沒回家我睡不著,結不結婚我都煩惱,像是哥哥他都不需要的擔心似的,其實,他還不是常為了哥哥的大小吃喝拉撒事愛跟媽咪碎碎念。
但媽咪也了解,我們在律師事務所的工作裡,遇到太多婚姻觸礁可憐兮兮的女生們,他實在沒把握自己有女兒就不會被欺負。
然而,不知道為什麼,從得知有了妳那天起,我就一直覺得妳是女生,或許是和妳之間心電感應,或許是生命自有其特殊的溝通管道,而到了一週間,醫生公佈妳的性別之後,媽咪就忍不住把這三個月來想對我女兒說話,寫成了一封封給妳的情書。
至於爸比擔心的,女人天生的敏銳、充沛的情感以及或許有一天得面臨各式各樣的傷痛該怎麼辦呢?
媽咪今天剛好收到出版社分享的一本新書,是我們這年代相當有影響力的一位女性,知名社群網站臉書的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寫的《擁抱B選項》,描述她如何從喪夫之痛中走出來的心路歷程。
即使堅強果敢如她,面對生命中巨大的打擊與傷痛,也曾經陷入無法自拔的絕望裡。
媽咪的生命走過了將近四十個年頭深深體會,每個人,不論男女,都有他生命要修習的功課,甚至是無法避免的失去與傷痛。但就像書中說的,我們必須擁抱生命中不得不的B選項,不管是失業、失戀、家庭、健康、甚至生命,它們總會發生,而我們都該學會如何面對。韌性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透過鍛鍊,我們能夠幫助自己或身旁的人獲得穿越逆境的力量。
特別要跟妳分享的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也是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所提出的阻礙復原的三個P:(1)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2)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3)永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
走過喪夫之痛的雪柔,在修復自己的生活時,透過不斷告訴自己,從天而降的失去與傷痛:一、不是我的錯。二、並不會毀了我的人生。三、不會持續一輩子。而找回重生的勇氣,媽咪覺得,可以送給未來不知道要面對什麼挑戰的妳,希望當那一天來臨,妳也能穿越逆境,鍛鍊出自己的生命韌性,請記得媽咪為這本書寫的推薦語:「懂得求助、學習盡力、接受失敗、找尋陽光,每一次挫折後的復原都將使你更強壯。」。
👩和律師娘一對一聊天
https://line.me/R/ti/p/%40womengo
❤️可道律師,可到幸福❤️
全台各縣市免費法律諮詢歡迎來此預約
http://bit.ly/2Hrndb2
可道1890線上狀紙生成器,自己寫狀不求人
https://1890.tw
大 衛 早 早孕試紙 幾天 在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生殖內分泌科的第四堂課 - 為什麼懷孕這麼難? >
< 不孕的原因與評估-基本篇 >
各位好,
小弟鍵盤婦產科 - 威廉氏後人
-
我發現很多很多人對於不孕症還是沒有一個全盤的了解
還是常常聽到病人在網路或門診問我說
"為什麼別人就這麼容易懷孕,為什麼我就麼難?"
"先生死都不願意驗精蟲,精液分析真的一定要做嗎?"
"我知道輸卵管攝影很重要,但那個不是很可怕? 我不敢。"
"我一直沒懷孕,是不是因為我同房完都沒有抬腳的關係?"
"不是一堆藝人都45歲以上還能懷孕,那我現在39歲應該還好吧? "
-
我想各位心中一定還有很多類似的疑問吧?
對於"困難懷孕"這個問題
中醫有中醫的說法
民俗專家有民俗專家的說法
婆家有婆家的說法
娘家有娘家的說法
我什麼樣的說法都聽過
-
今天
小弟單純以西醫的角度來跟各位做簡單的說明
希望看完這一篇的文章的人
能夠跟您想懷孕的朋友說:
不容易懷孕不是嬰靈作祟,更不是少喝了幾杯黑豆水
如果您願意相信科學
世界衛生組織(WHO)跟美國婦產科醫學會
對於不孕症都有明確的指引
小弟提供這些資訊給各位參考。
-
希望受不孕症所困擾的人們,能夠尋求正規的醫療途徑。
不要不願意就醫
也不要自己當自己的醫生喔!
-
首先
不孕症的診斷定義為:
1. 對於小於35歲的夫妻,未避孕下超過一年沒懷孕者。
2. 對於超過35歲的高齡夫妻,未避孕下超過半年沒懷孕者。
-
沒錯,超過35歲就是高齡,請不要再迴避這個問題。
這句話千真萬確。
那些超高齡仍然成功生產的
主要還是靠試管、過去有凍卵、甚至是靠捐卵借卵才完成的
當然他們絕對不會在電視上說 "喔 我其實是借卵的啦。"
畢竟可能除了自己和先生以外的婆家娘家人都不曉得。
這才是最有可能超過45歲還能懷孕的絕大部分情況
當然我不否認有自然懷孕的可能性
但那個機會真的太低太低了...
-
對於35歲以下的朋友
您可以參考我的臉書
自己練習抓排卵日
努力個一年看看再說.
-
對於35歲以上
38歲以下的朋友
試個半年就該趕快來看門診囉。
-
對於超過38歲、甚至超過40歲者,
基本上
從決定要懷孕的那一天起
就應該準備掛明天的門診了才對
-
所以,不孕症的第一個常見原因就是
年紀 (Age)。
這個不用任何檢查,也沒有任何改善的方法
人死不能復生、人老不能回春。
對於已經逝去的青春卵子
唯一的方法就是盡早接受不孕症相關的治療
(如排卵藥、排卵針、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等)
-
除了年齡以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了8500個不孕夫婦
得到以下結論
37%不孕症為女方的因素
8% 為純男方因素
35% 為男女雙方都有問題
剩下的20%為不明原因 (夫妻雙方都完全正常!)
-
也就是說
檢查完全正常的夫妻不孕一點都不少見
有1 / 5 的不孕症是找不出原因的
所以不要再因為檢查全部都正常還是沒懷孕而感到沮喪
因為這世界上有太多人跟你一樣了。
-
這個報告另外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
就是 將近43%的不孕症
都與男生有關。
困難懷孕絕對不是女生的肚皮不爭氣這麼簡單
其實將近一半的情況下
男生也是大有問題。
所以不要再抗拒接受精液檢查
這是一個簡單、無痛、便宜 (台幣300元)、快速、而且有效的檢查
-
我完全了解對於一個男生而言
接受精液分析是一個有著非常巨大壓力的一件事。
小弟本人也做過
不是小弟有不孕的問題
而是以前小弟去捐精前必須完成的檢查項目
所幸,超過標準許多的情況下通過。^^
所以我知道那種壓力。
尤其要是被人知道是男生精蟲數目少、活動力不足造成的
男性的雄風跟面子往往受到嚴重的打擊。
但,這真的是很常見狀況。
-
對於女生而言
不孕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
排卵的問題 : 25%
子宮內膜異位症 : 15%
骨盆腔沾粘: 12%
輸卵管阻塞: 11%
其他輸卵管問題: 11%
泌乳素過高: 7%
其他因素或多重因素: 20%
-
一個成功的懷孕
男生只需要提供足夠數量、活動力的精蟲
進入到女性體內就可以了
所以治療上相對非常簡單而成功
基本上
只要身上還有活著的會動的精蟲
我們就有辦法解決男生的問題
當然完全沒有的只能靠捐精了
(小弟多年前曾經捐贈過,已經成功,現在大概快念國中了)
-
但女生就比較麻煩
要提供好的卵,暢通的輸卵管,能夠著床的內膜,能夠懷孕的子宮等等
非常複雜
所以相對應的不孕症原因也非常多。
大致上簡單區分的話
排卵問題、輸卵管問題、其他問題、多重問題大概各佔1/4。
-
對於女生來說
需要接受的評估較多且較複雜
以下提供幾個基本而必備的項目
0. 基本病史與身體診察: 如月經情形、身高體重、生活習慣等等
1. 排卵的確認 : 如基礎體溫表、排卵試紙、黃體期抽血等等
2. 卵巢剩餘功能的評估 : 荷爾蒙(FSH/E2/LH)、基礎濾泡量、或者最準確的指標 : AMH (不受月經週期影響,自費約800元)
3. 輸卵管的暢通與否 : 輸卵管攝影,或腹腔鏡下直接灌注顯影劑檢查。
4. 子宮本體、子宮腔、子宮內膜的評估: 超音波。超音波。超音波。 如有需要,可加做子宮鏡檢查。
5. 沒了
對,就這麼簡單。
一個最基本最基本最基本的不孕症檢查
必須包含:
病史、 身體診查、排卵確認、卵巢剩餘功能、輸卵管攝影、超音波、以及精液分析。
就這樣而已
其他零零總總超過一百項自費檢查項目
並不見得對於每個人都需要
-
以上這些基本檢查的費用全部加起來不超過2000元
就可以得到完整的評估
或許只是初步評估
但對於8成以上的不孕症患者已經絕對夠用。
<參考資料: UpToDate、婦產科教科書>
-
備孕最重要的一件事:
不是買一大堆的保健食品
不是加入一百個備孕社團
而是好好地接受一次"正確而完整的評估"。
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這才是成功率最高的作法。
-
以上,
一點淺見
提供參考
-
~鍵盤婦產科 威廉氏後人~
臉書蒐尋 : 鍵盤婦產科 - 威廉氏後人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rwilliams999
網誌連結 : https://mrwilliams999.blogspot.tw
-